双氧水/乙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

双氧水/乙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

一、过氧化氢/醋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苹[1](2021)在《壳聚糖与含酪氨酸多肽荧光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荧光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荧光分析技术可以应用在生物以及化学等方面。荧光物质便于观察,并且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度与选择性,因此研究人员设计的性能优良的荧光探针在特定离子的识别与检测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如何实现荧光探针的集成化以及在现有基础上设计适合生物体检测的新型荧光素衍生物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壳聚糖与含酪氨酸的多肽为基础材料,对设计的荧光探针与合成的氧化荧光复合物进行性能探究,为荧光技术的发展提供思路。以壳聚糖为基础材料,通过氧化降解、离子交联得到壳聚糖纳米微球。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壳聚糖-槲皮素载药微球,探究其载药率、包封率、抗氧化性能,并测试其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制备的载药微球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对抑菌性能可视化分析。利用壳聚糖与罗丹明B交联制备荧光探针,铁离子对该荧光探针具有淬灭作用,探究了不同铁盐对该荧光探针的淬灭效果,检出范围在10-5~10-2mol/L,实验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结果直观易观察,为检测水中铁离子提供思路。以含酪氨酸多肽为反应底物,利用酶催化,得到具有特征蓝色荧光的联二酪氨酸及其多聚体,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质谱等进行表征。在实验条件下,过氧化氢浓度不同时,反应产物的多聚体类别不同。本实验为监测体系内H2O2浓度提供思路。

李鋆一[2](2021)在《柞蚕蛹低聚壳聚糖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柞蚕在我国养殖历史悠久,柞蚕蛹皮通常被视作食品加工的副产物,其中甲壳素含量丰富,从柞蚕蛹皮中提取的甲壳素可降解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低聚壳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LMWC),可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国内外研究较少,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提高柞蚕蛹皮利用率,使其具有更高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柞蚕蛹皮为原料提取甲壳素,脱乙酰处理后制备壳聚糖,酶法降解得LMWC,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将LMWC制备成泡腾片。研究结果如下:(1)柞蚕蛹皮脱蛋白、脱盐处理后得到甲壳素,得率为36.31±1.21%。在制备壳聚糖试验中,将一次碱液法和间歇碱液法进行对比,发现间歇碱液法可以得到较好的脱乙酰度,制备出的壳聚糖分子量为374.13 k Da。通过红外光谱比较柞蚕蛹壳聚糖和市售壳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壳聚糖有相似的主要特征吸收峰。(2)对柞蚕蛹壳聚糖进行降解,在50℃、pH5.0时,纤维素酶用量2500 U/g,酶解24 h。通过乙醇分级处理,得到75.0%醇沉低聚壳聚糖(75.0%EP-LMWC)、87.5%醇沉低聚壳聚糖(87.5%EP-LMWC)和87.5%上清低聚壳聚糖(87.5%S-LMWC),数均分子量分别为8292.69 Da、10124.45 Da和53422.00 Da。通过薄层色谱(TLC)分析,发现87.5%S-LMWC组分中含有7糖以下的成分。在三种LMWC中,87.5%EP-LMWC有着相对较好的吸湿性,87.5%S-LMWC有着相对较好的保湿性。稳定性研究中发现随着时间、温度的升高,美拉德反应逐渐进行,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为了保证稳定性,延长利用时间,LMWC最好在20-30℃的范围内保存。在抗氧化活性研究中,发现三种LMWC都有清除·OH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其中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是87.5%S-LMWC。在抑菌活性研究中,发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效果最好的是75.0%EP-LMWC,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效果最好的是87.5%EP-LMWC。(3)以87.5%S-LMWC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对柞蚕蛹LMWC泡腾片配方进行优化,结果为:乳糖为填充剂,崩解剂配比(碳酸氢钠:柠檬酸)1:1.25,崩解剂用量为40%,87.5%S-LMWC用量为7.5%,PEG6000的使用量为5%,甜菊糖苷的使用量3%,制备的泡腾片外观合格,崩解快,口感好。综上所述,本文以柞蚕蛹皮为研究对象,提取制备的柞蚕蛹LMWC有着较好的抗氧化、抗菌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备柞蚕蛹LMWC泡腾片,丰富了泡腾片的种类,增加了泡腾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高LMWC利用率,以期完善蚕业综合利用的体系,挖掘柞蚕蛹深层次开发潜力,提高蚕农收入,增加附加值。

张航[3](2021)在《FF/CS-SA纳米胶束给药系统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为原料,在非均相体系中利用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将大分子壳聚糖降解为小分子水溶性壳聚糖,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水溶性壳聚糖的降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以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EDC HCl)为催化剂,将小分子水溶性壳聚糖和SA共价形成一种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并在一定条件下使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自组装生成CS-SA纳米胶束,最后,将疏水性药物氟苯尼考(FF)包覆于CS-SA纳米胶束中,制备出FF/CS-SA纳米胶束。本文对FF/CS-SA纳米胶束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本文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内尾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方式给药,对FF/CS-SA纳米胶束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下以及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12个月下,FF/CS-SA纳米胶束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FF/CS-SA纳米胶束稳定性良好;FF/CS-SA纳米胶束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室开房模型,与FF普通制剂相比较,FF/CS-SA纳米胶束在SD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加,驻留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提高。说明FF/CS-SA纳米胶束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制剂。此为实现FF/CS-SA纳米胶束的临床实际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费小妹[4](2021)在《棉型织物抗菌导湿复合功能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织物作为一种丰富的绿色天然纤维产品,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如:良好的穿着舒适性,保暖性及吸湿性能,穿着应用最广。棉织物虽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但其排汗性能较差,在人体大量出汗时,棉织物不能迅速将汗液排出,使织物容易粘在皮肤上而使人体产生不适感,而且,由于棉织物极易吸收水分又不能将水分迅速排出,这样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容易在其表面生长。这不仅降低了棉织物的穿着舒适度,还会使棉织物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本文对棉织物进行了抗菌、导湿复合功能整理。壳聚糖作为天然大分子聚合物,其在抑菌方面与其他抗菌剂相比具有抗菌谱广、灭菌率高、无毒等优点,本文选用壳聚糖对棉织物进行抗菌处理。首先采用过氧化氢在乙酸均相体系中降解高分子量的壳聚糖。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获得的分子量不同的壳聚糖的黏度和抗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最佳的降解条件为:过氧化氢浓度为1%,醋酸浓度为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0min。通过用无纺布浸润壳聚糖溶液,然后将织物面压无纺布使得壳聚糖溶液面移到织物上,测试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透气性、硬挺度、顶破强力、芯吸高度。综合以上测试结果以及对织物的手感的综合评价得到的壳聚糖最佳整理浓度为5g/L。单向导湿整理是依据织物内外两侧亲疏水性不同而引起的差动毛细效应原理,使得汗液能够从织物内侧传输到织物外侧并且不易发生反渗,汗液在织物外侧迅速挥发,使棉织物的穿着舒适性的到极大的提升。本文针对贴皮肤棉织物的应用特点,选择两种对人体无害的棉纤维疏水处理剂5003、R3,经初步试验处理织物,对织物进行滴水扩散实验及透气性测试,选择出效果较为优良且对织物手感影响较小的疏水剂5003继续试验。通过将图案打印到A4纸上,然后覆膜镂空,用喷雾装置将整理液模拟喷墨打印的方式整理到织物上,获得抗菌导湿复合功能织物。通过测试不同工艺整理织物内外层的浸湿时间、吸水速率、浸湿面最大半径、液态水分扩散速度,累积单向传递能力以及整体液态水分管理能力优选出最佳的整理工艺为:疏水剂浓度:20g/L,整理面积:60%,喷雾次数:200次,150℃焙烘5min。课题对用最佳工艺整理的织物进行了耐洗性测试,并测试了洗涤30次后织物的抗菌率及吸湿排汗速干性,测试结果表明交联剂浓度为6g/L时,织物的耐洗性能最好。最后对整理后织物的外观性能吸湿排汗性能进行了综合表征,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吸湿性有略微下降,但排汗速干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织物的手感及外观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梁凤颜[5](2020)在《壳聚糖—庆大霉素缀合物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比例迅速提高,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容易导致水质恶化,细菌和病毒频繁爆发。其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能引发对虾发生红体、烂鳃、白浊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是导致对虾大量死亡的主要细菌之一,给我国对虾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弧菌成为水产养殖的难点和重点。壳聚糖(Chitosan,CS)是甲壳素通过脱乙酰基后得到的一种线性聚阳离子多糖,具有许多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然而,壳聚糖抗菌活性较弱,且只能溶于酸性溶液,这限制了其在抗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壳聚糖的抗菌活性和溶解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庆大霉素(Gentamicin,GT)因含有丰富的氨基而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和水溶性,但由于肾毒性、耳毒性和细菌耐药性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因此,对庆大霉素进行改性,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氧化、席夫碱和还原反应将小分子庆大霉素接枝到大分子壳聚糖骨架上,制备出高分子抗菌剂壳聚糖-庆大霉素缀合物(CS-GT)。以期提高壳聚糖的抗菌活性和水溶性,改变庆大霉素原有的抗菌靶点和降低其毒副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副溶血弧菌的抗菌作用探讨、养殖水体和对虾肠道菌群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RNA-seq高通量测序及免疫机制探讨,为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副溶血弧菌防控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氧化、席夫碱和还原反应制备了CS-GT缀合物,采用FTIR、1H-NMR和固态13C-NMR阐明CS-GT的合成机理,首先壳聚糖被高碘酸钠氧化为壳聚糖二醛,然后与庆大霉素发生席夫碱反应,最后使用氰基硼氢化钠将C=N还原为C-N。通过元素分析探讨庆大霉素的接枝效率,结果表明,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为高碘酸钠用量和氧化时间,本文庆大霉素的接枝率为17.02%。采用热分析手段对比还原反应前后缀合物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还原可以提高CS-GT的热稳定性,热失重率降低了18.45%。2、探讨CS-GT对副溶血弧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CS接枝GT后可显着提高其抗菌活性(p<0.05),且还原反应前后缀合物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差异。CS-GT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半数抑菌浓度(IC50)分别为20.00μg/m L、75.00μg/m L和18.72μg/m L,极显着低于CS(p<0.01)。CS-GT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菌体细胞内电解质(如K+、Na+和H+)和大分子(DNA和RNA)发生泄漏,导电率、K+的浓度和OD260显着增大(p<0.05)。与CS相比,CS-GT的正电荷密度增加,与细菌细胞膜表面的静电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其抗菌、抑菌和杀菌活性显着增加(p<0.05)。3、评价CS-GT对养殖水体和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通过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凋亡率、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分析,发现CS-GT显着提高对虾总血细胞数量、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p<0.05),抑制血细胞凋亡而提高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力。肠道显微结构分析显示CS-GT可增加对虾肠道绒毛高度,有利于对食物的吸收、消化和利用。通过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和对虾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CS-GT降低了养殖水体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且CS-GT与GT的菌群结构较为相似,CS-GT可降低水体和肠道弧菌属(Vibrio)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的丰度,且弧菌的丰度与其剂量呈负相关。4、探讨CS-GT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免疫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通过分析对虾存活率、血细胞参数、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发现,CS-GT可显着提高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增加总血细胞计数和降低血细胞凋亡率,提高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p<0.05),且呈CS-GT依赖模式。肠道和肝胰腺显微结构分析表明CS-GT可抑制病原菌的入侵和炎症反应,保护肠道和肝胰腺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S-GT抑制弧菌的入侵和定植,显着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例(p<0.05),改善对虾肠道菌群的失衡,激活对虾免疫系统相关的生物学功能。5、在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础上,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水平上探讨CS-GT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调控作用。结果表明,CS-GT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共87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458个,下调的基因有414个,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溶酶体(Lysosome)显着富集。CS-GT可抑制副溶血弧菌的入侵和定植,调节肠道微生菌群的结构,激活免疫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通过肠道微生物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LGMN、LIPA和NPC2的表达量上调,推测CS-GT促进抗原提呈作用或水解激活TOR样受体,加速甘油三酸酯(TG)的代谢和胞内胆固醇的运输进程,激发溶酶体信号通路更有效地吞噬病原菌,机体产生免疫响应。

耿华伟[6](2020)在《生化协同多相催化壳聚糖降解新型催化剂和新工艺》文中指出自然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较多,其中就包括位居生物资源第二位的chitin(甲壳素),乙酰甲壳素为chitosan(壳聚糖)的别称,是强效酶或碱与甲壳素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通常情况下,脱乙酰度超过55%时就可以将相应产物视为壳聚糖。其自身性能较为突出,例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等等。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壳寡糖是指聚合度在20以下的产物,其具有出色的水溶性,吸收和利用率较高,在生理等方面的活性明显高于壳聚糖。降解壳聚糖的方式较多,化学、物理等降解方式则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且不同方式有着各自的优势:H2O2是化学降解法比较常用的试剂,具有低成本、快速降解、工业化生产难度低等优势。而生物酶降解法的主要优势是副反应为零、温和的降解条件等。本文联合使用酶降解与氧化降解方法以期整合各方法的优势,取得更好降解效果。并以固定化酶、固载化催化剂技术对其进行优化,以期探究壳聚糖催化降解生化协同新工艺。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降解过程的H2O2温度、反应的时间消耗,以及降解效果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展开研讨,通过研究了解到,最具影响效果的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时间,60℃是最适宜的降解温度,而耗时与浓度的最佳值则分别是6h和3.5%。在酶的选择上,考察了淀粉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脂肪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选定的条件下除脂肪酶均有一定效果,纤维素酶最佳。2)催化剂载体上选取MCM-48进行研究,对制成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其结构信息,并考察负载铁催化剂与负载酶催化剂单独及联合使用时的效果。产品聚合度分布情况通过HPLC与GPC确定。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在Fe-MCM-48催化下可有效降解壳聚糖。固载酶催化剂降解所得产物大多仍属于壳聚糖,效率偏低。使用复合降解工艺时,先氧化降解后酶解的工艺所获得的壳寡糖平均聚合度为3.75,降解效果较单纯的化学降解、酶解与先酶解后化学降解更好,由于体系中短链寡糖较多,酶可以发挥较好的效果。聚合度分布情况分析表明复合降解产品中单糖占比最高,5糖及以上仅占14.2%。在对相应降解产物等物资的红外图谱进行分析后了解到,红外吸收状况并未由于降解产生明显改变。

任新艺[7](2020)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新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由致病微生物引发的流行疾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传统的致病菌控制技术手段存在诱发细菌抗性,对人体造成不可逆伤害,设备需求高等限制因素,因此,开发新型价格低廉、无毒或低毒的抗菌剂迫在眉睫。近年来,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其中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由于其较好的物理特性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在微生物的控制方面的研究应运而生。本文以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型菌种,通过设计合成两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新型抗菌剂,实现了控制释放、高效杀菌、体内外生物兼容。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壳聚糖装载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评估基于壳聚糖对重金属的强吸附螯合作用,采用原位成核的合成方法,设计合成壳聚糖装载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HKUST-1/C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等手段证实了薄膜的成功合成。铜离子释放曲线结果表明,相比Cu2+/CS,HKUST-1/CS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储存和控制铜离子的缓慢释放。抑菌圈法和平板涂布法评估制备的抗菌剂的效果,结果表明,HKUST-1/CS抗菌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可以实现持久长效杀菌。细菌扫描电镜及活/死细胞荧光染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程度越高,即该纳米抗菌剂的杀菌效果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体外毒理学研究表明,当Cu2+/CS浓度为0.1 mg mL-1时,即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当HKUST-1/CS浓度高达0.4 mg mL-1,仍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HKUST-1/CS抗菌剂可以实现高效持续杀灭细菌,且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这为铜基金属有机框架类抗菌剂在食品体系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2.装载银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过氧化物酶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评估采用简单的两步合成法构建过氧化物酶装载银离子的抗菌剂,即NH2-MIL-88B(Fe)-Ag。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结构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银离子成功装载于金属有机框架,且对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基本无影响。TMB显色试验和荧光光谱捕获羟基自由基试验,证实所合成的纳米抗菌剂具有较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且相比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其对底物过氧化氢的亲和力更好。平板涂布、细菌扫描电镜及荧光染色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的过氧化氢和单独的NH2-MIL-88B(Fe)-Ag,过氧化氢辅助的NH2-MIL-88B(Fe)-Ag杀菌体系显现出更杰出的杀菌效果,其所释放的银离子和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具有协同作用,高效损坏细菌形态,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体内外细胞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杀菌体系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新型抗菌剂NH2-MIL-88B(Fe)-Ag与过氧化氢相结合,杀菌性能增强,可避免高浓度H2O2或高浓度Ag+的毒副作用以及资源的浪费,为纳米酶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应用提供新思路。

江文[8](2019)在《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粘胶纤维是以木材纤维素等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制得的大宗人造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等领域。本论文针对粘胶纤维存在的官能团单一、易受霉菌侵害等缺陷,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引入抗菌等官能团,改善其功能性质。现有的化学修饰法普遍存在着专一性差、反应条件苛刻,适用面窄,废水多等不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粘胶纤维表面存在的反应官能团为羟基,活性较低,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较苛刻。假定将其氧化成反应活性更强的羧基,可制备出羧化粘胶纤维。生物酶催化化学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人体无害等特性,逐渐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XXXXXX(XXX)能专一催化吡喃XXXC1位上的半缩醛羟基氧化,生成XXX酸。粘胶纤维表面的纤维素存在大量还原性末端,其末端吡喃XXX残基中的半缩醛羟基在XXX催化下可氧化成羧基,引入的羧基可发生成酯、酰胺等化学反应等。因此,羧化粘胶纤维可成为一种化合物,以该化合物为起始原料,通过修饰反应,可合成多种功能性纤维衍生物。研究表明在非水介质中,XXX逆转催化方向,由水解酯键转而合成酯、酰胺等。目前既未见用XXXXXX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研究,也未见有在非水介质中用酶催化合成纤维素功能衍生物方面的报道。基于此,本论文一方面分别分离制备出蚕蛹壳寡糖、?-聚赖氨酸和低聚萝卜原花青素,作为功能因子。一方面以粘胶短纤为起始原料,经XXX进行专一性氧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再以该纤维为载体,分别接枝分离制备出的功能分子,合成出相应的接枝纤维。系统研究分离制备上述功能因子的方法、合成接枝物的优化工艺条件,对合成物进行功能性表征,旨在为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学科提供一条全酶催化合成功能性纤维衍生物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丰富生物催化科学的实证支撑。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摘要如下:1.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粘胶纤维为原料,XXX为催化剂,专一性地将粘胶纤维还原性末端XXX残基C1位上的半缩醛羟基氧化为羧基,生成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SEM、XPS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并确证羧化粘胶纤维的生成;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优化工艺为:反应pH=6.0、XXX/预处理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0.06:1(w/w)、反应温度40oC、反应时间4.5 h;2.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加工蚕蛹分离蛋白的副产物蚕蛹壳为原料,制备了脱乙酰度为90.64±0.86%,分子量为(2.56±0.15)?103 g/mol的蚕蛹壳寡糖;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制备了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TG-DTA、SEM、和XPS分析确证蚕蛹壳寡糖中的氨基或羟基与羧化粘胶纤维的羧基成功反应,生成酰胺或酯;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8:1(w/w)、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6:1(w/w)、pH=8.0、温度45oC、体系含水量为4.5%(w/w)。制备的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对阴离子染料的染色效果良好,但染色阳离子染料的效果差;此外,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COS)值分别为59.12%和43.83%。3.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市售平均分子量为9508 Da的?-聚赖氨酸为原料,分离获得抗菌性最佳,分子量为4443 Da的?-聚赖氨酸;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中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制备了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TG-DTA、SEM、和XPS分析确证?-聚赖氨酸成功接枝;制备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8:1(w/w)、酶pH=8.0、反应温度45oC、反应体系含水量为4.5%(w/w);制备的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对阴离子和阳离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特别是对阴离子染料;?-聚赖氨酸的接枝羧化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且随接枝率的提升而增强;?-聚赖氨酸接枝粘胶纤维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PL)值分别66.67%和55.09%。4.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蚕蛹壳聚糖和2-苯乙胺为原料,合成了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PMCCR);并对其结构进行验证;以胭脂萝卜为原料,经甲醇和PMCCR分离得到低和高聚萝卜原花青素;以高聚萝卜原花青素为底物,N-乙酰神经氨酸裂解酶催化降解得到低聚原花青素,结果发现,经该酶降解,产物中低聚体占比提升至11.2%,而高聚体占比降低至47.3%;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合成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红外光谱、SEM和XPS确证低聚萝卜原花青素成功接枝;制备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8:1(w/w)、pH=8.0、温度50oC、体系含水量为4.5%(w/w);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PRO)值分别为50.82%和38.34%;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符合国家对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

郑雪[9](2015)在《水溶性壳聚糖制备及其在抗菌纸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壳聚糖因独特的抗菌性被用作广谱抗菌剂,但其只能溶于某些稀酸溶液,而不溶于水中。本文通过降解和改性两种方法,得到水溶性壳聚糖,并将其应用于卫生纸张中,制备出抗菌纸。分别通过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降解,得到低分子量壳聚糖。过氧化氢降解壳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过氧化氢用量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h:次氯酸钠降解壳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次氯酸钠用量2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h。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的次氯酸钠降解壳聚糖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41.6,次氯酸钠用量20.55%,反应温度71.65℃,反应时间5.28h。在此条件下,分子量预测值达到13780.00。通过对比发现,过氧化氢的降解效果较次氯酸钠好。对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结构表征表明,随着分子量的降低,结晶度下降,水溶性增强,热稳定性下降,孔隙度增大,但氨基含量基本不受影响,壳聚糖的分子骨架结构也没有受到破坏。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对壳聚糖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出壳聚糖季铵盐。最佳反应条件为:壳聚糖与改性剂的摩尔比1:4,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8h,制得的壳聚糖季铵盐的取代度在0.6765~0.8594之间。壳聚糖季铵盐的FTIR、H NMR和XPS检测显示,季铵盐基团成功接入壳聚糖分子中,水溶性明显提高,但是热稳定性下降,壳聚糖表面变得更加致密紧凑,孔隙度减少。将制备好的低分子量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作为抗菌剂,添加到竹质卫生纸中,制备成抗菌纸。通过SEM和AFM的结构表征发现,抗菌剂以颗粒状的形式填充在纸张的纤维孔隙中,没有增加纸张的表面粗糙程度。纸张的吸水性和柔软度也不受影响。对抗菌纸的抗菌性检测发现,随着分子量的降低、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纸张的抗菌性逐渐增强。相同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最强,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最差。低分子量壳聚糖更适合添加到纸张中制备抗菌纸。

李小双[10](2014)在《水溶性壳聚糖制备方法的新探索》文中认为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制备、分离纯化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探讨了不同的反应体系中,反应介质对壳聚糖降解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均相体系中H202氧化降解壳聚糖制备水溶性低聚壳聚糖最佳工艺条件并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本文初步探讨了在非均相体系中,杂多酸催化对过氧化氢降解高分子量壳聚糖的影响。本文考察了水溶性低聚壳聚糖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率、色泽,并对原料/产物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子量、结构进行了测定和表征。本文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原料壳聚糖和产物壳聚糖的脱乙酰度;通过黏度法测定原料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端基分析法进行测定产物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红外色谱分析对原料壳聚糖和产物壳聚糖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均相体系中,H202氧化降解壳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是:t=6h;R=2;T=60℃。在该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低聚壳聚糖产率为66.9%,而且产物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在非均相体系中,以磷钨酸为催化剂制得低聚壳聚糖分子其产率达到74.8%、分子量612.4、脱乙酰度60.37,表明磷钨酸是一种良好的过氧化氢法降解壳聚糖的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之,本文探讨了在不同反应体系中H202氧化降解壳聚糖制备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的最佳工艺,发现了磷钨酸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壳聚糖降解催化剂,此为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二、过氧化氢/醋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化氢/醋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与含酪氨酸多肽荧光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运载药物
        1.1.2 检测金属离子
        1.1.3 识别活性氧化物
    1.2 壳聚糖概述
        1.2.1 壳聚糖的基本特性
        1.2.2 壳聚糖的改性
        1.2.3 壳聚糖的降解
    1.3 含酪氨酸多肽概述
    1.4 荧光原理
    1.5 荧光响应机理
        1.5.1 光致电子转移(PET)
        1.5.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5.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6 选题思路及意义
第2章 荧光标记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壳聚糖纳米微球(CSNP)表征分析
        2.3.1 不同时间CSNP的 TEM图像分析
        2.3.2 不同时间CSNP的 IR图像分析
        2.3.3 不同过氧化氢浓度CSNP的 TEM图像分析
        2.3.4 不同过氧化氢浓度CSNP的 IR图像分析
        2.3.5 CSNP的 XRD图谱分析
        2.3.6 CSNP的 SEM图像分析
        2.3.7 CSNP粒径分析
    2.4 壳聚糖-槲皮素载药微球(QC)性能研究
        2.4.1 QC的TEM图像分析
        2.4.2 QC包封率与载药率分析
        2.4.3 QC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2.5 荧光纳米微球(QCF)性能研究
        2.5.1 QCF的 SEM图像分析
        2.5.2 QCF的光谱分析
        2.5.3 QCF的 XRD图谱分析
        2.5.4 QCF抑菌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聚糖-罗丹明B荧光复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荧光探针(CREN)表征与分析
        3.3.1 CREN形貌分析
        3.3.2 CREN光谱表征
    3.4 金属离子对探针荧光淬灭效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二酪氨酸类物质荧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不同酶催化产物光谱分析
        4.3.1 酪氨酸酶催化产物分析
        4.3.2 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物分析
    4.4 联二酪氨酸类氧化产物分析
        4.4.1 形貌分析
        4.4.2 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柞蚕蛹低聚壳聚糖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柞蚕概况
    0.2 柞蚕蛹皮的结构及价值
    0.3 甲壳素、壳聚糖、低聚壳聚糖研究进展
        0.3.1 甲壳素、壳聚糖和低聚壳聚糖简介
        0.3.2 应用
        0.3.3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0.3.4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0.4 低聚壳聚糖制备方法
        0.4.1 化学降解法
        0.4.2 物理降解法
        0.4.3 生物降解法
    0.5 低聚壳聚糖性质
        0.5.1 吸湿保湿性
        0.5.2 稳定性
        0.5.3 抗氧化活性
        0.5.4 抗菌活性
        0.5.5 其他活性
    0.6 泡腾片
    0.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1章 柞蚕蛹壳聚糖的制备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柞蚕蛹皮主要成分的测定
        1.2.2 甲壳素的提取
        1.2.3 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
        1.2.4 壳聚糖提纯
        1.2.5 甲壳素和甲壳素得率
        1.2.6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1.2.7 壳聚糖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1.2.8 壳聚糖红外光谱分析
        1.2.9 数据处理
    1.3 结果与讨论
        1.3.1 柞蚕蛹皮预处理
        1.3.2 柞蚕蛹皮主要成分
        1.3.3 壳聚糖得率
        1.3.4 壳聚糖脱乙酰度
        1.3.5 壳聚糖分子量
        1.3.6 壳聚糖红外光谱检测
    1.4 小结
第2章 柞蚕蛹低聚壳聚糖制备及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所用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酶法降解壳聚糖
        2.2.2 乙醇分级沉淀制备柞蚕蛹低聚壳聚糖
        2.2.3 还原糖测定
        2.2.4 数均分子量测定
        2.2.5 低聚壳聚糖的TLC分析
        2.2.6 低聚壳聚糖吸湿和保湿性
        2.2.7 低聚壳聚糖稳定性研究
        2.2.8 低聚壳聚糖抗氧化活性
        2.2.9 低聚壳聚糖抑菌活性
        2.2.10 低聚壳聚糖的卫生指标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pH对酶法降解壳聚糖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3.2 乙醇分级沉淀
        2.3.3 低聚壳聚糖的理化指标
        2.3.4 低聚壳聚糖的吸湿、保湿性试验
        2.3.5 低聚壳聚糖的稳定性
        2.3.6 低聚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
        2.3.7 低聚壳聚糖的抑菌活性
        2.3.8 低聚壳聚糖的卫生指标
    2.4 小结
第3章 低聚壳聚糖泡腾片制备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崩解剂配比用量
        3.2.2 填充剂用量
        3.2.3 润滑剂用量
        3.2.4 甜味剂用量
        3.2.5 低聚壳聚糖用量
        3.2.6 泡腾片配方优化
        3.2.7 质量分析
        3.2.8 制备工艺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崩解剂配比用量确定
        3.3.2 润滑剂用量确定
        3.3.3 甜味剂用量确定
        3.3.4 低聚壳聚糖用量确定
        3.3.5 配方优化
        3.3.6 质量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FF/CS-SA纳米胶束给药系统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壳聚糖
        1.1.1 壳聚糖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1.1.2 壳聚糖衍生物
        1.1.2.1 烷基化壳聚糖
        1.1.2.2 羧基化壳聚糖
        1.1.2.3 酰基化壳聚糖
        1.1.2.4 羟基化壳聚糖
        1.1.2.5 小分子壳聚糖
        1.1.3 壳聚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1.4 壳聚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氟苯尼考
    1.3 纳米科技及药代动力学
        1.3.1 纳米科技
        1.3.1.1 纳米药物
        1.3.1.2 纳米制剂
        1.3.2 药物代谢动力学
    1.4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
2.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优化
    2.1 引言
    2.2 药品与设备
        2.2.1 药品
        2.2.2 设备
    2.3 方法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孔结构分析
        2.3.3 单因素实验
        2.3.3.1 负载和不负载的磷钨酸对壳聚糖降解的影响
        2.3.3.2 不同负载量的磷钨酸催化剂对壳聚糖降解影响
        2.3.3.3 双氧水用量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3.3.4 降解温度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3.3.5 降解时间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3.3.6 催化剂用量对负载磷钨酸催化剂降解壳聚糖的影响
        2.3.4 响应面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1.1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红外光谱
        2.4.1.2 原料/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红外光谱
        2.4.2 孔结构分析
        2.4.3 单因素实验
        2.4.3.1 负载和不负载的磷钨酸催化剂对壳聚糖降解影响
        2.4.3.2 不同负载量的磷钨酸催化剂对壳聚糖降解影响
        2.4.3.3 双氧水用量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4.3.4 降解温度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4.3.5 降解时间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4.3.6 催化剂用量对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壳聚糖降解影响
        2.4.4 响应面实验
        2.4.4.1 实验设计及结果
        2.4.4.2 建模与方差分析
        2.4.4.3 响应面和等值线分析
        2.4.4.4 最佳技术和再现性实验
3.FF/CS-SA载药纳米胶束制备
    3.1 引言
    3.2 药品与设备
        3.2.1 药品
        3.2.2 设备
    3.3 方法
        3.3.1 CS-SA的制备及表征
        3.3.1.1 CS-SA的制备
        3.3.1.2 红外光谱(FT-IR)检测
        3.3.1.3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
        3.3.1.4 热重分析
        3.3.1.5 透射电镜(TEM)的检测
        3.3.1.6 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检测
        3.3.1.7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3.3.2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
        3.3.2.1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
        3.3.2.2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红外分析
        3.3.2.3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扫描电镜分析
        3.3.2.4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透视电镜分析
        3.3.2.5 FF-CS-SA载药量和包封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S-SA结果与讨论
        3.4.1.1 CS-SA的红外分析
        3.4.1.2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
        3.4.1.3 热重分析
        3.4.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检测
        3.4.1.5 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检测
        3.4.1.6 临界胶束浓度(CMC)
        3.4.2 FF/CS-SA结果与讨论
        3.4.2.1 FF/CS-SA红外分析
        3.4.2.2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扫描电镜分析
        3.4.2.3 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的透射电镜分析
        3.4.2.4 FF/CS-SA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4.FF/CS-SA载药纳米胶束稳定性考察
    4.1 引言
    4.2 药品与设备
        4.2.1 药品
        4.2.2 设备
    4.3 方法
        4.3.1 影响因素试验
        4.3.1.1 FF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3.1.2 CS-SA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3.1.3 FF/CS-SA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3.2 温度加速试验
        4.3.2.1 FF温度加速试验
        4.3.2.2 CS-SA温度加速试验
        4.3.2.3 FF/CS-SA温度加速试验
        4.3.3 长期稳定性试验
        4.3.3.1 FF长期稳定性试验
        4.3.3.2 CS-SA长期稳定性试验
        4.3.3.3 FF/CS-SA长期稳定性试验
        4.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4.1.1 FF原料药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4.1.2 CS-SA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4.1.3 FF/CS-SA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4.4.2 温度加速试验
        4.4.2.1 FF温度加速试验
        4.4.2.2 CS-SA温度加速试验
        4.4.2.3 FF/CS-SA纳米胶束温度加速试验
        4.4.3 长期稳定性试验
        4.4.3.1 FF长期稳定性试验
        4.4.3.2 CS-SA长期稳定性试验
        4.4.3.3 FF/CS-SA长期稳定性试验
5.FF/CS-SA载药纳米胶束胶束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药品与设备
        5.2.1 药品
        5.2.2 设备
    5.3 血浆样品内氟苯尼考检测方法的验证
        5.3.1 动物处理
        5.3.2 样品处理方法
        5.3.3 氟苯尼考标准曲线
        5.3.4 氟苯尼考HPLC条件
        5.3.5 药代动学数据计算
        5.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5.4.2 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
        5.4.3 精密度与准确度
        5.4.4 回收率
    5.5 氟苯尼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5.5.1 大鼠氟苯尼考的血药浓度
        5.5.2 大鼠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棉型织物抗菌导湿复合功能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的抗菌研究
        1.2.1 抗菌剂的介绍
        1.2.2 壳聚糖的抗菌性能及机理
        1.2.3 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
    1.3 纺织品单向导湿的研究
        1.3.1 单向导湿的传导理论
        1.3.2 单向导湿的实现途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及织物抗菌整理
    2.1 前言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材料及药品
    2.4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2.4.1 制备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织物抗菌整理
        2.5.1 棉织物清洁处理
        2.5.2 织物抗菌整理
        2.5.3 织物的抗菌性检测
        2.5.4 壳聚糖溶液浓度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棉织物单向导湿舒适性整理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3 单向导湿疏水剂的优选试验
        3.3.1 疏水剂的成分选择
        3.3.2 棉织物疏水处理
        3.3.3 棉织物滴水扩散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织物透气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3.3.5 织物手感评定与结果
    3.4 棉织物单向导湿热湿舒适整理
        3.4.1 单面区域整理面积设计原理
    3.5 疏水剂溶液直接数码喷印试验
    3.6 疏水剂溶液喷雾法整理棉织物
        3.6.1 喷雾量的控制
        3.6.2 棉织物单面区域整理优化
    3.7 织物吸湿快干性能的测试
        3.7.1 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
        3.7.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湿抗菌复合棉织物整理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抗菌加导湿复合棉织物整理
    4.3 整理与未整理织物性能测试与表征
        4.3.1 抗菌性能
        4.3.2 吸湿排汗速干性能
    4.4 织物的耐洗性整理及评价
    4.5 织物的滴水试验
    4.6 织物KES风格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壳聚糖—庆大霉素缀合物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1.1.1 壳聚糖的概述
        1.1.2 壳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1.3 壳聚糖的抗菌作用及改性
    1.2 庆大霉素的研究进展
        1.2.1 庆大霉素的概述
        1.2.2 庆大霉素的改性及应用
    1.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制约因素
        1.3.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3.2 水体环境因子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1.3.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及防控
    1.4 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壳聚糖-庆大霉素缀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细菌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2.5 固态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2.2.6 元素分析
        2.2.7 热分析
        2.2.8 菌液的制备
        2.2.9 抗菌活性的测定
        2.2.10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2.2.11 抑菌率和半数抑菌浓度的测定
        2.2.12 细胞内容物泄露的测定
        2.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1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GT化学结构分析
        2.3.2 CS-GT缀合物的合成机理
        2.3.3 元素分析及GT接枝率探讨
        2.3.4 CS-GT的稳定性研究
        2.3.5 CS-GT的抗菌活性分析
        2.3.6 CS-GT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析
        2.3.7 CS-GT抑菌效果评价
        2.3.8 细胞内容物的泄露
        2.3.9 细菌的微观形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CS-GT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和养殖水体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生物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2 实验设计
        3.2.3 水质理化因子分析
        3.2.4 总血细胞计数
        3.2.5 血细胞凋亡率测定
        3.2.6 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3.2.7 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观察
        3.2.8 16S rRNA基因高通测序分析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分析
        3.3.2 CS-GT对虾存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CS-GT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3.3.4 CS-GT对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5 肠道显微结构的变化
        3.3.6 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CS-GT对水体和肠道菌群结构调控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CS-GT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调控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菌种与生物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2 菌液制备和细菌培养
        4.2.3 感染实验
        4.2.4 累积死亡率和累积存活率统计
        4.2.5 总血细胞计数的测定
        4.2.6 血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4.2.7 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4.2.8 肠道和肝胰腺显微结构观察
        4.2.9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4.2.10 RNA-seq高通量测序
        4.2.11 免疫差异基因qPCR验证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GT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CS-GT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4.3.3 CS-GT对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4 CS-GT对肝胰腺和肠道的保护作用
        4.3.5 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4.3.6 基于转录组探讨CS-GT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的免疫调控作用
        4.3.7 CS-GT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的免疫调控机制
        4.3.8 QPCR对免疫差异基因表达量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生化协同多相催化壳聚糖降解新型催化剂和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与应用
    1.3 壳聚糖降解工艺
        1.3.1 酸降解
        1.3.2 氧化降解
        1.3.3 酶降解
        1.3.4 物理降解
        1.3.5 复合降解
    1.4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催化剂的表征
        2.3.2 活性组分含量测定
    2.4 壳聚糖降解
        2.4.1 壳聚糖氧化降解
        2.4.2 壳聚糖酶降解
        2.4.3 壳聚糖催化降解
        2.4.4 协同降解实验
    2.5 降解产物分析
        2.5.1 平均聚合度测定
        2.5.2 聚合度分布测定
        2.5.3 FT-IR测定
第三章 负载Fenton及固定化酶催化降解壳聚糖研究
    3.1 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
        3.1.1 活性组分负载量
        3.1.2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3.1.3 TEM与 SEM表征
        3.1.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3.1.5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3.2 催化降降解性能
        3.2.1 氧化降解实验
        3.2.2 酶降解实验
        3.2.3 催化降解实验
        3.2.4 聚合度分布测定
        3.2.5 产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3.2.6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7 稳定性实验
    3.3 小结
第四章 催化降解新工艺探究
    4.1 生化协同降解实验结果
    4.2 降解产物聚合度分析
    4.3 复合降解产物红外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新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
        1.1.1 大肠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1.1.3 致病菌感染伤口问题
    1.2 抗菌方法
        1.2.1 天然抗菌剂
        1.2.2 物理杀菌技术
        1.2.3 化学抗菌剂
        1.2.4 纳米抗菌剂
    1.3 金属有机框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1.4 本文相关的金属有机框架
        1.4.1 铜基金属有机框架
        1.4.2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壳聚糖装载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评估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HKUST-1/CS薄膜的合成
        2.3.2 HKUST-1/CS薄膜表征
        2.3.3 铜离子释放测定
        2.3.4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2.3.5 抗菌性能试验
        2.3.6 荧光染色试验
        2.3.7 细菌形态变化试验
        2.3.8 细胞毒性评估
        2.3.9 体内感染伤口模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KUST-1/CS膜的制备与表征
        2.4.2 铜离子释放
        2.4.3 体外抗菌性能
        2.4.4 杀菌机制
        2.4.5 细胞毒性
        2.4.6 感染伤口治疗
    2.5 小结
第三章 装载银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过氧化物酶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评估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NH_2-MIL-88B(Fe)的制备
        3.3.2 NH_2-MIL-88B(Fe)-Ag的制备
        3.3.3 NH_2-MIL-88B(Fe)-Ag表征
        3.3.4 NH_2-MIL-88B (Fe)-Ag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3.3.5 细菌培养和抗菌试验
        3.3.6 杀菌机制探究
        3.3.7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3.3.8 小鼠感染伤口模型的构建及伤口治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表征
        3.4.2 过氧化物酶活性
        3.4.3 杀菌性能
        3.4.4 杀菌机制
        3.4.5 生物相容性
        3.4.6 NH_2-MIL-88B(Fe)-Ag治疗感染伤口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粘胶纤维简介
    1.2 粘胶纤维的改性研究现状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生物改性
    1.3 XXXXXX简介
    1.4 抗菌性功能分子
        1.4.1 无机抗菌剂
        1.4.2 有机抗菌剂
    1.5 抗紫外线功能分子
        1.5.1 原花青素简介
        1.5.2 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1.5.3 原花青素的纯化方法
        1.5.4 降解原花青素高聚体的研究概况
    1.6 功能性分子接枝羧化粘胶纤维的方法简介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创新之处
        1.7.4 技术路线
2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
        2.3.2 粘胶纤维的羧化率测定
        2.3.3 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2.3.4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2.4.2 酶法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优化工艺
        2.4.3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2.4.4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验证实验
    2.5 本节小结
3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蚕蛹壳聚糖的制备
        3.3.2 蚕蛹壳寡糖的制备
        3.3.3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
        3.3.4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3.3.5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3.3.6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制备蚕蛹壳寡糖的优化工艺
        3.4.2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3.4.3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3.4.4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3.4.5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3.4.6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3.5 本节小结
4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ε-聚赖氨酸的分离纯化
        4.3.2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
        4.3.3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4.3.4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4.3.5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ε-聚赖氨酸的分离
        4.4.2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4.4.3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4.4.4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4.4.5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4.4.6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4.5 本节小结
5 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抗紫外线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离低和高聚萝卜原花青素
        5.3.2 酶降解高聚萝卜原花青素
        5.3.3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
        5.3.4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接枝率分析
        5.3.5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5.3.6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工艺条件研究
        5.3.7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的验证分析
        5.4.2 制备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的优化工艺
        5.4.3 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的制备
        5.4.4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
        5.4.5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5.4.6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5.4.7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5.4.8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5.5 本节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得奖情况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水溶性壳聚糖制备及其在抗菌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壳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1.2. 壳聚糖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
    1.3. 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氧化降解法
        1.3.2. 酸降解法
        1.3.3. 酶降解法
        1.3.4. 物理法
        1.3.5. 其他降解方法
    1.4. 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
        1.4.1. 壳聚糖季铵化反应
        1.4.2. 壳聚糖羧基化反应
        1.4.3. 壳聚糖酯化反应
        1.4.4. 壳聚糖羟基化反应
        1.4.5. 壳聚糖烷基化反应
    1.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抗菌纸中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5.1. 纸用抗菌剂的种类
        1.5.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机理及影响因素
        1.5.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抗菌纸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低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低分子量壳聚糖单因素制备条件探讨
        2.3.2. 次氯酸钠降解壳聚糖响应面优化分析
        2.3.3. 水溶性检测结果
        2.3.4. 氨基含量的检测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7. 热稳定性分析(TG)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 壳聚糖降解机理探讨
        2.4.1. 过氧化氢降解机理
        2.4.2. 次氯酸钠降解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壳聚糖季铵盐制备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季铵盐制备条件探讨
        3.3.2. 水溶性检测结果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4. 热稳定性分析(TG)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3.6. ~1H NMR检测分析
        3.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4. 改性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抗菌纸的制备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4.3.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4.3.3. 纸性检测结果
        4.3.4. 抗菌性检测结果
    4.4. 抗菌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水溶性壳聚糖制备方法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甲壳素/壳聚糖的结构
    1.3 壳聚糖的物理性质
        1.3.1 一般物理性质
        1.3.2 溶液性质
    1.4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
        1.4.1 O-酰化和N-酰化
        1.4.2 含氢无机酸酯化
        1.4.3 醚化
        1.4.4 N-烷基化
        1.4.5 氧化
        1.4.6 螯合
        1.4.7 对酸的吸附
        1.4.8 接枝共聚
        1.4.9 交联
    1.5 低聚壳聚糖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1.5.1 壳聚糖降解方法
        1.5.1.1 化学降解法
        1.5.1.2 物理降解法
        1.5.1.3 生物降解法
        1.5.3.1 酶降解法
        1.5.2 分离纯化方法
        1.5.3 脱乙酰度的测定
        1.5.4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5.5 结构表征
    1.6 低聚壳聚糖的应用
        1.6.1 低聚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1.6.2 壳聚糖在医药上的应用
        1.6.3 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6.4 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
        1.6.5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6.6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7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7 课题的提出
2 不同反应体系中反应介质对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试剂
        2.2.1.2 仪器
        2.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3 均相体系中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条件优化及产物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试剂:
        3.2.1.2 仪器
        3.2.2 方法
        3.2.2.1 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条件优化
        3.2.2.2 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产物分析
        3.2.2.3 H_2O_2氧化降解壳聚糖重现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4 非均相体系中杂多酸催化降解壳聚糖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试剂
        4.2.1.2 仪器
        4.2.2 方法
        4.2.2.1 非均相体系中杂多酸对壳聚糖降解的影响
        4.2.2.2 非均相体系中杂多酸催化壳聚糖降解产物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过氧化氢/醋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与含酪氨酸多肽荧光复合物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D]. 刘苹. 燕山大学, 2021
  • [2]柞蚕蛹低聚壳聚糖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鋆一. 辽宁大学, 2021(12)
  • [3]FF/CS-SA纳米胶束给药系统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棉型织物抗菌导湿复合功能整理研究[D]. 费小妹. 东华大学, 2021(01)
  • [5]壳聚糖—庆大霉素缀合物对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 梁凤颜.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生化协同多相催化壳聚糖降解新型催化剂和新工艺[D]. 耿华伟. 济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新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估[D]. 任新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D]. 江文. 重庆大学, 2019(01)
  • [9]水溶性壳聚糖制备及其在抗菌纸中的应用[D]. 郑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10]水溶性壳聚糖制备方法的新探索[D]. 李小双.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双氧水/乙酸体系降解壳聚糖及其产物的抗菌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