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宝桑园基地示范新型生态农业

共建宝桑园基地示范新型生态农业

一、共建宝桑园基地 示范新生态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师晓洁[1](2020)在《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研究 ——以兴化得胜湖区域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里下河平原为典型的古泻湖成因的浅洼平原,其地势低洼,河湖纵荡,为众水汇注之地。数千年来,江河湖海的交错作用、水利设施建设、农业开垦以及人居活动造就了非常典型和独特的圩田、垛田景观。兴化地区位于里下河平原腹部地带,是里下河平原圩-垛田景观的典型代表区域。圩-垛田景观的发展和演变展示了,千百年来,古老智慧的劳动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反映了环境变迁、人居建设对兴化地区乡土景观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兴化地区圩-垛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试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探究圩-垛田景观的演变动力,以及探究其水利系统、农耕系统和聚落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以里下河平原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尺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资料和地方志、水利志,归纳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发展的演变动力。其次,以兴化市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兴化地区水利系统的组成、运行以及对区域的支撑性作用,探究在水利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土壤单元的农业开垦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兴化地区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具有浓厚地域性色彩的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系统,探究聚落的产生、发展与其特殊的河网水系以及农耕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以上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出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的核心价值以及当代圩-垛田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同时,根据以上理论研究成果,以得胜湖区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结合圩-垛田乡土景观的核心价值与生态理念以及兴化独特的乡土元素,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为研究兴化地区以及里下河平原的乡土景观和人居建设提供范本,以及为研究我国水网地区农业开垦与水系治理提供借鉴。

李燕飞,马靖羽,白雪,龚美霞,乐波灵[2](2019)在《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建议》文中指出选取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阐述广西推进蚕桑科普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分析了广东、江西等国内各地发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结合广西蚕桑发展实际提出了加大蚕桑科普活动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蚕桑科普进校园活动、探索多元蚕桑科普活动机制及运营模式、推进蚕桑科普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等开发策略,旨在为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

陈甫薇[3](2019)在《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渐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各地在旅游开发中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相关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不充分的框架构建,缺乏差异化的开发思路,缺乏生态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探索。所以需要针对各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选取广西蒙山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的脉络,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蒙山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状况,掌握当地政府、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相关者对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以及游客和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和感知度。通过进一步分析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总结出永安王城、水韵瑶寨、天书峡谷、湄江风光、丝绸工业景区、橙柿亲情谷等蒙山县典型生态景区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归纳出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类型丰富、旅游产品档次不高、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等蒙山生态旅游发展特点;针对存在的生态旅游主题不够突出、缺乏规划、生态投产效率低下、产业融合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物产资源、文化资源、旅游区位、产业政策、社会环境优势,克服经济底子薄、治理能力不强、旅游管理能力弱、生态服务缺项、旅游人才匮乏的劣势,以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区域合作、乡村振兴为契机,做到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等可操作性强的优化策略。为蒙山县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其它把旅游业定位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经济欠发达的生态优良县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有益参考和开发思路。

王一冰[4](2019)在《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研究 ——以江苏省东台市政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中央出台一系列“三农”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农村经济依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仍然采取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样成本高、污染大、可持续性差的发展模式,不但没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反而成了横在基层群众致富路上的拦路虎。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日益枯竭、能源过度消耗和愈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山论”来阐明生态与富民之间的重要关联。生态富民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直接责任人。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提出了关于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担当的研究问题。由生态富民的内涵入手,以责任政府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履行责任对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对基层政府生态富民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且界定了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基于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总结了江苏省东台市政府生态富民的创新实践,分析了东台市政府责任的履行现状及存在履责缺位的原因。在以江苏省东台市为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基层政府如何切实履行生态富民中职责的一些对策建议:从基层政府政绩观、干部队伍建设、群众宣传教育方面强化基层政府生态富民意识;从生态富民决策、产业体系构建、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明确基层政府生态富民责任实施重点;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强化监督问责等方面完善生态富民责任运行机制;从拓宽资金投入、均衡公共服务供给、谋划品牌项目支撑等方面构建基层政府生态富民保障体系;从落实中央政策、编制专项规划、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扶持基层政府生态富民事业发展。

祁姗[5](2019)在《基于生态适应理念的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为解决乡村人口流失、村庄用地低效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均质化等村庄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改善乡村现状的村庄规划。但目前来看,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乡村规划体系存在重单个村庄建设规划而轻村庄体系规划的问题。同时,生态环境是乡村的绿色背景及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目前由于村庄用地的无序分割、生态环境污染、乡村规划不当等行为造成村庄生态格局的破坏和绿色资源的消失,导致村庄人口的大量流失和土地的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村庄体系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村庄体系的地位及作用在整个城乡体系中越来越重要,学者们对于村庄体系也开始在规划学、地理学和经济学学科角度下作出较多研究,但在生态学视角下的村庄体系规划研究还仍有些许欠缺,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较少。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引导,传统的村庄体系规划及布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加上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倾斜,为此,如何平衡好村庄体系规划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构建村庄等级规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空间结构与生态的耦合机制并搭建村庄体系的生态策略已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地域特色资源和建造生态化的村庄体系的重要举措。首先,基于生态文明战略引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构建合理的村庄体系的现实背景以及规划绿色生态化的周至县村庄体系的地域背景下提出构建新的县域村庄体系的研究意义,以中心地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等作为村庄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村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生态导向下的村庄体系研究综述进行总结与借鉴,从而科学合理的评述周至县村庄体系现状发展概况并归纳总结问题致因;其次,在对生态适应内涵及过程机制的基础和村庄体系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的分析基础上,分别从等级规模、空间布局、产业维度和结构体系四个方面对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路径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和微观层面的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提出生态适应性规划策略,宏观层面主要以统筹县域生态要素、建构生态安全格局和促进产业生态转型等策略,微观生态层面村庄体系策略主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和打造地域生态文化为主要策略。

邓秋怡,陈志杰[6](2018)在《论生态农业旅游对广东农村发展的启示——以广州花都宝桑园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广东省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广东农村增创经济新优势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为例,结合当前广东省发展实际情况,探究生态农业旅游对广东农村发展思路的启示,以期为广东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科学参考。

邓佳[7](2018)在《广西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兴旺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则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广西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是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那坡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田少山多,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极大第阻碍了农业发展。但是,那坡县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巨大潜力。深入研究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对发展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助推那坡县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理论归纳分析等方法,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明确了农业产业对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以桑蚕、中草药、牲畜、油茶四大特色产业为例,分析研究了那坡县农业产业基础、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优势和劣势,指出了那坡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产业参与度低和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规模化不大和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制约那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应根据那坡县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桑蚕、油茶、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根基;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参与产业的积极性,加强他们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健全协同扶贫机制,有效整合扶贫资源,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效益。

王树昌[8](2017)在《蚕桑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进展》文中提出1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7年,海口综合试验站围绕体系任务工作目标和海南省蚕桑发展工作任务,全站科技人员积极投身桑蚕研究、综合试验站建设、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合作交流等科研和生产工作中。团队建设方面,海口综合试验站现有固定科技人员5人,高级职称3人,助理研究员1人。流动科技人员11人,新增编外科技人员1人,硕士研究生2人。科技平台和合作单位建设方面,建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桑蚕研究中心和蚕桑病

郝卫国[9](2017)在《“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中面临文化特色消失的问题。国内城乡景观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城市,近年来开始关注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引起人们重视。本文着眼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将天津地区乡村景观文化特色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乡村景观现状及文化特色梳理与保护规划策略及探索。使景观形态回归地方,承载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通过自然的乡村景观连接融洽的郊区及城市景观,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本文采用“系统-共生”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实证”的研究过程。在景观感知与评价基础上,从文化特色的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挖掘与传承乡村景观核心的历史和环境记忆。论文主要创新点:(1)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通过现状调研与文献分析,将天津市域乡村划分为4个类型区:环城地区、远郊平原地区、山区生态地区、滨海地区。(2)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通过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感知、评价、梳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的特点,包括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3)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在保护规划策略中保持并突出文化特色,在乡村文化传承中力求创新。发挥原有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留住乡村原风景的根与魂,再创新景观的精气神。本文采用“抽样-调查”与“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10个涉农区的80个乡村与乡镇进行了田野调查。论文的论述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1)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相关基础理论,并提出了研究目标与路线,搭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2)对乡村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乡村文化特色消失、文脉肌理面临断裂、边远地区结构破坏、乡村景观遭到蚕食、整体面临生态风险、规划审批缺少规范、乡村景观意识薄弱、乡村景观资金缺乏8个主要问题;对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梳理出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文化4类文化特色。(3)对文化特色进行解读,引入“系统性”、“原真性”理念,提出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6项保护策略;引入“整体性”、“乡村性”理念,提出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8项规划设计策略。(4)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实践经验与天津探索,归纳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城乡景观规划,政府合作民间协作,完善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术、科普共识5条保护规划探索。(5)最后的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借景沽上田园风光、塑造文化景观、协调传统与现代、传承文化特色4点研究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方俊清[10](2017)在《基于游憩行为的广州市休闲农业园景观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在我国呈全面发展之势,其规模壮大、类型增多、数量稳步增长,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场所的休闲农业园,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度过周末等闲暇时光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休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发展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但对其特殊类型的休闲农业园,从游客游憩行为角度,按不同类别进行景观建设的综合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游客游憩行为角度,对休闲农业园进行重新分类,并对其景观构成要素设计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相应案例进行景观的综合分析。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经过对广州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广泛调研,综合分析其发展现状,本项研究最终选定了观光、体验及度假三类休闲农业园作为个案,即从化区大丘庄园、花都区宝桑园和南沙区百万葵园。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手段,阐析了三家休闲农业园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概况、游憩行为划分的游客比例、园区规划设计及建设现状,特别是园区景观构成要素设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述。得出研究结论:不同类别的休闲农业园在园区景观构成要素设计上的差别和普遍规律。首先,其差别体现在:(1)观光类休闲农业园,较注重发挥基础观光功能的自然环境要素以及提供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人造景观要素的设计;(2)体验类休闲农业园,相比自然与人造景观要素设计,其人文景观要素设计更为突出,能紧扣园区的主题文化特色,将核心文化特色渗透到了文化景观设施和体验活动项目之中;(3)度假类休闲农业园,则考虑较为全面,设计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经济适用且较为完备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对文化功能设施进行多功能开发。其次,其普遍规律体现在:(1)自然环境要素设计方面,遵循保护开发的原则。(2)人造景观要素设计方面,满足园区生产和旅游的双重需要。(3)人文景观要素设计方面,充分挖掘园区核心农业文化特色。通过以上研究,以期对广州市未来休闲农业园景观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

二、共建宝桑园基地 示范新生态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建宝桑园基地 示范新生态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研究 ——以兴化得胜湖区域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及总结分析
        1.2.1. 乡土景观
        1.2.2. 圩田景观
        1.2.3. 兴化垛田
        1.2.4. 总结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区域尺度下的圩-垛田景观发展演变动力
    2.1. 自然演变过程
    2.2. 人口迁移和区域开发
    2.3. 环境变迁影响下的农田水利建设
3.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系统解析
    3.1. 水利系统
        3.1.1. 河湖水荡系统
        3.1.2. 堤坝闸堰系统
    3.2. 农耕系统
        3.2.1. 农业开垦发展历程(沤田——圩田——垛田)
        3.2.2. 不同土壤单元下的农田地貌景观
        3.2.3. 农田形态发育过程演变分析(大圩-小圩-垛田)
    3.3. 聚落系统
        3.3.1 乡村聚落
        3.3.2. 城镇聚落
4.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4.1. 圩-垛田景观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1. 水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2. 圩-垛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圩-垛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4.2.1. 恢复水网环境的生态功能
        4.2.2. 延续垛田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4.2.3. 传承发扬传统农耕智慧
5.案例分析
    5.1. 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总体规划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简介
        5.1.3. 借鉴与启示——逻辑严谨、在地性极强的规划设计框架
    5.2. 微山湖湿地公园
        5.2.1. 项目背景
        5.2.2. 项目简介
        5.2.3. 借鉴和启示——生态可持续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5.3. 南京溧水郭兴村·乡村改造
        5.3.1. 项目背景
        5.3.2. 项目简介
        5.3.3. 借鉴与启示——保护原有乡村肌理,让农田成为亮点
    5.4. 鹿鸣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项目简介
        5.4.3. 借鉴与启示——将农业景观与低维护乡土植物融入景观设计之中
    5.5. 德阳市高槐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5.5.1. 项目背景
        5.5.2. 项目简介
        5.5.3. 借鉴与启示——梳理汇水路径,形成“水泊沟回”的生态水系
6.兴化得胜湖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6.1. 前期分析
        6.1.1. 区位条件分析
        6.1.2. 相关上位规划分析
        6.1.3. 现状分析
        6.1.4. 总结
    6.2. 目标与愿景
        6.2.1. 规划设计依据
        6.2.2. 规划目标
    6.3. 规划策略
    6.4. 总体规划
        6.4.1. 总体规划结构
        6.4.2. 道路交通规划
        6.4.3. 服务设施规划
        6.4.4. 规划体系
    6.5. 重要节点设计
        6.5.1. 生态湖泊节点设计
        6.5.2. 特色渔农节点设计
        6.5.3. 圩-垛风光节点设计
    6.6. 经济技术指标
7.总结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2)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推进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1.1 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蚕桑文化的需要
    1.2 是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是面向东盟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1.4 是丰富教学手段培养科学思维的需要
2 我国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与分析
    2.1 广东宝桑园——借助科研力量发展
    2.2 江西凤凰沟田园综合体——综合开发,多种模式同时运行发展
    2.3 江苏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
        2.3.1 华佳丝博园——以蚕桑丝绸全产业链为主线发展蚕桑科普旅游
        2.3.2 吴江太湖雪文化产业园——依托丝绸文化底蕴,一丝兴三业
        2.3.3“蚕桑居”工作室——定位精准,针对学生课程做深做细
    2.4 浙江达利·丝绸世界景区——做活工业,结合自身丝绸优势与旅游深度融合
    2.5 湖北南漳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蚕桑文化与丝绸工业完美结合
    2.6 陕西安康石泉蚕桑休闲旅游模式——依托鎏金铜蚕文化优势,结合乡村发展蚕桑旅游
    2.7 四川蚕桑科普旅游——政府统一布局,“专合+企业+景区”模式发展
    2.8 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朝专业、精准方向发展
3 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蚕桑科普活动示范基地的建设
    3.2 大力开展蚕桑科普进校园活动
    3.3 探索多元蚕桑科普活动机制及运营模式
    3.4 将蚕桑科普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3.5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3)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图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2章 蒙山县旅游发展现状
    2.1 蒙山县概况
    2.2 蒙山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2.3 蒙山县旅游资源概况
    2.4 蒙山县主要生态旅游景点现状
        2.4.1 永安王城
        2.4.2 长坪水韵瑶寨
        2.4.3 天书峡谷
        2.4.4 湄江风光
        2.4.5 丝绸工业旅游景区
        2.4.6 “橙柿”亲情谷
第3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3.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 对游客的调查数据分析
        3.2.2 对居民的调查数据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4.1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遇
        4.1.4 威胁
    4.2 蒙山县生态旅游特点分析
        4.2.1 适宜发展旅游产业
        4.2.2 产业融合类型丰富
        4.2.3 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4.2.4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4.3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生态主题不够突出
        4.3.2 生态旅游缺乏规划
        4.3.3 生态投产效率低下
        4.3.4 产业融合功能不强
第5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5.1 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5.1.1 景区打造体现生态化
        5.1.2 完善绿色住宿结构
        5.1.3 强化绿色餐饮服务
        5.1.4 将生态认知寓教于娱
        5.1.5 提倡绿色购物形式
        5.1.6 推广生态主题游览
    5.2 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
        5.2.1 及时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5.2.2 开发与保护并重
        5.2.3 提升旅游相关者生态旅游理念
        5.2.4 严控生态旅游发展方向
    5.3 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
        5.3.1 加大“硬件”建设激活市场
        5.3.2 增强“软件”发挥智力作用
        5.3.3 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5.4 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
        5.4.1 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
        5.4.2 升级特色旅游品牌
        5.4.3 打造龙头旅游景区品牌
        5.4.4 提升旅游商品品牌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研究 ——以江苏省东台市政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富民的提出
        一、生态富民
        二、生态富民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一、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角色
        二、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责任政府理论对基层政府生态富民中职责研究的适用性
第二章 江苏省东台市政府生态富民的创新实践
    第一节 东台市政府生态富民的历史概况
        一、市政府牵头整治规划,“一城三区”空间布局明晰
        二、县镇政府干部走镇串村宣讲生态乡村建设
        三、市政府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生态选资
        四、市政府挖掘资源禀赋,推进全域旅游项目
    第二节 东台市政府生态富民的创新举措
        一、制定生态富民顶层设计规划
        二、开展生态富民宣传活动
        三、优化项目支撑资本结构
        四、创塑生态品牌产业体系
第三章 江苏省东台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履责现状
    第一节 东台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职责的初步履行
        一、初步建立推动生态富民政策体系
        二、开展系列生态富民思想宣传活动
        三、提供部分生态富民配套公共设施
    第二节 东台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履责缺位的表现
        一、生态富民配套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二、生态富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生态富民工作监督问责不严
    第三节 东台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履责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干部队伍生态建设责任意识淡薄
        二、生态富民地方法律体系不健全
        三、生态富民监督问责体制不完善
第四章 生态富民中基层政府履责优化方略
    第一节 强化基层政府生态富民意识
        一、基层政府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
        二、基层干部队伍强化生态富民思想
        三、开展生态富民群众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节 明确基层政府生态富民责任实施重点
        一、进行严谨科学生态富民决策
        二、引导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
        三、整合全社会资源投入生态富民建设
    第三节 完善基层政府生态富民责任运行机制
        一、健全生态富民地方性法律法规
        二、完善生态富民管理体制
        三、强化对生态富民工作监督问责
    第四节 构建基层政府生态富民保障体系
        一、拓宽生态富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二、均衡生态富民配套公共服务供给
        三、谋划生态富民品牌项目支撑
    第五节 扶持生态富民事业发展
        一、编制生态富民专项规划
        二、落实生态富民相关政策法规
        三、建立生态富民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生态适应理念的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战略引导新时代乡村振兴
        1.1.2 构建合理的村庄体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前提
        1.1.3 统筹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周至县村庄体系良好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生态适应
        1.4.2 村庄体系、镇村体系与城镇体系
    1.5 研究对象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2.1.4 城乡一体化理论
        2.1.5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
        2.1.6 理论总结
    2.2 村庄体系研究综述
        2.2.1 村庄人口规模相关研究
        2.2.2 村庄职能等级研究动态
        2.2.3 村庄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2.4 村庄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2.3 村庄体系生态化研究综述
        2.3.1 居民点体系规划生态化研究综述
        2.3.2 村庄布局规划生态化研究进展
        2.3.3 村庄生态建设规划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现状研判
    3.1 村庄调研与区域基本概况
        3.1.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3.1.2 研究区位概况
        3.1.3 生态环境要素
        3.1.4 土地利用现状
        3.1.5 乡村产业概况
        3.1.6 人口用地规模
        3.1.7 教育配套设施
    3.2 县域村庄体系现状特征
        3.2.1 村庄等级规模
        3.2.2 村庄空间布局
        3.2.3 村庄空间结构
        3.2.4 村庄基础设施
    3.3 村庄体系视域下周至县村庄生态适应分析
        3.3.1 村庄建设挤压生态空间,导致乡村人居环境恶化
        3.3.2 村庄体系不健全,生态服务支撑能力较弱
        3.3.3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生态失衡
        3.3.4 体系建设缺乏生态化的引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适应理念下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路径探析
    4.1 生态适应与村庄体系动力机制
        4.1.1 生态适应的运行机制
        4.1.2 村庄体系内源性驱动机制
        4.1.3 村庄体系外源性驱动机制
    4.2 等级规模
        4.2.1 预测人口规模和村庄数量
        4.2.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2.3 等级规模体系调整
    4.3 空间布局
        4.3.1 中心村选址
        4.3.2 构建村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3.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4 产业发展
        4.4.1 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4.2 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4.4.3 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4.4.4 产业生态发展模式
        4.4.5 构建乡村群单元建设
    4.5 空间结构
        4.5.1 村庄空间结构与生态适应的关系
        4.5.2 村庄土地利用结构
        4.5.3 乡村产业结构
        4.5.4 乡村地域空间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县域村庄体系生态适应性规划策略
    5.1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5.1.1 农村居民点体系
        5.1.2 镇村职能规模结构
    5.2 县域村庄分类体系规划
        5.2.1 哑柏镇——平原型村庄体系重构
        5.2.2 竹峪镇——台塬型村庄体系重构
        5.2.3 厚畛子镇——山地型村庄体系重构
    5.3 县域村庄体系生态适应目标框架
        5.3.1 构建理念
        5.3.2 策略框架
    5.4 统筹县域空间生态要素
        5.4.1 建构景观安全格局
        5.4.2 修复生态自然区域
        5.4.3 优化土地空间格局
        5.4.4 整合开敞空间要素
        5.4.5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
    5.5 促进产业生态转型
        5.5.1 农业绿色经济化
        5.5.2 旅游生态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镇域村庄体系生态适应性规划策略
    6.1 楼观镇村庄体系现状特征
        6.1.1 区位概况
        6.1.2 自然生态环境
        6.1.3 社会经济概况
        6.1.4 村庄体系现状
    6.2 镇域村庄体系规划
        6.2.1 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6.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得分
        6.2.4 镇域村庄布局规划
        6.2.5 镇域村庄分类规划
    6.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6.3.1 农田生态保育
        6.3.2 用地高效集约
        6.3.3 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6.4 加强生态修复工程
        6.4.1 村庄特色景观营造
        6.4.2 交通网络生态化
    6.5 打造地域生态文化
        6.5.1 生态思想传承
        6.5.2 增加旅游内涵
        6.5.3 生态村民培育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三 :各镇(乡)村庄迁并意向表
    附录四 :撤并后各镇村名称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6)论生态农业旅游对广东农村发展的启示——以广州花都宝桑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必要性
    1.1 当前广东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2 当前广东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2 广州花都宝桑园案例分析
    2.1 概况
    2.2 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点与不足
        2.2.1 优点。
        2.2.2 不足。
3 广东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路径
    3.1 坚持生态第一位原则
    3.2 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交流, 主动寻找相关政策支持
    3.3 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
    3.4 合理规划, 打造特色休闲农业

(7)广西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贫困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
        1.1.2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
        1.1.3 特色产业扶贫是民族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主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2 特色产业扶贫概念及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特色产业扶贫定义
    2.2 研究的理念和理论基础
        2.2.1 五大发展理念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3 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 那坡县农业现状
        3.1.1 那坡县农业资源条件
        3.1.2 那坡县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3.2 那坡县近期农业扶贫产业发展规模及成效
        3.2.1 桑蚕产业
        3.2.2 中药材产业
        3.2.3 牲畜养殖产业
        3.2.4 油茶产业
    3.3 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发展现状
        3.3.1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3.3.2 以内源发展创新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新机制
    3.4 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3.5 政府引导下“造血式”扶贫活动逐步深入
    3.6 各种惠农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促进扶贫产业发展
        3.6.1 桑蚕产业政策扶持显成效
        3.6.2 中草药扶贫产业政策倾斜增收益
        3.6.3 养殖业受政策帮扶显规模
        3.6.4 油茶产业受政策技术双重驱动发展快
    3.7 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效益初显
        3.7.1 经济效益
        3.7.2 社会效益
        3.7.3 生态效益
4 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4.1.1 贫困村交通设施普遍较差、涉及面广
        4.1.2 资金不足影响了基础设进度
        4.1.3 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及自觉性差
    4.2 农业特色产业链不完善
        4.2.1 贫困村农特色产业发展选择能力缺乏
        4.2.2 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技能不足,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差
        4.2.3 金融服务不到位多维约束那坡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4.2.4 与特色产业发展匹配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4.3 扶贫开发机制不健全
        4.3.1 政府需要发挥在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中的主导作用
        4.3.2 企业与贫困主体之间联结机制不完善
        4.3.3 扶贫工作组织与贫困主体之间沟通要加强
        4.3.4 政府与对口帮扶工作组织交流机制不健全
        4.3.5 各参与扶贫主体之间协同性不强
    4.4 资源协调整合度不高
        4.4.1 产业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蓄势待发
        4.4.2 不同扶贫对象之间资源分配要进一步协调
        4.4.3 扶贫单位之间关系协调要加强
    4.5 示范园区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4.5.1 发展过分依赖政策性扶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4.5.2 示范区科技支撑能力有限,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扶持
        4.5.3 示范区培训和示范带动效果不尽意
    4.6 “造血式”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瓶颈诸多
        4.6.1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难度高
        4.6.2 特色产业发展依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
        4.6.3 “造血式”扶贫服务体系缺乏人才支撑
    4.7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效益不显着
5 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根基
    5.2 选择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科学调整和布局农业产业
        5.2.1 桑蚕产业发展建议
        5.2.2 中草药产业发展建议
        5.2.3 油茶产业发展建议
        5.2.4 养殖业产业发展建议
    5.3 深入推动“造血式”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5.3.1 着力抓好农村基层治理,激发农村贫困人群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5.3.2 强化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举措,助力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5.4 健全协同扶贫机制,有效整合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资源
        5.4.1 完善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扶贫机制
        5.4.2 协调整合扶贫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5.5 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效益
        5.5.1 以创新驱动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内生动力
        5.5.2 按协调发展建立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新格局
        5.5.3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扶贫产业竞争力
        5.5.4 加强开放互动,拓宽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渠道
        5.5.5 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红利释放共享中国
致谢
参考文献

(8)蚕桑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1) 蚕桑资源食药用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2) 蚕桑资源饲料化肥料化利用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1) 适应多批次规模化养蚕布局的栽培收获模式
        (2) 蚕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预警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4 应急任务
3 重要科研进展
    3.1 出版专着《海南蚕桑》
    3.2 基础设施建设
    3.3 引进并创新桑树硬枝 (绿枝) 扦插立体育苗技术
    3.4 产品研制
4 扶贫工作情况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2018年工作计划
    (1) 推进省力化、高效的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研究和实践
    (2) 加快桑树扦插育苗大棚建设和投产运行
    (3) 推进体系内合作
    (4) 推进儋州基地桑树资源圃和生态桑园建设
    (5) 继续推进桑树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9)“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样本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维度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框架图示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景观规划
        2.1.2 文化特色保护
    2.2 理论研究
        2.2.1 国外研究状况
        2.2.2 国内研究状况
        2.2.3 本研究的视角
        2.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天津地区乡村景观现状
    3.1 面临问题
        3.1.1 乡村文化特色消失
        3.1.2 文脉肌理面临断裂
        3.1.3 边远地区结构破坏
        3.1.4 乡村景观遭到蚕食
        3.1.5 整体面临生态风险
        3.1.6 规划审批缺少规范
        3.1.7 乡村景观意识薄弱
        3.1.8 乡村景观资金缺乏
    3.2 基本特征
        3.2.1 由“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
        3.2.2 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
        3.2.3 由“乡村性”转向“城市性”
    3.3 重建路径
        3.3.1 城镇化整理型
        3.3.2 易址迁建型
        3.3.3 保留发展型
第4章 天津地区乡村文化特色梳理
    4.1 乡村类型
        4.1.1 环城地区
        4.1.2 远郊平原地区
        4.1.3 山地生态地区
        4.1.4 滨海地区
    4.2 梳理整合
        4.2.1 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
        4.2.2 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
        4.2.3 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
        4.2.4 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
    4.3 乡村景观感知与评价
        4.3.1 乡村景观感知
        4.3.2 乡村景观评价
        4.3.3 建立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库
第5章 文化特色保护策略
    5.1 保护面临问题
        5.1.1 与乡村生产生活脱节
        5.1.2 整体上缺乏合理规划
        5.1.3 建筑重功能轻艺术
        5.1.4 景观生态问题严重
    5.2 乡村景观变迁
        5.2.1 明显的突变性
        5.2.2 传统元素被遗弃
    5.3 保护准则
        5.3.1 村民为本的目的准则
        5.3.2 保留提升的时序准则
        5.3.3 与时俱进的动态准则
        5.3.4 提取创新的关联准则
        5.3.5 融合展示的整体准则
        5.3.6 近远期结合准则
    5.4 保护策略
        5.4.1 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
        5.4.2 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
        5.4.3 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
        5.4.4 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
        5.4.5 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
        5.4.6 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
第6章 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策略
    6.1 规划设计原理
        6.1.1 规划设计原则
        6.1.2 规划设计目标
        6.1.3 规划设计方法
    6.2 规划设计策略
        6.2.1 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
        6.2.2 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
        6.2.3 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
        6.2.4 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
        6.2.5 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
        6.2.6 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
        6.2.7 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
        6.2.8 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
第7章 文化特色保护规划探索
    7.1 经验借鉴
        7.1.1 北京经验
        7.1.2 上海经验
        7.1.3 浙江经验
        7.1.4 江苏经验
        7.1.5 台湾经验
    7.2 天津探索
        7.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7.2.2 统筹城乡景观规划
        7.2.3 政府合作民间协作
        7.2.4 完善审批、管理制度
        7.2.5 推进学术、科普共识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借景沽上田园风光
        8.1.2 塑造文化景观
        8.1.3 协调传统与现代
        8.1.4 传承文化特色
    8.2 创新点
        8.2.1 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
        8.2.2 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
        8.2.3 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游憩行为的广州市休闲农业园景观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概述
    2.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估
第三章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要素设计阐析
    3.1 基于游憩行为的园区分类
        3.1.1“游憩行为”专家观点借鉴
        3.1.2 游憩行为的分类与界定
    3.2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要素
        3.2.1 自然环境要素
        3.2.2 人造景观要素
        3.2.3 人文景观要素
    3.3 休闲农业园的自然环境要素设计阐析
        3.3.1 地形
        3.3.2 水体
        3.3.3 植物
    3.4 休闲农业园的人造景观要素设计阐析
        3.4.1 公共基础设施
        3.4.2 服务管理设施
    3.5 休闲农业园的人文景观要素设计阐析
        3.5.1 文化景观设施
        3.5.2 文化体验活动项目
第四章 广州市三类休闲农业园景观调查分析
    4.1 广州市休闲农业总体现状
        4.1.1 空间分布
        4.1.2 发展特点
        4.1.3 案例选取理由
    4.2 大丘庄园:观光类游憩行为为主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调查分析
        4.2.1 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2.2 景观构成要素设计分析
        4.2.3 评估
    4.3 宝桑园:体验类游憩行为为主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调查分析
        4.3.1 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3.2 景观构成要素设计分析
        4.3.3 评估
    4.4 百万葵园:度假类游憩行为为主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调查分析
        4.4.1 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4.2 景观构成要素设计分析
        4.4.3 评估
    4.5 综合评估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发展趋势
        5.2.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广州市休闲农业园调查问卷表

四、共建宝桑园基地 示范新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研究 ——以兴化得胜湖区域景观设计为例[D]. 师晓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建议[J]. 李燕飞,马靖羽,白雪,龚美霞,乐波灵. 广西蚕业, 2019(02)
  • [3]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陈甫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4]基层政府在生态富民中的职责研究 ——以江苏省东台市政府为例[D]. 王一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基于生态适应理念的西安市周至县村庄体系规划策略研究[D]. 祁姗. 长安大学, 2019(01)
  • [6]论生态农业旅游对广东农村发展的启示——以广州花都宝桑园为例[J]. 邓秋怡,陈志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2)
  • [7]广西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研究[D]. 邓佳. 广西大学, 2018(12)
  • [8]蚕桑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进展[J]. 王树昌. 蚕学通讯, 2017(04)
  • [9]“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D]. 郝卫国. 天津大学, 2017(10)
  • [10]基于游憩行为的广州市休闲农业园景观分析研究[D]. 方俊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共建宝桑园基地示范新型生态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