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物理学进展述评

2002年物理学进展述评

一、二○○二年物理学进展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1](2019)在《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邓浩阳[2](2018)在《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表征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叙利亚A油田为碳酸盐岩油田,其储层基质孔隙度高、渗透率低,部分储层裂缝发育。相比于国内基质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A油田的研究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受基质高孔隙度、低渗透率以及裂缝发育造成的强非均质性影响,现有研究还存在对岩石物理数据信息挖掘、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储层基质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制约着该类高孔、低渗碳酸盐岩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本文以叙利亚A油田的高孔隙度、低基质渗透率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录井等资料,开展了基于分形理论的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及物性表征方法研究,具体如下: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二维铸体薄片的图像处理,实现二维孔隙结构信息的定量表征;结合分形特征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响应,明确分形维数与二维孔隙形态、数量和分布的关系。②分析压汞曲线形态和特征参数,进行孔喉结构大类划分;进一步利用分形理论,完成了岩心孔喉结构亚类划分。③开展多组核磁T2实验,探讨建立T2截止值估算方法;明确矿物成分对可动孔隙发育的影响,提出可动孔隙度计算渗透率模型;结合二维铸体薄片资料,改进核磁分形维数计算公式,确定束缚孔、可动孔的分形维数,研究分形维数与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的关系,实现基于核磁分形维数对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④基于岩心、电成像和常规测井资料,结合分形理论,计算测井曲线分形维数,利用测井曲线分形特征识别有效裂缝。⑤利用多种参数寻优方法,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实现支持向量机(SVM)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计算实现储层总孔隙度、可动孔隙度、基质渗透率等测井参数的计算,利用岩心实验资料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铸体薄片的二维孔隙结构研究:(a)图像数字处理所得面孔率与目估法面孔率差异较大,目估法面孔率普遍偏小,图像数字处理所得面孔率与岩心气测孔隙度相关性更好。孔隙纵横比随形状因子增大而减小,孔隙比表面随等效直径增大而降低。研究区碳酸盐岩孔隙发育较好,孔隙形态整体较为规则,但是孔隙孔径普遍偏小,存在大量的晶间微孔。(b)随分形维数增加,孔隙等效直径降低,纵横比增大,比表面增大,孔隙结构变得更复杂。分形维数的大小能反映孔隙结构的复杂(好坏)程度。面积—周长分形维数(Dpa)更能体现孔隙形态变化,盒维数更能体现孔隙数量和孔隙分布的变化。(2)基于压汞实验的孔喉结构研究:(a)利用进汞曲线形态和特征参数,研究区岩心样品孔喉结构划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坏依次为Ⅰ类孔喉、Ⅱ类孔喉、Ⅲ类孔喉及非储层。(b)结合分形曲线特征段数差异,完成了孔喉结构亚类划分并实现渗透率计算;分形维数与矿物成分、孔隙结构参数关系复杂,整体表现为:随粘土含量增加,孔喉结构变差,分形维数增大;不同孔喉结构亚类间,分形维数与矿物成分、孔喉结构参数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基于核磁实验的孔隙结构研究:(a)岩心存在一定生物体腔孔时,其含油性普遍较好;而不含生物体腔孔的部分泥晶灰岩含油性很差,该类岩心以晶间微孔形成的束缚孔为主。部分岩心低的粘土矿物总量和低的蒙脱石所占粘土矿物比例,导致核磁T2谱3ms处无核磁信号。(b)结合分形理论和核磁孔隙体积物理模型,实现了T2截止值估算。粘土、长石对核磁总孔隙度无影响,方解石、白云石、石英对核磁总孔隙度具有双重作用。基于可动孔隙度的渗透率计算模型比SDR模型、Coates模型效果更好,而且优于压汞渗透率计算模型,可动孔隙度是物性评价的关键参数。(c)结合铸体薄片分形特征,推导了T2与r呈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时的核磁分形维数计算公式。粘土含量增加导致束缚孔和可动孔结构复杂,可动孔受其影响更明显;方解石含量越高,可动孔隙越多,孔隙结构越好;白云石主要影响束缚孔,白云石含量越高,束缚孔越多。因此,方解石含量越高,粘土矿物含量越低,白云石含量越低,储层孔隙结构越好。可动孔分形维数与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密切相关。随岩心物性变差,分形维数增大,孔隙结构变差,验证了分形维数大小可以表征孔隙结构好坏。(d)研究区储层基质划分为三类:优质储层可动孔隙度大于15%,可动孔分形维数小于2.8;中等储层可动孔隙度大于5%,可动孔分形维数小于2.9;差储层可动孔隙度很小,可动孔分形维数接近3。(4)基于曲线分形特征的裂缝识别研究:受裂缝和岩性的双重作用影响,三孔隙度曲线和深侧向电阻率曲线的单一分形维数无法有效识别裂缝发育段;通过深侧向电阻率曲线分形维数与密度曲线分形维数重叠法,实现了有效裂缝发育段的识别。(5)基于SVM的模式识别(SVC)和回归计算(SVR):(a)网格搜索寻优、遗传算法寻优和粒子群寻优在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中均有较好适应性。在65个层段的训练集中,三者寻优后的符合率均达到76%以上;在35个层段的测试集中,网格搜索寻优的SVM流体识别符合率达到74.3%,较常规方法流体识别符合率65%有一定提升,实现了不分岩性、储层类型的SVC流体识别。(b)GA-SVR可动孔隙度计算模型学习效果良好、泛化能力较强,其测试均方误差0.0075,相关系数平方达到0.92。GA-SVR可动孔隙度计算模型比GA-SVR总孔隙度计算模型泛化能力强。(c)基于GA-SVR的基质渗透率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和泛化能力,测试集中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平方达到0.62。基于GA-SVR可动孔隙度计算结果,利用核磁可动孔隙度和基质渗透率关系计算基质渗透率,测井计算基质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平方达到0.8。较好地实现了基质渗透率计算。

宋贯一[3](2016)在《(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的哲学思维和数学原理》文中提出宋贯一1960年开始,就从哲学的思想角度探讨物理学问题,致力于对自然界是否客观存在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相对应的(万有)斥力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依据1901年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Н.Н.Лебедев)做出的光子压力的实验测定及1916年爱因斯坦(A.Einstein)光子学说的提出与证实,预示着宇宙中应存在着以光子为媒介粒子的自然力—光子斥力.于是启动了从地球上寻找太阳辐射出的光子斥力是通过什么样的耦合物理机制作用到地球上及太阳光压斥力引起地球物质产生宏观运动的证据这一漫长的探索之路.直到1991年之后,终于发现了太阳的能量(动量)是通过日-地间天然形成的"轧制"式及"摇摆"式耦合物理机制传递地球的,成功地解决了地震力源、地壳运动力源及近200多年来地球自转学科中遗留下来的极移、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长期极移的成因等若干难题.2008年之后,依据在地球上找到了的一连串太阳(光压)斥力引起地球物质产生宏观运动的证据链条,明确提出了(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并用纯数学的构造来描述恒星向外传播能量(动量)的数学表达式,以及把这些数学符号联系起来的定律—(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原理F=(1+K)3JS/4πR3,(1)式中F为任一恒星对其系内某一被辐射物体产生的斥力;J为恒星自身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S为被辐射物体接受到的光照表面积;R为恒星与被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K为物体对光子的平均反射率;π为圆周率.即任一恒星对其系内任一被辐射物体均产生(光压)斥力,斥力的大小跟恒星自身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及被辐射物体接受到的光照表面积的乘积成正比,跟以恒星与被辐射物体之间距离为半径的体积成反比.与两物体的质量大小、物理状态及化学结构本质无关.(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主要特性是:(1)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是(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能源,它可辐射到宇宙中的所有物体;(2)能源扩散方式为体扩散,扩散速度为光速;(3)只有排斥力(矢量),斥力方向为以恒星为中心沿恒星与被照射物体两质点连线向外;(4)媒介粒子是光子(其他粒子占比例甚小),其性质稳定,寿命可达无限长;(5)对物体的作用方式是碰撞,通常仅作用于物体的表面;(6)作用力范围为长程力(理论上可达无限远);(7)在通常的情况下,只对恒星系内的物体起重要作用.(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是人类揭示出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第五种物质世界基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其他四种物质世界的基本关系表现形式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本文着重叙述了作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引下,提出(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原理(定律)的过程.

马礼敦[4](2014)在《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12年劳厄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小布拉格开创X射线晶体学以来,已经过去了100年。这一发现,对人类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微观结构科学的影响至为巨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100年中,X射线晶体学发展迅速,成果累累。本文按主要实验技术的特点将100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单晶体衍射、多晶体衍射和X射线光谱三个方面简述其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简单概括了她对物理学、晶体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材料、医药、环境等多个应用学科的重大影响。最后,还预期了X射线晶体学领域的一些可能发展,包括无比强大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多维晶体学、电子晶体学、数学晶体学、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等领域。作者相信,X射线晶体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已经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在已来临的新世纪中将会获得更大的成绩。

宋贯一[5](2014)在《地球自转学科中遗留若干主要难题的解析》文中认为近二百多年来的地球自转学科研究中,除岁差和章动的成因依据(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理论已经得到解决外,极移(包括长期极移)和日长(l.o.d)的变化问题一直还处在探讨和争论之中,尚遗留如下七个主要难题没有解决:1)极移是欧拉(Eular,1765)根据刚体自转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极相对地壳作周期为305天的摆动吗?2)极移周期的定量解释,钱德勒周期为什么不是单值的,约在425440天之间变化?观测的极移轨迹运动周期为什么也不是单值的,而是在13.013.3个月之间变化?3)作为自由运动,钱德勒摆动最终将会逐渐衰减殆尽,为什么二百多年来的天文观测资料却未发现钱德勒振幅有任何渐自减弱的迹象,是什么因素在克服阻尼而维持这种运动呢?它的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4)极移的成因机制是什么?5)极移与地震的关系?6)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长期极移的成因及其运动方向?宋贯一(1991,2006,2008,2012)依据大量的宏观事实,发现和证明了自然界还存在有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相对应的(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本文依据(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去解析上述七个难题,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杨镜明,魏周政,高晓伟[6](2014)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在煤田采空区勘查及注浆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煤矿采空区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危害和采空区探测与治理的现实意义出发,总结了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现状,分析了开展煤矿采空区地球物理探测的物性差异前提.在简要介绍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疆某地区的探测实例,研究总结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由于煤矿地下采空区和未采区之间存在有明显导电性(电阻率)差异,使用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综合勘察煤田采空区效果较好,工作区120 m以上浅部采空区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其定量解释结果精度较高,而100350 m深度范围内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作定量推断解释效果较好.文章还结合应用实例探讨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评价煤矿采空区注浆治理效果的可行性.

申本科,薛大伟,赵君怡,申艺迪,张云霞,沈琳[7](2014)在《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储层中流体性质的识别及有效厚度的划分比较困难,为了完成碳酸盐岩储层的常规测井评价,根据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将储层分为三种类型:1)裂缝+孔隙型储层,其孔隙度大于3.5%,其裂缝为规模较大的构造缝,其次是一些宏观裂缝,是碳酸盐岩储层中最好的储层;2)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其孔隙度大于3.5%,其裂缝主要为储层微观孔、缝以及孔洞.3)裂缝层,其孔隙度小于3.5%,裂缝较发育,基质孔隙度和储层含油饱和度很小,接近于零,为裂缝层.基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储层来建立测井地质评价模型,由于碳酸盐岩储层是典型的双重介质模型,分别建立两类孔隙空间的几何模型及流体模型,分别建立三种储层的空间几何模型和流体分布模型,每种模型又分为裂缝系统和岩块孔隙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分别给出储层参数计算的数理模型,基质岩块和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储层油气水饱和度,对裂缝的张开度也进行了定量计算,给出了储层流体性质及有效厚度的划分标准,最终完成碳酸盐岩的常规测井评价.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8](2014)在《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对原已划分的中国境内及周边地震区边界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新增加了10个地震区.本文重点对中国西南地区未来震情进行研判,并给出这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分析表明:得荣地震区即将有大震发生;中缅边境地震区2、中缅边境地震区3未来将有大震或巨震发生;白玉地震区、开远蒙自地震区、昌都地震区、云龙地震区、聂荣巴青左贡地震区、中缅边境地震区1、下关楚雄地震区将有强震发生;弥勒丘北地震区与曲麻莱以北地震区将有中强震发生;由于对鲜水河地震区的边界调整,本文也对其未来震情进行了重新分析.此外,本文也分析了福贡地震区、曲靖地震区、噶尔革吉地震区、日喀则地震区、盐源地震区、丽江地震区与昭通地震区的地震危险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郭树祥[9](2013)在《胜利油田地震资料成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勘探目标向着中深层复杂断块油藏、岩性隐蔽性油藏以及地层油藏等方向发展,相应的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深化油气勘探开发对地震成像的精度自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地震成像资料是深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资料,提高地震成像的精度满足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然而,地震高精度成像面临着复杂地表地震条件的资料采集质量、深层复杂构造的精确成像、岩性识别与空间分辨能力、微幅构造精确程度以及储层流体预测精度的诸多挑战.本文在高精度地震勘探和物探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面临油田勘探开发的挑战阐述了高精度地震处理成像、地震保幅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发展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对于满足高难度时期的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燕侠,赵娟[10](2012)在《非等间距日长变化的最大熵谱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最大熵功率谱估计方法是天文研究领域常用的现代频谱分析方法,本文利用反映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日长数据序列,采用最大熵法进行频谱分析,分别随机扣除实测序列中总样本数的1/2、1/3和1/4的观测数据,再对扣除的数据点进行样条插值,使之成为新的等间距时间序列,同样采用最大熵法进行频谱分析,探究数据插值对频谱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值可能会改变频谱分析结果,并导致出现一些虚假周期成分,结果的准确程度和插值点的数量密切相关.

二、二○○二年物理学进展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二年物理学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金属矿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1.1 重、磁勘探技术
    1.2 电法及电磁勘探技术
    1.3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1.4 井中物探及测井技术
    1.5 硬岩深井岩心钻探技术
2 金属矿勘探技术新进展
    2.1 重磁探测技术
        2.1.1 进展概述
        2.1.2 代表性成果
    2.2 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
        2.2.1 进展概述
        2.2.2 代表性成果
    2.3 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
        2.3.1 进展概述
        2.3.2 代表性成果
    2.4 钻探及井中物探与测井技术
        2.4.1 进展概述
        2.4.2 代表性成果
3 挑战及下一步研发方向
4 结论

(2)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结构岩石物理实验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裂缝测井识别研究现状
        1.2.3 物性参数测井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4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研究现状
    1.3 研究面临的问题
    1.4 论文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论文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构造特征
    2.2 沉积与地层特征
    2.3 岩性与物性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物性特征
    2.4 储集空间特征
        2.4.1 孔隙
        2.4.2 裂缝
    2.5 储层类型
第3章 基于铸体薄片的孔隙结构表征
    3.1 铸体薄片实验原理
    3.2 面孔率与孔隙度关系
    3.3 图像数字处理与结果分析
        3.3.1 理论基础
        3.3.2 图像预处理
        3.3.3 图像分割与孔隙提取
        3.3.4 结果分析
    3.4 基于薄片资料的孔隙结构分形表征
        3.4.1 基于面积—周长法的分形维数计算
        3.4.2 基于盒维数法的分形维数计算
        3.4.3 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压汞实验的孔喉结构表征
    4.1 压汞实验原理
    4.2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2.1 特征参数分析
        4.2.2 曲线特征分类
    4.3 基于压汞资料的孔隙结构分形表征
        4.3.1 经典分形几何公式推导
        4.3.2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分形公式推导
        4.3.3 分形特征与矿物成分、孔隙结构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孔隙结构表征
    5.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5.2 岩心核磁共振实验与T2截止值确定
        5.2.1 原样抽真空饱水核磁实验
        5.2.2 洗油后岩心饱水核磁实验
        5.2.3 岩心T_2截止值实验确定
        5.2.4 岩心T_2谱曲线分类
    5.3 基于核磁资料的孔隙结构分形表征
        5.3.1 核磁分形公式推导
        5.3.2 岩心T2截止值估算
        5.3.3 核磁计算孔隙度与矿物成分关系分析
        5.3.4 岩心核磁渗透率计算分析
        5.3.5 改进的核磁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5.3.6 分形特征与矿物成分、孔隙结构的关系分析
        5.3.7 综合分析与储层品质划分方案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测井曲线分形特征与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6.1 岩心与成像测井裂缝特征
        6.1.1 岩心裂缝特征
        6.1.2 成像测井裂缝特征
    6.2 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6.3 测井曲线分形特征
        6.3.1 曲线分形维数计算
        6.3.2 测井曲线分形特征
    6.4 裂缝识别及效果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SVM的模式识别与孔隙度、基质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7.1 支持向量机简介
        7.1.1 SVM基本理论
        7.1.2 核函数选择
        7.1.3 参数寻优
    7.2 基于SVC的流体识别
        7.2.1 典型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7.2.2 数据预处理
        7.2.3 模型训练与流体识别检验
    7.3 基于SVR的物性参数计算
        7.3.1 基质总孔隙度计算
        7.3.2 基质可动孔隙度计算
        7.3.3 基质渗透率计算
    7.4 物性参数计算检验
        7.4.1 基质总孔隙度计算检验
        7.4.2 基质可动孔隙度计算检验
        7.4.3 基质渗透率计算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3)(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的哲学思维和数学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子是宇宙中所有恒星向外辐射能量(动量)的主要载体
    1.1 宇宙光源
    1.2 太阳系光源
2(光压)斥力相互作用客观存在的宏观证据
    2.1 日-地间能量(动量)相耦合的“轧制”式物理机制的发现
    2.2 全球强震(MS≥7.0)能量释放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发现
    2.3 日-地间能量(动量)相耦合的“摇摆”式物理机制的发现
    2.4 太阳光压P1和P2的发现
    2.5 极移的成因及其运动特征
    2.6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2.7 长期极移的成因
3(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的提出
4(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原理
    4.1(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表达式
    4.2 运用量纲法则对(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检验
5 从人造卫星上获得(光压)斥力相互作用存在的证据
6 结语

(4)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I. X射线衍射的发现与早期历史
    A. 劳厄厄发现X射线衍射
    B. 布布拉格父子的成就
    C. 其他几位科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D. 实验技术的发展
        1. 劳厄相机
        2. X射线电离分光计
        3.X射线粉末衍射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PD)
        4. 新型X射线管
II. X射线衍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A. 初期阶段—照相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2. 粉末衍射
        3.X射线光谱
    B. 中中期阶段—计数器衍射仪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2.粉末衍射
        3. X射线光谱
    C. 近代—计算机应应用时代
        1. 单晶体衍射
        (1) 国际结晶学联合会 (Interan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简称IUCr) 。http://www.iucr.org/
        (2) 剑桥结构数据库 (Cambridge Structure Database简称CSD) :http://www.ccdc.cam.ac.uk/
        (3) 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数据库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 ICSD) http://icsd.fiz-karlsruhe.de
        (4) 蛋白质数据银行 (Protein Data Bank PDB) http://www.rcsb.org/pdb/
        (5) 晶体学公开数据库 (Crystallography Open Database COD) http://www.crystallography.net
        2. 粉末衍射
        (1) 国际衍射数据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 ICDD) http://www.icdd.com
        (2) 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 ( Commission on Powder Diffraction, CPD) http : //www.iucr.org/iucr - top/comm/cpd/
        (3) 国际X射线分析学会 (International X-ray Analysis Society, IXAS) http : //www.ixas.org
        3. X射线光谱
    D.现代—高高强X射线源与二维探测器时代
        1. 实验装置的发展
        a. 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36]
        b. 加工X射线光束的光学元件的发展[37]
        c. 非点探测器的发展与应用[37]
        2. X射线衍射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a. 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b. 多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c. X射线光谱—XAFS
        d. 表面、界面与深度分辨的分析
        e. 原位与极端条件下的衍射
        f. 共振X射线衍射
        g. 倒易空间绘图[68]
        h. 微区衍射
        i. X射线成像
        1. 吸收衬度
        2 相位衬度
        j. X射线显微镜
        (1) NEXAFS显微镜
        (2) 光电子发射显微镜
        (3) X射线全息显微术[84]
III. X射线晶体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
    A. 物理学
    B. 晶体学, 矿物学和地质科学
    C. 化学
    D. 生物学
    E. 医医药学
    F. 环境科学
    G. 材料科学
    H. 非周期性材料的结构研究
        1. 无定型材料的结构研究
        2. 无公度晶体结构研究
        3. 准晶体
IV. 今后可能的一些发展方面
    A. 具有相干性的强X光源会给X射线衍衍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 多多维晶体学 (multi-dimensional crystallography)
    C. 电子晶体学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中子晶体学
        1. 电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成像 (HRTEM) 解晶体结构
        3. 电子X射线荧光观察单个原子
        4. 中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D. 数学和计算晶体学
    E. 三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 (three-dimensional X-ray diffraction microscopy 3DXDM)
        1. 衍射衬度与显微形貌术 (topography)
        2. X射线衍射衬度层析术 (X-ray diffraction contrast tomography DCT)
        3. 衍射 (散射) 显微计算层析术 (Diffration (scatter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DMCT)

(9)胜利油田地震资料成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精度地震勘探及地震处理技术现状
2 高精度地震成像面临的挑战
    2.1 挑战1一地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质量受到影响
    2.2 挑战2——勘探目标面向深层需要构造的高精度
    2.3 挑战3—薄互层岩性识别及砂体分辨解释对成像分辨能力要求高
    2.4 挑战4——微幅构造、储层与流体预测解释需要资料的高保真度
3 面对高精度成像挑战的对策
    3.1 对策1:提高资料信噪比与能量补偿技术
        3.1.1 基于能量统计的多域复合随机噪音衰减技术[22]
        3.1.2 叠前三维随机噪音衰减技术[23,24]
        3.1.3 十字排列地震道集相空间面波噪声分离技术
        3.1.4 基于时频分析的地震有效波能量补偿技术
    3.2 对策2:深层构造成像高精度的针对性技术
        3.2.1 近地表资料约束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28-30]
        3.2.2 空间域相位时差校正技术
        3.2.3 时空变能量统计匹配技术
        3.2.4 沿层逐点各项异性速度分析技术
        3.2.5 地质模型约束速度模型建立技术
        3.2.6 优势低频约束增强成像技术
        3.2.7 叠前时间与深度联合的高精度偏移成像技术
    3.3 对策3:提高资料分辨率应对薄互层与岩性空间分辨能力
        3.3.1 基于独立元的子波压缩频带拓宽技术
        3.3.2 基于优化频谱比法计算地层Q体叠后提频技术
        3.3.3 较小面元成像提高资料横向分辨能力
    3.4 对策4:强化资料的保幅性处理,提高储层与流体预测的成功率
        3.4.1 保幅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3.4.2 保幅处理的判别
4 研发新技术应对和战胜新的挑战
    4.1 三维层析成像速度分析技术
    4.2 地震资料的叠前体处理技术
    4.3 地震弱信号保真处理技术
    4.4 基于各项异性校正的叠加成像技术
    4.5 复杂构造区速度建模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44-46]
5 结束语

(10)非等间距日长变化的最大熵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2 数据插值对频谱分析的影响
3 结论

四、二○○二年物理学进展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J].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0)
  • [2]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表征方法研究[D]. 邓浩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3](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的哲学思维和数学原理[J]. 宋贯一.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3)
  • [4]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J]. 马礼敦. 物理学进展, 2014(02)
  • [5]地球自转学科中遗留若干主要难题的解析[J]. 宋贯一.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1)
  • [6]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在煤田采空区勘查及注浆检测中的应用[J]. 杨镜明,魏周政,高晓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1)
  • [7]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评价方法[J]. 申本科,薛大伟,赵君怡,申艺迪,张云霞,沈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1)
  • [8]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震情研判[A]. 秦四清,李国梁,薛雷,泮晓华,李培.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 2014
  • [9]胜利油田地震资料成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郭树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6)
  • [10]非等间距日长变化的最大熵谱分析研究[J]. 李燕侠,赵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  

2002年物理学进展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