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邱新萍,马万千[1](2021)在《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在此基础上加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治疗。两组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和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PG、2 hPG、HbA1c)、肌电图指标、炎症因子指标(NO、IL-1β及IL-18)、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比容)。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右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1β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能明显的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血糖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联用临床价值高于单独西药治疗。

梁志敏[2](2021)在《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DPN)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优势所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分泌病二科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DPN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先给予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降压、调脂等,降糖使其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且波动程度小,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500ug,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水冲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 Pathy Score,MDNS)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评分的减低幅度比后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两者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NCV的改善幅度比后者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更佳。(3)TCSS评分、MDN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TCSS评分、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前者的TCSS评分、MDNS评分均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TCSS评分、MDNS评分,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4)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可有效改善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TCSS评分及MDNS评分,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长,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亟待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吕红蕾[3](2021)在《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观察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探讨相关的药效机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方剂。方法: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病区病房收集就诊的68例DPN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阳除痹汤,治疗8周。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增减变化情况,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对两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纳入患者68例,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患者34例,对照组纳入33例。在首次接受临床治疗前,经过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有可比性。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空腹血糖(FPG):(1)治疗组FPG改善;对照组FPG改善没有差异(P>0.05)。(2)较单纯用甲钴胺,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更能改善FPG(P<0.05)。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治疗组改善2h PG;对照组改善2h PG上无差异(P>0.05)。(2)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更能改善患者2h PG(P<0.0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改善Hb A1c上无差异。2.单项症状分析中医临床症状方面:(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仅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口渴多饮和畏寒怕冷症状较治疗前改善;(2)对照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差于治疗组(P<0.05)。3.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方面:(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双侧胫神经MCV、胫神经SCV),治疗组P均<0.05,表明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P均>0.05,表明单纯口服甲钴胺在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上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后,结果为P<0.05,表明在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胫神经SCV方面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4.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4.11%,对照组78.79%。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疗效明显(P<0.05)。5.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有害反应,使用药物有较好安全性。结论:采用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证DPN,在改善患者口渴多饮、肢体麻木、多食易饥和畏寒怕冷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FPG及2h PG,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SCV,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较单独口服甲钴胺治疗有显着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姜波[4](2021)在《健脾通痹汤治疗脾虚湿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健脾通痹汤对脾虚湿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的影响,评价健脾通痹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分别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加口服健脾通痹汤,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症状以及体征的变化情况,根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糖代谢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FBG、2h 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代谢指标比较,FBG、2h 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脂代谢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SCV、MCV和腓总神经SCV、M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SCV、MCV和腓总神经SCV、M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多伦多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伦多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6项(肢体疼痛、肢体麻木、气短懒言、口粘腻、口唇紫暗、肌肤甲错)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倦怠乏力、脘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爽)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6项(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脘腹胀满、口粘腻、口唇紫暗、大便粘滞不爽)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肌肤甲错)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7.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有效率为68.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比较:整个临床观察过程中两组治疗均未出现不良情况,两组患者的各项安全指标均无异常。结论:1.健脾通痹汤能够降低脾虚湿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口服甲钴胺片。2.健脾通痹汤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彭淼[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针药并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取穴及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理脾胃针法联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收集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相关文献,其中现代文献源为中国知网CNKI(1979~202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20)、维普数据库VIP(1979~2020)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79~2020)。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针刺及中药治疗规律。在临床方面:将最终纳入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对照组各30例。四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取穴,观察组1加用调理脾胃针法合调中降糖颗粒,观察组2加用调理脾胃针法,观察组3加用调中降糖颗粒。每日针刺2次,连续针刺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之后,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一共治疗4周。中药每日两次,早晚分服,共治疗4周。接受治疗前后采用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总有效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一、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分析结果(一)一般资料方面(1)药物:共检索到764首处方,共包含225味中药,用药总频次8283。(2)腧穴:共检索到138首处方,共包含61个腧穴,用穴总频次1093。(二)频次分析:(1)药物频次分析1.药物频次分析:共涉及225味中药,使用频次前十的药物依次为黄芪、当归、川芎、地龙、红花、赤芍、鸡血藤、桂枝、桃仁、丹参。2.药物归经频次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中药共涉及到十条经脉,以脾经、肝经为主,心经次之。3.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药物的四气以温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苦为主,辛、甘次之。4.药物功效分类频次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药物按照功效分类,以活血化瘀类出现频率最高,补益类次之。(2)腧穴频次分析1.腧穴频次分析:共涉及61个腧穴,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曲池、阳陵泉、合谷、脾俞、太溪、胰俞、关元。2.特定穴频次分析:共检涉及特定穴有45个,使用频次前5位的特定穴依次为: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交会穴、原穴。3.腧穴所属经络频次分析:腧穴所属经络频次分析:共涉及到十四条经脉,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所属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4.腧穴所属部位频次分析:共涉及到身体五个部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所属部位依次为:下肢、腰背、上肢、胸腹、头面颈。(三)关联规则分析(1)药物关联规则分析1.用药模式及规律分析结果:排序前10位的用药模式及规律关联依次为黄芪、当归;川芎、黄芪;川芎、当归;黄芪、地龙;红花、当归;红花、黄芪;川芎、黄芪、当归;当归、地龙;赤芍、当归;鸡血藤、黄芪。2.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排序前10位的药物关联规则依次为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红花,赤芍,桃仁=>当归;赤芍,桃仁,当归=>红花;红花,赤芍,黄芪=>当归;赤芍,桃仁=>当归;红花,川芎,桃仁=>当归;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桃仁,黄芪=>当归;红花,川芎,地龙=>当归;川芎,桃仁=>当归。(2)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1.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排序前5位的腧穴关联依次为: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足三里,曲池;肾俞,足三里;肾俞,三阴交。2.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排序前5位的腧穴配伍关联依次为:血海=>足三里;脾俞and胰俞=>足三里;胰俞=>足三里;合谷and三阴交and曲池=>足三里;合谷and阳陵泉and曲池=>足三里;二、临床研究分析结果(一)一般资料方面:实际观察患者108例(观察1组28例,观察2组28例,观察3组28例,对照组28例),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二)临床疗效方面:四组比较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89.3%,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85.7%,观察3组总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与观察1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5),观察1组治疗DPN疗效优于对照组。(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四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1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情况优于观察2组、观察3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四)TCSS评分方面:四组患者接受治疗前T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1组TCSS评分降低情况优于观察2组及观察3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五)血糖方面:四组患者接受治疗前FPG及2h PG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1组FPG及2h PG降低情况优于观察2组及观察3组,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针刺治疗DPN其治则规律多以调理脾胃,活血通络为主;取穴规律多以重取足太阳膀胱经、阳明经,辅以脾经。具体腧穴当选特定穴,尤其以五输穴、下合穴等为主;选穴又多集中在四肢远端取穴。(2)中药治疗DPN其治则规律多以活血化瘀,补益脾胃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辅以心经。(3)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脾胃升降运化失常、痰瘀互结、络脉瘀阻”为DPN的基本病机;“调理脾胃,化痰祛瘀,调和气血”是治疗DPN的基本大法。(4)“调理脾胃针法”配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DPN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临床有效率高,可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糖及日常生活质量,且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且安全可靠。

林承妤[6](2021)在《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归纳总结近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等相关内容。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益气逐瘀通络汤治疗本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治疗方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对这些患者依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将纳入研究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降糖,先住院期间起动硫辛酸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周,出院后继则用硫辛酸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共11周;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导师经验方益气逐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对比以下数据:中医临床症状、血脂、血糖、中医证候积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①中医症状:组内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均较显着(P<0.01);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肢末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自汗畏风、如有蚁行和手足麻木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组间比较,除外如有蚁行无明显差距,其余症状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③血糖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除外HbAlc无差异,其余均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④血脂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统计结果(P>0.05)。组间比较,两组进行对比,(P<0.01),差异显着。⑤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组内比较,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⑥MCV和SCV 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和腓总神经MCV和SCV均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⑦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统计分析,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⑧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治疗前组间MNSI 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量表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要低于对照组,统计显示P<0.01。⑨细胞因子比较:组内比较,统计显示,两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意义(P<0.05)。⑩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指标:两组患者血尿粪、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较单用硫辛酸有更好的功效和疗效,特别是在降低血糖、同型半胱氨酸、TNF-α、hs-CRP指标、MNSI评分、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的改善作用要更加突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张明珠[7](2021)在《苍柏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苍柏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的临床观察,评估苍柏逐瘀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苍柏逐瘀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符合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型的患者。通过不透明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运用甲钴胺胶囊口服,日三次,联合口服中药,每日一剂水煎,取汁约400ml,每次200ml,早晚服用;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运用甲钴胺胶囊口服,日三次。疗程8周,分别对治疗前、治疗8周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客观的评价中医内治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的比较: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基线一致(P>0.05);(2)主要疗效指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感觉(SCV)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及多伦多临床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指标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肢体发凉,肢端麻木,水肿,倦怠乏力及肌肤甲错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苍柏逐瘀汤联合甲钴胺胶囊及单纯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均有效;2.苍柏逐瘀汤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患者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本实验中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好。

卢绮韵[8](2020)在《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DPN的临床治疗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糖痹外洗方沐足联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营养神经、抗氧化治疗。随访观察2周。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多伦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的变化。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脱落0例,完成70例,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指标比较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多伦多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反射评分、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多伦多反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反射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伦多评分,在改善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方面较改善反射评分更有优势。4.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在单个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在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改善麻木优于改善感觉异常,改善感觉异常优于改善疼痛。5.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治疗后两组PSQI记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SQ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PSQI记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6.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N)、腓肠神经(SN)、对照组左MN和右SN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右MN和左SN的SNC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SN的SN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N、SN的S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N、胫神经(T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TN的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后,SNCV改善更为明显,MNCV改善难度更大,可能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7.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血瘀症状,以及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等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8.对中医症状的影响:治疗组DPN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疲倦乏力、咽干口燥、大便失调、胃纳异常,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疲倦乏力、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症状效果尤为突出。对照组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疲倦乏力、咽干口燥、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大便失调、胃纳异常;治疗后,咽干口燥、疲倦乏力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他症状缓解率均较低。9.疗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45.71%,两组西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28%和68.57%,两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经过2周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中药沐足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能安全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为治疗DPN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刘影哲,张洋,刘梦佳,贺丹,潘祥宾[9](2020)在《中医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随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推出,标志着中医对该病的诊疗逐渐规范。在此基础上,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及瘀血、痰湿的产生进行了探讨;并参考《指南》的辨证分型,进行治疗用药的整理,其中对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寒凝证、肝肾精亏证的治疗,应用《指南》推荐方即取效显着,且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对影响推荐方疗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值得参考;对于痰瘀阻络证、湿热瘀阻证的治疗,因其病机复杂,则以各家论治为主,多从脾肾论治,疗效尚可;同时针对该病经络阻滞的特点,临床常合用通经活络药以达到治疗效果,故将此类药进行分类整理,为随证用药提供思路。

王欣欣[10](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二、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指标监测
        1.4.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4.2 疗效判定标准
        1.4.3 血糖指标
        1.4.4 肌电图检查指标
        1.4.5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1.4.6 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2.3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比较
    2.4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指标比较
    2.5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IL-1β及IL-18水平比较
    2.6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

(2)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 中西医对DPN的认识
    4.2 立法思想
    4.3 组方思路及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疗效分析
5.结论
6.不足及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症状评分表
    附录C: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DNS)
    附录D: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附录E: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
    1.一般材料分析
    2.疗效分析
    3.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传统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3.导师对DPN的认识
    4.现代药理研究
    5.疗效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2 临床观察
    附表3 神经肌电图
致谢
个人简介

(4)健脾通痹汤治疗脾虚湿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2 两组治疗前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代谢指标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3.2 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3.3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3.4 治疗前后多伦多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7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2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3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4 健脾通痹汤的立法思想
    5 组方分析
        5.1 组方及出处
        5.2 药物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代谢指标分析
        6.2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6.3 多伦多积分分析
        6.4 中医证候分析
        6.5 临床疗效分析
        6.6 安全性方面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针药并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文献针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取穴和用药规律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调理脾胃针法结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4 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规律
    5 现代文献中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规律
    6 导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认识
    7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1 针灸
    2 艾灸
    3 中药
    4 针灸结合中药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流行情况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诊断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7 病例的剔除
    3 病例来源与分组
    4 治疗方法
        4.1 对照组
        4.2 治疗组
        4.3 药品来源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6.2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8.2 疗效指标比较
        8.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3.5. 思考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评分量化表
    附表2 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
    附表3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7)苍柏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5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内治法
        1.1.3 中医外治法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评估检查与诊断方法
        1.2.3 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临床特征
        2.2.2 血糖指标比较
        2.2.3 症状疗效分析
        2.2.4 多伦多评分分析
        2.2.5 多伦多临床评分疗效分析
        2.2.6 中医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2.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2.8 中医疗效分析
        2.2.9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记分分析
        2.2.10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2.2.11 神经传导特点
        2.2.12 不良反应
    2.3 讨论
        2.3.1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形成
        2.3.2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优化
        2.3.3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2.3.4 思考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医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DPN中医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气虚血瘀证
    2.2 阴虚血瘀证
    2.3 肝肾亏虚证
    2.4 阳虚寒凝证
    2.5 痰瘀阻络证,湿热瘀阻证
3 讨论

(10)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四、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消痹汤配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J]. 刘畅,邱新萍,马万千.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12)
  • [2]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梁志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D]. 吕红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健脾通痹汤治疗脾虚湿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 姜波.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针药并用的临床研究[D]. 彭淼.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林承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苍柏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型的临床观察[D]. 张明珠.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卢绮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中医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 刘影哲,张洋,刘梦佳,贺丹,潘祥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10)
  • [10]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