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糖尿病并足部病变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邱菊香[1](2020)在《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在长沙市2个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的肺热津伤型(上消)、胃热炽盛型(中消)两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抽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采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试验组72例,在知己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养生护理。两组患者均指导6个月,6个月内,均无脱落与终止,全部完成相关管理教育及护理内容。观察各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糖尿病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生化指标、糖尿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糖尿病生化指标包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压(包括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和体质指数(BMI)的控制水平。糖尿病疾病知识水平采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iabetes Knowledge Test,DKT)进行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iabetes self-care scale.2-DSCS)进行评估。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包。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各时间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上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基线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糖尿病的生化指标(FPG、2h PG、Hb Alc、SBP、DBP、BMI)、糖尿病知识水平、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FPG、2h PG、Hb A1c、SBP、DBP、BM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FPG、2h PG、SBP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2h PG、Hb A1c、SBP、DBP均较干预后3个月显着降低(P<0.05),FPG、BMI较干预后3个月有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各指标水平较干预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且SBP、BMI有一定升高(P>0.05);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的糖尿病生化指标达标率在干预后3个月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且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各指标水平达标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各指标达标率均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FPG、2h PG、Hb A1c、SBP、DBP达标率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但BMI达标率无明显变化(P>0.05)。(4)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总分良好率在干预后3个月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且试验组在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良好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58/72)与95.83%(69/72),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6.94%(41/72)、77.78%(56/72),(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模式,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的针对性、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能促进患者体质改善与糖尿病长期管理效果。
何旭文[2](2020)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为改善或解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做法,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宁夏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8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3.半结构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名医务人员和7名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资料。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度了解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4.专家小组会议法:严格按照专家选择标准,遴选护理教育、糖尿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管理5个领域的10位专家组织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修订。5.社区实践: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凯尔福邸社区卫生服务站的30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观察居家护理服务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修订与完善。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0(94.16%)名患者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得分为3.87±0.49。需求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得分分别为4.25±0.78、4.01±0.93、4.11±1.03。影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参加社区活动满意度、因糖尿病住院次数和糖尿病疾病负担等。2.质性研究结果(1)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居家护理服务规范4大主题,15项亚主题。(2)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接受意愿较高、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体验及感受、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支持4大主题和5项亚主题。3.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结果在量性和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糖尿病患病特点,初步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居家护理模式原则”、“居家护理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4.专家小组会议结果符合要求的10位专家参加了专家小组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意见主要包括:(1)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及原则不应属于模式框架的一部分;(2)明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入选标准;(3)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内容部分需进一步修改;(4)居家护理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与完善;(5)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6)居家护理评估表需进一步修订。最终,经课题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订该模式。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5.社区实践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30名社区实践患者无一人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完全参与率为100%。(2)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为期一个月社区实践后,对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基础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皮肤护理的仅有1例患者无效;疼痛护理的有2例患者无效;自理能力训练护理的有5例患者无效;其他的实施压疮、口腔、排便、排尿、排痰及安全与预防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专科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糖尿病溃疡护理和糖尿病高危足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实施低血糖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实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糖尿病肾病护理以及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的患者均分别有2例无效。(3)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月社区实践后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25.03±1.10)明显高于实践前(13.03±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论1.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影响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等。2.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团队成员专业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分工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专科性不强,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及标准等问题。3.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研究证实,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针对性地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问题及需求,所涉及到的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可有效改善/解决患者居家护理问题,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孟彩萍[3](2019)在《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舒适度、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上海市两所三甲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住院患者共187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按照年龄因素分为3个年龄层,每个年龄层内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最终纳入中药熏蒸组共60例、耳穴贴压组共64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共63例。中药熏蒸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耳穴贴压,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给予常规护理+中药熏蒸+耳穴贴压,共干预7天。评价三组患者干预后Duo氏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舒适度、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脱落病例采用意向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选择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分析,Duo氏瘙痒评分(Modified Duo’s VAG Scale,Duo’s VAG),次要结局指标选择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分析,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及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Wilcoxon双侧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和SNK法。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三组患者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年龄、身高、体重、BMI、既往病史、过敏史、皮肤瘙痒部位、发病季节、糖尿病病程、皮肤瘙痒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A1C,Hb A1c)、手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G)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结局指标:干预后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在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在Duo’s VAG总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段糖尿病瘙痒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不同干预组中三个年龄层患者的瘙痒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和年龄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组效果优于中药熏蒸组和耳穴贴压组,中药熏蒸组优于耳穴贴压组。在改善瘙痒对睡眠的干扰方面,71~80岁年龄段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效果更佳。3.次要结局指标(1)DLQI:比较各年龄层三组患者DLQI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和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均优于耳穴贴压。(2)GCQ:分别在50~60岁、71~80岁两个年龄段三组患者干预后舒适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的舒适度方面效果均优于中药熏蒸和耳穴贴压。(3)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满意度:比较三组之间依从性、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依从率: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均高于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三组患者满意率: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高于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4)NSNS:各年龄层三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服务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护理操作联合进行对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无影响。结论1.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可以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瘙痒症状,在改善瘙痒程度、部位、频率及对睡眠的影响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舒适度;2.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干预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沐瑶[4](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汪洋[5](2019)在《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和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了解足病护理师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和足溃疡风险因素变化,探讨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多个维度舒适度状况的影响和对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舒适度、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类实验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7年06月-2018年0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及复诊的13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一例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足病护理干预(每1个月干预1次,共干预6次)。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均对患者进行舒适状况调查(采用《舒适状况量表》),通过筛查检查足部病变和询问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因素调查(采用自制《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调查表》)。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收集的所有数据均输入Excel 2003软件构建数据库,然后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整体舒适水平及各维度舒适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足病护理师干预后糖尿病足患者的整体舒适水平及各维度舒适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正差分>负分值)。(2)足病护理师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溃疡危险因素比较:(1)下肢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干预前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2)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干预前后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病护理师干预能减少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负差分>正差分)。(3)足畸形:干预前后足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病护理师干预能减少糖尿病足患者足畸形发生(负差分>正差分)。(4)足部胼胝、鸡眼、嵌甲、足癣: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胼胝、鸡眼、嵌甲、足癣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病护理师干预能减少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胼胝、鸡眼、嵌甲、足癣发生(负差分>正差分)(5)足部皮肤裂口、水疱:干预前后足部皮肤裂口、水疱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病护理师干预对减少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裂口、足部水疱有效(负差分>正差分)。(3)足病护理师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生活方式比较:(1)足部自查、足部皮肤涂润肤油情况:干预前后足部自查、足部皮肤涂润肤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病护理师干预能促进糖尿病足患者自查足部、为足部皮肤涂抹润肤油(正差分>负差分);(2)趾甲剪太短、赤足情况: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趾甲剪太短、赤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足病护理师干预能督促糖尿病足患者避免趾甲剪太短、赤足(负差分>正差分)。结论(1)足病护理师干预可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整体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舒适水平。(2)足病护理师干预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足溃疡高危因素,培养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自我护理意识和习惯。
王宇[6](2019)在《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2.评价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32名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66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杵针干预,每天1次,每周干预5天,共连续干预4周。3.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家族史、烟酒史、足部溃疡史、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2)疗效指标: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分别对足部临床症状指标(足部临床症状积分表CSIT、多伦多评分TCSS、密歇根评分MINI)、神经病变指标(震动感觉阈值VPT、区段电流感觉阈值R-CPT)、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DMQLS及总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于干预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生活质量随访,评价远期效果。4.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组间干预前、干预后、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客观评价干预前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后、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的效果和试验期间的安全性。当进行组间比较,样本量例数较大时(n≥50),可认为样本均数的分布近似呈正态(中心极限定理)不必做正态性检验。当进行组间比较时,若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时,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行t’检验;若两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 test检验。本研究中的所有计数资料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本研究病例完成共126例,对照组62例,试验组64例。2.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家族史、烟酒史、足部溃疡史、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足部临床症状评分(CSIT、TCSS、MINI)、神经病变指标(VPT、R-CPT)及DMQLS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在VPT、R-CPT的左/右足250Hz和5Hz、CSIT、TCSS、MINI、DMQLS、总临床疗效、溃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R-CPT的左/右足2000H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3个月、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DMQLS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足部溃疡和不良反应。结论1.杵针疗法能改善患者足部神经功能,减轻患者肢体麻木、疼痛、萎软、冷凉等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杵针疗法是无创性操作,易于掌握,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元元[7](2018)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京市K社区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其治愈率极低,一旦患上这种疾病,患者则需要一辈子都接受治疗。但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其一,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单一的药物治疗时,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病情总是会不断反复;其二,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伴随的并发症会引起死亡;其三,独居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其病情的反复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很好的管控,从而达到更佳地管理病情的目的,避免病情出现反复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尝试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应用到对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培养中,目的是为了研究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于改正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作用,加强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整个社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可,以便为社会工作介入这一领域和提供服务获取更多地实践经验。为了了解南京市K社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存在哪些问题,研究者对K社区30名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自我管理水平量表测量,发现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不科学的饮食结构、非定期的血糖监测、忽视足部护理等问题,这也反映出K社区的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管理水平低的现象。因而,研究者在对K社区进行详细调查和走访,收集详细资料之后选取了该社区的8名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通过量表测量、参与式观察以及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更深入地资料收集,从而开展小组活动。在认知行为理论和任务中心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小组发展性模式开展了七次小组活动,这些小组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改变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不良认知,从而为接下来改正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做了铺垫;第二阶段对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通过不同维度进行强化,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地自我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有效管控糖尿病病情的目的;第三阶段通过小组活动巩固之前建立的自我管理意识,力求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让研究对象仍然能够保持良好地自我管理水平。最后通过对小组介入情况进行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发现小组组员的自我管理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说明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具有可行性。最后,本研究对小组工作的介入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年糖尿病领域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
何巧[8](2018)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描述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现状;探讨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门诊或病房选取214例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调查青年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SED)、糖尿病自我管理态度量表、糖尿病痛苦量表(DDS)、糖尿病知识问卷(DKT)、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调查青年患者的自我管理相关因素。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青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1)214例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中位数为:饮食4.25(P25=3.25,P75=5.50),运动 3.50(P25=1.50,P75=6.00),血糖监测2.00(P25=0.50,P75=4.00),足部护理 0.00(R25=0.00,P75=2.00),遵医用药 7.00(P25=6.00,P75=7.00);214 例患者中,吸烟66例,占30.84%,平均13.42支/天。(2)214例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中位数为7.50,96.73%的患者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自我管理态度得分中位数0.92;糖尿病痛苦得分中位数为1.74分,39.72%的患者存在痛苦;糖尿病知识得分中位数为64.29。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回避维度得分高于常模(P<0.01)。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1)饮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糖尿病痛苦”、“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情况”、“空腹血糖”4个变量,共解释饮食自我管理总变异的19.6%;2)运动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糖尿病知识”、“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情况”、“参加糖尿病相关教育情况”4个变量,共解释运动自我管理总变异的25.2%;3)血糖监测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人均月收入”、“面对应对方式”、“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情况”、“糖尿病确诊时间”、“糖尿病家族史”5个变量,共解释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总变异的19.3%;4)足部护理影响因素包括“面对”、“文化程度”、“参加糖尿病组织或微信群情况”、“自我效能”4个变量,共解释足部护理自我管理总变异的13.9%;5)遵医用药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知识”、“参加糖尿病相关教育情况”2个变量,共解释遵医川药自我管理总变异的7.0%。Logistic回归提示“女性”和“糖尿病知识水平高”是吸烟的保护因素,“有宗教信仰”是吸烟的危险因素,3个变量共解释吸烟总变异的27.5%。结论: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6个维度中,遵医用药维度自我管理水平最高,足部护理维度自我管理水平最低,血糖监测维度自我管理较低。近40%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存在糖尿病痛苦,糖尿病知识水平一般,应对方式较为消极,且社会支持较少。“参加糖尿病相关组织或微信群情况”、“自我效能”、“糖尿病知识”是T2DM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自我管理三个以上维度有相关性;“面对应对方式”和“参加糖尿病相关教育情况”等也与青年患者自我管理有相关性。未参加糖尿病相关组织或微信群的患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维度自我管理水平差于参加者;自我效能低者,饮食、运动和足部护理维度自我管理水平低;糖尿病知识水平低的患者,运动和遵医用药维度自我管理水平低。建议对未参加糖尿病相关组织或微信群的新诊断T2DM青年患者,以及自我效能低、糖尿病知识水平低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采取面对应对方式,鼓励其参加糖尿病相关教育活动,以提高青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9](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指出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
朱蓉[10](2017)在《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以穴位为切入点,根据作用于穴位的不同方式将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护理技术分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三类,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安全性四个结局指标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施提供证据支持,为提高DPN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试验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为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按“PICOS”要素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拟定详细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AMED、CINAHL、CBM、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的截止日期至2016年4月。使用EndNoteX7软件管理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由3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价,并自制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干预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其中穴位注射干预DPN的研究中,为减少临床异质性,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subgroup analysis)。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其中穴位注射51项,穴位按摩8项,穴位敷贴10项。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51项研究报告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4.51,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80,5.37),P<0.00001]。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弥可保穴位注射组、中药穴位注射组、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组、其他药物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8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7.27,95%CI(4.44,11.90),P<0.0000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03,95%CI(2.64,6.17),P<0.00001]。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10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4.06,95%CI(3.47,4.64),P<0.00001]。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4.50,95%CI(3.13,5.87),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S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2,95%CI(-5.42,1.99),P=0.36],[MD=1.49,95%CI(-0.43,3.40),P=0.13]。(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38,95%CI(1.19,3.57),P<0.0001]。3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1.17,95%CI(0.46,1.89),P=0.001]。描述性分析,2项研究胫神经的SNC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3.88,95%CI(2.32,5.44),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95%CI(-1.07,3.48),P=0.30],[MD=1.41,95%CI(-0.33,3.14),P=0.1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7,95%CI(1.79,3.16),P<0.00001]。2项研究报告了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9,95%CI(1.69,3.30),P<0.00001]。4.安全性: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患者是一种有效、较安全的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不同药物的亚组分析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穴位按摩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穴位敷贴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中,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部分结局指标纳入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谨慎对待此研究结论。今后应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规范报告的形式,将高质量的证据运用于DPN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同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二、老年糖尿病并足部病变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糖尿病并足部病变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 |
1.2.2 糖尿病患者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 |
1.2.3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模式 |
1.2.4 中医养生护理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样本 |
2.2.2 样本计算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例分组 |
2.3.2 干预方法 |
2.3.3 干预观察的时间节点 |
2.3.4 观察指标 |
2.3.5 资料收集方法 |
2.3.6 资料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基线分析_((人)) |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生化指标达标情况 |
3.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知识水平评估情况 |
3.5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情况 |
3.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
4 讨论 |
4.1 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
4.2 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4.2.1 生活起居调节养生对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分析 |
4.2.2 情志调节养生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分析 |
4.2.3 传统健身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
4.2.4 饮食调养对糖尿病饮食控制和中医症候改善的影响 |
4.3 本研究的创新 |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2型糖尿病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护理干预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本资料及医学指标 |
附录2 糖尿病相关知识测试问卷 |
附录3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
附录4 患者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组建科研小组 |
2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依据 |
3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4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
第五章 修订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相关概念定义 |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
3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 |
4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影响因素 |
5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特点 |
6 中药熏蒸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7 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8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糖尿病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9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概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3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构建 |
1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
2 基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专家论证 |
第四部分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护理干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入组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护理干预方法 |
2.5 评价指标 |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科研伦理 |
2.9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关于脱落的说明 |
3.2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Duo氏瘙痒评分及各项目评分均衡性比较 |
3.4 三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数均衡性比较 |
3.5 护理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1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 |
4.2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对不同年龄层患者瘙痒症状均有改善 |
4.3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部位、频率 |
4.4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睡眠 |
4.5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质量 |
4.6 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可提高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舒适度 |
4.7 中医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4.8 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启示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通知 |
附录2 耳穴部位示意图 |
附录3 护理常规内容 |
附录4 中药熏蒸技术操作流程 |
附录5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 |
附录6 中药熏蒸与耳穴贴压护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
附录7 Duo氏瘙痒评分表(Dou’VAG) |
附录8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附录9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 |
附录10 中医护理操作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表 |
附录11 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 |
附录12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13 中药熏蒸+耳穴贴压护理记录单 |
附录14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15 知情同意书 |
附录16 综述(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17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发表论文、获得奖励情况 |
(4)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
1.1.6 小结 |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
1.2.4 小结 |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
1.3.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止研究标准 |
2.3 方法 |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
2.4 建立数据库 |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2.6.2 跟诊体会 |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和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的比较 |
3.3 干预前后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因素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足病护理师干预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 |
4.2 足病护理师干预有利于降低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因素 |
4.3 本研究对临床工作提出的建议 |
5 结论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舒适状况量表(GCQ) |
附录3 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调查表 |
(6)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相关概念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
(一)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二)西医关于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二、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
(一)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二)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三、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的剔除、脱离、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一)样本量估计 |
(二)分组原则 |
(三)干预措施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定的标准 |
(六)观察时点 |
(七)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
(八)质量控制 |
(九)科研伦理 |
(十)统计学处理 |
(十一)技术路线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两组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一)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一)干预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性指标比较 |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性指标比较 |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DM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指标比较 |
(四)干预后两组患者总临床疗效比较 |
(五)溃疡发生率 |
(六)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
一、讨论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二)杵针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依据 |
(三)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四)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总临床疗效的影响 |
(五)安全性指标 |
二、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7)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京市K社区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 |
二、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实务过程 |
一、小组基本情况介绍 |
二、小组工作的模式选择及介入计划 |
三、小组工作介入实施计划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估 |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 |
二、结果评估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糖尿病概述 |
二、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一) 自我管理概述 |
(二)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定义 |
(三)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内容 |
(四) 糖尿病自我管理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的重要性 |
(五)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六) 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七)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测量 |
(八)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 |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相关概念及概念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八、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结果 |
一、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一般情况 |
二、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得分 |
三、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相关因素得分 |
(一) 糖尿病自我效能 |
(二) 糖尿病自我管理态度 |
(三) 糖尿病痛苦 |
(四) 糖尿病知识 |
(五) 医学应对方式 |
(六) 社会支持 |
四、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
(一) 饮食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二) 运动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三) 血糖监测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四) 足部护理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五) 遵医用药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六) 吸烟维度自我管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七) 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多因素分析汇总 |
第五章 讨论 |
一、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二、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自我管理水平较低 |
三、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相关因素分析 |
(一) 本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糖尿病自我效能多数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
(二) 本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态度较为积极 |
(三) 近40%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存在糖尿病痛苦,尤其是生活规律相关的痛苦 |
(四) 本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一般 |
(五) 本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应对方式较为消极 |
(六) 本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社会支持较少 |
四、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各维度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饮食维度自我管理 |
(二) 运动维度自我管理 |
(三) 血糖监测维度自我管理 |
(四) 足部护理维度自我管理 |
(五) 遵医用药维度自我管理 |
(六) 吸烟维度自我管理 |
第六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概述 |
(一)西医学DPN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DPN研究现状 |
二、中医护理技术概述及其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
(一)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
(二)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
三、系统评价及其相关方法学介绍 |
四、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一)检索步骤 |
(二)检索数据库 |
(三)检索词 |
四、筛选文献 |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六、数据提取 |
七、数据分析 |
(一)定性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八、评估发表偏倚 |
九、技术路线图 |
第四部分 结果 |
一、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结果 |
二、筛选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四、统计分析结果 |
(一)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SNCV干预效果 |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MNCV干预效果 |
(四)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 |
(五)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 |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
一、讨论 |
(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效果评价 |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评价 |
(四)研究的特色及优势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检索策略 |
附录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 |
附录3 数据提取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四、老年糖尿病并足部病变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D]. 邱菊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D]. 何旭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3]中药熏蒸联合耳穴贴压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D]. 孟彩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足病护理师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舒适状况和足溃疡风险因素的影响研究[D]. 汪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D]. 王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京市K社区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D]. 陈元元.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8]新诊断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何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01)
- [10]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D]. 朱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