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改性及改性技术研究

大豆蛋白改性及改性技术研究

一、大豆蛋白改性修饰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高阳[1](2021)在《大豆基木材环保胶黏剂的结构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造板是利用胶黏剂将板材粘合在一起,形成可供生产生活所需的一种木材,人造板中使用的胶黏剂大多数为醛类胶黏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陆续开发出不含醛类的胶黏剂。大豆胶黏剂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可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的优点,但纯大豆胶黏剂的性能并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需要经过改性处理才能被使用,现阶段对于大豆蛋白的改性主要为有毒化学试剂改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的化学污染物。为了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同时为了生产出环保的改性大豆基木材胶黏剂,对大豆蛋白进行改性。本文利用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酶对大豆蛋白质进行改性处理,对经过改性处理后的大豆蛋白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木质素磺酸钠与大豆蛋白的结合过程为放热反应,该反应过程的结合亲和力为1/2.85E7;羧甲基纤维素与大豆蛋白的结合过程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结合亲和力为1/3.93E9;蛋白酶与大豆蛋白具有很强的结合强度,结合过程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结合亲和力为1/1.07E7;通过分析,蛋白酶对大豆蛋白变性效果最好,根据已知的报道,使用蛋白酶对大豆蛋白进行改性后,蛋白酶可以使大豆蛋白的结构更加稳定,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是利用蛋白酶对蛋白改性,并且对胶黏剂的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2)经过蛋白酶改性处理后,胶黏剂的剩余固形物含量比改性前提高,可以确定经过蛋白酶改性后,蛋白质内部的小分子结构连接成为大分子结构,使得蛋白结构更加稳定;(3)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和热压时间的延长,胶合板的剪切力提高,并最终确定本次实验过程中的热压温度为120℃,热压时间为30min,在此热压条件下,胶合板性能最好;在蛋白酶改性处理后的胶黏剂制备的胶合板剪切力远远优于改性前,并且在最优热压条件下所制备的胶合板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对胶合板进行耐水性处理,可以发现经过蛋白酶改性后的胶黏剂制备的胶合板耐水性大大提高,符合国家标准。(4)改性前后蛋白胶黏剂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改性后的胶黏剂的O-H基团和N-H集团减少,有利于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改性前后蛋白胶黏剂的二级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其α-螺旋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胶黏剂的稳定性,增加胶黏剂的粘合强度;通过使用不同温度处理改性后的胶黏剂,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胶黏剂的O-H基团和N-H集团减少,α-螺旋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胶黏剂的粘合强度,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通过改性后,蛋白质胶黏剂的结构和性能得到改善,制备的胶合板符合国家标准。

徐洁茹[2](2021)在《可溶性大豆多糖的乙酰化修饰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是一种从豆渣中提取出的水溶性阴离子多糖,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乳化性和持泡性等性质,应用广泛。SSPS可通过侧链的空间位阻作用协同静电作用力稳定乳液和泡沫体系,但由于其分子量较小、链长较短,稳定作用有待提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SSPS为原料,利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可溶性大豆多糖,以期提高其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本研究筛选出适宜的水溶液体系对SSPS进行乙酰化改性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对产物进行超滤分离,探讨乙酰化修饰对大豆多糖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筛选适用于SSPS进行乙酰化改性的溶剂体系。以乙酰取代度为指标,分别通过正交试验优化SSPS在甲酰胺和水溶液中改性的条件。在甲酰胺中制备Ac-SSPS(F)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15: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此时产物相对乙酰取代度(RDS)为0.474;在水溶液中制备Ac-SSPS(W)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15: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5 h,此时产物RDS为1.257。红外光谱图表明两者均成功接入乙酰基,Ac-SSPS(F)仅在p H为12的水溶液中完全溶解,而Ac-SSPS(W)在p H2~12范围均能完全溶解,且在获得较高RDS的同时所需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较短,故选用水溶液为所需改性体系,并以Ac-SSPS(W)进行后续实验,以下简称为Ac-SSPS。第二,研究乙酰化修饰对大豆多糖结构的影响。利用超滤技术对Ac-SSPS进行分级分离得到不同分子量范围的组分——Ac-SSPS(H,high molecular weight)和Ac-SSPS(L,low molecular weight),对SSPS、Ac-SSPS、Ac-SSPS(H)和Ac-SSPS(L)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乙酰化改性后SSPS的分子量增加,分子链舒展程度增强,且超滤分离能有效将Ac-SSPS分为大、小两种分子量区间的组分。Ac-SSPS、Ac-SSPS(H)和Ac-SSPS(L)均在红外光谱图1740 cm-1左右和1245 cm-1左右出现乙酰酯基C=O的和C-O的伸缩振动峰,且三者均在核磁共振氢谱δ1.2~2.2 ppm处检出乙酰基特征峰。第三,研究乙酰化修饰对大豆多糖性质的影响。SSPS、Ac-SSPS、Ac-SSPS(H)和Ac-SSPS(L)的黏度、Zeta电位绝对值、起泡性和乳化性大小顺序均为:Ac-SSPS(H)>Ac-SSPS>Ac-SSPS(L)>SSPS,超滤分离后Ac-SSPS(H)的粒径在320 nm左右,Ac-SSPS(L)的粒径在100 nm左右。说明SSPS经乙酰化后分子链舒展程度增加,更易发生缠结,且乙酰基的引入使其出现两亲性,经超滤分离得到的Ac-SSPS(H)由于分子量大、分子链更舒展,乙酰化程度高表现出更优越的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最后,研究SSPS、Ac-SSPS、Ac-SSPS(H)和Ac-SSPS(L)所稳定的乳液的稳定性。SSPS经乙酰化改性后制备的乳液受温度和p H影响小,由SSPS稳定的乳液在储藏过程中粒径由500 nm增加到微米级,出现明显油层上浮现象。而由Ac-SSPS(H)稳定的乳液粒径为300 nm左右,且在28天储藏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受温度和p H影响较小,其乳液稳定性显着好于其他三种大豆多糖所稳定的乳液。

肖亚庆[3](2021)在《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可再生、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天然可食膜来替代传统的合成塑料包装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包装领域的共识。其中,大豆分离蛋白(SPI)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性能不足和功能单一等缺陷严重地限制了SPI膜的实际应用。多糖共混改性技术在提升蛋白基膜的性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麦麸纤维素纳米晶(CNC)对SPI膜的共混改性机制,评价了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并制备了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复合包装膜,以期为功能性蛋白基可食膜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采用酸解法从麦麸中分离制备CNC,考察不同酸解时间(30、60和90 min)对CNC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麦麸CNC的尺寸、产率和热稳定性随酸解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长径比逐渐升高。CNC依然保留有纤维素基本的化学结构和典型的纤维素I型晶体结构,酸解60 min时结晶度达到70.32%。麦麸CNC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吸附特性(水、油和重金属离子)。当浓度未超过1000μg/m L时,CNC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2)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共混法制备CNC-SPI纳米复合膜,探讨不同CNC添加量(0~1.00%)对SPI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量的CNC(0.50%和0.75%)提高了SPI膜的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和耐水性能,降低了断裂伸长率,但对膜厚度、含水量和光学性能均无明显影响。CNC限制了膜体系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并提高了成膜溶液的粘弹特性。CNC通过诱导蛋白分子的构象重排以及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形成致密均匀的有序网络膜结构,进而提升膜性能。(3)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分别以麦麸纤维素和CNC为增强剂制备了两种复合膜,考察不同贮藏时间(1、30、60和90 d)下复合膜基本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SPI膜的拉伸强度、水蒸气阻隔性能、耐水性能和透明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总色差呈上升趋势,而膜厚度未发生显着变化。增强剂(尤其是CNC)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SPI膜的贮藏稳定性。(4)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羧基化的CNC、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CNC/ZnONP混合物(物理混合)和CNC@ZnONP纳米杂化物(原位生长)强化的抗菌纳米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抗菌活性以及实际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nONP降低了SPI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水溶性,但对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总色差、不透明度、晶体结构和粘弹特性均无显着影响。含ZnONP(ZnONP、CNC/ZnONP和CNC@ZnONP)的复合膜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抑制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能够降低猪肉样品在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水平。其中,CNC@ZnONP复合膜对锌离子的迁移行为有明显地抑制作用,有潜力应用于延长新鲜猪肉的保质期。(5)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CNC、姜黄素纳米胶囊(CurNC)、CNC@CurNC和CNC@Cur强化的pH响应型抗氧化纳米复合膜,并综合评估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姜黄素的释放特性、抗氧化活性、颜色响应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CurNC降低了SPI膜的亮度和透明度,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水溶性和晶体结构均无显着变化。添加CNC增强了膜的内部结构,这有利于姜黄素的缓释。含CurNC膜(CurNC膜和CNC@CurNC膜)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这可能是因为CurNC的热稳定性高于姜黄素。此外,CNC@CurNC膜对pH和NH3均表现出良好的颜色响应性,能够降低贮藏虾的TVB-N含量,并实现对其新鲜度的可视化实时监测。

张泽宇,林玥彤,王堡,庞久寅[4](2021)在《改性大豆蛋白基胶黏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解决大豆蛋白胶黏剂胶合强度低、粘度大的问题,使制得的胶黏剂能满足室内使用人造板及胶合制品的要求。方法通过综述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在胶合强度、粘度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前景。结论采用ATRP对大豆蛋白进行接枝改性,可在提高胶合强度的同时保障粘度适中。ATRP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为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道路,对制备粘度适中、胶合强度。

孙刚[5](2020)在《石墨烯氨基化及其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改善交联改性带来的脆性大、交联剂使用量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氨类化合物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表面修饰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EGO和FGO),与环氧化物交联剂PAE和TGA协同构建交联网络结构,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通过对胶黏剂黏度、韧性、耐水溶胀指数、官能团、热稳定性、固化胶黏剂断面形貌以及制备胶合板耐水胶合强度表征与分析,解明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对交联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固体含量、溶胀率、耐水胶接特性等性能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丁二酸酐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形成超支化聚酰胺,并以亲核开环反应或酰胺化反应与氧化石墨烯得到FGO;利用乙二胺接枝GO得到EGO。与大豆蛋白(SPI)胶黏剂相比,EGO的添加量为0.4wt%时,制备胶合板的耐水胶合强度为0.81MPa;当添加0.40wt%FGO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时,制备胶合板耐水胶合强度(63℃)提高180.95%,达到1.18MPa,二者均满足II类胶合板标准要求。(2)FGO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固化胶黏剂断面孔隙减少,变得致密,出现褶皱。相比于未改性的蛋白胶黏剂,0.4wt%FGO的加入使胶黏剂的溶解分数由80.12%降低至26.84%,降低了66.50%;溶胀率降低了73.75%,由249.45%降低至65.47%。改性过程交联剂PAE的加入量仅为0.75wt%,比传统化学交联改性约降低了70%-90%。胶合板破坏面木破率由未改性时的小于10%提升至大于90%。(3)FGO对大豆分离蛋白胶黏剂的增强机制为:(1)FGO借助交联剂PAE与SPI发生交联反应,消耗蛋白分子亲水性基团的同时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阻止水分子侵入;(2)GO的二维柔韧片层结构以及超支化聚合物的高度支化结构共同作用使大豆蛋白胶黏剂体系由脆性向韧性转变,对胶黏剂增韧增强。

刘晓蓉[6](2020)在《植物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豆蛋白胶黏剂被认为是甲醛树脂胶黏剂的有效替代品。目前,大豆蛋白胶黏剂已在人造板企业工业化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耐水胶接强度较差、固化胶层硬脆以及胶接界面抗冲击性差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天然植物纤维为增强体,通过对植物纤维进行功能化修饰,并构筑多相复合体系,协同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功能化植物纤维多相复合体系对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接性能、耐水性能、胶层韧性以及热稳定性等的影响,通过研究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微观形貌、胶接界面形态、胶接界面应力集中与缓释,解析植物纤维多相复合体系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增强增韧机理。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聚多巴胺包覆的纳米纤维素和巯基化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维/二维增强相改性大豆蛋白复合材料,构筑的三元复合体系具有多重共价/非共价化学交联结构,基于基元和界面协同增强作用,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11.10 MPa,比对照组高2.81倍。水蒸气透过率为3.91,比对照组降低64.70%。(2)不同植物纤维对大豆蛋白胶黏剂显示出不同的增强效果。洋麻纤维和废纸纤维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分别为0.76 MPa和0.82 MPa,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75%和28.12%。而竹纤维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为0.58 MPa,较对照组略有下降。扫描电镜图发现,洋麻纤维和废纸纤维与基质间界面结合较为紧密。(3)基于洋麻纤维/KH560改性埃洛石共混改性体系,可实现对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协同增强增韧。KH560改性的埃洛石具有良好分散性和反应活性,可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产生共价结合作用;同时,洋麻纤维和埃洛石对胶黏剂体系中应力的传递和分散起到协同效应。所构筑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为1.15 MPa,较未改性的胶黏剂提高202.63%,胶层韧性和固化后胶黏剂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改善。(4)N-环己基-2-苯并噻唑亚砜酰胺(CZ)接枝Ca CO3纳米粒子负载的洋麻纤维(TKF-s-CZ),纤维表面负载的Ca CO3纳米粒子提供层级粗糙结构,显着增强了纤维与大豆蛋白基质之间的机械互锁能力;表面接枝的CZ可有效促进胶黏剂体系的交联反应。形成的物理/化学结合协同改善了纤维与大豆蛋白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所制备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较对照组提高了102.47%,达到1.64 MPa,吸湿率降低了5.25%,达到8.75%,且表现出较好的胶层韧性。(5)在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粒子能够增加纤维表面粗糙度和反应活性,所构筑的功能化层级粗糙纤维与基质之间形成牢固的机械互锁和化学键合作用,可协同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a)利用聚多巴胺包覆ZIF-8负载竹纤维构筑功能化层级粗糙纤维(CBF@ZIF-8@PDA),CBF@ZIF-8@PDA纤维既可以与大豆蛋白基质形成稳固的机械互锁结构,又可与大豆蛋白基质发生共价/非共价作用,形成牢固的物理锁合和多重化学交联网络结构。增强的界面结合有利于体系的应力传递和能量耗散,赋予大豆蛋白胶黏剂优异的胶合强度和界面韧性。当添加1%的CBF@ZIF-8@PDA纤维时,胶黏剂的胶合强度提高了96.87%,达到1.26 MPa,结晶度降低了6.20%,界面韧性和热稳定性均明显增强。(b)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具有粗糙表面结构的洋麻纤维(SSKF),并用其与单宁酸协同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环保、无甲醛、高性能生物质基胶黏剂。与未改性的大豆蛋白胶黏剂相比,具有粗糙结构的SSKF显着提高了纤维与大豆蛋白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和胶黏剂的耐水性能,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由0.41 MPa提高到1.52 MPa,吸湿率从10.07%降低到8.61%。

张晓琳[7](2020)在《TGase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功能特性及营养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现有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特性的大豆蛋白,课题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先利用木瓜蛋白酶将其酶解,再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对其酶解物进行交联,分别以吸油性、保水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为指标,确定各自最佳交联条件,并获得吸油性、保水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优良的大豆蛋白。通过测定改性前后大豆蛋白的粒径、Zeta电位、疏水性指数和自由氨基含量,进一步探讨了理化性质与功能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动物生长与代谢实验对改性前后的大豆蛋白进行了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在改性过程中,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并未受损。利用木瓜蛋白酶制备SPI酶解物,控制水解度为6%,然后采用TGase催化SPI酶解物的交联反应,研究加酶量、pH、交联温度和交联时间对其吸油性、保水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影响,最终确定:吸油性最佳时的交联条件是TGase添加量21.2 U/g、pH 7.1、交联温度53.0℃、交联时间1.2 h,此时吸油性为5.41 g/g,分别比SPI酶解物及SPI提高了35.93%、45.04%。保水性最佳时的交联条件是TGase添加量20.0 U/g、pH 7.0、交联温度35.0℃、交联时间1.0 h,此时保水性为17.28 g/g,分别比SPI酶解物及SPI提高了16.60%、19.01%。发泡性最佳时的交联条件是TGase添加量40.0 U/g、pH 6.0、交联温度35.0℃、交联时间2.0 h,此时发泡性为72.98%,分别比SPI酶解物及SPI提高了33.10%、103.29%。泡沫稳定性最佳时的交联条件是TGase添加量50.0U/g、pH 6.0、交联温度45.0℃、交联时间2.0 h,此时泡沫稳定性为96.74%,分别比SPI酶解物及SPI提高了10.48%、27.64%。对改性前后大豆蛋白的粒径、Zeta电位、疏水性指数和自由氨基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其吸油性、保水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Gase的交联作用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的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加,疏水性指数升高,自由氨基含量降低。吸油性与Zeta电位、疏水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自由氨基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保水性与粒径、疏水性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与Zeta电位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发泡性与粒径之间呈正相关,与Zeta电位、疏水性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自由氨基之间呈负相关。泡沫稳定性与粒径、疏水性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Zeta电位之间呈正相关,与自由氨基之间呈负相关。对改性前后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动物生长与代谢实验进行营养价值对比,结果表明:与SPI酶解物及SPI相比,SPI交联物的必需氨基酸与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更高,氨基酸模式最接近于人体模式,氨基酸评分为61分。SPI交联物的PER值为2.12±0.54,AD为(80.77±0.92)%,TD为(86.96±0.95)%,BV为79.67±1.15,NPU为(69.28±0.91)%,各项指标均优于SPI酶解物及SPI,接近参考酪蛋白。

李佳笑[8](2020)在《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文中认为酸性饮料占据软饮料市场60%70%份额,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成分单一且缺乏蛋白质;植物蛋白近十年内销售总额增速迅猛,但其口感较单一,缺乏维生素。二者均无法满足现今消费者均衡营养的需求。花生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资源,其产量大、营养价值高,但其在酸性条件下会絮凝沉淀,溶解性降低,限制了其在酸性饮料中的应用,该问题亟待破解。针对该瓶颈问题,本研究系统探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酸性条件下增溶效果的影响,明晰了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规律,实现了改性后花生蛋白在果汁饮料中应用。研究拓宽了花生蛋白在酸性饮料中的应用,对植物蛋白改性及其在酸性食品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1)以低温脱脂花生蛋白粉为原料考察了不同单一、复合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在pH 4.0条件下氮溶指数的影响,评价不同方法对蛋白酸性条件下增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物理改性方法中高压均质和喷射蒸煮处理效果最佳;壳聚糖改性和三偏磷酸钠磷酸化改性两种单一化学改性方法效果不佳后续不再采用;四种蛋白酶中中性蛋白酶效果最佳。在单一改性方法基础上进行复合改性方法研究。响应面分析得到了高压均质-中性蛋白酶酶解复合改性工艺的最佳参数为均质压力79.74 MPa、料液比7.23%,酶解时间48.20 min,加酶量1.034%,在此基础上结合喷射蒸煮工艺,最终可将花生蛋白在pH 4.0条件下氮溶指数由4.04%提升至44.76%。(2)对高压均质-酶解-喷射蒸煮复合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进行了测定。复合改性处理后花生蛋白酸性溶液TSI值由10.9降至1.5,稳定性显着提高;电泳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方法会导致不溶性蛋白质聚集体解离,可溶性聚集体增加;三种处理会逐步降低花生蛋白的粒径,最终粒径可降低至21.74±0.17μm;复合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亲水基团暴露增加,蛋白水合作用更充分;改性后花生蛋白zeta电位发生显着变化,在原等电点附近仍带负电,分子间静电斥力阻止了花生蛋白分子聚集沉淀,从而提高了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3)选择高压均质-酶解-喷射蒸煮后调酸离心上清液喷干粉作为原料进行产品开发,研究结果表明:当酸性可溶蛋白添加量≥3%时,果汁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0.83(g/100g),符合复合蛋白饮料和其他蛋白饮料和花生露(乳)饮料标准;通过比较了不同蛋白添加量时饮料的稳定性,发现3%和4%蛋白添加量的果汁稳定性较好,TSI分别为1.95和2.23,3%样品添加量果汁与未添加蛋白的果汁相比稳定性变化无显着差异;从色泽、酸度、口感、组织形态四个方面对不同样品添加量果汁进行感官评价,4%样品添加量的果汁感官评价结果最佳。

时佳[9](2020)在《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酪蛋白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制备乳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同时,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与壳寡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制备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本研究旨在剖析两种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位点,并评估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及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为评估乳品加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新型蛋白质配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糖基化修饰的精准糖基化位点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乳糖含量为10.58?0.10 g/kg蛋白质;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较低的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利用LC/MS-MS分析技术从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5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均在赖氨酸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Beta-casein和Kappa-casein。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氨基葡萄糖的导入量为5.7?0.1 g/kg蛋白质,且氨基酸含量与酪蛋白消化物基本相同。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3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主要在谷氨酰胺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和Alpha-S2-casein。(2)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外免疫活性。但是,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降低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5.1%-10.8%)、降低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8%-6.5%)、降低NK细胞活性(8.2%-19.6%),以及减少脾淋巴细胞因子(IL-2和IFN-γ)和巨噬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增加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1.6%-3.9%)、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6%-7.0%)、增加NK细胞活性(8.6%-17.3%),以及促进脾淋巴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因子的分泌。因此,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而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3)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内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内免疫活性。在正常BALB/c小鼠中,与灌胃生理盐水的空白组小鼠相比,各消化物处理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数值均提高,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等指标也明显升高(P<0.05)。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中,与生理盐水处理的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各消化物灌胃小鼠后,均可明显减轻环磷酰胺导致小鼠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提升效率,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活性。(4)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正常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可以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各消化物处理细胞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从100%降低到64.0%-78.2%;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72.1%-83.4%;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64.1%-72.4%。而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增加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整体上,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的作用。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以2.5 mmol/L丙烯酰胺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对受损的IEC-6细胞有保护作用。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细胞被各消化物处理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分别可以使FD-4转运率降低到76.6%-88.1%、79.3%-90.4%和73.0%-84.7%。该结果说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的效率较低。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因此,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不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而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有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所述,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作用。

于枫[10](2020)在《米糠蛋白功能特性及糖基化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糠是一类储量丰富的重要农业资源,然而大多数的脱脂米糠仅仅被视作一种易得的饲料,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米糠中的米糠蛋白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与应用潜力。本论文采用超声辅助碱法从经过不同稳定化处理的米糠中提取米糠蛋白,并分析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然后将米糠蛋白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豆蛋白进行对比,研究米糠蛋白的乳化性能和吸附镉的能力。最后,研究利用四种不同的糖对米糠蛋白的修饰作用,并讨论制取糖-米糠蛋白复合物的最佳条件,以建立米糠蛋白糖基化改性最佳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超声处理可将蛋白提取率提升至57.89%,而经过微波加热处理的米糠得到的蛋白质纯度最高,为73.49%。稳定化和超声处理均未影响米糠蛋白的分子量分布。超声处理后,最高可将米糠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和吸油能力分别提升16.95%和10.77%,巯基含量也提升了28.99%。综合而言,超声辅助碱法是一种从热稳定米糠中提取蛋白质的有效方法,解决了米糠蛋白较难提取的问题。2、研究发现,在乳化性能方面,两种浓度下制备的米糠蛋白乳液均比大豆蛋白乳液稳定,其中,蛋白浓度为2%时,以水为分散系制备的米糠蛋白乳液的粒径(1030 nm)小于大豆蛋白乳液粒径(1762 nm);储存7 d后,米糠蛋白乳液分层指数为59.26%,低于大豆蛋白乳液的分层指数(82.35%);米糠蛋白乳液的界面蛋白浓度为5.99 mg/m2,而大豆蛋白乳液为3.14 mg/m2。米糠蛋白优良的乳化性能使其可以成为大豆蛋白的有效替代,从而解决蛋白质紧缺的问题。在镉吸附方面,米糠蛋白的最大吸附量(25.13 mg/g)高于大豆蛋白(16.43 mg/g),且结合在米糠蛋白上的镉更难脱除。将两种蛋白的巯基氧化后,米糠蛋白和大豆蛋白的吸附能力分别下降了49.6%和43.7%。米糠蛋白优秀的镉吸附能力使其成为日益严重的镉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3、研究发现,糖基化反应对米糠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等性质有明显的改善,其中,菊粉-米糠蛋白复合物的最大乳化活性为126.5 m2/g,最大乳化稳定性是对照组的2.21倍,储存7 d后乳液的乳化指数为10.82%,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制备菊粉-米糠蛋白共价复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温度90℃,菊粉与米糠蛋白质量比1:1,反应进行60 min。菊粉-米糠蛋白复合物可以充分解决米糠蛋白的应用限制,拓展应用空间。

二、大豆蛋白改性修饰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蛋白改性修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基木材环保胶黏剂的结构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
    1.2 生物质材料
        1.2.1 单宁胶黏剂
        1.2.2 淀粉基胶黏剂
        1.2.3 大豆蛋白基胶黏剂
    1.3 大豆基木材环保改性胶黏剂的原料
        1.3.1 大豆分离蛋白
        1.3.2 大豆浓缩蛋白
        1.3.3 大豆脱脂豆粉
    1.4 大豆蛋白结构
    1.5 大豆基木材环保改性胶黏剂的改性方法
        1.5.1 物理改性
        1.5.2 化学改性
        1.5.3 生物改性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质-结合体相互作用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等温滴定实验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素磺酸钠溶液与蛋白溶液滴定结果分析
        2.3.2 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与蛋白溶液滴定结果分析
        2.3.3 蛋白酶与蛋白溶液滴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白酶改性大豆基木材胶黏剂性能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3.2.2 蛋白酶改性大豆基木材胶黏剂制备方法
        3.2.3 剩余固形物含量测试方法
        3.2.4 胶合板制备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蛋白酶改性前后大豆基木材胶黏剂SDS-PAGE分析
        3.3.2 剩余固形物含量分析
        3.3.3 胶合板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酶改性前后大豆蛋白结构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蛋白样品制作及上机扫描
        4.2.3 红外光谱分峰拟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酶改性前后大豆基胶黏剂FTIR分析
        4.3.2 蛋白酶改性前后大豆基胶黏剂分峰拟合
        4.3.3 温度处理改性后大豆基胶黏剂FTIR分析
        4.3.4 温度处理改性后大豆基胶黏剂分峰拟合
    4.4 本章小结
小结与展望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可溶性大豆多糖的乙酰化修饰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研究概况
        1.1.1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结构
        1.1.2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性质
        1.1.3 可溶性大豆多糖的应用
    1.2 天然多糖的改性
        1.2.1 化学修饰法
        1.2.2 物理修饰法
        1.2.3 生物修饰法
    1.3 改性可溶性大豆多糖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2 在水溶液体系中制备Ac-SSPS
        2.2.3 Ac-SSPS的分级分离
        2.2.4 Ac-SSPS的结构表征
        2.2.5 Ac-SSPS理化指标的测定
        2.2.6 O/W型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表征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SSPS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乙酰化改性
        3.1.1 正交试验优化甲酰胺溶剂体系中Ac-SSPS(F)的制备工艺
        3.1.2 正交试验优化水溶液体系中Ac-SSPS的制备工艺
        3.1.3 Ac-SSPS(F)和Ac-SSPS的 FT-IR分析
        3.1.4 Ac-SSPS(F)和Ac-SSPS的色差特性分析
        3.1.5 Ac-SSPS(F)和Ac-SSPS的溶解性分析
    3.2 Ac-SSPS的结构表征
        3.2.1 分子量与均方回转半径分析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3 Ac-SSPS理化性质分析
        3.3.1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溶液色差值的影响
        3.3.2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静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3.3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粒径的影响
        3.3.4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Zeta电位的影响
        3.3.5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起泡性的影响
        3.3.6 乙酰化修饰对多糖乳化性的影响
    3.4 乙酰化可溶性大豆多糖在O/W型乳液中的应用
        3.4.1 多糖添加量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3 p H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4 储藏过程中O/W型乳液的乳析指数变化
        3.4.5 储藏过程中O/W型乳液的静态流变学特性变化
        3.4.6 储藏过程中O/W型乳液的Zeta电位变化
        3.4.7 储藏过程中O/W型乳液的粒径变化
        3.4.8 CLSM分析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3)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麦麸资源研究进展
        1.1.1 麦麸的营养价值
        1.1.2 麦麸不同组分的研究现状
    1.2 纤维素纳米晶(CNC)研究进展
        1.2.1 CNC简介
        1.2.2 CNC的制备方法
        1.2.3 CNC的修饰方法
        1.2.4 CNC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2.5 CNC的安全性
    1.3 蛋白基可食膜研究进展
        1.3.1 可食膜简介
        1.3.2 蛋白基膜的改性方法
        1.3.3 纳米纤维素在蛋白基膜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CNC的制备
        2.2.4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和CNC的表征
        2.2.5 CNC的细胞毒性评价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形貌特征
        2.3.2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化学成分
        2.3.3 酸解时间对CNC尺寸的影响
        2.3.4 酸解时间对CNC分散性和产率的影响
        2.3.5 酸解时间对CNC化学/晶体结构的影响
        2.3.6 酸解时间对CNC热稳定性的影响
        2.3.7 酸解时间对CNC吸附特性的影响
        2.3.8 酸解时间对CNC细胞毒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CNC的制备
        3.2.4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2.5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C的表征
        3.3.2 CNC添加量对SPI膜基本性能的影响
        3.3.3 CNC添加量对SPI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3.4 CNC添加量对SPI膜水分分布的影响
        3.3.5 CNC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3.3.6 蛋白分子构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3.3.7 机制探讨
    3.4 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WBC/CNC-SPI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3.2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4.3.3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溶性的影响
        4.3.4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5.2.4 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5.2.5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5.2.6 抗菌性能测试
        5.2.7 抗菌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5.3.2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5.3.3 抗菌性能评价
        5.3.4 抗菌复合膜在猪肉保鲜中的应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6.2.4 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
        6.2.5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6.2.6 姜黄素释放测试
        6.2.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2.8 颜色响应性测试
        6.2.9 抗氧化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6.3.2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6.3.3 姜黄素的释放特性
        6.3.4 抗氧化性能评价
        6.3.5 颜色响应性评价
        6.3.6 抗氧化复合膜在虾新鲜度监测中的应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改性大豆蛋白基胶黏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胶合强度
    1.1 大豆蛋白的化学改性
        1.1.1 碱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2 脲及盐酸胍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3 表面活性剂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4 酰化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5 交联剂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6 接枝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1.7 仿生学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1.2 大豆蛋白的物理改性
    1.3 大豆蛋白的生物改性
2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粘度
3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防霉特性
4 现代仪器分析在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结构特性中的应用
5 ATRP改性大豆蛋白
6 结语

(5)石墨烯氨基化及其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环保胶黏剂研究现状
        1.2.1 单宁胶黏剂
        1.2.2 淀粉胶黏剂
        1.2.3 木质素胶黏剂
        1.2.4 蛋白基胶黏剂
    1.3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改性
        1.3.2 化学改性
        1.3.3 纳米材料改性
    1.4 大豆蛋白胶黏剂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超支化聚酰胺的研究进展
        1.5.1 超支化聚合物
        1.5.2 超支化聚酰胺
    1.6 氧化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1.9 创新点
2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超支化聚酰胺
        2.3.2 氨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3.3 溶解性测试
        2.3.4 傅里叶变化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试
        2.3.5 热重分析测试(TGA)
        2.3.6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聚酰胺的溶解性能分析
        2.4.2 聚酰胺的热重分析
        2.4.3 聚酰胺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4.4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接枝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的制备
        3.3.2 三缩水甘油胺(TGA)的制备
        3.3.3 乙二胺接枝氧化石墨烯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3.3.4 超支胺接枝氧化石墨烯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3.3.5 三层胶合板的制备
        3.3.6 胶合板热压工艺测试
        3.3.7 胶合板胶合强度性能测试
        3.3.8 胶合板破坏面形貌观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GO改性胶黏剂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3.4.2 FGO改性胶黏剂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3.4.3 SPI/PAE/0.4wt%FGO配比胶黏剂的热压工艺研究
        3.4.4 交联剂PAE和 FGO添加量对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的影响
        3.4.5 不同胶黏剂制备单板破坏面形貌分析
        3.4.6 大豆蛋白胶黏剂化学物质改性剂添加量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作用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溶胶-凝胶测试
        4.3.2 傅里叶变化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试
        4.3.3 热重分析(TGA)测试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5 裂缝观测
        4.3.6 胶黏剂渗透性观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固化胶黏剂红外谱图测试分析
        4.4.2 不同固化胶黏剂耐水性能测试分析
        4.4.3 不同固化大豆蛋白胶黏剂断面形态观测分析
        4.4.4 固化后胶黏剂的裂纹观测
        4.4.5 不同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测试分析
        4.4.6 胶黏剂渗透性和胶黏剂的涂布观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植物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研究进展
        1.2.1 大豆蛋白的结构与成分
        1.2.2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发展历史
        1.2.3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物理改性
        1.2.3.1 热处理
        1.2.3.2 降解处理
        1.2.4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化学改性
        1.2.4.1 酸/碱处理
        1.2.4.2 尿素、盐酸胍和表面活性剂处理
        1.2.4.3 接枝改性
        1.2.4.4 交联改性
        1.2.5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仿生改性
        1.2.6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填料改性
    1.3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1.3.1 植物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3.2 植物纤维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1.3.3 改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
        1.3.3.1 植物纤维的化学改性
        1.3.3.2 植物纤维的物理改性
        1.3.3.3 植物纤维的生物改性
        1.3.3.4 填料增强
        1.3.3.5 纤维混杂
    1.4 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基复合材料概述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1 关键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1.7 项目支持及经费来源
2 功能化一维/二维纳米填料增强增韧大豆蛋白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多巴胺包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2.2.2.2 巯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2.3 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功能化纳米纤维素和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
        2.3.2 大豆蛋白复合膜的化学成分分析
        2.3.3 大豆蛋白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2.3.4 大豆蛋白复合膜的机械力学性能分析
        2.3.5 大豆蛋白复合膜的阻水性分析
        2.3.6 大豆蛋白复合膜的增强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纤维的预处理
        3.2.2.2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3.2.2.3 胶合板的制备
        3.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植物纤维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2 不同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分析
        3.3.3 不同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分析
        3.3.4 不同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断面形貌分析
        3.3.5 不同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热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混杂体系协同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洋麻纤维的预处理
        4.2.2.2 硅烷偶联剂改性埃洛石的制备
        4.2.2.3 胶黏剂的制备
        4.2.2.4 胶合板的制备
        4.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改性前后埃洛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4.3.2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4.3.3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分析
        4.3.4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体含量分析
        4.3.5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层韧性分析
        4.3.6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4.3.7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纳米粒子负载层级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CaCO_3负载洋麻纤维(TKF)的制备
        5.2.2.2 CZ接枝TKF(TKF-s-CZ)的制备
        5.2.2.3 胶黏剂的制备
        5.2.2.4 胶合板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改性前后洋麻纤维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
        5.3.2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和吸湿性分析
        5.3.3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层韧性分析
        5.3.4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5.3.5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微观形貌分析及增强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仿生功能化修饰纳米粒子负载层级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6.1 PDA接枝ZIF-8 负载竹纤维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
        6.1.1 引言
        6.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2.1 实验材料
        6.1.2.2 实验方法
        6.1.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3.1 改性前后竹纤维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
        6.1.3.2 CBF@ZIF-8@PDA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6.1.3.3 CBF@ZIF-8@PDA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6.1.3.4 CBF@ZIF-8@PDA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分析
        6.1.3.5 CBF@ZIF-8@PDA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6.1.3.6 CBF@ZIF-8@PDA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机理分析
        6.1.4 小结
    6.2 单宁酸修饰SiO_2负载的KF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6.2.1 引言
        6.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2.1 实验材料
        6.2.2.2 实验方法
        6.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3.1 改性前后洋麻纤维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
        6.2.3.2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6.2.3.3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6.2.3.4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6.2.3.5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层韧性分析
        6.2.3.6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合强度分析及强韧化机理
        6.2.3.7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工业化应用分析
        6.2.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功能化一维/二维纳米填料增强增韧大豆蛋白复合材料
        7.1.2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7.1.3 洋麻纤维/改性埃洛石混杂体系协同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7.1.4 纳米粒子负载层级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7.1.5 基于仿生功能化修饰纳米粒子负载层级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TGase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功能特性及营养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大豆分离蛋白的简介
        1.2.1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
        1.2.2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
        1.2.3 大豆分离蛋白的理化性质
        1.2.4 大豆分离蛋白的营养价值
    1.3 转谷氨酰胺酶的简介
        1.3.1 转谷氨酰胺酶的特点及作用方式
        1.3.2 转谷氨酰胺酶在食物蛋白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2 TGase改善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功能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质量分析
        2.3.2 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的制备
        2.3.3 TGase交联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对其吸油性、保水性的影响
        2.3.4 TGase交联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对其发泡性、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质量分析结果
        2.4.2 TGase交联SPI酶解物对其吸油性、保水性的影响
        2.4.3 TGase交联SPI酶解物对其发泡性、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TGase交联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的理化性质变化与功能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TGase交联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交联度的测定
        3.3.2 粒径与Zeta电位的测定
        3.3.3 疏水性指数的测定
        3.3.4 自由氨基含量的测定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交联度测定结果
        3.4.2 粒径、Zeta电位、疏水性和自由氨基的变化
        3.4.3 吸油性、保水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3.4.4 发泡性、泡沫稳定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3.4.5 理化性质与功能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营养价值的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氨基酸组成分析
        4.3.2动物实验
        4.3.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
        4.4.2 动物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2. 不同改性方法对植物蛋白酸性条件下溶解性的影响
        1.2.1. 物理改性方法
        1.2.2. 化学改性方法
        1.2.3. 酶法改性
        1.2.4. 复合改性
    1.3. 酸性可溶植物蛋白的理化性质
    1.4. 酸性可溶植物蛋白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花生蛋白粉组分和氮溶指数(NSI)测定结果
        2.3.2. 单一物理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2.3.3. 单一酶解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2.3.4. 单一化学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 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2.3.5. 复合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性质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改性后蛋白不同pH下的溶解性
        3.3.2. Turbiscan 分析蛋白溶液的稳定性
        3.3.3. 改性后花生蛋白的扫描电镜检测分析
        3.3.4. SDS–PAGE电泳图分析
        3.3.5. Zeta电位
        3.3.6. 粒度分布
        3.3.7. 表面疏水性
        3.3.8. 二级结构的变化
        3.3.9. 改性后蛋白乳化性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产品开发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基础指标
        4.3.2.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在果汁中的应用
        4.3.3. 改性蛋白添加量对蛋白果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3.4. 蛋白果汁感官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食品蛋白质的概述
        1.2.1 蛋白质分类
        1.2.2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1.3 酪蛋白性质及其应用
        1.3.1 组成
        1.3.2 分子结构
        1.3.3 胶束结构
        1.3.4 重要功能性质及其应用
    1.4 蛋白质的改性技术
        1.4.1 物理改性
        1.4.2 化学改性
        1.4.3 酶法改性
    1.5 美拉德反应途径蛋白质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1.5.1 美拉德反应机制
        1.5.2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
        1.5.3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有益影响
        1.5.4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不良作用
    1.6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蛋白质改性及研究进展
        1.6.1 转谷氨酰胺酶的性质
        1.6.2 转谷氨酰胺酶的安全性及交联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1.6.3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6.4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糖基化修饰
    1.7 免疫
        1.7.1 免疫系统的组成
        1.7.2 免疫系统的作用
        1.7.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1.7.4 免疫分子
        1.7.5 食品成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8 肠道屏障功能
        1.8.1 物理屏障
        1.8.2 化学屏障
        1.8.3 微生物屏障
        1.8.4 免疫屏障
        1.8.5 食品成分对肠道的健康作用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主要研究内容
        1.9.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制备
        2.3.2 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2.3.3 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细胞的作用
        2.3.4 消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作用
        2.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2.3.6 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第三章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3.1 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3.1.1 基本化学特征
        3.1.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3.1.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3.2 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3.2.1 基本化学特征
        3.2.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3.2.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3.3 讨论
        3.3.1 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
        3.3.2 酶法糖基化修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1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1.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4.1.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1.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4.1.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2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2.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2.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2.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2.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4.3.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3.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3.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3.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4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4.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4.4.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4.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4.4.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5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5.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5.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5.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5.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6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4.6.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6.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6.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6.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7 讨论
        4.7.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4.7.2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1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1.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5.1.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1.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1.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5.1.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2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2.1 丙烯酰胺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5.2.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5.2.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2.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2.5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3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3.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5.3.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3.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影响
        5.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4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4.1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5.4.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4.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4.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5 讨论
        5.5.1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5.5.2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米糠蛋白功能特性及糖基化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米糠简介
        1.1.1 米糠的营养成分分析
        1.1.2 米糠资源的开发利用
        1.1.3 米糠的稳定化处理
    1.2 米糠蛋白简介
        1.2.1 米糠蛋白营养成分分析
        1.2.2 米糠蛋白的提取
    1.3 蛋白质改性研究
        1.3.1 物理改性
        1.3.2 化学改性
        1.3.3 酶法改性
        1.3.4 糖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5 糖基化反应产物的性质
    1.4 蛋白质乳液研究
        1.4.1 乳化剂简介
        1.4.2 乳液概述
        1.4.3 乳液稳定性研究
    1.5 镉吸附研究
        1.5.1 镉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5.2 处理重金属镉的常用技术
        1.5.3 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制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课题研究意义
2 米糠蛋白提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米糠稳定化处理
        2.3.2 米糠脱脂
        2.3.3 米糠蛋白的制备
        2.3.4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2.3.5 吸水/吸油能力的测定
        2.3.6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2.3.7 电泳分析
        2.3.8 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米糠蛋白提取
        2.4.2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2.4.3 吸水/吸油能力分析
        2.4.4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析
        2.4.5 电泳分析
        2.4.6 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米糠蛋白乳化性能及镉吸附能力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蛋白乳化性能实验方法
        3.3.1 制备米糠蛋白
        3.3.2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3.3 溶解度的测定
        3.3.4 电泳分析
        3.3.5 乳液制备
        3.3.6 乳液粒径的测定
        3.3.7 乳液电位的测定
        3.3.8 分层指数的测定
        3.3.9 界面蛋白浓度的测定
    3.4 蛋白镉吸附能力实验方法
        3.4.1 吸附时间的影响
        3.4.2 初始镉浓度的影响
        3.4.3 pH的影响
        3.4.4 镉脱附试验
        3.4.5 巯基及二硫键含量测定
        3.4.6 巯基氧化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表面疏水性分析
        3.5.2 溶解性
        3.5.3 电泳分析
        3.5.4 乳液粒径分析
        3.5.5 乳液电位分析
        3.5.6 分层指数分析
        3.5.7 界面蛋白浓度分析
        3.5.8 吸附时间的影响
        3.5.9 初始镉浓度的影响
        3.5.10 pH的影响
        3.5.11 镉脱附效果
        3.5.12 巯基及二硫键含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米糠蛋白糖基化反应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糖-米糠蛋白共价复合物的制备
        4.3.2 接枝度的测定
        4.3.3 褐变值的测定
        4.3.4 溶解度的测定
        4.3.5 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3.6 分层指数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糖基化产物的接枝度
        4.4.2 糖基化产物的褐变值
        4.4.3 糖基化体系的pH变化
        4.4.4 糖基化产物的溶解度
        4.4.5 糖基化产物的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
        4.4.6 糖基化产物的分层指数
        4.4.7 反应温度对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4.4.8 反应物比例对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大豆蛋白改性修饰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基木材环保胶黏剂的结构与性能分析[D]. 闫高阳. 山西大学, 2021(12)
  • [2]可溶性大豆多糖的乙酰化修饰及其特性研究[D]. 徐洁茹. 江南大学, 2021(01)
  • [3]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肖亚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改性大豆蛋白基胶黏剂的研究进展[J]. 张泽宇,林玥彤,王堡,庞久寅. 包装工程, 2021(05)
  • [5]石墨烯氨基化及其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D]. 孙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植物纤维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晓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7]TGase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功能特性及营养特性的影响[D]. 张晓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8]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D]. 李佳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D]. 时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米糠蛋白功能特性及糖基化改性研究[D]. 于枫.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大豆蛋白改性及改性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