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LISA技术筛选抗HBeAg中草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迎迎[1](2013)在《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活络、驱寒止痛、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功能,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癌平喘、镇咳祛痰、止血、抗凝、抗过敏、镇静保肝利胆、补体激活等作用。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成分、黄酮类成分、桉叶烷类成分、三萜类成分、鞣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对艾叶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在实验部分,首先制备了艾叶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用溶剂提取法制备艾叶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和水提取部位,对艾叶各部位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初步筛选的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和乙酸乙酯部位有抗乙肝病毒活性,本文对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采用HepG2.2.15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细胞上清液中HBeAg和HBsAg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对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较低,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04.80μg·mL-1,不同浓度的乙酸乙酯部位对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μg·mL-1和8.06μg·mL-1,对HepG2.2.15细胞HBV DNA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为38.97μg·mL-1。艾叶乙酸乙酯部位第九天治疗指数为HBsAg83.2, HBeAg13.0, HBV DNA2.7。体内抗乙肝病毒的实验采用鸭动物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给药后对血清中DHBV DNA的影响,测定给药后对肝脏中DHBV DNA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组的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对鸭血清及肝脏中DHBV DNA均有抑制作用。体内和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显示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为了研究艾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成分,首先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验,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黄酮类,香豆素类,酚类,有机酸类,甾体、三萜类等化合物。然后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其中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后,确定分别是3’-甲氧基蓟黄素(5,4’-二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和豆甾醇。3’-甲氧基蓟黄素为首次在艾叶提取分离得到。本文还对艾叶的化学成份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抗乙肝的中药研究概况和中药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研究概况等做了综述。本研究首次对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首次在艾叶中得到化合物3’-甲氧基蓟黄素。本研究为研究艾叶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开发并研制艾叶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新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乾兴,周峰[2](2012)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和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具有抗HBV活性的中药成分,包括皂苷、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成分做一综述。结果与结论中药是抗HBV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安全的抗HBV活性成分是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方向。
孔祥廉,林慧,盖丽丽,梅全喜[3](2009)在《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显示出中医药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张娟[4](2008)在《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生,同时也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相关因素。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0多亿人为HBV病毒感染者,其中约有4亿人为慢性感染者。估计,每年超过5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中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约有10%的人口为HBV携带者,HBV感染带来的健康和经济问题已成为忧国忧民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组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使CHB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这些药物存在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及药价昂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求高效、安全、廉价的抗HBV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HBV方面显示出很大潜力。现已证明,一些中药单体如:青蒿素、苦参碱和苦参碱脂质体、木香烯内酯、珍珠草提取物鞣花酸及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等在体外试验中对乙肝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含有多糖、黄酮、皂甙、氨基酸和十几种微量元素等多种成份。近几年研究发现,黄芪中含有多种抗病毒成份。黄芪甲甙是黄芪皂甙类有效单体成份,有抗炎、抗高血压、糖尿病和抗病毒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其抗HBV作用的实验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黄芪甲甙对体外HBV的作用,以期为黄芪甲甙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抗HBV新药研制提供一些思路。实验内容:实验一HepG2.2.15细胞株的检测HBsAg和HBeAg检测目的观察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分泌。方法培养细胞,设ELISA试剂盒中阳性对照剂为阳性对照,含血清培养液为阴性对照,第10天、20天、30天的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为实验组。使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BsAg或HBeAg,显色反应完成后选用450nm波长在自动酶标仪上读取各孔A值。结果HepG2.2.15细胞能稳定地分泌HBsAg和HBeAg,且与时间成正相关。结论在本次实验,HepG2.2.15细胞分泌稳定,是良好的体外模型。实验二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1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试验目的观察黄芪甲甙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黄芪甲甙培养液培养细胞,同时,设浓度为10 mg/L、5.0 mg/L和1.0 mg/L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组[22, 23]和仅加细胞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在第9天,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结果浓度为100 mg/L和50 mg/L的黄芪甲甙对HepG2.2.15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0.6%和35.1% , TC50(半数毒性剂量)为97.4 mg/L[24]。拉米夫定在10 mg/L~1.0 mg/L浓度对细胞的抑制率为10.5%~6.9%结论黄芪甲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非常小。拉米夫定在本实验浓度对细胞生长未见明显毒性作用。2 HBsAg和HBeAg的测定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BsAg或HBeAg。显色反应完成后选用450nm波长在自动酶标仪上读取各孔A值,计算抗原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对HBsAg和HBeAg分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治疗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加。黄芪甲甙给药6日,其HBsAg和HBeAg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3.5 mg/L和59.4 mg/L;给药9日,其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22.1 mg/L和26.2 mg/L。在第9日,黄芪甲甙的HBsAg和HBeAg治疗指数(TI)分别为4.4和3.7。拉米夫定给药6日,其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25.3%~3.5%和39.6%~3.6%;给药9日,其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35.2%~2.7%和43%~4.2%。结论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对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分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剂量-时间成正相关。3 HBV DNA的检测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培养上清中HBV DNA分泌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黄芪甲甙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均有一定程度的抗HBV DNA的作用。黄芪甲甙给药6日,其HBV DNA的IC50为39.9 mg/L;给药9日其HBV DNA的IC50为13.2 mg/L,TI为7.4。拉米夫定给药6日,其HBV DNA的抑制率为:36.4%~3.4%;给药9日其HBV DNA的抑制率为:49.5%~5.8%。结论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体外对HBV DN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翁瑞文[5](2007)在《DHBV模型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用于评价中药复方抑制DHBV作用》文中指出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每年因此有30万人成为肝癌患者,每年因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为50—120万;全世界有1/3的人在其一生中会感染上HBV,HBV慢性感染率从2%—20%不等,对于HBV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DHBV与HBV同属嗜肝DNA病毒科,DHBV与HBV在复制形式、致病机理等方面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所以鸭乙肝模型一直被用作抗HBV药物筛选及HBV致病机理研究的动物模型;多年来对于DHBV检测一直采用斑点杂交,该方法具有可进行大规模检测、价格便宜等优势,但精确性不高;而且目前鸭乙肝模型评价药效一般给药10天,这对于药效温和的中药抑制DHBV作用评价则时间太短,且斑点杂交精确性也不高;鸭胚肝细胞模型一直在国外被认为是唯一一类病毒直接感染、复制的原代细胞模型,很受重视。而其培养上清中的DHBV变化要用斑点杂交进行评价则很困难,且不准确。因此本研究建立了DHBV体内外模型的定量评价体系,并用该评价体系对中药复方的抑制DHBV作用进行了评价。1通过对Genbank中所公布的所有DHBV全基因序列进行对比,找出保守序列,设计了DHBV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并构建了包含该套引物探针靶序列的DHBV荧光定量PCR标准品质粒。用探针检测标准品后表明,该方法在8个浓度梯度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能够很好的检测最高2×107—2copy/25μL反应体系。批内差异最大只有2.03%,批间最大变异系数仅为2.47%。2通过对NP-40提取法、辛酸钠提取法和达晖生物公司的血清病毒DNA提取试剂盒的对比,最终表明了辛酸钠法与达晖生物试剂盒提取效果相似,NP—40法效果较差。辛酸钠法是适合于DHBV荧光定量PCR标本提取的高效、经济的方法。3用普通PCR方法对100只1日龄广东麻鸭进行DHBV阳性筛选,用筛选所得先天感染DHBV的鸭作为模型动物对扶正利湿活血复方水煎剂进行抑制DHBV效果评价,共给药1个月,分别于开始给药当天(D0)、给药第10天(D10)、给药第20天(D20)、给药第30天(D30)及停药第5天(P5)采集血清,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扶正利湿活血复方高、低剂量组在给药后第10、20、30天时均可使先天感染鸭乙肝模型血清DHBV载量明显降低,停药5天后也有一定抑制作用。4分别对DHBV先天感染和后天感染的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DHBV在载量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先天感染的鸭胚肝细胞中,细胞接种后第1天上清中的病毒含量最高,第2天则有所下降,随后逐渐上升,至第6天后达到稳定波动,但都达不到第一天的水平。但是先天感染DHBV鸭胚肝细胞上清中DHBV载量都在108内波动。因此较为稳定。在后天DHBV感染的鸭胚肝细胞中,DHBV感染时间是在细胞长成单层以后,但其上清中仍然出现了DHBV感染后第一天DHBV载量最高,第二天大幅下降,第三天逐步上升,一直至DHBV感染后第11天达到最高值。这与以前用斑点杂交检测认为DHBV感染后第六天培养上清中的DHBV达到高峰明显不同。但后天感染DHBV的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的DHBV载量波动幅度较大,波动范围为1e5—1e8copy/ml之间。本研究分别以20ul、50ul、100ulDHBV阳性血清感染鸭胚肝细胞,这三种DHBV感染剂量均在第11天时DHBV达到高峰,DHBV含量只在感染后前2天有明显差别,随后均无明显区别。5用先天感染DHBV的鸭胚肝细胞对扶正利湿活血复方的水提物和醇提物进行抑制DHBV药效评价,共给药5天,结果表明,扶正利湿活血复方水提物3个剂量组均无明显抑制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的DHBV作用,而其醇提物则显示明显抑制作用,这表明扶正利湿活血复方水煎剂在鸭体内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抑制DHBV而起作用。扶正利湿活血复方醇提物显示了明显抑制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DHBV的作用,说明醇提物中的成分不同于水提物,其中可能含有直接抑制DHBV作用的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完整的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DHBV的方法,使DHBV检测敏感性、精确性大大提高;建立了经济而精确高效的血清DHBV提取方法,整合于DHBV定量PCR方法中,使DHBV定量检测可以经济而精确的大规模应用。首次将鸭乙肝动物模型给药时间延长至1月,使之更适合于中药抑制HBV药效评价;首次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先天感染、后天感染DHBV的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DHBV载量的动态变化,并表明先天感染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DHBV载量变化在一个数量级之内,比后天感染更适合于抗HBV药效体外评价。通过这些建立了抗DHBV药效体内外定量评价体系,在抗HBV药物体内外模型研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工作,提高了模型的精确性、敏感性。本文还利用建立的抗DHBV药效体内外定量评价体系评价了中药扶正利湿活血复方的抑制DHBV作用,表明该复方水煎剂在给药1月内在体内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DHBV载量;体外在上药5天内,水提物3个剂量均无明显抑制DHBV作用,而醇提物3个剂量均有一定抑制DHBV作用。说明水煎剂体内抑制DHBV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抑制DHBV而起作用。本文DHBV定量评价体系如再建立DHBVcccDNA定量检测方法则更加全面;扶正利湿活血复方的抑制DHBV效果仍需要更多重复以确定其效果。
宋芸娟[6](2005)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乙肝高发区,乙型肝炎传染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特别是它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危害性极大,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抗HBV 药物已成为当今医药学界一项迫切任务。为了更准确、更方便的寻找低毒高效的抗HBV 药物, 我们建立了体外、体内抗HBV 药物筛选体系,并进行中草药抗HBV 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 对荔枝核、紫玉盘、蚕蛾、田基黄、叶下珠、大黄等药物进行提取,并运用HepG2.2.15细胞株进行抗乙肝病毒的体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广西产的荔枝核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 建立HepG2.2.15 细胞株培养体系,同时使用SRB(suforhodamine B 磺基罗丹明B)细胞染色技术测定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并采用PCR 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法)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扩增和检测技术测定HBV-DNA 的含量。3. 运用PCR 技术筛选出先天感染鸭乙肝病毒(DHBV)的桂林地区麻鸭,以先天感染DHBV的桂林麻鸭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对体外筛选成功的抗HBV 药物进行体内实验。4. 采用光密度测定法和和定量PCR 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对HepG2.2.15 细胞株HBsAg 与HBeAg 表达的抑制作用与HBV-DNA 含量的影响。96 孔板试验:实验第3、6 天,荔枝核提取物(800,400,200,100 μg/mL)对HepG2.2.15 细胞HBsAg 与HBeAg 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24 孔板试验:实验第3、6、9 天荔枝核提取物(400,200,100,50 μg/mL)对HepG2.2.15 细胞HBsAg 与HBeAg 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浓度为400 μg/mL 时,于实验第6、9 天使HepG2.2.15 细胞培养液中的HBV-DNA 转阴,说明荔枝核提取物在体外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的作用。5. 对荔枝核进行工业化提取分离,并对所得的荔枝核提取物再次进行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6. 研究荔枝核工业提取物对HepG2.2.15 细胞株HBsAg 与HBeAg 的表达的抑制作用,其结果表明荔枝核工业提取物(800,400,200,100 μg/mL)对HepG2.2.15 细胞HBsAg 与
宋伟,武孔云,梁光义[7](2004)在《抗HBV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
陈定奔[8](2004)在《荔枝核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全国患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有2亿人多,且患者常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而目前临床上又缺乏真正的制剂,故有必要寻找新药。荔枝核(Semen Litchi)是一种中药,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功效行气散节、祛寒止痛。药理研究表明,荔枝核水提取物是一种能使HBsAg转阴且仅次于夏枯草的高效抑制HBsAg的药物[24-25]。目前,国内外对荔枝核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并且未见有抗乙肝病毒确切有效成分的报道。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荔枝核中分出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甚至有效成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1. 从荔枝核50%乙醇总提取物B的水溶部分出发,经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洗脱等分离手段,最终得C、D、E、F部位。应用HepG2.2.15细胞系检测这几个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E的抑制作用非常显着,在不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药物浓度200μg·mL-1下,于实验第九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90.9%和84.3%。2. 从从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E 出发,经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得四个部位H、I、J、K,应用HepG2.2.15细胞系检测出I和J的抑制HBV作用非常显着。在不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药物浓度800μg·mL-1下,于实验第六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I为90.1%和83.4%,J为86.8%和81.8%。3. 进一步从I 和J 部位出发,利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制备、高压液相色谱制备分离得4个单体,测试了其中3个。根据其IR、FAB-MS、1HNMR、13CNMR数值,鉴定了其中2个化合物,分别为原花色素-A1和原花色素-A2。这两个化合物均从荔枝核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原花色素-A1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得到。
段会平[9](2004)在《羧甲基茯苓多糖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2.2.15细胞株作为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实验模型,对羧甲基茯苓多糖(CMP)是否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分泌、抑制程度作初步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首先进行细胞毒实验。将2.2.15细胞株种板24h后,分别加入羧甲基茯苓多糖和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ACV)。四天后观察结果,确定半数毒性浓度TC50。在此基础上进行抗HBV的实验,分别采用20mg/ml、12mg/ml、6mg/ml、3mg/ml、1.5mg/ml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和2mg/ml、1 mg/ml、0.5mg/ml的阿昔洛韦(ACV),分别采集实验第4天、第8天、第12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其HBsAg和HBeAg的含量,观察药物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 结果:羧甲基茯苓多糖对2.2.15细胞株的50%毒性浓度(TC50)为13.6 mg/ml,对2.2.15细胞株HBsAg、HBeAg分泌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4.45 mg/ml、5.61 mg/ml,治疗指数(TI)值为3.06和2.42,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TC50为1.71mgml,IC50为1.26 mg/ml、1.93 mg/ml,TI值为1.36和0.89,CMP对HBsAg、HBeAg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存在量效关系,抑制作用高于已用于临床抗病毒的ACV。 结论: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药物抑制率逐渐增大,从第四天到第十二天都有抑制作用,第八天达高峰,第十二天抑制率小于第四天抑制率。
王娟,倪虹,陈力,宋文芹[10](2003)在《中草药抑制HBV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ELISA技术筛选抗HBeAg中草药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ISA技术筛选抗HBeAg中草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艾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内容 |
2.2.1 提取工艺 |
2.3 实验结果 |
3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
3.1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 |
3.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内容 |
3.1.3 实验结果 |
3.2 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 |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内容 |
3.2.3 实验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4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分析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
4.2.1 溶液的制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3 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 |
4.3.1 薄层色谱实验 |
4.3.2 硅胶柱层析 |
4.3.3 纯度判定 |
4.3.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皂苷 |
1.1 甘草酸 |
1.2 黄芪甲苷 |
1.3 土贝母皂苷 |
1.4 六月青总皂苷 |
1.5 荔枝核总皂苷 |
1.6 绞股蓝总皂苷 |
2 黄酮 |
2.1 野漆树双黄酮 |
2.2 黄芩素 |
2.3 瑞香狼毒 |
2.4 芒果苷 |
2.5 水芹黄酮提取物 |
2.6 荔枝核总黄酮 |
3 香豆素 |
4 生物碱 |
4.1 苦参碱 |
4.2 槐定碱与槐果碱 |
4.3 汉防己甲素 |
4.4 小檗碱 |
4.5 岩黄连总碱 |
5 多糖 |
5.1 猪苓多糖 |
5.2 香菇多糖 |
5.3 大蒜多糖 |
5.4 海藻多糖 |
6 其他成分 |
7 展望 |
(3)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2 中药降低血清胆红素作用 |
3 中药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 |
4 中药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作用 |
5 中药纠正蛋白代谢紊乱作用 |
6 中药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
7 中药促进肠蠕动, 消除腹胀作用 |
8 中药促进消食、减轻纳少厌油的作用 |
9 中药治疗肝硬化所致腹膜炎的作用 |
(4)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HepG2.2.15 细胞系的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黄芪甲甙体外对HBV 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DHBV模型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用于评价中药复方抑制DHBV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1.1 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 |
1.2 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
1.3 乙肝的传播途径 |
1.4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
2 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3 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3.1 有关 HBV 与肝细胞膜受体的结合 |
3.2 其它因素介导的 HBV 与肝细胞的结合 |
3.3 有关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
4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4.1 感染 HBV 的动物模型 |
4.2 与 HBV 相似的其他嗜肝 DNA 病毒的动物模型 |
4.3 复制 HBV 的小鼠模型 |
5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
5.1 原代肝细胞 |
5.2 肝癌细胞系 |
5.3 非肝源细胞系 |
6 现代医学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
6.1 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指标 |
6.2 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
6.3 免疫调节剂与基因治疗 |
6.4 治疗性疫苗 |
6.5 病毒壳体化抑制剂 |
6.6 联合治疗 |
7 中药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7.1 反相间接血凝实验 |
7.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7.3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筛选抗 HBV 中草药 |
7.4 以嗜肝 DNA 病毒感染动物作模型评价中草药抗 HBV 活性 |
8 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评估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8.1 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应用 |
8.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DHBV 方法的建立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血清 DHBV 提取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扶正利湿活血复方对鸭乙肝模型血清 DHBVDNA 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原代培养鸭胚肝细胞上清 DHBV 载量动态变化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5 扶正利湿活血复方对先天感染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 DHBV 的抑制作用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6)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抗乙肝病毒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抗乙肝病毒药物体外实验的研究状况 |
第一节 HepG2.2.15细胞筛选药物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荔枝核抗乙肝病毒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抗乙肝病毒药物体外筛选实验 |
第一节 抗乙肝病毒药物体外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二节 不同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体外筛选实验 |
一、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体外筛选实验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荔枝核提取物(IL)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
1. 荔枝核提取物IL 的提取分离方法 |
2. IL对HepG 2.2.15 细胞系HBsAg 与HBeAg 表达及HBV-DNA 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荔枝核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及抗乙肝病毒研究 |
第一节 荔枝核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试验 |
1. 实验材料、试剂和主要设备 |
2. 工艺流程 |
3. 讨论 |
第二节 荔枝核工业提取物(N)的体外抗乙肝病毒实验 |
一、 荔枝核工业提取物N对HepG 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 |
1. 药物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荔枝核工业提取物(N)的体内抗乙肝病毒实验 |
一、采用鸭乙型肝炎模型对抗乙肝病毒药物体内实验的研究概况 |
二、先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荔枝核工业提取物(N)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广西紫玉盘属植物体外抗癌生物活性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一节 抗癌药物筛选体系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紫玉盘属植物抗癌生物活性的研究近况 |
第二章 5种广西紫玉盘属植物体外抗癌生物活性筛选实验 |
第一节 紫玉盘属植物的提取 |
一、 药物采集 |
二、 提取实验 |
1. 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第二节 体外抗癌活性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生长时期的广西紫玉盘属植物紫玉盘体外抗癌生物活性实验 |
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2. 体外抗癌生物活性实验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7)抗HBV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反相间接血凝实验 |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筛选抗HBV中草药 |
4 以嗜肝DNA病毒感染动物作模型评价中草药抗HBV活性 |
(8)荔枝核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一节 荔枝核研究概况 |
1 荔枝核化学成分研究 |
2 荔枝核药理作用研究 |
3 临床应用 |
4 小结 |
第二节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天然药物研究概况 |
1 抗乙肝病毒中草药的筛选 |
2 抗乙肝病毒的中药及有效成分 |
3 治疗乙型肝炎的天然化合物 |
4 小结 |
第二章 荔枝核药用部位的提取及抗乙肝病毒的药理筛选 |
第一节 荔枝核药用部位的提取 |
1 实验部分 |
第二节 荔枝核药用部位的抗乙肝病毒药理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E 的化学组分初探 |
1 实验部分 |
第三章 荔枝核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E 的分离及药理筛选 |
第一节 E部位的分离 |
1 实验部分 |
2 讨论 |
第二节 H、I、J、K各组分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I、J部位的分离及药理筛选 |
第一节 硅胶柱层析及TLC制备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HPLC制备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I、J的各分离部分的药理筛选 |
1 I1、I2、J1、J2部位对HePG2.2.15细胞系的HBsAg和HBeAg的表达作用 |
2 单体化合物及其他部位对HePG2.2.15细胞系的HBsAg和HBeAg的表达作用 |
第五章 荔枝核原花色素类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一节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第二节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羧甲基茯苓多糖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引言 |
四、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六、 后记 |
(10)中草药抑制HBV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治疗HBV的研究现状 |
2 HBV的基因结构 |
3 中草药抑制HBV的作用机制 |
3.1 抑制HBV表面抗原 |
3.2 抑制HBV e抗原 HBV e抗原 (HBeAg) 是整个C基因区编码的一种多肽。 |
3.3 抑制HBV-DNA聚合酶 |
3.4 抑制HBV-DNA |
3.5 对HBV-DNA转录前水平和mRNA翻译水平的抑制作用 |
4 中草药抑制HBV的前景展望 |
四、ELISA技术筛选抗HBeAg中草药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叶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D]. 侯迎迎. 郑州大学, 2013(S2)
- [2]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金乾兴,周峰. 药学实践杂志, 2012(02)
- [3]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 孔祥廉,林慧,盖丽丽,梅全喜. 时珍国医国药, 2009(03)
- [4]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D]. 张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5]DHBV模型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用于评价中药复方抑制DHBV作用[D]. 翁瑞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6]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D]. 宋芸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05(08)
- [7]抗HBV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J]. 宋伟,武孔云,梁光义.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 [8]荔枝核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D]. 陈定奔.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1)
- [9]羧甲基茯苓多糖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 段会平. 武汉大学, 2004(04)
- [10]中草药抑制HBV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娟,倪虹,陈力,宋文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