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

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莎,田学敏,王春磊,封彦龙[1](2021)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浅前房(中央前房深度<2.8mm)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00/mm2)白内障患者64例(78眼),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n=32例,40眼)和单纯超声乳化组(n=32例,38眼),单纯超声乳化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联合组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术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丢失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d、1周联合组logMAR视力高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 1=7.867,P1 <0.05;t2=9.904,P 2 <0.05),术后3个月2组logMAR视力相比无显着差异(t=0.292,P=0.771);术后1周联合组中央角膜厚度高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5.178,P <0.001),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低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50.744,P <0.001);随访3个月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快,对于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可根据病情和经济能力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南炜瑾[2](2020)在《主控液流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Centurion超声乳化仪主控液流系统应用于白内障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进行观察。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90例(90眼),其中有其它眼部疾病史、眼部手术史或患有影响视力的全身疾病者予以排除。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主控液流系统),对照组(重力液流系统)。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所需累计耗散能量(CDE)和液流量(EFU),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1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CFT)。结果:1、主控组和重力组间术中的CDE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0,p<0.05),EF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39,p(29)0.05)。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主控组和重力组间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ECD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82,0.082,0.074;p值均大于0.05)。主控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ECD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57,-5.841,-5.841;p值均小于0.001)。重力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ECD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841,-5.841,-5.841;p值均小于0.001)。3、中央角膜厚度(CCT)主控组和重力组间术后1周CCT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CT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6,-0.653;p值均大于0.05)。主控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CT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512,-5.445,-4.764;p值均小于0.001)。重力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CT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79,-5.714,-4.930;p值均小于0.001)。4、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控组和重力组间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CVA(LogMAR)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688,-0.098,-0.832;p值均大于0.05)。主控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CVA(LogMAR)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843,-5.844,-5.844;p值均小于0.001)。重力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CVA(LogMAR)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842,-5.843,-5.843;p值均小于0.001)。5、黄斑中心凹1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CFT)主控组和重力组间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FT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42,-0.876,-0.345;p值均大于0.05)。主控组术后1周CFT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56,p(29)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FT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848,-5.312;p值均小于0.001)。重力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FT与术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34,p<0.05;t=16.256,p<0.001;Z=-5.724,p<0.001)。结论:1、Centurion超声乳化仪主控液流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能够维持恒定的眼压,提高了前房稳定性,使得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2、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在主控液流系统和重力液流系统中差异不大。3、术后早期,主控液流系统组的患者可以尽快地恢复到理想的视力,角膜水肿程度较轻,发生率较低。

范巍[3](2020)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旨在对比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法对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情况,评估此类患者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案下的角膜内皮功能;并探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技术的最佳手术适应症,以期重新定义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本研究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旋转稳定性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并探究术后Toric IOL轴位旋转的最佳评估方法。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轻度或中度(Kramcher法分级2至4期)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18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10例(15眼)与传统超乳组8例(16眼),对比两组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及术前、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指标;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乳手术,按照Krachmer法裂隙灯分级将FECD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6例(10眼);中度组:11例(14眼);重度组:6例(6眼),测量术前CCT、ECD、周边3mm角膜厚度(PCT3mm)、PCT4mm与FECD分组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后3天、1月、3月、6月CCT及并发症情况;3、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植入组20例(40眼),B2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对比三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目标残留散光及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Toric IOL轴位旋转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1、飞秒激光组通过预劈核模式,术中CDE(4.50±2.43)较传统超乳组(7.17±2.80)显着减少(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P<0.05);术后1月、3月、6月CCT飞秒激光组亦显着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期内EC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尽管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逐渐降低,但术后所有随访期内两组CCT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12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或其他术中并发症。2、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在FECD的轻度组与中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ECD患者,术前ECD、PCT3mm、PCT4mm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前CCT对于FECD轻、中、重度组患者,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术前CCT与FECD分期线性相关性最强(r=0.882,P<0.05);而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与FECD分期相关性较弱(r分别为-0.503,0.682,0.577,P<0.05),且PCT受年龄因素影响明显,越靠周边角膜与年龄相关趋势越大。3、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CDE(5.43±2.52)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7.64±3.07),EPT(32.22s±9.36s)亦较传统超乳组(41.77s±9.03s)显着减少,减少了高度近视眼术中眼部损伤。5、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不矫正散光组,显着改善了术后7天、1月、3月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角膜球差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各随访期等效球镜、残留散光、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术后3月Toric IOL旋转度为(4.08°±2.25°),显着低于传统术中手工标记及术后裂隙灯光带轴向定位法(5.95°±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囊膜标记法轴位旋转度30眼(75%)<5°,未出现轴位旋转超过10°患者,裂隙灯光带法20眼(50%)<5°,39眼(97.5%)<10°,1例轴位旋转为12°。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较传统超乳相比,通过预劈核模式,降低了术中CDE,减少了FECD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降低了角膜内皮丢失率,是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有效手术方法;2、在白内障合并FECD患者中,尽管白内障术后CCT逐渐降低,但术后12月随访期中CCT均大于术前水平,预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较高;3、对于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FECD患者,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重新定义了FECD患者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术前CCT与裂隙灯主观法评价FECD分期相关性最强,是一个预测FECD预后及手术适应症的可重复性客观指标;5、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了撕囊口直径,与传统手术相比,降低了术中CDE、EPT,减轻了对眼部组织的损伤;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了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7、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与传统术中标记、术后裂隙灯光带法轴向定位相比,显着提高了术后Toric IOL轴向定位的精准度,可作为Toric IOL术前标记、术后轴位旋转度观察的新方法。

黄智清,蔡蕾,许筱媛,宋晓晴,林峰[4](2019)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5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根据术式进行分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超声乳化手术组行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力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角膜散光改变程度。结果:超声乳化手术组总有效率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力情况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手术相关并发症低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的角膜散光程度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程度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视力。

曾洪波,宋春华,彭璟,李爽乐[5](2018)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白内障老年患者105例,按照随机原则结合患者意愿将其分成对照组(51例)及观察组(54例),分别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7、30d视力情况、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d角膜中央厚度均显着高于术前(P<0.05),30d角膜中央厚度均仅稍大于术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的治疗中能够取得与超声乳化术相当效果,但适应范围更广,对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白内障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牛洁[6](2018)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和SIA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FLACS)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SIA)值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2例233眼,按照经济条件和自愿原则分为行FLACS的研究组(70例107眼)和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TS)的对照组(82例126眼),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SIA值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有效超声时间、平均超声能量和总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 05),两组组间术前和术后1、3mo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眼压均呈下降趋势(P<0. 05);两组Ⅱ级核、Ⅲ级核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D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Ⅲ级核术中CDE值均高于Ⅱ级核(P<0. 05);两组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呈明显改善(P<0. 05),研究组术后1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 05),术后3mo无明显差异(P>0. 05);两组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1、3mo手术源性散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mo手术源性散光均低于术后1mo(P<0. 05);两组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术前(P<0. 05);两组术前和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术后1、3mo角膜内皮丢失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FLACS可有效改善ARC患者术后视力,并未增加术后角膜散光和SIA。

侯跃芳[7](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唐连菊,王洪青,祝显芬[8](2018)在《短眼轴白内障超声波乳化术12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剖析短眼轴白内障超声波乳化术120例的临床施行疗效,为相关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随机筛选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入院接受手术的120例短眼轴(眼轴长度<22mm)合并白内障患者,平均分配为A组与B组,各为60例。A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是在术前30min静脉滴注20%甘露醇液250m L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将2组的施行疗效、有效超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B组的有效超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通过术前降低眼压,维持前房深度,可缩短有效超乳时间、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很好的复明效果。

刘轶,陈诗源,张晓光[9](2017)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应用改良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共计108患眼)于2010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该院治疗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共计53患眼,对照组50例患者共计55患眼。观察组患者采取改良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视力测量值<0.1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时视力测量值<0.1的发生率,均与对照组患者相当,以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到0.1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795.7±395.1)、(2 797.5±39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407.2±520.6),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的(2 105.4±51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567.6±529.5)、(2 297.5±549.4),均得到回升,且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仍显着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破后囊、悬韧带损伤,黄斑囊样水肿、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能够显着减少超声乳化术能量对角膜内皮损伤,从而显着降低患者的晶体悬韧带损伤、破后囊、黄斑囊样水肿、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且改良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能够取得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当的视力改善质量,疗效确切。

崔义[10](2017)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60例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共60眼,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患者,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情况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前房深度均高于治疗前,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房角开放程度以及眼压情况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做到简单有效的手术前提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防止手术不成功造成的多次手术。

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 选例标准
    二、方法
        1. 联合组
        2. 单纯超声乳化组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log MAR视力
    二、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丢失率
    三、并发症情况
讨论

(2)主控液流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对角膜的影响
        2.1.1 角膜内皮的损伤
        2.1.2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2.2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对前房稳定的支持
    2.3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压的变化及其影响
        2.3.1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压的变化
        2.3.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压急剧升高及大幅波动的影响
        2.3.2.1 对眼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3.2.2 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4 主动液流系统
    2.5 小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方法
    3.3 收集资料
        3.3.1 术前及术后资料
        3.3.2 术中资料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术前资料
    4.3 术中情况
    4.4 术后参数分析
        4.4.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4.4.2 中央角膜厚度
        4.4.3 最佳矫正视力
        4.4.4 黄斑中心凹1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
    4.5 术前与术后参数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超声乳化仪的基本原理
    5.2 超声乳化术对角膜的影响
    5.3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超声能量
    5.4 超声乳化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恢复
    5.5 超声乳化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临床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发病率及基本资料情况
        1.2.2 术后数据分析
        1.2.3 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对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FECD患者手术适应症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基本资料
        2.2.2 相关性分析
        2.2.3 中央角膜厚度(CCT)与并发症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应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对照
        3.2.2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2组(传统超乳联合Toric IOL)对照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飞秒激光与数字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比较
    2.3 两组各种眼科相关并发症比较
    2.4 两组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情况
3 讨论

(5)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术后1、7、30d视力检测结果
    2两组术后7、30d角膜散光度比较
    3两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比较
    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6)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和SIA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乳化参数和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间IOP和术中CDE值比较
    2.3 两组不同时间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4 两组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和术后不同时间SIA比较
    2.5 两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其丢失率比较
3 讨论

(8)短眼轴白内障超声波乳化术1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有效超乳时间情况
    2.2 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9)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应用改良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情况对比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房深度统计结果对比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J]. 郭丽莎,田学敏,王春磊,封彦龙. 实用防盲技术, 2021(01)
  • [2]主控液流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观察[D]. 南炜瑾. 吉林大学, 2020(08)
  • [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D]. 范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分析[J]. 黄智清,蔡蕾,许筱媛,宋晓晴,林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5)
  • [5]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曾洪波,宋春华,彭璟,李爽乐. 陕西医学杂志, 2018(11)
  • [6]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和SIA值的影响[J]. 牛洁. 国际眼科杂志, 2018(10)
  • [7]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8]短眼轴白内障超声波乳化术120例临床分析[J]. 唐连菊,王洪青,祝显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31)
  • [9]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应用改良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 刘轶,陈诗源,张晓光. 中外医疗, 2017(29)
  •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 崔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06)

标签:;  ;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52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