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马桥,刘德明,刘明哲,贺良国,刘冉,邱乐平[1](2022)在《基于HP(Ge)γ能谱仪的某医疗机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GEM型HP(Ge)γ能谱仪对某医疗机构扩建所用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检测,对相应核素的比活度及内、外照射指数进行计算,旨在为评估医疗职业人群的放射性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方法和限值,利用美国ORTEC公司生产的HPULBS超低本底铅室GEM型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系统对水泥等19种常见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检测,并计算相应核素的比活度值及内、外照射指数,然后对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所检的19种建筑材料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为226Ra、232Th和40K,其比活度及内、外照射指数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其中花岗岩和大理石两种天然石材中226Ra、232Th和40K的比活度较高,分别为186.4、147.3、1 399.7 Bq/kg和190.2、151.6、1 312.4 Bq/kg,按照GB 6566-2010相关要求,两者均属于B类装修材料。结论该医疗机构建设中所用花岗岩、大理石等天然石材类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比人工建筑材料稍高,空心砖的放射性水平比实心砖较低,预计对医疗职业人群所产生的放射性危害较小。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2](2021)在《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区放射性评价是矿床开发利用的前提,放射性检查是矿区放射性评价的基本手段。笔者在矿产勘查实践和28个矿产勘查报告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现行矿产勘查规范对矿区放射性检查要求和国家对环境放射性评价有关标准、规定,指出了当前矿区放射性检查工作存在着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放射性评价限值、筛选水平和评价流程,使矿区放射性评价工作有据可依,为进一步开展放射性环境评价和监管提供了依据。
陈荣淋[3](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沈永麟[4](2019)在《浅谈水泥放射性的有效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作为重要的建筑主体材料之一,若水泥放射性超过一定的限量,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基于水泥放射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国家标准、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和水泥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对水泥放射性作出的相应要求,指出了水泥生产企业控制水泥放射性应强化环保意识,从水泥生产的源头抓起。
徐刚[5](2018)在《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导致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等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以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热潮。建筑装饰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建筑装饰绿色化逐渐成为装饰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在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中,由于其涉及信息量大,环境质量影响广、建筑性能难以直接表现,并且缺乏有效的绿色设计规范与标准引导等现状问题,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设计思路与评价方法,反馈建筑装饰的环境质量与效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国内外绿色设计与评价方法,针对建筑装饰进行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绿色度评估与预测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程设计信息化水平低、建筑装饰阶段性能表现弱、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不足等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调查问卷、模型构建以及定量计算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的绿色度动态评估与预测的思路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过程,从项目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梳理了建筑装饰对建筑环境影响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建筑环境评价、室内指标和健康建筑标准对比,从能耗与能源资料、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场地与空间利用等方面构建了建筑装饰评价体系的框架构成,为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项目工程系统分析过程,通过串行过程设计模式、整合协同设计模式对比,首次提出了建筑装饰的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思路;基于信息化性能设计与决策的特点与需求,分析了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的内容、工作流程与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和环境性能分析为支撑的装饰信息化设计手段和方法。(3)研究首次针对装饰设计信息数据,从空间、部位、构件、材料、产品等方面进行分类,明确了其数据信息的关联逻辑;基于设计信息数据构架关系,从设计信息(构件、材料、几何、属性以及设备等)和性能环境方面对数据信息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并结合信息模型数据结构与采集方法分析,提出了装饰模型信息数据的分类与存储方法。(4)针对装饰设计模型数据信息管理和评价与决策系统需求,首次梳理了设计信息数据与评价系统关系;在XML数据分析、IFC标准与JSON数据交换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量化与数学计算关系,实现了将设计数据信息与评价数据信息两种半结构化数据进行属性中格式的统一交互和存储;通过信息数据流转模式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并对设计数据缺失和变化进行有效制约,实现了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时时有效互通。(5)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对比、筛选,确定了装饰的绿色度评价模型,从环境质量(Q)和建筑负荷(L)方面建立了装饰绿色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调查问卷、层次分析等基础上,确定了绿色度评价的指标划分、体系权重与计算方法,提出了绿色度不同分级指标的计算结构,同时提出了绿色度的分级思路。(6)针对建筑绿色度评价体系内容,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筑装饰绿色度优化流程,并结合贝叶斯网络的逆概计算,提出了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动态预测方法与演变趋势;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基于建筑装饰系统设计的绿色度评价与预测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环境、材料、工艺与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建筑信息化与性能分析需求,提出了建筑装饰信息化性能设计的流程,构建了基于数据信息的设计数据与绿色度评价信息的转换手段和方法;基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与调研,构建了建筑装饰的绿色度评价体系、指标与计算结构,同时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出了绿色度的动态预测方法,为建筑装饰绿色设计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装饰系统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与预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解决建筑装饰的绿色设计与评价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理论创新和工程指导意义。
吴冰[6](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墙体材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文中认为1工作概况1.1任务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标委综合[2016]60号文《关于下达2016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下达了推荐性国家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墙体材料》制定计划,计划编号:20160918-T-609,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技术委员会(SAC/TC285)。本计划项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体专项项目。1.2任务背景
张宝刚[7](2016)在《辽宁省常见建筑材料放射性测量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甲醛、苯等化学物质相比,人们常常忽视了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危害,而这种危害是不可预见的,而且其潜伏期很长,对人们身体的危害通常在几十年以后才能看出,因此,对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对指导人们在建筑和装修时正确、合理地选择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Y谱能分析法对辽宁省建材市场常见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放射性水平超标的原因;参照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标准,通过计算镭、钍、钾的当量活度,内、外照射指数,年有效剂量当量指标评价其辐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测115个花岗岩样品中,226Ra、232Th、40K比活度均值分别为80.78 Bq/kg、27.18 Bq/kg、368.85 Bq/kg;虽然所测样品均属于A类石材,但是从镭当量活度和居民所受年有效剂量当量看,有些石材仍不能用于室内面积较小的装修,特别是红色花岗岩放射性容易超标,居民在选购时应谨慎购买;广东、广西、山东、福建地区生产花岗岩放射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地区生产花岗岩放射性水平最高;深色花岗岩放射性水平明显高于浅色花岗岩,特别是米黄色和白色花岗岩放射性水平较低,其可放心使用;岩性及岩层形成年代是影响石材放射性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红色花岗多数为酸性岩,而酸性岩的226Ra、232Th、40K含量相对较高,因此红色花岗岩放射性水平较高;年代近的花岗岩一般放射性含量较高,我国南方出现大面积地质年代较新的燕山期花岗岩,因而,南方几省产出的花岗石平均放射性水平较高,而北方产出的则较低;广东地区大面积出现的浅红色、红色花岗岩含有氧化铁、锌、萤石等矿石,这些矿物也是造成广东地区花岗岩放射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27个人造瓷砖样品中,226Ra、232Th、40K比活度均值分别为164.28 Bq/kg、77.35 Bq/kg、478.29 Bq/kg;广东产瓷砖放射性水平高于山东和福建产瓷砖,由于瓷砖原料一般就近取材,因此,瓷砖的放射性水平还与当地天然放射性水平相关;釉料在瓷砖成品中虽然仅有薄薄的一层,但是其对瓷砖的放射性贡献非常大。因此,在瓷砖制作的工艺流程中,应该加强对釉料的检测,使釉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489个水泥样品中,226Ra、232Th、40K比活度均值分别为46.6 Bq/kg、33.2 Bq/kg、231.7 Bq/kg;—般情况下,不同种类水泥放射性水平排名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对水泥放射性水平的影响很大,在投产前,应对开采熟料的矿山进行放射性水平的调查;另外,同一厂家生产的相同品种水泥放射性水平较为稳定,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减少抽查、检验次数,以减轻企业负担。居民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不能单一的根据国家建筑材料标准进行选择,应在内、外照射指数,镭当量活度和居民所受年有效剂量当量均合格的情况下使用。
张琴[8](2014)在《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由于天然石材装饰效果高贵、华丽、纯朴、自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用来进行家居、办公、娱乐等场所的环境装饰。但是天然石材具有放射性,造成室内的污染,损害人们的健康,北京市目前对石材建材的合理规范及安全性没有明文规定和安全评估数据库。为此,本文针对北京市公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的认知程度和辐射防护意识水平进行现场调研,对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核素以及氡析出率进行实地测量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指导性建议,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北京市石材市场做初步的调研,通过对比、搜集相关文献,抽样选取北京市居民、石材市场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北京市公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的认知程度以及防护意识水平。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抽样选取天然石材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以及氡析出率检测,确定北京市天然石材的放射性水平。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在危险源、人、管理、环境等方面详细考查北京市某石材市场的风险影响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市石材工作人员和居民对天然石材的放射性认知程度以及防护意识水平较低。对石材放射性水平的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19种抽查的石材样品中有3种是B类石材,非A类石材率为15.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外,人均年有效剂量估算中有4种石材超过了1mSv/a,需要限制使用。根据氡浓度和析出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天然石材氡的析出率以及室内氡浓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不同种类的石材氡析出率不同,在北京市抽查测试的样品中,平均氡析出率为2.0410-3Bq/m2·s。通过本次的实地调查和测试,经过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石材以及石材的颜色深浅都影响氡浓度的大小和析出率,南方地区的石材辐射性较大,颜色深的石材危害性较大。然而北京却对有关石材辐射性危害的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不够,相应的政府部门也未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人们对石材辐射危害的轻视,这才是造成人员身体伤害的一个重大隐患,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天然石材市场的放射性监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姜让荣,马永福[9](2005)在《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结束了我国建材标准长期不统一的局面,规定了对建材中放射性实现强制检定的要求,但在装修材料分类、空心材料、废渣利用、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与以往的国家标准相比,对建材中的放射性控制明显放宽,甚至比原来的建材行业标准对石材的控制还要宽,影响了公众的辐射防护安全。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姜让荣[10](2005)在《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结束了我国建材标准长期不统一的局面,规定了对建材中放射性实现强制检定的要求,但在装修材料分类、空心材料、废渣利用、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与以往的国家标准相比,对建材中的放射性控制明显放宽,甚至比原来的建材行业标准对石材的控制还要宽,影响了公众的辐射防护安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P(Ge)γ能谱仪的某医疗机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1.1 标准样品 |
1.1.2 待测样品 |
1.2 HP(Ge)γ能谱仪及测量 |
1.3 照射指数及其限值计算 |
1.3.1 实心建筑材料的照射指数及其限值 |
1.3.2 空心建筑材料照射指数及其限值 |
2 结果及分析 |
2.1 标准源的误差对比及质量评述 |
2.2 样品测量及分析 |
3 小结 |
(2)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行矿产勘查标准、规范对放射性检查工作的要求 |
1.1 国家标准有关要求 |
1.2 行业规范有关要求 |
2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与应用现状 |
2.1 国家标准和部门规章中的放射性限值 |
2.1.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
2.1.2《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GB20664-2006) |
2.1.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01) |
2.1.4《可免于辐射防护监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标准》(GB 27742-2011) |
2.1.5《煤炭资源开采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DB65/T 3471-2013) |
2.1.6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环境辐射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
2.1.7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名录 |
2.1.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
2.2 放射性限值在黑龙江省的应用现状 |
3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及确定依据 |
3.1 限值指标 |
(1)限值 |
(2)筛选水平 |
3.2 限值指标选取的依据 |
(1)与现行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
(2)与生态环境部对伴生放射性矿监管的部门规章相协调 |
(3)筛选水平指标的引用简化了放射性检查工作 |
4 标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
4.1 标准的提出 |
4.2 标准的主要特点 |
4.2.1 矿产勘查工作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标准和伴生放射性矿监管法规统一 |
4.2.2 放射性环境评价与寻找放射性矿产统一 |
4.2.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
4.3 标准的主要内容 |
4.4 放射性环境评价流程 |
5 结论 |
(3)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
2.2.2 颗粒分布 |
2.2.3 可塑性 |
2.2.4 酸碱度 |
2.2.5 有机质含量 |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
2.3.1 生产方式 |
2.3.2 改性固化剂 |
2.3.3 成型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3.2.1 原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
3.3.1 制样设备自制 |
3.3.2 制样步骤 |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响应面法简介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
4.3.3 试验结果 |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
5.4.1 物理模型 |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
6.2.1 原材料 |
6.2.2 制样设备 |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方法 |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
6.3.3 耐久性试验 |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
7.1 引言 |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
7.2.3 产品质量控制 |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今后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
(4)浅谈水泥放射性的有效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泥放射性产生的原因 |
2 水泥放射性的控制要求 |
2.1 水泥及其原材料相关标准 |
2.2.1 水泥产品标准对放射性的要求 |
2.2.2 混合材标准对放射性的要求 |
2.3 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
2.4 水泥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程 |
3 水泥放射性的有效控制 |
3.1 对水泥放射性的控制要提高认识 |
3.2 对水泥放射性的控制要截流堵源 |
3.3 对水泥放射性的控制要制度化 |
4 结语 |
(5)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背景 |
1.1.2 建筑装饰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1.2.1 绿色建筑研究 |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建筑装饰 |
1.2.3 建筑装饰设计与评价研究 |
1.2.4 绿色建筑信息设计与管理研究 |
1.2.5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界定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绿色建筑装饰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2.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影响 |
2.2 建筑装饰设计影响 |
2.2.1 绿色装饰设计影响 |
2.2.2 装饰环境影响 |
2.2.3 装饰材料影响 |
2.2.4 绿色设计的引导 |
2.3 绿色建筑装饰施工与工艺影响 |
2.4 绿色建筑评价影响 |
2.5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化系统分析 |
3.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现状分析 |
3.1.1 串行过程设计模式 |
3.1.2 绿色建筑整合协同设计 |
3.1.3 信息化设计与决策 |
3.2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思路与原则 |
3.2.1 设计思路 |
3.2.2 装饰信息化设计原则 |
3.3 绿色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分析 |
3.3.1 设计模型特征 |
3.3.2 设计模型要求 |
3.3.3 设计模型内容 |
3.3.4 工作流程与步骤 |
3.4 绿色建筑信息数字化性能设计软件分析 |
3.4.1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 |
3.4.2 建筑环境性能模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集成与管理 |
4.1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选取 |
4.1.1 设计信息数据分类与关联逻辑 |
4.1.2 BIM设计信息数据构架 |
4.2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数据信息表达 |
4.2.1 设计信息构件关系表达 |
4.2.2 建筑构件材料信息表达 |
4.2.3 建筑构件几何信息表达 |
4.2.4 建筑构件属性信息表达 |
4.2.5 建筑设备与信息构件表达 |
4.3 绿色建筑性能环境影响信息表达 |
4.4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信息采集与存储 |
4.4.1 信息模型数据结构分析 |
4.4.2 设计模型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
4.4.3 模型信息数据分类与存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信息与评价系统的信息转换分析 |
5.1 模型数据信息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对接 |
5.2 设计数据、性能分析数据的中间层数据现状分析 |
5.2.1 XML分析 |
5.2.2 IFC标准 |
5.2.3 JSON数据交换 |
5.3 双向数据流转基础数据分析 |
5.3.1 建筑BIM设计数据结构分析 |
5.3.2 建筑性能评价数据结构分析 |
5.4 双向数据转换分析 |
5.4.1 中间层数据结构设计 |
5.4.2 基于中间层数据的转换技术方案 |
5.5 信息数据转换模式设计 |
5.5.1 总体设计 |
5.5.2 功能设计 |
5.5.3 数据信息映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分析 |
6.1 绿色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6.2 绿色度评价模型与指标分析 |
6.2.1 现有评价体系对比 |
6.2.2 本研究评价模型选取 |
6.2.3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6.2.4 本研究指标体系划分 |
6.3 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
6.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6.3.2 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6.4 绿色度不同指标计算与结构分析 |
6.4.1 分级指标计算结构 |
6.4.2 不同指标结构计算 |
6.5 绿色度评价分级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性能指标影响的绿色度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
7.1 贝叶斯网络优化流程 |
7.1.1 贝叶斯网络概念 |
7.1.2 影响因素参数化 |
7.1.3 评价指标分析流程 |
7.2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评价指标分析 |
7.3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绿色度指标概率计算 |
7.3.1 建筑环境质量Q(负荷L)的全概率计算 |
7.3.2 各级指标的逆概计算 |
7.3.3 绿色度评价的动态预测与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绿色度评价与预测应用分析 |
8.1 项目概况——孝感市市民之家 |
8.2 建筑装饰性能设计信息分析 |
8.2.1 基于绿色度评价的性能设计模型构件分析 |
8.2.2 设计模型信息管理 |
8.2.3 设计模型材料信息分析 |
8.2.4 模型设备信息分析 |
8.2.5 建筑性能设计与环境影响分析 |
8.3 项目绿色度计算评价 |
8.3.1 指标评价计算分析 |
8.3.2 绿色度评价计算分析 |
8.3.3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绿色度指标计算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一 装饰信息化设计模型构件命名及材料代码 |
附录二 绿色建筑装饰评价体系权重系统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绿色建筑装饰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四 标准数据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
附录五 工程案例绿色度质量(Q)与负荷(L)概率计算表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墙体材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概况 |
1.1 任务来源 |
1.2 任务背景 |
1.3 主要工作过程 |
2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
2.1 标准编制原则 |
2.2 主要内容 |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评分总分值为10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
8.2.2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 评价总分值为9 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
(7)辽宁省常见建筑材料放射性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概述 |
1.2 辐射的主要来源与危害 |
1.2.1 放射性核素特点 |
1.2.2 天然电离辐射 |
1.2.3 辐射的危害 |
1.3 辐射的防护标准 |
1.4 建筑材料放射性含量限制标准 |
1.4.1 国内相关标准 |
1.4.2 国外核素限量值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5.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样品处理 |
2.2 样品测量 |
2.2.1 测量原理 |
2.2.2 测量仪器 |
2.2.3 能量刻度和效率刻度 |
2.2.4 全能峰的选择 |
2.2.5 测量时间的选择 |
2.3 样品读数 |
2.3.1 放射性活度 |
2.3.2 读谱方法 |
2.3.3 读数时间校正 |
2.3.4 样品自吸收校正 |
2.4 建筑材料辐射风险评价指标 |
2.4.1 内、外照射指数 |
2.4.2 镭当量活度 |
2.4.3 居民所受年有效剂量当量 |
第三章 花岗岩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
3.1 花岗岩简介 |
3.2 花岗岩放射性比活度测定 |
3.3 花岗岩辐射剂量评价 |
3.4 花岗岩放射性产地差异分析 |
3.5 花岗岩放射性颜色差异分析 |
3.6 花岗岩放射性影响因素分析 |
3.7 与国内其他数据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造瓷砖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
4.1 瓷砖的工艺简介 |
4.2 人造瓷砖放射性比活度测定 |
4.3 人造瓷砖辐射剂量评价 |
4.4 人造瓷砖放射性产地差异分析 |
4.5 人造瓷砖放射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原料放射性 |
4.5.2 釉料放射性 |
4.5.3 瓷砖不同成分放射性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
5.1 水泥产品概述 |
5.2 水泥放射性比活度测定 |
5.3 水泥辐射剂量评价 |
5.4 同一厂家生产的相同水泥放射性比活度变化分析 |
5.5 水泥产品放射性产地差异分析 |
5.6 硅酸盐水泥熟料对水泥放射性比活度的影响 |
5.7 与国内外其他报道中水泥放射性水平比较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天然放射性危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石材放射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石材放射性研究现状 |
1.2.4 石材放射性相关国家标准 |
1.2.5 文献分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2 辐射的主要来源与危害研究 |
2.1 放射性与辐射 |
2.1.1 放射性衰变机制 |
2.1.2 天然放射性 |
2.2 辐射危害及效应 |
2.2.1 辐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2.2.2 确定性效应 |
2.2.3 随机性效应 |
2.2.4 辐射躯体效应 |
2.2.5 遗传效应 |
2.3 室内天然放射源构成及分析 |
2.3.1 建筑物下的岩石与土壤 |
2.3.2 建材及室内装饰材料 |
2.4 天然石材放射性研究 |
2.4.1 天然石材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
2.4.2 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及成因 |
2.5 小结 |
3 北京市公众天然石材辐射防护意识调查 |
3.1 北京市石材市场现状 |
3.2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防护意识调查目的 |
3.2.1 北京市居民天然石材常识调查 |
3.2.2 北京市石材厂商的天然石材放射性防护现状 |
3.2.3 北京市公众希望政府对待天然石材放射性的态度 |
3.3 调查方法理论及选择 |
3.3.1 调查方法的分类 |
3.3.2 抽样调查的基本理论 |
3.3.3 问卷程序设计及架构要求 |
3.4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辐射防护意识问卷设计要点 |
3.4.1 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
3.4.2 问卷设计 |
3.5 调查结果分析方法 |
3.5.1 一般的统计描述 |
3.5.2 χ~2检验 |
3.5.3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5.4 spss 分析方法 |
3.6 调查结果 |
3.6.1 人口学基本特征 |
3.6.2 北京市民众对天然石材放射性知识调查及获得途径 |
3.6.4 北京市居民对天然放射性石材的使用态度 |
3.6.5 北京市政府关于放射性防护监督管理现状调查 |
3.6.6 北京市石材厂商的放射防护状况 |
3.7 结果分析和讨论 |
3.7.1 加强北京市公众的天然石材放射性知识 |
3.7.2 培养北京市公众科学选购石材的态度 |
3.7.3 注重北京市石材厂职工辐射防护 |
3.7.4 提高北京市政府监督管理能力 |
3.8 小结 |
4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检测 |
4.1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方法 |
4.1.1 调查测定指标 |
4.1.2 采样 |
4.1.3 制样 |
4.2 测定仪器选择 |
4.2.1 NaI(T1)闪烁体谱仪 |
4.2.2 Ge(Li)探测器 |
4.2.3 高纯锗(HPGe)γ谱仪 |
4.3 天然石材核素检测方法与步骤 |
4.3.1 镭、钍、钾的检测方法 |
4.3.2 谱仪的探测效率刻度 |
4.3.3 探测下限 |
4.3.4 检测步骤 |
4.4 检测结果评定 |
4.4.1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4.4.2 内外照射指数计算 |
4.4.3 镭当量活度 |
4.5 北京市天然石材产品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分析 |
4.5.1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比活度 |
4.5.2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差异分析 |
4.5.3 北京市天然石材样品等级分析 |
4.6 北京市天然石材放射性室内外照射剂量评估 |
4.6.1 北京市居民停留因子调查确定 |
4.6.2 北京市天然石材外照射有效剂量评估 |
4.7 小结 |
5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研究 |
5.1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原理及测量方法 |
5.1.1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原理 |
5.1.2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测试方法选择 |
5.2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的测量 |
5.2.1 测量仪器 |
5.2.2 氡析出率的测量原理 |
5.2.3 数据结果处理 |
5.3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分析 |
5.3.1 北京市天然石材表面氡析出率差异分析 |
5.3.2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与核素比活度关系分析 |
5.3.3 北京市天然石材内照射剂量估算 |
5.4 北京市某石材厂室内氡浓度测量 |
5.4.1 测量方法及选择 |
5.4.2 测量方案 |
5.4.3 测量结果 |
5.4.4 氡浓度大小衡量指标 |
5.5 北京市天然石材氡析出率与室内氡浓度关系 |
5.6 小结 |
6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等级评估 |
6.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
6.2 风险评估方法的分类 |
6.2.1 定性风险评估 |
6.2.2 定量风险评估 |
6.3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方法 |
6.3.1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等级评估方法 |
6.3.2 AHP 层次分析法 |
6.4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天然石材环境辐射危险程度 H 指标的建立 |
6.4.2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6.5 北京市天然石材辐射风险评估指标评估标准 |
6.5.1 天然石材环境辐射危险程度 H 指标评估标准 |
6.5.2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评估标准 |
6.5.3 风险分级方法 |
6.6 实证分析 |
6.7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北京市居民/石材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停留因子的调查表 |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9)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讨论 |
1.1 装修材料的分类 |
1.2 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 |
1.3 使用废渣生产的建筑材料 |
1.4 建材的放射性核素检测方法 |
2 结论与建议 |
四、《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P(Ge)γ能谱仪的某医疗机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J]. 马桥,刘德明,刘明哲,贺良国,刘冉,邱乐平. 医疗装备, 2022
- [2]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J].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 矿产勘查, 2021(05)
- [3]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4]浅谈水泥放射性的有效控制[J]. 沈永麟. 建材发展导向, 2019(16)
- [5]建筑装饰信息化设计与绿色度动态评价研究[D]. 徐刚. 武汉大学, 2018(06)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墙体材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J]. 吴冰. 砖瓦, 2017(06)
- [7]辽宁省常见建筑材料放射性测量与分析[D]. 张宝刚.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8]北京市使用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调查及风险评估[D]. 张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探讨[J]. 姜让荣,马永福.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5(06)
- [10]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探讨[A]. 姜让荣.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