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

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

一、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翔[1](2017)在《甲基莲心碱栓剂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确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基莲心碱含量的方法学;制备甲基莲心碱直肠栓,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最佳处方,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对所制栓剂进行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试验;考察甲基莲心碱栓剂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栓剂中甲基莲心碱的含量,建立甲基莲心碱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溶出度及栓剂外观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甲基莲心碱水溶性栓剂的最佳处方,另经单因素试验确定吐温-80含量、最佳成型温度及冷却时间,热熔法制备,并验证栓剂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按新版药典要求对所制栓剂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取家兔12只,分两组,分别静脉注射和直肠给药,确定与静脉注射5mg.gk1生物等效的剂量,高效液相法测定甲基莲心碱在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并得出药动学参数。结果: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4.6×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三乙胺(69:31:0.1),检测波长282nm,流速1mL·min-1,柱温30℃,该方法简便可行,准确度高,方法学考察满足药典要求;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佳处方及质量比为硬脂酸聚烃氧(40)酯-聚乙二醇2000-甘油(7:3:1),吐温-80最适宜含量为1.5%,成型温度为65℃,最佳冷却时间为30min,验证试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质量评价中重量差异、融变时限均符合药典规定,初步稳定性试验显示,在各种试验条件下栓剂外观基本无变化,药物含量符合规定,表明甲基莲心碱栓剂稳定性良好。甲基莲心碱栓剂直肠给药50mg与静脉注射5mg·kg-1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03.71 ±18.15)min、(242.47±36.19)min,Cmax(0.87±0.05)μg.mL-1、(1.05±0.07)μg·mL-1,AUC(0-∞)(92.75±5.62)μg·mL-1·min-1、(85.16±4.59)μg·mL-1· min-1,MRT(o-t)(158.41 ±31.50)min、(252.74±23.47)min;生物等效性试验显示,相对于静脉注射,直肠给药30mg、直肠给药40mg及直肠给药 50mg 的 AUC(0-t)90%置信区间分别为(43.65,65.11)%、(62.90,94.27)%及(99.87,118.10)%,Cmax90%置信区间分别为(35.13,65.47)%、(57.67,76.10)%及(70.12,96.24)%。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方法简单可行,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血浆中甲基莲心碱的提取回收率较高,满足生物样品分析要求;优选的最佳处方及工艺设计合理、工艺可行,重复性好;本研究制备的甲基莲心碱栓剂外观完整光滑,体外释药迅速,累积释放度高,质量符合药典要求,且稳定性良好,符合药典要求;药动学参数显示,直肠给药起效较快,甲基莲心碱在体内分布迅速,直肠给药50mg与静脉注射5 mg·kg-1的AUC(0-t)生物等效,而Cmax90%置信区间为(70.12,96.24)%,考虑到两种给药方式的不同,仍认定其生物等效,栓剂相对于静脉注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8.98±5.54)%。

高红梅[2](2015)在《PDD1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伪人参皂苷元DD1(Pseudoginsengenin DD1,简称PDD1)结构为(20S,24S)-达玛-20,24-环氧-3β,12β,25-三醇,是以达玛烷型原人参二醇(Protopanaxdiol,PPD1)为原料,经侧链氧化环合而成的奥克梯隆型新化合物。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PDD1合成工艺成熟、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毒性较低。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以PDD1为原料药研制开发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创新药物PDD1滴丸(化药1.1类),已完成了原料药及制剂的生产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稳定性研究,完成了主要药效学研究以及毒理学研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Pharmacokinetics,PK)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的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过程的“量时”变化动态规律[1],简称ADME,在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组织、排泄物中PDD1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大鼠经灌胃给予PDD1滴丸和静脉注射PDD1两种给药途径大鼠生物样品中PDD1的含量。阐明了PDD1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绝对生物利用度。建立了确定大鼠体内代谢物的PDD1鉴定方法,揭示了PDD1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规律。本论文旨在研究PDD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一步阐明其有效性,安全性,为开发以PDD1为原料的抗心律失常创新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陈卉[3](2014)在《Caveolin-3与正常及心衰兔窦房结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4在窦房结亚细胞的定位目的:研究HCN4通道在窦房结的亚细胞定位和这样的定位对窦房结起搏通道特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使用酶解法分离出兔窦房结细胞,然后按照非去污剂法分离窦房结富含脂筏的膜部分,通过不连续蔗糖梯度离心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脂筏区域和非脂筏区域HCN4蛋白的表达差异,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窦房结If电流的变化。结果:HCN4通道在窦房结定位在脂筏中,且与caveolin-3一起定位于膜的低密度区域。使用MβCD破坏脂筏会改变HCN4在脂筏的定位。MβCD处理使窦房结细胞的If电流的激活中点朝正向移动。MβCD处理后电流密度无明显变化,窦房结细胞显示出舒张期去极化斜率和速率增加。在通道动力学方面,f-通道在MβCD处理后去激活变慢。结论:起搏通道定位在脂筏,破坏脂筏会导致通道在膜内重新分配并改变其动力学特性。第二部分:心衰对兔窦房结功能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心衰后窦房结小凹改变及caveolin-3、HCN4表达变化目的:旨在研究兔心衰后兔窦房结功能及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及caveolin-3、 HCN4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慢性心衰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造模是否成功。然后使用32导生理记录仪测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和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的变化。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检测造模前后兔心脏窦房结组织的跨膜动作电位改变。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心衰前后兔窦房结组织小凹的变化,通过RT-PCR, western p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心衰后兔窦房结caveolin-3、HCN4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LVIDs、LVIDd、ESV、EDV值均降低(p<0.05),而EF和FS值升高(p<0.05)。心衰组SACT、SNRT、cSNRT均显着延长(p<0.05),心衰后窦房结小凹丰度下降,跨膜动作电位MDP、APA、DDR、RPF值均降低,而APD50、APD90则延长(p<0.05)。心衰显着降低窦房结caveolin-3、HCN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且caveolin-3表达下降与HCN4表达降低有相关性。结论:心衰后窦房结小凹数量减少导致定位在小凹上HCN4通道表达改变,窦房结HCN4表达下调有助于CHF引起的窦房结功能障碍,窦房结HCN4表达下调可能与小凹caveolin-3蛋白的降低相关。这些发现为心脏冲动形成的正常和疾病相关损伤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caveolin-3对HCN4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目的:旨在研究caveolin-3对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异源表达的人HCN4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材料与方法:HCN4与caveolin-3一起定位于脂筏的的低密度区域,体外转录人HCN4、Cav-3和p104L基因,酶解分离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显微注射人HCN4、 Cav-3和p104L的mRNA。实验分为HCN4、HCN4+Cav-3、HCN4+p104L、Cav-3和p104L共5组,其中Cav-3和p104L为阴性对照组。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各组中表达的通道电流。结果:在爪蟾卵母细胞中成功表达并记录到了特征性的HCN4电流:在超极化电位下呈现缓慢激活的内向电流,CsCl (5mM)处理可完全不可逆性抑制这种电流,而扎替雷定(10μM)可显着抑制人HCN4电流。Cav-3与HCN4基因共表达可以增加后者的电流幅值、加速HCN4通道的激活和去激活动力学、而不影响HCN4通道的电压依赖性和翻转电位。p104L与HCN4基因共表达可以降低后者的电流幅值,增加HCN4通道的激活时间常数,使稳态去激活电压向更负电位方向移动。结论:Cav-3与HCN4基因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共表达,不仅可以调节HCN4通道的电生理学特性,而且可能具有生理相关性。

李志勇[4](2008)在《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性味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及阳虚诸证。现代研究证明附子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临床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及心绞痛等。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毒性剧烈,被列为“下品”。故附子的炮制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是祖国医药中通过炮制“减毒存效”的一个范例。现代研究已证实附子中主要毒效成分是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它们在炮制与蒸煮过程中易于水解而使附子毒性降低。附子炮制方法多样,质量控制也从最开始的“口尝目测”发展至“乌头碱限量检查”的现代方法。但现有炮制方法过分强调对附子的解毒作用,而未注意附子功效特点,其质量控制方法也仅局限于对附子理化性质考察,不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忽视了中药炮制、中医药理论对附子质量及药效、毒性、安全性的影响。因此,现有的附子炮制规范和控制标准,并不能完全保证附子质量,且极易导致附子的过度炮制,危及中医的临床应用。本课题作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含乌头碱中药附子理中丸安全性评价的示范研究”的一部分,前期研究结果发现,以高压蒸制方法对附子进行炮制,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均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而含量降低,但次乌头碱在炮制过程中水解速度相对乌头碱、中乌头碱缓慢,动物实验中则发现三种双酯型生物碱都有强心作用,亦均有毒性,但以次乌头碱的强心作用最安全可靠。上述成果提示次乌头碱在评价附子饮片中具有潜在的积极价值。鉴于以上成果,本研究将首先对不同炮制时间的附子饮片进行安全性评价,优选出具有“回阳救逆”功效特点且安全范围较大的附子饮片。利用多元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炮制时间饮片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变化与饮片TD50、ED50的相关性,明确附子炮制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继而在细胞水平观察生物碱的心脏毒性表现,并探讨其导致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附子饮片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与饮片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以附子“回阳救逆”功效为评价重点,通过对饮片心脏急性毒性及对心功能影响的观察,综合毒性、药效实验结果计算饮片的TD5 0、ED5 0和治疗指数,评价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安全性;通过对饮片在炮制过程中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变化与饮片毒性、药效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附子“回阳救逆”药效与心脏毒性表达的关键成分。1.1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心脏急性毒性研究以大鼠II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采用MedLab-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大鼠十二指肠给予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观察30min内饮片对大鼠的心脏的毒性。以频发性室性早搏作为附子中毒的表现,对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心脏毒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附子饮片的心脏毒性逐渐降低,7种不同炮制时间饮片的TD50分别是0.4500g/kg、0.2185 g/kg、0.4925 g/kg、0.6190 g/kg、2.399 g/kg、2.009 g/kg、4.4060 g/kg。1.2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对正常大鼠心功能影响的研究以心率、+dp/dtmax、LVSP、t-dp/dtmax等为指标,采用MedLab-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大鼠十二指肠给予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侵入法(液压传导)监测大鼠左心功能,动态观察120min。记录各组动物给药前、给药后30min、60min、90min、105min、120min左心室LVSP、心率、+dp/dtmax、t-dp/dtmax等的变化,以给药前的左心功能上述指标为基础值,计算各组给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率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表明,7种附子饮片一定程度上能降低LVSP、心率、+dp/dtmax、t-dpdtmax等的变化率,说明其有一定的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1.3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安全性评价序贯法计算7种饮片心脏毒性的TD50;Bliss法计算7种饮片改善心功能作用的ED50(+dp/dtmax、LVSP),按公式TI=TD50/ED50,评价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安全范围。分别以LVSP、+dp/dtmax为指标计算不同炮制时间附子ED50,随着炮制时间延长而增大,说明其药效降低。提示炮制过程中可能存在有效成分的流失,继而引起改善心功能作用的减弱。而从不同炮制时间附子的TI可见,炮制100min的附子饮片(5号)的安全范围大于其它炮制时间饮片。1.4附子饮片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与饮片安全性的相关性研究将7种饮片的ED50、TD50、TI值与饮片中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检测结果相关联,分析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与饮片药效、毒性及安全性的关系;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评价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与饮片毒性、药效相关性。当饮片中有较高含量的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炮制540min),饮片的改善心功能作用、心脏毒性均较强且不规律。炮制100180min的附子(57号),饮片中已无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逐渐减少,其改善心功能作用和心脏毒性下降,炮制100min(5号)饮片的安全性最好。饮片中乌头碱含量的变化与饮片心脏毒性TD50呈正相关(与毒性评分呈负相关),次乌头碱含量的变化则与饮片TD50呈正相关(与毒性评分呈负相关)或无相关性,中乌头碱含量的变化与饮片TD50呈负相关(与毒性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VSP、+dp/dtmax为指标计算的7种饮片的2个ED50,均与次乌头碱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性,与乌头碱、中乌头碱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因不同分析方法而有差别。小结:经加压高温蒸制100min的附子饮片“回阳救逆”作用和安全性明显优于其他炮制时间饮片;附子三种双酯型生物碱中,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与附子“回阳救逆”功效饮片密切相关,次乌头碱可作为用于“回阳救逆”作用的附子饮片的质量控制标准之一。2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毒性研究由于次乌头碱与饮片的“回阳救逆”(改善心功能)及心脏毒性作用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故研究次乌头碱的心脏毒性及机制,对于实现附子饮片的“减毒存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活力、细胞膜LDH漏出率等的影响,明确次乌头碱致心肌毒性的时–毒关系和量-毒关系。2.1建立心肌细胞原代培养体系采用改良的Simpson法培养心肌细胞,胎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大于90%,培养23天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完全贴壁生长,细胞为梭形、菱形或多角形,伸出伪足,并聚集成簇,有规律的自发性搏动。培养48hrs后的心肌细胞经α-Sarcomeric actin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Fibronectin多克隆抗体染色阴性,提示心肌细胞阳性率≥95%。本实验中采用的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成熟可靠,保证了以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实验的可信性和科学性。2.2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镜下观察不同浓度次乌头碱给药后5min、15min、30min、60min心肌细胞搏动变化情况,并用数码相机对心肌细胞的搏动进行记录,计算搏动频率。心肌细胞正常培养4天后,自发搏动频率为5070次/分。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自发搏动频率的影响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660μM/L次乌头碱引起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持续时间在给药后530min;当剂量≥60μM/L时,给药后即刻出现细胞停搏现象。2.3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MTT比色法评价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120μM/L次乌头碱,给药60min,对心肌细胞活力产生一定的损伤,细胞活力下降约15%左右,但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活力的损伤作用较弱,各剂量和各时间点内结果统计均无显着性差异。2.4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膜LDH漏出率的影响以不同浓度次乌头碱给药15min、30min、60min后心肌细胞膜LDH漏出率,评价次乌头碱的心肌细胞毒作用。细胞LDH漏出率增大即反映了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胞受损。结果显示,给药1560min,随着剂量的增加,次乌头碱致心肌细胞膜LDH的漏出率明显增大。2.5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镜下观察次乌头碱给药后15min、30min、60min、120 min时间内心肌细胞形态改变,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的形态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心肌细胞随着次乌头碱剂量的增加(30120μM/L)和作用时间的延长(0120min),镜下可见心肌细胞胞浆皱缩变小,伪足减少,突起缩短;细胞表面呈泡状突起,形成类似“菜花状”的大泡;胞浆内黑褐色的沉着斑点增多;部分心肌细胞脱壁死亡,镜下可见漂浮的死亡心肌细胞(120μM/L,120min)。小结: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有确切的毒性损伤作用,损伤程度与次乌头碱的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较低浓度(≤60μM/L)次乌头碱在短时间(530min)内即引起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并偶可见到搏动频率不齐现象,但作用时间延长(≥30min)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又逐渐减弱,同时细胞LDH漏出率增加,出现细胞膜受损、细胞活力下降;高浓度(≥60μM/L)次乌头碱给药后立即导致心肌细胞停搏,并在较短的时间(530min)内使心肌细胞膜受损、细胞活力下降、细胞死亡。3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Ca2+调控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内钙的调控紊乱是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Na通道、CaM、RyR2、NCX等钙调控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细胞钙稳态受到破坏,钙超载,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通过观察次乌头碱对上述钙调控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次乌头碱导致心律失常与Ca2+/CaM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3.1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内Ca2 +的影响Fluo-3-AM负载心肌细胞内的游离Ca2+,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反映不同浓度次乌头碱给药15min、30min、60min后细胞[Ca2+]i的变化情况。30120μΜ/L次乌头碱引起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细胞“钙超载”出现在给药后15min(P<0.01),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共同孵育30min和60min后,荧光强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增加不明显,亦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3.2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膜L-Ca通道、Na通道SCN5A亚基、NCX的mRNA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15min后细胞膜上L-Ca通道、Na通道SCN5A亚基、NCX的mRNA的表达情况,并比较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5min、15min、60min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0μΜ/L和120μΜ/L次乌头碱能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Ca通道α1C、Na通道SCN5A及NCX mRNA的荧光CT值,说明在次乌头碱作用下,心肌细胞膜上的L-Ca通道、Na通道及NCX的基因表达量增多(P<0.05),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60μM/L次乌头碱在5min时即可引起细胞膜上L-Ca通道α1C亚基基因表达量增多(P<0.05),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作用30min时,心肌细胞膜上Na通道及NCX mRNA的表达量才明显增多(P<0.05)。3.3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CaM mRNA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15min后细胞内CaM mRNA表达情况,并比较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5min、15min、60min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μΜ/L、60μΜ/L和120μΜ/L次乌头碱均能降低心肌细胞CaM mRNA的荧光CT值,说明在次乌头碱作用下,心肌细胞CaM的基因表达量增多(P<0.01),但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30μM/L次乌头碱作用15min、60μM/L次乌头碱作用15min和60min,心肌细胞内的CaM基因表达量增多(P<0.01)。3.4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mRNA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15min后细胞肌浆网上RyR2 mRNA表达情况,并比较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共同孵育5min、15min、60min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0μΜ/L、120μΜ/L次乌头碱能降低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 mRNA的荧光CT值,说明在次乌头碱作用下,肌浆网RyR2的基因表达量增多(P<0.05),但无时间依赖性。小结:次乌头碱(60μΜ/L、120μΜ/L)能升高心肌细胞L-型Ca通道、NCX、Na通道、CaM及肌浆网RyR2 mRNA表达量(P<0.05或P<0.01)。上述通道蛋白和钙调蛋白mRNA表达量的提高说明其蛋白表达增多,活性增强,通过CICR机制细胞内Ca2+浓度急剧增多,造成细胞内的“钙超载”。此外,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钙调控蛋白的调控可能存在“阈浓度”,只有浓度大于60μΜ/L,上述钙调蛋白的mRNA表达才会出现显着的增强(P<0.01或0.05)。上述结果提示,次乌头碱可能通过心肌细胞内Ca2+/CaM信号传导通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4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表达影响心肌细胞间GJ及其主要连接蛋白Cx43参与了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发生、发展过程。GJ及CX43数量、密度、空间分布和功能状态的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间动作电位的扩布和病理状态下“有害物质”在细胞间的传递,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肌病理性损伤。次乌头碱能降低体外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Cx43表达水平,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小结:次乌头碱能降低心肌细胞缝隙连接Cx43表达水平,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Cx43表达量下降能增加心肌细胞发生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但亦有可能是心肌细胞在外来毒害物质(次乌头碱)或心律失常发生条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附子饮片炮制应充分考虑附子功效特点。利用药效及毒性评价方法,结合中药炮制手段及含量检测技术,优选出具有“回阳救逆”特点的附子饮片。2.饮片中次乌头碱含量的变化与“回阳救逆”附子的功效及心脏毒性密切相关,次乌头碱可作为附子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之一。3.次乌头碱可引起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形态、活力、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4.次乌头碱可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引起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紊乱和停搏。5.次乌头碱可导致心肌细胞内钙调控蛋白L-钙通道、Na通道SCN5A亚基、NCX、CaM、RyR2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增强。6.次乌头碱可导致心肌细胞缝隙连接Cx43蛋白表达下降,Cx43参与了次乌头碱作用下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肌的自我保护过程。7.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在整体、离体和细胞水平,均能引起心律失常;在细胞水平,均能导致心肌细胞形态、活力、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其中乌头碱的毒性最大,中乌头碱与之相似或略低,次乌头碱毒性最小。8.次乌头碱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与乌头碱类似,即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失活,增强细胞内钙调控蛋白RyR2和NCX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增加,诱发细胞内“钙超载”,本研究中还发现次乌头碱对L-钙通道有激活作用,并可通过降低心肌细胞缝隙连接Cx43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发生心律失常的易感性。课题创新点:1.利用药效及毒性评价方法,优选出具有“回阳救逆”功效特点的附子饮片,并分析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与附子饮片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提出次乌头碱在附子饮片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首次在细胞水平观察了次乌头碱心肌毒性的量-毒关系和时-毒关系。并从Ca2+ /CaM信号转导途径研究了次乌头碱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3、首次研究了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在次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李荣[5](2007)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葛丽华[6](2007)在《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特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年龄是影响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素。随年龄增长,心脏发生解剖重构和电重构,导致心血管系统形态变化和功能下降。组织形态学改变表现为心脏重量随龄性增加,心肌进行性纤维化,细胞问质胶原含量增加,左室壁增厚,左室腔缩小,心肌细胞肥大,膜电容增大;临床发现老龄人群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猝死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并存在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点,此外在无明确心脏病证据的老龄人群中尤其院外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率亦较高,其潜在的电生理制尤其是与心脏自然衰老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关的电生理研究结论不一。解剖重构基础上的电重构导致老龄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是老龄心室复极异质性增加、出现触发或折返基础上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脏功能减退的电生理机制。心室肌细胞随龄性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动作电位时程(APD)、复极相重要离子流的电流幅值、电流密度、通道动力学、门控特点对心室复极离散的影响,造成心肌电稳定性改变,临床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下降。本研究旨在创新性地建立系统、简单、适用的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急性Langendorff灌流酶解分离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通过对不同月龄大鼠心室肌细胞复极相钾电流Ito、IK1、IK的电生理特性的研究,观察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可能的电生理机制,为临床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研发新型选择性通道阻滞剂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电生理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老年大鼠心脏指数和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目的:建立适用于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急性酶解分离方法,观察老龄大鼠心脏指数的变化以及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特点、影响因素、细胞形态学改变和膜电容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老龄大鼠(22~24月龄),以青年(3~5月龄)和成年大鼠(13~15月龄)作为对照组。采用Langendorff于主动脉逆行灌流离体心脏,利用酶解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结果:与青年大鼠相比,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所用胶原酶量大,灌流时间更长,活细胞比例低,细胞存活时间短,体重、心脏重及左室重增加以及左心室长径、短径均增加(P<0.01),左室周径减小(P<0.01),左室壁增厚(P<0.05),细胞肥大,细胞长宽比值减小,细胞膜电容增大(P<0.01)。结论:该方法获得的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具有良好电生理活性,老龄大鼠具有区别于其他月龄大鼠的心脏指数和细胞电生理特性。第二部分老年大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变化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分成三个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老龄大鼠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电流特征目的:观察老龄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电流幅值、电流密度、通道门控动力学等机制是否存在与其他月龄鼠不同的特点。方法:经Langendorff灌流急性酶解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月龄(3~5月龄,13~15月龄,22~24月龄)大鼠的心室肌Ito电流。结果:老龄鼠Ito电流幅值增大,具有电压依赖性,峰值和稳态电流均增大。峰值电流密度无明显变化,稳态电流密度增大,稳态/峰值比值增大。老龄鼠Ito在2.0 Hz刺激频率下存在频率使用依赖性,峰电流的使用依赖性最低,稳态电流无使用依赖性。老龄鼠Ito激活增快、在高去极化电位时失活显着减慢、恢复增快。结论:老龄鼠心室肌Ito电流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可能是老龄心肌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二章老龄大鼠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电流特征目的:观察老龄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是否存在年龄相关性改变。方法:经Langendorff灌流急性酶解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月龄(3~5月龄,13~15月龄,22~24月龄)大鼠的心室肌IK1电流。结果:3组大鼠心室肌细胞IK1电流的I-V曲线和电流密度没有差异。结论:老龄鼠心室肌IK1电流的电流密度和电压依赖性与年龄无关。第三章老龄大鼠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电流特征目的:观察老龄鼠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电生理特性是否与增龄相关。方法:经Langendorff灌流急性酶解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月龄(3~5月龄,13~15月龄,22~24月龄)大鼠的心室肌IK电流。结果:老龄鼠Iks尾电流密度更大,电压依赖性更明显;Ikr和IKs时间依赖性电流的电流密度和电压依赖性没有随龄性改变。老龄鼠的IKs激活变化不显着,失活稍慢。老龄鼠的Iks可能对复极的贡献更大。结论:老龄鼠心室肌IK电流的增龄性变化可能也是临床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更易感的电生理机制之一。第三部分药物和试剂对老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to电流的影响目的:观察4-氨基吡啶(4-AP)和异丙肾上腺素(ISO)对老龄鼠心室肌细胞Ito电流的影响。方法:经Langendorff灌流急性酶解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不同月龄(3~5月龄,22~24月龄)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对每一细胞采用累积法给药,记录加药后Ito电流改变。结果:4-AP呈浓度依赖性地使老龄鼠Ito电流密度减小,未能改变其Ito电流的电压依赖性特点。4-AP对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Ito电流的抑制作用部分可逆。4-AP使老龄鼠Ito电流稳态激活减慢、失活加快,明显延长青年鼠Ito电流失活后的恢复。ISO使老龄鼠Ito电流密度增大,仍存在电压依赖性特点。使青年鼠Ito激活更快、失活减慢。对老龄鼠Ito稳态失活无显着性影响。结论: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to电流对药物反应性不同的特点呈随龄性改变。

孙宇扬[7](2006)在《双参宁心胶囊干预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有多种,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利用现代心血管生命现象研究的成果,对中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探讨其作用机理,对中药现代化进程及中药新药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双参宁心胶囊(SSNX)是提取人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元胡总生物碱三种有效组分配伍而成,本室已建立了该方的体外及血液中单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所测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方法,药效学研究表明,该方能明显减轻急性心肌缺血犬和大鼠的心肌损伤程度,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但SSNX抗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和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开展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和机理探讨有助于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本文首先探讨了SSNX干预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结合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对SSNX的全方、组分、成分分别进行了药理学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了SSNX全方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肌细胞钙超载的影响,观察了胞浆钙离子浓度、钙泵、L型钙通道电流(ICa-L)、L型钙通道mRNA表达等指标,从钙超载角度,进一步阐明了SSNX干预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 双参宁心胶囊干预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研究 1 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成分对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应用MTT法,观察双参宁心胶囊成分、组分及全方对乳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1-1000mg/L),SSNX对心肌细胞活力无影响(P>0.05)。而其3个组分人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元胡总生物碱高剂量时(1000mg/L)均表现出了对心肌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P<0.001)。其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脱氢紫堇碱(在100μmol/L以内)对心肌细胞活力无影响(P>0.05)。 2 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成分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利用体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观察了双参宁心胶囊成分、组分及全方对细胞培养上清L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脱氢紫堇碱均可抑制缺氧/复氧损伤造成的心肌细胞LDH的漏出(P<0.05),其中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作用显着(P<0.01)。而人参皂苷Re对LDH的漏出无影响(P>0.05)。 SSNX的3个组分人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元胡总生物碱均可抑制缺氧/复氧

王师菡[8](2004)在《护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及逆转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护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优越性及逆转心房心肌重构的作用。 方法:选择6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对照组(N=32)。两组患者2周内均给胺碘酮负荷量7g,第3周开始予以维持量200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护心胶囊5粒日三次。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及甲状腺检查,出院后嘱患者每2个月复查上述项目一次。 结果:治疗第3周及第6个月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8.8%、77.8%优于对照组75%、56%,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同时对照组被迫停药率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随访1、3、6月两组患者左房直径均渐缩小,左心室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流的最大值(E峰),左心房收缩时经二尖瓣血流的最大值(A峰),及E/A均增大,两组同期比较在第1月间差异显着(P<0.05),第3、6月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更早、更快地改善左房血流动力学,恢复左房功能,从而逆转心房重构。 结论:护心胶囊与胺碘酮具有协同作用,可以防止应用胺碘酮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而被迫停药;护心胶囊具有转复房颤及维持窦律的作用;对房颤复发及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贺书云,菅忠,韩晟,胡三觉[9](2003)在《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文中认为运用近似熵及非稳定周期轨道方法,观察哇巴因(ouabain)对大鼠窦房结放电节律的影响,研究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结果显示:应用5 μmol/L ouabain 引起窦房结放电先出现不规则节律后,放电频率增加又转化为规则放电节律,窦房结放电间期由(394±16)ms缩短到(295±13)ms;随后放电节律再次转为不规则,最后窦房结放电间期又转为不规则。窦房结放电间期的近似熵值也随ouabain引起放电节律的不规则程度而增大;应用30μmol/L ouabain时有周期2、3及严重不规则节律的出现,并在严重不规则节律中检测到不稳定周期1、2及3轨道;用40 μmol/L ouabain后则可引起窦性停搏。结果表明ouabain可使窦房结放电序列出现多种节律,其中不规则放电节律含有确定性机制。

王长虹[10](2002)在《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系蒺藜科(Zygophyllaceae)植物,是维吾尔、蒙古族民间沿用已久的习用药材,已被列入维吾尔药卫生部药品标准。新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骆驼蓬种子多作药用,具有除胸肺湿、驱肠气、壮阳、强腰、利尿、通经、祛浓痰、驱虫等功能。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早在1841年就有报道,主要是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AR)、骆驼蓬碱(Harmaline,HAL)、去甲骆驼蓬碱(Harmalol)及哈尔满(Harman)等生物碱,含量达3.92%-7.0%。其中以HAR含量最高,且性质稳定,是骆驼蓬种子中的主要活性生物碱成分。 HAR的药理作用比较广泛,国外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HAR还具有肯定的辐射防护作用和抗包虫作用。自从80年代新疆医学院二附院将骆驼蓬总碱制剂应用于肿瘤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以来,骆驼蓬总碱及HAR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尚无正式生产的药品可供临床广泛应用,仅有第二附属医院自制的总碱片和注射液取得医院制剂批准文号。经对HAR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可供工业化生产的提取工艺,提取率约为1.15%。盐酸HAR单体的纯度可达99%以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是以盐酸HAR单体为原料药研制开发盐酸HAR胶囊。本课题经中国军事科学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查新中心查新表明未见报道。 为探明不同产地骆驼蓬各用药部位生物碱含量分布情况,对新疆骆驼蓬属药用植物的种类、生境和分布进行调查。我们以HAR及HAL为主要考察指标,用量化指标对我区骆驼蓬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不同产地骆驼蓬各药用部位中生物碱的含量差异,为骆驼蓬资源的科学合理采收和骆驼蓬制剂的研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骆驼蓬人工栽培筛选优良品种奠定一定的基础。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AR和HAL的含量,两者分别在1.18~23.68和2.099~25.19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骆驼蓬由于产地不同、药用部位不同其生物碱的含量相差悬殊。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骆驼蓬总生物碱的含量为0~7.68%。不同部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分布为种子>根>种壳>茎>叶(p< 0.of)。对骆驼蓬各药用部位生物碱含量的月积累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7月份 种于中生物碱含量最高,说明了7月份采收药材的合理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衣明骆驼蓬种于中总生物碱和 HAR含量与生长地的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HA。 含量与经度呈负相关关系。 为保证盐酸HAR胶囊的顺利研制,我们进行了较细致的处方前研究工作。 主要对盐酸HAR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盐酸HAR在水及乙醇中的平衡 溶解度,分别为 39.17土0.Zlms·mL叫和 7.68士0.19mg·mL‘;利用溶出度狈定 方法分别测定了盐酸HAR在水和人工胃液N.lmolt-‘HCI)中的特性溶出速率常 数分别为 2.92士0.48和 2.73土0.59 mg·cm《min叫(50r·min叫);利用等摩尔紫 外分光光度法原理测定盐酸 HAR的解离常数 PKP为 7.67土 0.10;采用大鼠在体 肠循环法研究了盐酸HAR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为其口服固体剂型设计提供 生物药剂学依据,结果盐酸HAR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 度常数分别为 0.3092土0.059、0.2064士0.044、0.2858上0.081 和 0.2009土0.080h-‘;对盐酸HAR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并进行了盐酸HAR原料的稳定性影响试验,结果盐酸HAR在人工胃液、水、人 工肠液中的 t;,。分别为 566天、22天和 69天。 建立了完善的盐酸HAR原料药和胶囊剂质量标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法测定盐酸nAR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ODS色谱柱;流动相:甲醇 -0.01mol·L-‘硫酸铰溶液-二乙胺(60:40:0.4),用磷酸调 pH至 3.82土0.of;进 样量:20“定量环进样:流速门mL“汀’;柱温:40℃;检测器灵敏度:0.IAUF不 检测波长:247urn。盐酸HAR、HAL和哈尔满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16、7.85和 6.29min,三者的分离度大于3,理论塔板数按盐酸HAR计不低于4000。标准曲 线为:C(卜g·mL勺=8.877X 10’A一0.0722,r=0.9999,在 l~13pg·mL叫范围 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1.27土1.5%:方法的日内误差和日间 误差均低于1.5%。并根据提取工艺的特点,用色谱法对原料药中的有关物质进 行定性定量测定,有关物质总量小于 2%;通过含量测定和卜射线衍射试验对盐_酸HAR同拟配伍的辅料的配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等,为盐酸HAR胶囊的处方设 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HAR可与淀粉钠、糊精和乳糖配伍。 以溶出度为指标,通过均匀设计对盐酸HAR胶囊的处方组成进行优化,分 别选取了以淀粉钠为崩解剂、以糊精为粘合剂和以乳糖为填充剂制备盐酸HAR

二、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甲基莲心碱栓剂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
    1 甲基莲心碱栓剂处方前研究
    2 甲基莲心碱栓剂的制备
    3 甲基莲心碱栓剂的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试验
    4 甲基莲心碱栓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PDD1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心律失常概述
        1.1.1 定义[3]
        1.1.2 病因
        1.1.3 临床表现
        1.1.4 治疗方案
        1.1.5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制的必要性
    1.2 抗心律失常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苯丙素类化合物
        1.2.4 醌类化合物
        1.2.5 三萜类化合物
    1.3 立体依据
        1.3.1 课题来源
        1.3.2 原料研究
        1.3.3 制剂工艺研究
        1.3.4 质量标准研究
        1.3.5 药效学研究
    1.4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PDD1 滴丸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药品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仪器和设备
        2.1.4 数据处理软件
        2.1.5 实验动物
    2.2 血浆样品中 PDD1 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2.2.1 分析条件
        2.2.2 溶液配制
        2.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2.2.4 方法学验证
    2.3 大鼠灌胃 PDD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试验方法及结果
        2.3.1 PDD1 滴丸给药混悬液的配制
        2.3.2 血浆样品采集
        2.3.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测定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条件优化
        2.4.2 内标物的选择
        2.4.3 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4.4 小结
第3章 PDD1 滴丸大鼠组织分布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仪器和设备
        3.1.4 数据处理软件
        3.1.5 实验动物
    3.2 组织样品中 PDD1 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3.2.1 分析条件
        3.2.2 溶液配制
        3.2.2.1 PDD1 母液(1mg/mL)的配制
        3.2.2.2 PDD1 标准曲线和质控工作液的配制
        3.2.2.3 PDD1 组织标准曲线和质控(QC)样品的配制
        3.2.2.4 26-OH-PD(内标)母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3.2.3 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117-119]
        3.2.4 方法学验证
    3.3 大鼠组织分布试验方法及结果
        3.3.1 PDD1 滴丸给药混悬液的配制
        3.3.2 组织样品采集
        3.3.3 大鼠组织分布试验结果
        3.3.4 大鼠灌胃给予 PDD1 滴丸的组织分布情况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PDD1 滴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药品
        4.1.2 试剂与材料
        4.1.3 仪器和设备
        4.1.4 数据处理软件
        4.1.5 实验动物
    4.2 样品中 PDD1 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4.2.1 分析条件
        4.2.2 溶液配制
        4.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4.2.4 方法学验证
    4.3 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方法及结果
        4.3.1 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方法
        4.3.2 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PDD1 滴丸的排泄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药品
        5.1.2 试剂与材料
        5.1.3 仪器和设备
        5.1.4 数据处理软件
        5.1.5 实验动物
    5.2 排泄样品中 PDD1 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5.2.1 分析条件
        5.2.2 溶液配制
        5.2.3 样品前处理方法[124-125]
        5.2.4 方法学验证
    5.3 大鼠排泄试验方法及结果
        5.3.1 PDD1 滴丸给药混悬液的配制
        5.3.2 尿、粪和胆汁样品采集
        5.3.2.1 尿、粪和样品采集
        5.3.2.2 胆汁样品采集
        5.3.3 大鼠排泄试验结果
    5.4 讨论和小结
第6章 PDD1 滴丸的代谢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药品
        6.1.2 试剂与材料
        6.1.3 仪器和设备
        6.1.4 数据处理软件
        6.1.5 实验动物
    6.2 代谢样品中 PDD1 定性方法的建立
        6.2.1 分析条件
        6.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6.3 PDD1 在大鼠体内代谢试验方法及结果
        6.3.1 PDD1 滴丸给药混悬液的配制
        6.3.2 尿和粪样品采集
        6.3.3 大鼠代谢试验结果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Caveolin-3与正常及心衰兔窦房结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4在窦房结亚细胞的定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及说明
第二部分 心衰对兔窦房结功能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心衰窦房结小凹改变及caveolin-3、HCN4表达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及说明
第三部分 caveolin-3对HCN4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及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综述一 三种双酯型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1. 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2. 三种双酯型生物碱体内代谢的研究进展
    3. 三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4. 三种双酯型生物碱药效学研究进展
    5. 配伍与炮制对三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2. 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基础
    3. 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附子饮片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与饮片安全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次乌头碱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毒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 Ca2+调控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 Connexin43 表达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5)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治现状
    第四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延胡索和延胡索碱的研究现状
    第七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钙泵及钠钾泵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语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特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大鼠心脏指数和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大鼠心肌细胞复极相钾电流的变化
    第一章 老龄大鼠I_(to)的电流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老龄大鼠I_(K1)的电流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老龄大鼠I_K的电流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药物和试剂对老年大鼠心肌复极相钾电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血管系统电生理特点随龄性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编着和学术活动
致谢

(7)双参宁心胶囊干预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理研究进展概况
综述二 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研究概况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双参宁心胶囊干预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一双参宁心胶囊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成分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肌细胞钙离子影响的研究
    实验一 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干预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钙超载机制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双参宁心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心肌细胞 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护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及逆转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护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及逆转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窦房结标本的制备
        2.2.2 实验记录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低浓度ouabain引起窦房结放电节律的动态变化过程
    3.2 高浓度ouabain与窦性心律失常
    3.3 窦房结不规则放电节律中的UPOs
4 讨论

(10)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不同产地骆驼蓬不同药用部位中生物碱含量分析研究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方法
        1. 新疆骆驼蓬属药用植物种类、生境与分布调查
        2. 新疆不同产地骆驼蓬不同药用部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研究
        3. 骆驼蓬不同部位生物碱含量的月积累动态研究
    结果与讨论
        1. 新疆骆驼蓬属药用植物种类、生境与分布调查
        2. 新疆不同产地骆驼蓬不同药用部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结果及分析
        3. 骆驼蓬不同部位生物碱含量的月积累动态测定
        4. 讨论
第二部分: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处方前研究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方法
        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测定
        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特性溶出速率常数的测定
        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解离常数(pKa)的测定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
        5.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结果与讨论
        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测定
        1.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
        1.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乙醇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
        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特性溶出速率常数的测定
        2.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水中特性溶出速率常数的测定
        2.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人工胃液中特性溶出速率常数的测定
        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解离常数(pKa)的测定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
        4.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4.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4.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水中的稳定性考察
        4.4 计算结果
        5.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6. 讨论
第三部分: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处方筛选及质量标准研究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方法
        1. 盐酸去氢骆驼蓬胶囊剂的处方工艺筛选
        1.1 预试验
        1.2 药物与辅料的配伍稳定性试验
        1.3 处方筛选
        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脉冲式释药胶囊的研制
        2.1 包衣液处方筛选试验
        2.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脉冲式释药胶囊的制备
        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及其胶囊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样品测定
        3.3 有关物质检查
        3.4 鉴别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的稳定性研究
    结果与讨论
        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的处方工艺筛选
        1.1 预试验结果
        1.2 药物与辅料配伍稳定性试验结果
        1.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的处方工艺筛选
        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脉冲式释药胶囊的制备
        2.1 包衣液处方筛选试验
        2.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脉冲式释药胶囊的制备
        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及其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含量测定方法
        3.2 含量测定
        3.3 有关物质检查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的稳定性试验
        4.1 低温加速试验
        4.2 室温留样观察
        4.3 影响因素试验
        5. 讨论
第四部分: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动物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方法
        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血药浓度及组织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动物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2.1 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2.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2.3 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3.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小鼠组织分布经时过程研究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小鼠体内积蓄度研究
    结果与讨论
        1. 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3. 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4.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在家兔、大鼠和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比较
        5. 小鼠组织药物浓度经时过程研究
        6. 小鼠体内积蓄度研究
        7.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脉冲释药胶囊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
        8. 讨论
第五部分: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及其胶囊剂的抗肿瘤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方法与结果
        1. 体外抑瘤试验
        2. 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和小鼠白血病L1210的作用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3.2 药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的药效学实验
        4. 小结与讨论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急性毒性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骆驼蓬生物碱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仪器与试药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药物对DNATopoⅡ的影响
        2. 药物对DNATopoⅠ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酶、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2. β-咔保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来源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研究生简历
致谢

四、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基莲心碱栓剂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翔. 武汉大学, 2017(06)
  • [2]PDD1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高红梅. 吉林大学, 2015(08)
  • [3]Caveolin-3与正常及心衰兔窦房结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卉. 武汉大学, 2014(06)
  • [4]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D]. 李志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老龄大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特征的实验研究[D]. 葛丽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7]双参宁心胶囊干预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研究[D]. 孙宇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8]护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及逆转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D]. 王师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04)
  • [9]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J]. 贺书云,菅忠,韩晟,胡三觉. 生物物理学报, 2003(04)
  • [10]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剂的研究[D]. 王长虹. 新疆医科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哇巴因作用下窦房结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