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一、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洋,苏彬,吴建龙,梅赞,齐迎松,王学文,李斌斌,王婷婷,张金利,高继刚[1](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 IL-6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HICH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并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按照出血量多少分为两组,出血量≥30mL组42例,<30mL组54例,并按照预后状态分为4组,死亡患者组8例,GCS评分3-8分24例,9-12分33例,GCS13-14分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ICH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NF-α、IL-6及VEGF水平,并分析不同组别间HICH患者血清TNF-α、IL-6和VEGF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IL-6及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30mL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出血量<30mL组(P<0.05),并且预后状态越差患者血清中TNF-α、IL-6及VEGF的含量越高,各组之间TNF-α、IL-6及VEGF含量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血清中TNF-α、IL-6及VEGF的含量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孙玙,杨水泉,胡朝晖,梁文俊,何杏玲[2](2021)在《血清铁调素及铁代谢指标与脑出血早期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铁调素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与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脑出血首发患者92例为观察组,9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发病后1、3、5、7及14 d两组血清铁调素(serum hepcidin,Hep)、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3组;发病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好组、预后差组。观察组根据CT资料计算入院时与入院第3 d的相对水肿体积系数。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Hep、SF、IL-6水平。分析Hep、SF、IL-6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血清Hep、SF、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轻、中、重型3组各时间点血清Hep、SF、IL-6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预后好组、预后差组各时间点血清Hep、SF、IL-6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Hep水平与SF、IL-6水平及入院后第3 d相对水肿体积系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ep、SF、IL-6水平与脑出血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ICH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方志超[3](2021)在《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受体6(s IL-6R)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及不同病情程度、出血量的脑出血患者的s IL-6R水平,分析血清s IL-6R水平对轻、重度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鉴别价值。结果脑出血组s IL-6R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脑出血组第3、5、7天s IL-6R水平低于脑出血12 h(P<0.05);重度组s IL-6R水平高于中轻度组;出血大量组s IL-6R水平高于中量组、小量组(P <0.05);脑出血3天时血清s IL-6R水平鉴别中轻、重度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界值为888.13 ng/ml,敏感度与特异度为64.29%、80.00%。结论不同病情、出血量的脑出血患者血清s IL-6R水平在脑出血12 h后最高,此后呈动态变化,维持较高水平,且脑出血第3天血清s IL-6R水平可有效鉴别中轻、重度脑损伤,临床上可丰富脑损伤的监测手段。

李中康[4](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陈状,温锦崇,江澈,刘雁[5](2020)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及tau蛋白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潜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tau蛋白水平变化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脑血管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期门诊中老年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血清IL-8、白IL-6及tau蛋白水平;此外,对观察组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估,比较不同评分分级间患者IL-6、IL-8及tau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8及tau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不同的APACHE-Ⅱ分级及出血量的患者IL-6、IL-8及tau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及出血量越高,水平越高(P<0.05)。此外,死亡患者的血清IL-6、IL-8及tau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IL-8及tau蛋白水平均升高,其水平变化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于亚君[6](2020)在《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神经炎症、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大脑内的星形胶质细胞最先受到损伤,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大量研究表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是未来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缺血性脑卒中做了大量深入研究,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药理作用多靶点、多途径性的特点,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认为脑卒中(中风)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等原因导致的窍闭神昏等症状,治疗当以芳香开窍、醒神回苏为要。麝香是常用的芳香开窍之一,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脑水肿、特异性开放血脑屏障等药理作用。由于麝科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临床上天然麝香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工麝香作为天然麝香的替代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目前人工麝香治疗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较少,其理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抗炎症损伤探讨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以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研究其抗炎作用机制,从而为人工麝香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筛选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治疗中风的开窍药,并探索其用药规律。2.体外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建立了OGD/R损伤模型。(1)通过免疫荧光法对GFAP染色,鉴定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率;(2)通过CCK8、LDH、ROS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量和ROS表达情况以筛选人工麝香的安全剂量和有效作用剂量。3.通过RT-PCR、ELISA方法测定TNF-α、IL-1β、IL-6m RNA的表达以及相应蛋白表达,探讨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的抗炎作用。4.建立体外HEK 293T细胞转染检测方法,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法检测人工麝香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5.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测定HMGB1蛋白表达量,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TRAF6蛋白表达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KKα、IκBα、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以及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OGD/R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内NF-κBp65的核移位,探讨OGD/R损伤后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1.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使用频次最高的开窍药是麝香,与麝香配伍的常用药物有祛风药、活血化瘀药、芳香开窍药、祛痰药、安神药等。2.与Control组相比,0.001-10μg/m L的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100μg/m L浓度的人工麝香能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力(P<0.001);0.001-1μg/m L的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的LDH释放无明显影响(P>0.05),10-100μg/m L的人工麝香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LDH释放(P<0.001)。人工麝香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安全剂量范围为0.001-1μg/m L。3.与Control组相比,星形胶质细胞在OGD4 h/R22 h时细胞活力和LDH释放无显着变化(P>0.05);OGD6 h/R18 h细胞活力下降至约60%,LDH释放升高至140%;OGD12 h/R24 h细胞活力下降至46%,LDH释放升高到180%;OGD18 h/R 24 h时,细胞活力下降至30%,LDH释放升高到240%(均P<0.001)。故本实验建立OGD 6 h/R 18h损伤模型。4.与OGD/R组比较,0.01-1μg/m L的人工麝香能够增加OGD/R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力、降低LDH、ROS的释放(P<0.05,P<0.01,P<0.001)。故本实验选取0.01-1μg/m L作为有效剂量进行后续研究。5.与OGD/R组比较,0.01-1μg/m L的人工麝香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OGD/R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L-6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释放量(P<0.05,P<0.01,P<0.001)。6.与OGD/R组比较,0.01-10μg/m L的人工麝香能够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HEK293T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P<0.001)。7.与OGD/R组比较,0.01-1μg/m L的人工麝香能够降低OGD/R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TRAF6蛋白的表达(P<0.05,P<0.01),能够抑制IΚΚα、IκBα、NF-κBp65蛋白磷酸化的水平(P<0.05,P<0.01,P<0.001);还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细胞在OGD/R损伤后发生的NF-κBp65核移位,降低细胞核内NF-κBp65的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人工麝香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发挥其抗炎作用。人工麝香可降低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HMGB1、TLR4蛋白的表达,抑制IΚΚα、IκBα、NF-κBp65蛋白磷酸化的水平以及NF-κBp65的核转移,通过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袁梦晨[7](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险,进展快的特点。ICH发生后,血液积聚在脑实质,对其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同时,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循环障碍、BBB损伤、血液活性物质释放、代谢紊乱等均造成了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ICH的治疗方法都缺乏针对性。醒脑静注射液源自《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是以天然麝香、冰片、栀子、郁金为主要成分复方中药制剂,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对多因素导致的出血和缺血性中风病都有良好的临床效用。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的新学科。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充分体现中药及其方剂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预测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构建不同药物不同成分不同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有效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从 TCMSP、BATMAN-TCM、TCMID、TCM-MESH 以及 ETCM 数据库中醒脑静注射液(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组成)的全部化学成分,根据“BBB≥-0.3”和“DL≥0.18”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利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构建醒脑静注射液各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检索 SwissTargetPrediction、DisGenet、CTD、Genecards以及Open Target Platform数据库获得脑出血靶点信息数据集。将醒脑静注射液的靶点基因数据集与脑出血靶点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重叠基因并进行GO及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的MCODE模块功能,对比分析挖掘醒脑静注射液模块(X模块)和脑出血模块(Ⅰ模块)联系与差异,获得经筛选出来的模块中联系密集的靶点,将靶点与CTD数据库获得的神经炎症靶点进行映射,构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2.使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运用Ⅶ型胶原酶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采用mNSS神经功能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判断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T2加权MRI观察脑血肿量。通过TUNEL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ANXA1、iNOS、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根据BBB≥-.3,DL≥0.18的筛选标准,共得到麝香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547个;冰片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67个;郁金主要活性成分19个,靶点47个;栀子主要活性成分21个,靶点158个。合并去重后获得醒脑静注射液靶点635个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2.醒脑静注射液和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的GO分析BP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调控白细胞活化激活的炎症反应来干预脑出血,CC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细胞水平与多种突触密切相关,MF分子功能层面与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调控的突出后电位离子转运、药靶结合等有紧密联系。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MAPK signaling pathway、P1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TGF-β1 signaling pathway等22条信号通路有关,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3.模块分析划分醒脑静注射液模块15个和脑出血模块37个通过模块对比分析,剔除了不关联的模块和部分联系不紧密的靶点,选取高关联性的模块合并进行分析,将353个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集中到176个。通过CTD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获得212篇文献2669个靶点,将其与模块筛选出来的176个靶点进行映射,获得88个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可能作用靶标,对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基础。4.脑出血3天,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T2加权MRI病变体积明显减少,病理观察显示醒脑静组尼氏小体较模型组大、多且清晰,且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元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NXA1、iNOS的表达明显升高,TGF-β1、mTOR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ANXA1、TGF-β1、mTOR的表达明显增高,iNOS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从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损伤,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田方泽[8](2020)在《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水肿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星形胶质细胞是脑水肿的重要参与细胞,其与脑血管功能变化,与水转运蛋白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且在脑水肿的稳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迁移率组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通路作为炎性的标志性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水肿的病程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HMGB1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有效诱导物,主要在胶质细胞上表达,引起神经水肿和诱导巨噬细胞合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 1β(inter-leukin-β,IL-1β),导致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渗透,同时诱发炎症和一系列继发性组织损伤。因此,在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中,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对AQP4和血脑屏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络清脑方(Tong LuoQingNao,TLQN)是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用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水肿的中药新药,其主要由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栀子苷(Geniposide,GE),黄芩苷(Baicalin,BA)三类有效成分组成,对脑缺血的炎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缓解脑水肿,能降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的表达的作用。本课题研究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炎性通路对AQP4和血脑屏障影响,从而探寻TLQN抑制缺血性卒中脑水肿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及星形胶质HMGB1/TLR4通路和血脑屏障的影响目的: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和对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及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再灌注组(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CIR),通络清脑方(TLQN)42mg/kg 组(其中黄芩苷:栀子苷:三七总皂苷=1:12:6),三七总皂苷(PNS)13.3mg/kg组、栀子苷+黄芩苷(BA+GE)26.5mg/kg+2.2mg/kg组,手术当天给药,尾静脉注射给药2d,1次/d。设立再灌注24h、48h为观察期。1.通过体重、神经功能评分、脑干湿重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方法;观察TLQN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2.采用生化法检测CIR大鼠脑缺血侧皮层和血液中IL-6,IL-1β,TNF-α浓度含量;3.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TLQN及其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24h,48h皮层AQP4、HMGB1、TLR4、NF-κB、p-NF-κB表达及蛋白水平的变化。4.采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LQN及有效组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肿胀及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1.体重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再灌注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TLQN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24h,48h明显降低(P<0.05),PNS组和BA+GE组在48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现明显降低(P<0.05)。2.脑含水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缺血再灌注24 h大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TLQN组大鼠24 h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48 h后,TLQN、BA+GE组和PNS组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再灌注24h后CIR大鼠大脑海马、胼胝体和前皮层三个区域ADC信号明显降低(P<0.01),TLQN组、PNS组和BA+GE组大鼠前皮层和胼胝体ADC明显高于CIR组(P<0.05),而海马区域有上升趋势(P>0.05)。3.生化检测显示,CIR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IL-6,IL-1β,TNF-α明显上升(P<0.01);分别给予TLQN、PNS、BA+GE,24h和48h干预后,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IL-6,IL-1β,TNF-α明显下降(P<0.05)4.免疫荧光结果与Western-Blots相似,与Sham组相比,CIR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AQP4浓度明显升高(P<0.01),GFAP激活(P<0.01),并且HMGB1、TLR4、p-NF-κB也明显上升(P<0.01);分别给予TLQN、PNS、BA+GE,24h和48h干预后,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AQP4浓度显着降低(P<0.05);GFAP明显收到抑制(P<0.05),HMGB1、TLR4、p-NF-κB 含量也明显下调(P<0.05)5.透射电镜、GFAP的周长、和免疫组化Claudin-5的检测中显示,TLQN、PNS和BA+GE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使其屏障功能得以修复。第二部分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及HMGB1/TLR4通路的影响目的:应用离体培养人脑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实验方法,观察TLQN及单体对OGD/R损伤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及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1.使用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检测TLQN及其各有效成分(PNS、BA、GE)的药物毒性浓度,以备后续的药效实验做基础。采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2.构建OGD/R细胞模型,氧糖剥夺6h/复氧复糖12h(OGD/R6/12),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Control)组和OGD/R组,药物组(TLQN、PNS、BA、GE)分别在2.5~50 μg/ml进行干预,探索TLQN及单体对OGD/R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药效及给药浓度。采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3.采用生化法检测细胞培养有液IL-6,IL-1β,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细胞GFAP、AQP4、HMGB1、TLR4、p-NF-κB表达的变化。4.采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技术,在HA/BMECs共培养体系中发现,检测OGD/R后HA细胞的培养液可降低BMECs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和影响细胞内部的影响。结果:1.通过药物毒性结合药效学实验可以看出,TLQN及其有效成分PNS、BA、GE在2.5~50μg/ml浓度内无明显毒性。2.与 OGD/R 后的 HA 细胞对比,TLQN(5μg/mL)和 PNS(10 μg/mL)干预后,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且作用最佳,能够明显改善细胞状态。3.免疫荧光结果与Western-Blots结果相似:1)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HA细胞AQP4浓度明显升高(P<0.01),,并且HMGB1、TLR4、p-NF-KB也明显上升(P<0.01);给予 TLQN(5mg/kg)和 PNS(10mg/kg)干预后,HA 细胞 AQP4 浓度显着降低(P<0.05);HMGB1、TLR4、p-NF-κB含量也明显下调(P<0.01),且加入丙酮酸乙酯(EP)后,抑制了 OGD/R 组 HA 细胞 AQP4、HMGB1、TLR4、p-NF-κB 的表达。4.CCK8结果显示,GD/R后HA细胞外液对BMECs的存活率有显着的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ECs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有明显的下降。在TLQN和PNS干预之后,BMECs的存活率上升,细胞间的Claudin-5、ZO-1的数量增加,上述结果与EP干预后的结果有一致的趋势,表明TLQN具有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内皮细胞损伤的功能。结论: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理论,通络清脑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水肿,尤其是皮层水肿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抑制AQP4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同时减少水肿相关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通络清脑方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增加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程度,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其作用的有效组分是活血组(三七总皂苷)。

潘晓帆[9](2020)在《线粒体解偶联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内源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在脑出血模型中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应答目的:研究内源性解偶联蛋白在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1)以红细胞裂解液(RBC lysate)处理BV2小胶质细胞系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以模拟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的激活。线粒体ROS是内源性解偶联蛋白的关键内源性激活剂。采用线粒体氧自由基(ROS)探针MitoSOX来观察线粒体ROS水平、并以MitoTracker Green和Hoechst分别标记线粒体和细胞核,以此探究在RBC lysate处理后,小胶质细胞是否产生线粒体ROS。2)研究RBC lysate能否激活内源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rotein,UCP)。UCP激活导致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ATP水平下降。为表明RBC lysate能激活小胶质细胞UCP,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M)检测小胶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以ATP试剂盒检测胞内ADP/ATP水平,以探究RBC lysate能否降低小胶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胞内ATP水平。3)利用小干扰RNA(UCP2-siRNA)敲减小胶质细胞UCP2,以表明RBC lysate降低小胶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依赖于UCP2。4)BV2小胶质细胞敲减UCP2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敲减UCP2是否加剧RBC lysate导致的小胶质细胞炎症。5)利用慢病毒介导的茎环干扰RNA(UCP2-shRNA)技术敲减小鼠纹状体内UCP2,在胶原酶导致小鼠纹状体脑出血后,检测脑出血小鼠纹状体含水量,以及炎症因子IL-1 β、IL-6、TNF-α的水平,以在整体动物水平研究内源性UCP2对脑出血后炎症的影响。结果:1)通过MitoSOX红色荧光和共定位的MitoTracker绿色荧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V2小胶质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在RBC lysate处理后6h-24h内线粒体ROS水平显着升高。2)RBC lysate可显着降低BV2小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ATP水平。3)经UCP2-siRNA转染后BV2小胶质细胞UCP2的内源性表达显着降低,而且UCP2的敲减可以阻断RBC lysate降低小胶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4)敲减小胶质细胞内源性UCP2后,可以加剧RBC lysate导致的小胶质细胞炎症。5)UCP2-shRNA降低小鼠纹状体内源性UCP2表达量,并在脑出血后加重脑水肿,升高纹状体内炎症因子IL-1 β、IL-6、TNF-α表达,加重神经炎症反应。结论:内源性UCP2在脑出血后被血液成分激活,内源性UCP2激活可抑制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第二部分 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目的:研究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对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的作用以及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在细胞实验中,以红细胞裂解液(RBC Lysate)处理BV2小胶质细胞,以模拟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的激活,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氯硝柳胺(Niclosamide,Nic)能否抑制RBC Lysate导致的小胶质细胞炎症。2)为探究氯硝柳胺是否通过线粒体解偶联途径,采用ATP试剂盒检测ATP含量,采用荧光探针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M)检测BV2小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膜电位。3)为探究氯硝柳胺是否可以减轻小鼠脑出血后的炎性损伤,检测脑出血3天后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损伤以及脑出血部位纹状体的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4)为进一步探究结构不同的线粒体解偶联剂FCCP是否也可以减轻小鼠脑出血后的炎性损伤,检测脑出血3天后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损伤以及脑出血部位纹状体的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结果:1)氯硝柳胺显着降低经RBC Lysate处理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的IL-1β、TNF-α和IL-6炎症介质水平,并具有剂量依赖性。2)氯硝柳胺降低小胶质细胞细胞内ATP合成能力,增加ADP/ATP比率,同时氯硝柳胺降低BV2小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3)氯硝柳胺降低小鼠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含水量,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出血侧脑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4)结构不同的解偶联剂FCCP也降低小鼠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含水量,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出血侧脑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结论: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能够抑制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并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第三部分 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通过激活AMPK抑制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目的:基于线粒体解偶联剂降低细胞内ATP水平,而ATP下降是激活AMPK的重要机制,本课题将探讨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通过AMPK活化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炎症的机制。方法:1)在细胞实验中,为探究氯硝柳胺是否通过激活AMPK(AMP-activated proteinkinase)降低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氯硝柳胺在红细胞裂解液(RBCLysate)处理BV2小胶质细胞后能否促进AMPK活化(磷酸化)水平的上升。在小鼠脑出血后,以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氯硝柳胺能否升高脑出血部位AMPK活化水平。2)应用针对AMPK的小干扰RNA(AMPK-siRNA)敲减BV2小胶质细胞的AMPK,经RBCLysate刺激和氯硝柳胺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PK-siRNA组与Ctrl-siRNA组的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变化,以探究敲减AMPK是否阻断了氯硝柳胺减轻RBC Lysate引起的细胞炎症的作用。3)在动物实验中,为探究氯硝柳胺是否通过激活AMPK降低小鼠脑出血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应用慢病毒介导的茎环干扰RNA(AMPK-shRNA)敲减小鼠纹状体内源性AMPK表达,检测纹状体内AMPK敲除效率。4)以AMPK-shRNA敲减小鼠纹状体的AMPK表达14天后,以胶原酶诱导脑出血。经氯硝柳胺处理,脑出血3天后采用ELISA技术检测炎症水平;同时在术后6h、1天、3天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转角实验、前肢放置实验);并在术后3天取脑组织根据干湿比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以评估脑水肿情况。5)为探究氯硝柳胺在脑出血后是否抑制AMPK下游的mTOR活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出血3天后出血侧纹状体和对侧纹状体的mTOR底物S6的活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经红细胞裂解液处理,加入氯硝柳胺后BV2小胶质细胞的AMPK活化水平升高。在小鼠脑出血后,氯硝柳胺也显着升高脑出血部位纹状体AMPK的活化水平。2)与转染Ctrl-siRNA的对照组相比,在转染AMPK-siRNA的BV2小胶质细胞中,氯硝柳胺抑制RBC Lysate诱导的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的作用被阻断。3)在动物水平,与对照shRNA(Ctrl-shRNA)相比,慢病毒介导的AMPK-shRNA显着降低小鼠纹状体内源性AMPK表达水平。4)敲减内源性AMPK表达后,氯硝柳胺降低小鼠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被阻断;AMPK-shRNA同时阻断了氯硝柳胺减轻出血后脑水肿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5)脑出血3天后,氯硝柳胺降低出血侧纹状体S6的磷酸化水平。结论: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氯硝柳胺通过激活AMPK抑制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

冯慧媛[10](2020)在《安宫牛黄丸治疗痰热内闭证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痰热内闭证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为安宫牛黄丸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从炎症反应角度研究其治疗颅内高压的机制。方法:从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病例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在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安宫牛黄丸(1粒口服或鼻饲Qd;规格:3g/粒)+甘露醇+甘油果糖,对照组仅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两组治疗1个疗程(10天),并对治疗前治疗后的颅内压、GCS评分、NHI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清TNF-α、IL-6及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治疗前后及3月随访m 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颅内压、NHI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清TNF-α、IL-6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2.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颅内压、脑水肿体积、GCS评分、NHISS评分及血清TNF-α、IL-6治疗后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5%,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3月后随访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3月后随访m 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早期运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后颅内高压可显着改善痰热内闭证出血中风患者的意识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有进一步临床推广价值。

二、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 IL-6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及试剂: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ICH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NF-α、IL-6及VEGF水平检测结果:
    2.2 不同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IL-6及VEGF水平比较:
    2.3 不同预后HICH患者血清中TNF-α、IL-6及VEGF含量的比较:
3 讨论

(2)血清铁调素及铁代谢指标与脑出血早期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清Hep、SF、IL-6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1.2.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2.3 预后判定
        1.2.4 颅内血肿体积的计算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血清Hep、SF、IL-6比较
    2.3 观察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Hep、SF、IL-6比较
    2.4 观察组不同预后程度患者血清Hep、SF、IL-6比较
    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出血组与正常组不同时间s IL-6R水平比较
    2.2 不同病情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 IL-6R水平比较
    2.3 不同出血量患者脑出血后不同时间s IL-6R水平比较
    2.4 脑出血3天血清s IL-6R水平对中轻度、重度脑损伤的鉴别价值
3 讨论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及tau蛋白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潜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评价指标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IL-6、IL-8及tau蛋白的血清含量水平
    2.2 不同出血量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au蛋白的血清含量水平比较
    2.3 不同APACHE-Ⅱ分型患者血清IL-6、IL-8及tau蛋白的血清含量水平比较
    2.4 不同预后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au蛋白的血清含量水平比较
3 讨论

(6)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人工麝香抗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作用研究
    实验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人工麝香抗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细胞活力、LDH及 ROS释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三 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的抗炎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 四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人工麝香抗炎作用体外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人工麝香调节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芳香开窍药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1.改善脑水肿
    2.保护血脑屏障(BBB)
    3.抑制炎性反应
    4.抗氧化应激损伤
    5.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6.改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Ca2+超载引起的神经毒性
    7.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1.1 减轻炎性反应
        1.2 影响凝血系统
        1.3 改善血管通透性
        1.4 抗氧化作用
        1.5 促进铁离子代谢
        1.6 其他
        2. 实验研究
        2.1 保护血脑屏障
        2.2 减轻炎症反应
        2.3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2.1 模块药理学
        2.2 分子对接
        3.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药与复杂网络
        3.2 网络证候学
        3.3 单方/单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4 复方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5 中药配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拓扑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与软件
        1.2 方法
        1.2.1 醒脑静注射液化学成分检索
        1.2.2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筛选
        1.2.3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
        1.2.4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2. 结果
        2.1 麝香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2 冰片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3 郁金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4 栀子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5 醒脑静注射液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与脑出血疾病共同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
        1.2 方法
        1.2.1 脑出血疾病靶点预测
        1.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数据集
        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BP分析
        2.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CC分析
        2.2.3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MF分析
        2.2.4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KEGG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模块药理学方法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与软件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大鼠脑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2.2 前肢放置实验实验结果
        2.3 T2加权MRI检测结果
        2.4 尼氏染色结果
        2.5 TUNEL染色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醒脑静注射液对ANXA1表达的影响
        2.2 醒脑静注射液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2.3 醒脑静注射液对iNOS表达的影响
        2.4 醒脑静注射液对mTOR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迁移率组1(HMGB1)在缺血性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References
    综述二 星形胶质细胞维持大脑中水平衡的作用
        References
    综述三 神经血管单元在缺血性脑水肿中作用机制和中药对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前言
第一部分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脑水肿及星形胶质HMGB1/TLR4通路和血脑屏障的影响
    第一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水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24h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48h星形胶质细胞HMGB1/TLR4通路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通络清脑方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OGD/R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及HMGB1/TLR4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通络清脑方及其有效成分对OGD/R损伤的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抑制HMGB1后,TLQN和PNS对OGD/R损伤HA细胞HMGB1/TLR4/NF-κB通路及水肿相关炎性相关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抑制HMGB1后,TLQN和PNS对OGD/R损伤HA和BMECs细胞共培养紧密连接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小结
结语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通络醒脑方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9)线粒体解偶联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内源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在脑出血模型中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应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外源性线粒体解偶联剂通过激活AMPK抑制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病因及其脑损伤机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绩
致谢

(10)安宫牛黄丸治疗痰热内闭证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疾病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终止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疗效评判标准
        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筛选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对比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IBM值分布对比
        2.2 两组患者病史、个人史情况对比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3.1 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变化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系统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3.7 两组患者3月后回访mRS评分比较
    4.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认识
        1.1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1.2 脑出血后脑水肿颅高压的治疗
    2.中医学对脑出血脑水肿的认识
        2.1 脑出血脑水肿的病因病机
        2.2 脑出血脑水肿的中医治疗
    3.安宫牛黄丸现代药理研究
    4.选方依据
    5.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患者一般信息收集表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C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附录D 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量表
    附录F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脑出血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 IL-6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J]. 刘思洋,苏彬,吴建龙,梅赞,齐迎松,王学文,李斌斌,王婷婷,张金利,高继刚. 河北医学, 2021(09)
  • [2]血清铁调素及铁代谢指标与脑出血早期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孙玙,杨水泉,胡朝晖,梁文俊,何杏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03)
  • [3]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动态变化及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J]. 方志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03)
  • [4]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及tau蛋白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潜在价值[J]. 陈状,温锦崇,江澈,刘雁. 空军医学杂志, 2020(06)
  • [6]人工麝香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于亚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梦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通络清脑方对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水肿的影响及星形胶质HMGB1/TLR4机制研究[D]. 田方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线粒体解偶联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损伤及其机制探讨[D]. 潘晓帆. 苏州大学, 2020(06)
  • [10]安宫牛黄丸治疗痰热内闭证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D]. 冯慧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脑出血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