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

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

一、用中成药治突发性耳聋(论文文献综述)

周启鑫[1](2019)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纯常规疗法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部分相关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3天行1次治疗,14天1疗程,共计5次治疗。对于纳入病例皆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纯音听阈测定,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以及比较两组平均听阈值的差异;观察部分相关因素与试验组疗效之间的联系。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听力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试验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听力情况。(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平均听阈比较,试验组平均听阈值明显提高(P<0.05)。(3)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率13.33%,显效率30.00%,有效率30%,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6.67%,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43.33%。试验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方面经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相关性:(1)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试验组所选病例发病年龄和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数据分析考虑发病年龄可能是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因素之一。(2)有无伴随眩晕与疗效的关系:试验组所选病例是否伴有眩晕与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眩晕伴随症状患者总有效率85.71%,伴眩晕患者总有效率44.44%,考虑有无伴有眩晕可能是影响疗效因素之一。结论:1.对比单纯常规疗法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辅以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治疗效果更显着。2.两组对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平均听阈值都有疗效,但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疗法更显着。3.患者发病年龄与疗效可能存在相关性,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有无伴随眩晕是否成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4.针刺蝶腭神经节是临床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的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赵昕[2](2019)在《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头痛是一种在临床中很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头痛可作为独立的病种,患者也有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它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头痛就诊的患者大多为原发性头痛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些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因此遭受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的困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干预及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进展,严重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精神障碍。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肝火是内伤头痛的一个重要且常见的证候要素,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对于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进行量表调查,通过统计学方法以探讨肝火上扰证头痛患者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临床中尤为神经内科门诊中对于不良情绪的识别、诊断率,为此类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诊断及治疗;其次,探讨不同程度肝火上扰证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分布水平,以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畅达气机,调畅情志的功能;第三,评定肝火上扰证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量表填写的同时也收集了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的一般资料,为今后的大样本及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方医院门诊及病房的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利用自制的头痛患者一般信息采集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头痛肝火上扰证证候量化表对肝火上扰证进行量化,利用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同时让患者填写SF-36生活质量量表。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正态性检验以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通过检验相关性系数以及显着性系数检验以确定数据是否显着相关;用单样本t检验来检验样本平均数与常模的总体平均数是否存在差异,用配对t检验来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性,差异均以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课题纳入患者共61例,其中头痛并患有焦虑者40例,头痛并患有抑郁者32例,头痛并同时患有焦虑、抑郁者32例。肝火上扰证与焦虑量表评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39,呈正相关;与抑郁量表评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54,亦呈正相关;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与正常人群均存在差异。研究结论①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且更易患焦虑,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②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的肝火上扰程度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呈正比;③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患者的肝火上扰程度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负性相关性。

刘翔维[3](2019)在《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及基于静息态fMRI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并运用静息态fMRI技术和ALFF分析方法对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门诊神经性耳鸣病人共8例。治疗前予以评估填写耳鸣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及耳鸣残疾评估(THI)量表,并扫描静息态fMRI,然后针刺1个疗程(1个疗程10次,一周三次,隔日一次)。治疗1个疗程后再次评估填写耳鸣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及耳鸣残疾评估(THI)量表,并扫描静息态fMRI,运用ALFF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ALFF值存在差异的脑区。通过比较治疗前后量表的评分变化来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ALFF值存在差异的脑区来对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针刺1个疗程后,神经性耳鸣患者的VAS评分及TH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前后的ALFF值,发现治疗前后患者大脑的差异体现在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上回。结论:1.针刺可以有效治疗神经性耳鸣。2.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可能机制是使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上回的皮层发生了功能重组。

谢天,谢鸣[4](2017)在《生脉散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脉散是中医补益气阴的着名方剂,具有强心复脉的功用,现代临床大多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且疗效确切。基于中医"心主神"理论,本方间或用于现代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但相关报道散见,有待系统整理及评估。本文在对新近20多年来相关文献搜集及筛选的基础上,从临床运用和实验药理两方面,就该方用于防治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以为临床该方拓展运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本方临床单用或加味或与西药合用,治疗抑郁症、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小儿多动症、突发性耳聋、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具有一定疗效。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有抗应激损伤、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脑功能等作用,为其防治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刘施[5](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丹参类注射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经常需要从丹参类注射剂中选择出疗效较好的品种,然而丹参类注射剂间缺乏直接对比的随机试验,且经典Meta分析因其局限性无法实现多品种间的综合比较分析。故而,探索应用新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正基于此,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等方法,对丹参类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横向综合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tata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曲线下面积图,预测治疗措施疗效排序。计算不一致因子(IF)及其95%CI评价一致性。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质量评价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运用RevMan软件、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丹参类注射剂基本功效、适应症、安全性和对已发表的丹参类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共检索到1000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57个RCT,15570例受试者,所有研究都是二臂RCT,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9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1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有不完整结局,其他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133个研究报告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12个研究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31个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高切黏度,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低切黏度,25个研究报告了血浆黏度,27个研究报告了纤维蛋白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丹参类注射剂能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冠心宁注射剂排序最佳,但因纳入数量仅有1项,研究结果无法确证;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血浆黏度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25个研究共报道70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皮疹、滴注侧肢体皮肤红肿等。(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共检索到396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72 RCTs,16306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都是二臂研究,所有患者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0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7个研究采用盲法,均未提及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5个研究报告了心血管事件,8个研究报告了硝酸甘油用量,18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频率,15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172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疗效,108个研究报告了心电图疗效,32个研究报告了总胆固醇,31个研究报告了甘油三酯,23个研究报告了高密度脂蛋白,27个研究报告了低密度脂蛋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提高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血脂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原始研究大多数未提及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无法构建证据网络,故仅对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心绞痛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提高心电图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G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HDL-C方面,丹参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LDL-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32个研究共报道117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肤点片状出血点等。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类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冠心宁注射剂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较好,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面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效果较好,在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较好;丹红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甘油三酯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方面效果较好。对于丹参类注射剂的安全性,因纳入研究安全性不一,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丹参类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价。

蒋路云[6](2017)在《屏风鼻舒胶囊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屏风鼻舒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其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鼻腔黏膜炎性反应及周围血清组胺表达水平的调节,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试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设计原则。多中心:设立以本院为首的7家研究中心。随机分组: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21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计算机分层区组随机设计,按1:1:1分为屏风鼻舒胶囊安慰剂对照组(A组)、屏风鼻舒胶囊低剂量组(B组)、屏风鼻舒胶囊高剂量组(C组),每组各72例。双盲:采用信封盲法,将随机设计编码、治疗方案置入不透明信封中,盲底一式两份进行保存,直至2次揭盲。安慰剂对照:采用屏风鼻舒胶囊安慰剂予以对照。干预:A组予以屏风鼻舒安慰剂口服,B、C组分别予以低剂量、高剂量屏风鼻舒胶囊口服,治疗周期28天。评价指标:以鼻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主证量化评分以及治疗痊愈率、有效率作为主要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以中医次证量化评分作为次要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以血常规、肝肾功、尿常规、心电图作为安全性观察指标。评价方法:2次揭盲后分别对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试验结束)的各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评价该药物的临床有效及安全性。同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合并用药情况。2.动物实验分组:选取SD大鼠60只,通过SPSS软件生成秩次,按1:1:1:1随机分为4组,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单纯模型对照组(B组)、屏风鼻舒胶囊低剂量实验组(C组)、屏风鼻舒胶囊高剂量实验组(D组),每组各15只。造模:观察2周后,B、C、D三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进行造模,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A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替代。干预:实验组分别予以0.061g/kg、0.122g/kg屏风鼻舒胶囊生药进行灌胃,对照组予以0.9%生理盐水灌胃,周期28天。评价指标:大鼠变应性鼻炎行为学评分;鼻腔黏膜HE染色后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大鼠周围血清组胺免疫组化检测。通过组间对比,分析模型大鼠炎性状态的调节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三组受试者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期间三组受试者共脱落17例,其中A组3例,B组8例,C组6例,总脱落率7.87%。依从性分析显示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VAS评分,组内比较,A、B、C 三组治疗前、治疗2周以及治疗4周,无论是单项症状VAS评分还是VAS总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试验组优于对照,但B、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低、高剂量之间差异不明显。治疗4周,C组明显优于A、B两组,B组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低剂量组次之,安慰剂对照组最差。(4)中医主证量化评分,组内比较,A、B、C三组治疗前、治疗2周、以及治疗4周时,无论是单项主状评分还是总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4周时,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高剂量组(C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次证量化评分,组内比较,A、B、C三组治疗前、治疗2周、以及治疗4周时,无论是单项次状评分还是总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三组间未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C组在自汗、气短、语气低怯、恶风怕冷4项次证评分均优于A、B两组。但面色苍白评分,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中医证候总分(主证+次证)评分,组内比较,A、B、C三组治疗前、治疗2周、以及治疗4周时评分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B、C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C组优于A、B两组,B组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有效率评价:痊愈率比较,治疗结束时A、B、C三组分别为1.45%、4.69%以及6.06%,三组痊愈率均较低,且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效率比较,三组分别为46.67%、87.500%以及95.45%,试验组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佳。(8)安全性指标评价:三组受试者用药后血常规、肝肾功、尿沉渣、心电图检测共有5例患者出现异常。其中血常规2例、肝肾功1例、尿常规1例,心电图1例,发生率均为1.5%左右。同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2.动物实验(1)造模、干预后4组SD大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均完成实验。(2)大鼠变应性鼻炎行为学评分,造模后B、C、D三组大鼠评分高于A组(空白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C、D两组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其中D组可基本降至空白组对照组水平,A、D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评分下降幅度较小,与B组进行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鼻腔黏膜HE染色镜检,造模后呈现黏膜上皮层破坏,纤毛脱落,黏膜下腺体增生,腺体、毛细血管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干预后,C、D两组黏膜炎性反应减轻。组间对比显示,D组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但仍有小灶性炎症。C组炎性反应减轻,但黏膜上皮仍有破坏,黏膜下仍有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水肿。(4)周围血清组胺免疫组化检测,干预后,C、D两组组胺表达水平均低于单纯模型组(B组)。组间对比,D组明显优于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无法下调到空白对照(A组)水平。结论:1.临床研究屏风鼻舒胶囊有助于改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患者鼻部症状VAS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三组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动物实验屏风鼻舒胶囊可以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并可以有效缓解鼻腔黏膜炎性反应,下调大鼠周围血清组胺表达水平。

张海静[7](2016)在《耳聋左慈丸对老年性耳聋模型小鼠血清及耳蜗SOD、MDA、PKC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D-半乳糖诱导的老年性耳聋模型小鼠为对象,基于抗自由基损伤方面,以“肾主耳”,“从肾论治耳聋”为理论基础,观察耳聋左慈丸对小鼠血清及耳蜗SOD、MDA、PKC的影响,探讨耳聋左慈丸对老年性耳聋的治疗机制,为耳聋左慈丸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85只健康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5只和造模组70只,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mg/kg.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个月。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组15只。中药治疗组灌胃不同浓度耳聋左慈丸溶液,分别是中药低剂量组(3g/kg.d)、中药中剂量组(6g/kg.d)、中药高剂量组(12g/kg.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4天。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力水平、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的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清的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PKC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耳蜗组织PKC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小鼠耳蜗组织PKC和SOD基因的表达。结果:1.小鼠一般状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一般状况变差;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各组,一般状况均得到明显的改善。2.小鼠听力检测(ABR):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造模组小鼠ABR阈值升高,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灌胃2周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中药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BR阈值逐渐降低,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3.小鼠耳蜗铺片形态学观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破损严重,边界模糊不清,排列紊乱或融合成片;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边界清晰可数,排列整齐,偶有缺失,中药浓度越高的组别,毛细胞排列越整齐,缺失的越少。4.小鼠血清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增高(P<0.01)、血清PK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个中药治疗组小鼠血清SOD活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DA含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KC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小鼠耳蜗免疫组织化学PKC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蜗PKC阳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小鼠耳蜗PKC阳性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小鼠耳蜗SOD、PKC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蜗PKC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SOD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小鼠耳蜗PKC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SOD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自由基损伤方面,耳聋左慈丸可以提高老年性耳聋模型小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PKC水平,达到治疗老年性耳聋的目的。

王向玉[8](2015)在《突发性耳聋,必须及时到医院治疗》文中提出突发性耳聋,看似离每个人都很遥远,但实际上又离我们很近。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疾病,也不知道这个疾病很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的主任医师张亚力医生,请她和我们谈一谈突发性耳聋是个什么疾病。《家庭中医药》: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症状是什么?张亚力主任:突发性耳聋,也叫特发性突聋。一般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一侧、极少两侧的耳

祝博[9](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伍映芳[10](2009)在《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和背景: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简称突聋。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目前医学界对突发性耳聋的病因认识仍无突破性进展,认为主要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代谢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由于对发病机理的认识不明确,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主要以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糖皮质激素类及营养神经药物为主。另外,突聋还有一定的自愈率,据国外报导,约有50%-60%的病例在发病的15天内听力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自行恢复。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干预究竟从何时开始,仍在争论中。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显着,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具有具有潜在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1978-2008年发表在国内各大期刊的关于突发性耳聋中医药治疗的现代文献研究,分析目前中医对突聋的治疗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不足,为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初步的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主题词及自由词两种途径,检索1978-2008年发表在国内各大期刊关于突发性耳聋中医药治疗的现代文献题录,阅读题录、全文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治疗方案的内容分析,提取相关信息,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方法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0篇文献,阅读全文,根据每篇文献设计方案中述及主要的研究对象分类,其中中药汤剂治疗有92篇,占总篇数的27%;中成药治疗有88篇,占总篇数的26%;针灸治疗有58篇,占总篇数的17%;综合治疗有102篇,占总篇数的30.0%结论:1.中药汤剂治疗方面:[1]辨证分型:突发性耳聋的辨证分型主要按虚实分型,其中实证以肝火上炎型、气滞血瘀型、痰火郁结型为多见,虚证以肾精亏虚型为多见。[2]方药治疗:风邪外袭型的4个基本方剂中,普济消毒饮的疗效更值得临床参考和借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4个基本治疗方剂中,龙胆泻肝汤疗效较为可靠;肝郁气滞血瘀型提到的5个方剂中,通窍活血汤较适合用于头颅上部的血瘀诸证;肾精亏虚型、肝肾两虚型提到的4个方剂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方;痰火郁结型治疗的3个方剂中,温胆汤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枳实、竹茹,加味二陈汤和清气化痰丸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脾胃虚弱型中药汤剂治疗的文献一致认为用益气聪明汤。文献提及痰瘀互结型、痰浊中阻型等其他证型的治疗方剂则均为极少数文献的个别报道,其疗效均需要进一步研究。[3]中药组成:开窍药菖蒲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川芎。2.中成药治疗方面:[1]单种中成药治疗:葛根素与丹参的疗效比较公认,且文献报道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优于丹参;但是统计纳入文献中各中成药的总有效率得出的结果显示,各中成药治疗疗效不存在显着差异;[2]中成药综合治疗:因有大量的文献认为单种中成药治疗已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有过度治疗的嫌疑;两种不同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是否会产生疗效的叠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针灸治疗方面:[1]从文献报道的疗效来看,各种治疗方案均取得一定疗效;[2]从对文献中提及的穴方进行穴位的统计来看,针灸治疗取穴最多的是听会,其次是翳风,再次是听宫;[3]穴位注射取穴最多的是翳风,其次是听宫,再次是听会;穴位注射的用药尚无统一意见,维生素B12的使用率最高。4.综合治疗方面,以中成药联合西医治疗的文献最多,综合治疗的方案目前尚无趋于一致的意见。

二、用中成药治突发性耳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中成药治突发性耳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分级标准
        1.5 疗效判定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数据
        2.4 观察方法
        2.5 总有效率计算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相关性分析
    4.安全性评价
    5.依从性评价
讨论
    1.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探讨
        1.1 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1.2 西医发病机制探讨
    2.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本病机制探讨
        2.1 西医机制探讨
        2.2 中医机制探讨
    3.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3.1 西医药物选用依据
        3.2 中医药物选用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关系分析
    5.不足及展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1.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
        1.2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治疗
    2.祖国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2.1 突发性耳聋中医病因病机
        2.2 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
    3.针刺蝶腭神经节概述
        3.1 蝶腭神经节的解剖
        3.2 蝶腭神经节针刺机制分析
        3.3 关于“针刺蝶腭神经节”一针多效
    参考文献
附录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表
致谢
附件

(2)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痛的中医认识和研究进展
        1. 中医对于头痛的认识
        2. 中医对于焦虑、抑郁的认识
        3. 中医对于头痛伴焦虑、抑郁的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家对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的认识
        1. 对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2. 对头痛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的认识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入组患者不同程度肝火上扰证的分布
        3. 焦虑状态和肝火上扰程度的相关性
        4. 抑郁状态和肝火上扰程度的相关性
        5. 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讨论
        1. 头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2. 肝火上扰证头痛
        3. 中医对情志疾病的认识
        4. 肝与情志的关系
        5. 量表的选择
        5.1 焦虑、抑郁量表评定的选择
        5.2 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选择
        5.3 肝火上扰证头痛证候量化表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头痛肝火上扰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6.2 头痛、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及基于静息态fMRI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耳鸣的认识
        1.1 耳鸣的病名
        1.2 耳鸣的病因病机
        1.3 耳鸣的中医治疗
    2.西医对神经性耳鸣的认识
        2.1 神经性耳鸣的定义及分类
        2.2 神经性耳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神经性耳鸣的西医治疗
    3.fMRI技术在研究针刺机制和耳鸣中的应用
        3.1 fMRI技术简介
        3.2 fMRI技术在研究针刺机制中的应用
        3.3 fMRI技术在研究耳鸣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意外情况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其处理分析
        2.3 fMRI扫描序列参数及数据处理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临床观察结果
        3.2 fMRI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病案分析
    1.病案资料
    2.诊疗经过
    3.病案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试验方法的选择
        2.1 选穴依据
        2.2 量表的选择
        2.3 ALFF分析方法的选择
    3.结果分析
        3.1 临床结果分析
        3.2 fMRI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生脉散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精神系统病症
    1.1 抑郁症
    1.2 缓减抗精神病西药的不良反应
    1.3 缓减其他西药的相关不良反应
2 用于神经系统病症
    2.1 中风
    2.2 突发性耳聋
    2.3 老年痴呆
    2.4 小儿多动症
    2.5 周围神经病变
    2.6 神经功能紊乱症
    2.7 神经衰弱的失眠
3 有关药理作用的研究
    3.1 降脂及改善血液流变性
    3.2 抗氧化损伤作用
    3.3 改善记忆及抗痴呆作用
4 讨论

(5)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网状Meta分析及其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一、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一) 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 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l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 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 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八) 丹红注射剂和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性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九)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一)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红注射剂辅助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丹参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冠心宁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屏风鼻舒胶囊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选题背景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仅从现代医学角度防治变应性鼻炎仍显不足
        1.3 中医药防治变应性鼻炎作用显着且潜力巨大
        1.4 目前面临的问题
    2 选题主旨
    3 研究主要目的
第一部分 屏风鼻舒胶囊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一 研究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2.分组
        3.对照
        4.随机设计
        5.盲法设计
        6.研究技术路线(见下页)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2.6 终止试验标准
        3 治疗方案和对照措施
        3.1 治疗分组
        3.2 给药方案
        3.2.1 药物组成
        3.2.2 给药方案
        3.2.3 给药时间
        3.2.4 试验时间安排
        3.2.5 试验期间合并用药/治疗方案
        3.2.6 不良事件定义
        4 观测指标及观测时间点
        4.1 基线指标
        4.1.1 一般资料
        4.1.2 病史采集
        4.2 有效性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4 疗效判定标准
        4.4.1 主要临床疗效评价
        4.4.2 次要临床疗效指标
        4.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5 随访
        5 研究步骤
        6 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6.1 统计处理原则
        6.2 脱落病例的数据处理
        6.3 统计学分析内容
        6.4 统计方法的选择
        6.5 数据集选择
        6.6 统计软件的选择
    三 研究结果
        1 基线分析
        1.1 一般资料统计(见表1)
        1.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见表2)
        2 三组患者治疗前病情资料比较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量表(VAS)单项症状评分比较(见表3)
        2.2 三组患者用药前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总分的比较(见表4)
        2.3 三组患者用药前中医主证(单项症状)量化评分的比较(见表5)
        2.4 三组患者用药前中医主证量化评分-总分的比较(见表6)
        2.5 三组患者用药前中医次证量化评分比较(见表7)
        2.6 三组患者用药前中医次证量化评分-总分的比较(见表8)
        2.7 三组患者用药前中医主证+次证总分的比较(见表9)
        3 治疗期间病例脱落及依从性分析
        3.1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病例脱落情况(见表10)
        3.2 病例脱落原因(见表11)
        3.3 依从性分析(见表12)
        4 治疗结果
        4.1 用药前后鼻部症状VAS症状评分比较
        4.1.1 用药后鼻部单项症状VAS评分统计描述(见表13)
        4.1.2 鼻部单项症状VAS评分组间比较(见表14)
        4.1.3 用药前后鼻部单项症状VAS评分组内比较(见表15)
        4.1.4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VAS总分描述(见表16)
        4.1.5 三组患者用药后VAS总分组间比较(见表17)
        4.1.6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VAS总分组内比较(见表18)
        4.2 用药前后中医主证量化评分比较
        4.2.1 用药后中医主证(单项症状)量化评分描述(见表19)
        4.2.2 用药前后中医主证量化评分组间与组内比较(见表20)
        4.3 用药前后中医次证量化评分比较
        4.3.1 用药后中医次证量化评分统计描述(见表21)
        4.3.2 用药后中医次证量化评分组间、组内比较(见表22)
        4.4 中医证候总分(主证+次证)比较
        4.4.1 中医证候总分统计描述(见表23)
        4.4.2 中医证候总分组间比较(见表24)
        4.4.3 中医证候总分组内比较(见表25)
        4.5 用药后有效率分析
        4.5.1 用药后有效率统计描述(见表26)
        4.5.2 用药后三组间率差两两比较(见表27)
        4.6 安全性指标检测
        4.6.1 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肝肾功检测统计描述(见表28)
        4.6.2 三组患者用药后血常规、肝肾功、尿沉渣、心电图检测情况分析(见表29)
        4.6.3 用药后不良事件统计(见表30)
        4.7 合并其它药物情况(见表31)
第二部分 屏风鼻舒胶囊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组胺含量的影响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为何选择组胺作为研究指标
        2 疾病动物模型是实现该指标研究的有效方式
        3 本次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重要化学试剂
        1.3 重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
        2.3 动物行为学评分
        2.4 干预
        2.4.1 灌胃药物制备
        2.4.2 组别干预方式
        2.5 提取标本
        2.5.1 麻醉后取血处死。
        2.5.2 大鼠断头处死及标本的提取
        3 实验室指标观察
        3.1 大鼠鼻黏膜HE染色
        3.2 大鼠周围血清组胺含量检测
        3.2.1 标准品的稀释(见表2)
        3.2.2 组胺ELISA检测
        3.2.3 结果测定
    三 研究结果
        1 实验完成情况
        2 大鼠行为学评分(见表3)
        3 鼻腔黏膜HE染色结果(见图1-4)
        4 大鼠血清组胺ELESIA检测结果
讨论
    1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动态
        1.1 .变应性鼻炎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1.2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2.1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1.2.1 治病因素调查
        1.3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关系的探索
        1.4 变应性鼻炎对患者精神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 变应性鼻炎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及进展
        2.1 环境控制与患者教育
        2.2 药物治疗
        2.3 疗效评估
    3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中西医研究现状及进展
        3.1 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3.2 变应性鼻炎辩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3.3 变应性鼻炎中药治疗的研究
        3.4 变应性鼻炎针灸治疗的相关研究
    4 本次研究讨论
        4.1 临床试验前药物药理、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4.1.1 药理学实验
        4.1.2 毒理学实验
        4.2 本次研究的设计要求及原则
        4.3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取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基线对比结果
        4.4.2 有效性指标分析
        4.4.3 治疗有效率评价
        4.4.4 安全性指标评价
        4.5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4.5.1 大鼠行为学评分
        4.5.2 大鼠标本的提取
        4.5.3 大鼠鼻腔黏膜HE染色镜检
        4.5.4 大鼠周围血清组胺免疫组化检测
        4.6 本次临床研究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4.7 安慰剂效应是否会掩盖药物的真实疗效?
    5 研究结论
        5.1 临床研究结论
        5.2 动物实验研究结论
    6 问题及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体质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表1 受试者合并用药
附表2 视觉模拟量表(VAS)
    视觉模拟量表
    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中医证候症状评分转换关系
致谢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耳聋左慈丸对老年性耳聋模型小鼠血清及耳蜗SOD、MDA、PKC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耳聋左慈丸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突发性耳聋的研究概况
    二、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一) 对病因的认识
        (二)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三) 对治疗的认识
        (四) 结语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及方法
        (一) 检索策略
        (二) 筛选过程
    三、检索结果
        (一) 一般情况描述
        (二) 中药汤剂治疗
        (三) 中成药治疗
        (四) 针灸治疗
        (五) 综合治疗
        (六) 各年份文献中治疗方案的分布
    四、讨论
    五、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中成药治突发性耳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D]. 周启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原发性头痛肝火上扰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D]. 赵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及基于静息态fMRI的机制研究[D]. 刘翔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生脉散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 谢天,谢鸣. 中国药师, 2017(10)
  • [5]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刘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屏风鼻舒胶囊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D]. 蒋路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耳聋左慈丸对老年性耳聋模型小鼠血清及耳蜗SOD、MDA、PKC的影响[D]. 张海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突发性耳聋,必须及时到医院治疗[J]. 王向玉. 家庭中医药, 2015(04)
  • [9]《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10]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评价[D]. 伍映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