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瘿痈化脓5例(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崔庆科[2](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高晖[3](2020)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针灸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疗效已有众多文献及临床研究证明。针灸临床的诊疗特色是经络辨证,但目前针灸临床治疗中对经络辨证的强调和重视尚有不足。基于古籍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可知,不论在经脉循行及病候、古今医家针灸处方选择、腧穴主治规律及疾病病因病机方面,甲状腺疾病都同手阳明经关系密切,而手三阳经在不同程度上均和颈部疾患存在联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反映人体生命活动动态变化的特定部位,其体表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等会随着人体脏腑气血的盈亏虚实、机能状况的强弱盛衰而不断变化,因此,通过探寻特定经络腧穴在特定疾病状态下出现的特殊变化,可以更具针对性的指导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诊察并对比甲状腺结节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手三阳经上肢循行部位的经络腧穴反应现象,总结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反应特性。方法以3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观察组)和33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诊察受试者手三阳经上肢循行部位,观察其阳性反应物(条索、结节、凹陷等形态异常)及压痛出现情况,并测定压痛点的固定压力值(15N)VAS评分;运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压痛点的相对压痛阈值(注:相对压痛阈值=部位压痛阈值-异神经节非穴非压痛点压痛阈值)。本研究以阳性反应物出现率、压痛出现率、压痛点固定压力值VAS评分和相对压痛阈值作为观察指标,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诊察。结果1 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1.1经络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均以大肠经出现阳性反应物最多。其中,观察组内手阳明大肠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三焦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对照组内大肠经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小肠经的出现率(P<0.01),三焦经与大肠经、小肠经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肠经、三焦经的出现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小肠经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腧穴阳性反应物出现率比较两组受试者出现的阳性反应物(条索、结节、松软、凹陷等形态异常等)均多分布在上臂部。大肠经多集中在“手五里—臂臑”段,其中,观察组的手五里阳性反应物出现率为31.8%、臂臑为33.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同名腧穴出现率(手五里4.5%、臂臑3.0%)(P<0.01);三焦经阳性反应物多分布于“清冷渊—消泺”段,且观察组阳性反应物出现率(18.2%)高于对照组同段阳性反应物出现率(4.5%)(P<0.05);小肠经阳性反应物散见于上臂部,暂无明显分布规律。2手三阳经压痛出现率比较2.1经络压痛出现率比较(1)组内比较:观察组内大肠经压痛出现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P<0.01),三焦经压痛率显着高于小肠经(P<0.01)。对照组内大肠经压痛率显着高于三焦经和小肠经(P<0.01),三焦经与小肠经压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大肠经、三焦经的压痛出现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经(P<0.01),但两组间小肠经压痛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腧穴压痛出现率比较上肢手三阳经压痛反应的分布规律为:①前臂部,两组受试者均在大肠经“下廉—手三里”段呈高压痛出现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臂部,两组受试者均以大肠经“肘髎—手五里”段、臂臑压痛出现率较高,但观察组在“曲池—肩髃”段存在广泛压痛;两组受试者的三焦经压痛均集中在“清冷渊—消泺”段;而两组受试者的小肠经压痛散见于上臂部,暂无明显规律。进一步对两组间腧穴压痛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示:①经穴:大肠经经穴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曲池在观察组中的压痛出现率分别为68.2%、65.2%、54.5%、28.8%、27.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均P<0.01);三焦经经穴消泺、清冷渊在观察组中的压痛出现率分别为22.7%、18.2%,均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均P<0.05)。②非经穴:大肠经手五里下1寸处在观察组的压痛出现率(74.2%)高于对照组同部位压痛出现率(10.6%),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焦经消泺下1寸处在观察组的压痛出现率(9.1%)高于对照组同部位压痛出现率(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压痛点固定压力值VAS评分比较对两组均呈较高压痛出现率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进行比较,观察组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的固定压力值VA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各穴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肘髎、手五里、臂臑(均P<0.01);消泺、清冷渊(均P<0.05)]。4压痛点相对压痛阈值比较比较两组均呈较高压痛出现率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的相对压痛阈值,观察组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的相对压痛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同名腧穴,各穴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均P<0.01);消泺(P<0.05)]。结论(1)观察组大肠经和三焦经的阳性反应物及压痛出现率、压痛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初步提示两经与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关性。(2)手阳明大肠经络腧穴的阳性反应物及压痛出现率均显着高于手少阳三焦经,且在上臂循行部位呈现较广泛压痛,提示大肠经和甲状腺结节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应重视对本经的诊察,也为从阳明经论治甲状腺疾病提供了佐证。(3)甲状腺结节患者手三阳经阳性反应多分布于上臂部,提示上臂部腧穴和甲状腺疾病可能存在更密切的联系。其中,肘髎、手五里、臂臑、清冷渊、消泺相较于其他穴位,更具特异性。
余悦[4](2020)在《刘喜明从“邪郁少阳”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87例临床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刘喜明教授治疗8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观察,总结导师从“邪郁少阳”论治SAT的临床经验。从“邪郁少阳”探讨SAT急性期的病因病机,丰富中医理论,为纯中药治疗SAT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来源:从导师刘喜明教授病例库中提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SAT的门诊病例。筛选辨证属“邪郁少阳”证,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87例。2.资料收集:基于真实情景记录病例数据,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理化指标、治疗史、既往史、伴随症状及体征、中医辨证及方药等,选取0周、4周、8周、12周作为分析节点。3.统计分析:病例资料录入Excel 2017,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统计分析方法。中药处方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87例SAT患者中,男性16例(18.39%),女性71例(81.61%),男女之比约1:4。平均年龄46.03±9.90岁,41~50岁者居多,共35例(40.23%),其次为31~40岁者,共26例(29.89%)。发病季节春季最多(34.48%),其次为秋季(25.29%)。67.82%的患者既往接受激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治疗。2.临床表现:(1)甲状腺疼痛:87例患者中,85例(97.70%)存在甲状腺部位疼痛。其中双侧疼痛者13例(15.29%),仅左侧疼痛者9例(10.59%),仅右侧疼痛者25例(29.41%),38例(44.71%)有转移疼痛(由右及左者15例,由左及右者23例);21例(24.71%)有放射痛(11例放射至耳部,6例放射至咽部,2例放射至下颌部,2例放射至头部);轻度疼痛者44例(51.76%),中度疼痛者18例(21.18%),重度疼痛者23例(27.06%)。(2)发热:87例患者中,发热53例(60.92%),其中30例(56.60%)低热,15例(28.30%)中热,8例(15.10%)高热,最高体温达39.9℃;20例(37.74%)发热无规律,13例(24.53%)午后发热明显,15例(28.30%)夜间发热明显,5例(9.43%)午后及夜间发热。(3)治疗前后症状变化:87例患者在初诊时主要症状为:甲状腺痛(97.70%)、发热(60.92%)、甲状腺肿(40.23%)、多汗(39.08%)、疲倦乏力(37.93%)、急躁易怒(37.93%)等。末次就诊时,20例(22.99%)患者症状消失,67例(77.01%)患者仍诉不适,频率高于10%的症状包括:多汗(17.24%)、疲倦乏力(16.09%)、口干口渴(14.94%)、心悸心慌(11.49%)、恶寒(10.34%)。3.理化检查:(1)甲状腺功能:87例患者中,一过性甲亢者53例,占60.92%,甲亢时间最短者持续14天,33例(62.26%)在4周内缓解,8周内缓解48例(90.57%);15例出现亚临床甲减,占17.24%;19例出现甲减,占21.84%。(2)血沉:87例患者血沉加快者44例,占50.57%,血沉恢复时间最短者为11天,最长者超过12周(5例,占5.75%),39例平均稳定时间为43.26±17.70天。(3)甲状腺超声:35例提示甲状腺体积增大,52例显示片状低回声区或回声不均,19例局部血流丰富,29例伴见甲状腺结节,1例提示甲状腺术后改变。4.疗效分析:(1)止痛:85例甲状腺疼痛患者服用中药后止痛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83天,平均26.34±19.30天。(2)退热:53例发热患者退热时间最短2天,其中1例间断发热84天,52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16.31±12.21天。(3)症状改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5.82±7.63,末次治疗时症状总积分2.02±2.58,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指数87.22%(尼莫地平法)。5.用药规律:245张处方中共包含中药136味,药物频次总和为2103次。应用最多的6位的药物(频率>55%)为:连翘(81.63%)、青蒿(71.43%)、柴胡(70.61%)、黄芩(69.39%)、浙贝母(57.14%)、半夏(55.92%)。结论1.基本特征:本病女性高发,男女之比约1:4,多见于31~50岁中青年人群,发病以春季最多。2.病机:SAT急性期符合“邪郁少阳”的病机特点,97.70%患者出现甲状腺部位疼痛,病位在少阳,放射痛或转移性疼痛属少阳郁滞;60.92%的患者发热,规律多为午后或夜间发热,热度或高或低,符合少阳郁热,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多无恶寒,或恶寒不明显,乃“邪郁少阳”,不得发越。3.治法方药:依据SAT邪郁少阳证候特点,确立和解少阳、透邪外达、兼以解毒的治疗大法,方药选取小柴胡汤或蒿芩清胆汤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青蒿、黄芩、连翘、浙贝母等。4.止痛退热:单纯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减轻甲状腺部位疼痛作用,平均止痛时间26.34±19.30天;具有较好退热效果,平均退热时间16.31±12.21天。
李品[5](2020)在《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是常见的甲状腺炎症性疾病,按照疾病表现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目前已证实SAT急性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期。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学研究,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系统溯源,再论述导师基于“火郁发之”理论采用“升阳清热”法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和组方思想;其次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及安全性;再次,应用Meta分析,验证高师提出的“升阳清热”法治疗SAT的疗效和安全性;最后,体外实验研究观察“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阐释其治疗急性期SAT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火郁发之”理论用于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治疗的理论研究1.1“火郁发之”理论溯源:将“火郁发之”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采用文献学、逻辑学的方法,对“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其内容包括“火”、“郁”、“发”各自的内涵,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认知以及“火郁发之”代表方剂分别进行阐述。1.2吾师高天舒教授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论治SAT思想传承:从定义、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阐释吾师高天舒教授对于SAT论治理念。论述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中药复方瘿痛饮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理论基础和组方思想。2.“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临床疗效观察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观察病例均为在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未经治疗的急性期SAT(热毒炽盛证)患者,本研究共纳入合格病例共计60人。结合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并符合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热毒炽盛证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强的松组和中药组。中药组采用具有“升阳清热”中药复方瘿痛饮,由导师高天舒教授自拟,具体组成如下:升麻、柴胡、僵蚕、薄荷、黄连、黄芩、牛蒡子、生甘草、桔梗、板蓝根、连翘、玄参、蝉蜕、姜黄,实验观察期为疗程均为4周,随访时间为12周。观察指标包括疼痛改善程度、疼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大消退程度及时间、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甲状腺功能、血沉、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以及安全性指标、依从性指标和不良事件等。3.“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等七个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搜索,共得到243篇SAT文献,经剔除重复,综述、系统评价等文章以及筛除研究内容不符、设计不严谨等文献后,应用Meta分析对“升阳清热”法治疗S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指标包括总体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疼痛缓解程度及止痛时间、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大消退程度及时间、心悸、烦躁易怒症状、甲状腺功能、血沉、不良反应、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及等指标。4.“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4.1制备含药血清:5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200±20g体重的Wistar大鼠(购于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辽)2010-000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强的松组),每组10只。受试方剂瘿痛饮,其中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分别按照正常成人的0.5、1.0、2.0倍剂量。经过换算,低剂量组药物浓度=0.33g/ml,中剂量组药物浓度=0.67g/ml,高剂量组药物浓度=1.32g/ml,每次灌胃剂量为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强的松组大鼠,按照成人10mg日三次正常剂量计算,将醋酸波尼松龙用0.9%Nacl溶解为0.156mg/ml浓度,每次灌胃剂量为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大鼠空白组大鼠则予生理盐水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7d后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灭活补体、过滤细菌后置于EP管中,密封保存于-80℃冰箱中。4.2培养细胞:正常人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购自上海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细胞培养箱(环境温度37℃、5%CO2、相对饱和湿度)下细胞培养,1:2传代。4.3腺病毒感染:随机将Nthy-roi3-1细胞分为2组,即空白组和模型组。将模型组腺病毒感染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强的松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按照分组组别将模型组、强的松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进行腺病毒感染。将各组Nthy-roi3-1细胞对应加用含药血清,其中空白组为正常大鼠血清+正常非腺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组为正常大鼠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强的松组为强的松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低剂量组为低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中剂量组为中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高剂量组为高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中的Caspase-1蛋白含量,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的细胞上清液T3、T4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LDH,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blot测定细胞GSDMD-N、Caspase-1、NLRP-3、ELAVL-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测定细胞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表达,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焦亡水平。结果:1.“火郁发之”理论用于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治疗的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了“火”、“郁”、“发”各自的概念涵义,并解释了“火郁”的成因和种类、“发之”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方法。分别比较各朝代对于“火郁发之”的理论认知,总结出“火郁发之”理论涵义由《内经》中五运六气“郁”、“发”到金元时期的发表出汗,到最终采用“因势利导”治疗火热性疾病的转变过程。从经方、验方的角度系统阐述“火郁发之”代表方剂和组方思想。最后以“火郁发之”理论为基础,深入传承吾师高天舒教授对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论治理论,并对自创中药复方瘿痛饮治疗本病的组方理论依据进行阐释。2.“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临床疗效观察2.1 VAS疼痛评分:治疗2周时,中药组改善VAS疼痛评分疗效优于强的松组(P=0.020<0.05);治疗4周时,中药组与强的松组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307>0.05)。2.2甲状腺肿大程度测定:分别于治疗前、2周、4周和16周对各组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进行触诊,两组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小,且2周、4周时中药组与强的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P=0.281>0.05,4周:P=0.875>0.05);随诊观察第16周时,中药组甲状腺肿大程度明显小于强的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2.3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中药组退热时间(5.90±2.81天)与强的松组(6.60±4.06天)相比无显着差异(P=0.375>0.05),中药组疼痛消失时间(6.87±2.35天)与强的松组(10.00±5.78天)相比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2.4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3.57±4.20)与强的松组(7.37±6.75)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00<0.01,P=0.000<0.01),且中药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强的松组(P=0.009<0.01),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组(P=0.026<0.05)。2.5甲状腺功能: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与强的松组血清FT3、FT4均有明显下降,TSH明显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T3:P=0.774>0.05,FT4:P=0.264>0.05,TSH:P=0.186>0.05)。2.6血沉:治疗2周、4周时,中药组和强的松组ESR水平均成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周:P=0.744>0.05,4周:P=0.526>0.05)。2.7复发率、甲减发生率:在第16周时,中药组治疗后无病例复发,强的松组有1例复发;中药组甲减发生2例(甲减发生率6.7%),强的松组发生3例(甲减发生率10%),就复发率和甲减发生率而言,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P=064>0.05)。2.8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检测,结果除强的松组治疗后白细胞总数(8.03±1.47^109/L)出现显着上升(正常范围内)外,两组其他指标均无异常。2.9不良事件及依从性指标:不良事件强的松组1例,中药组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依从性方面,中药组95.87±5.70(%),强的松组94.10±6.17(%),均>80%,经秩和检验分析后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0.05)3.“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经严格筛查文献,排除不合格文献223篇,本研究共纳入20篇文献,累计1445例病例数。3.1“升阳清热”法可以提高SAT治疗总体有效率,显着提高证候有效率。在改善SAT症状方面,“升阳清热”法在改善颈前疼痛、缩短疼痛时间,缩小颈前肿大、减轻心悸、烦躁易怒等方面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在退热时间,缩小甲状腺肿时间上与西药常规治疗相当。3.2检验指标方面,“升阳清热”法改善能够下调FT3,FT4指标,但目前仍需更多的临床临床观察佐证。“升阳清热”法在上调TSH、及下降ESR方面与西医常规治疗相当,但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后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3在不良反应、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等方面,“升阳清热”法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4.“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4.1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1: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各中药组和强的松组荧光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免疫荧光观察,造模后Caspase-1大量表达于细胞质中,各组实验药物能够不同程度下调Caspase-1表达水平。4.2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3、T4:模型组T3、T4与空白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提示造模后存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3、T4水平均有不同水平的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高剂量组、强的松组T3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下调,但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T4水平变化,中药中剂量组(9.483±0.194ng/ml)、高剂量组(10.267±0.121ng/ml)、强的松组(10.233±0.258ng/ml)与模型组(26.033±0.258ng/ml)相比均有显着下调,且中药中剂量组T4水平与强的松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3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LDH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死亡率显着增高,其他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14.267±0.476%,P=0.000<0.01)和中药高剂量组细胞(14.700±0.623%,P=0.000<0.01))死亡率显着低于强的松组(18.983±0.6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IL-18水平显着升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18水平均显着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强的松组相比IL-1β(P=0.216>0.05)、IL-18水平(P=0.530>0.05),无统计学差异。4.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aspase-1、ELAVL-1、GSDMD-N、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1、ELAVL-1、GSDMD-N、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指标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在下调Caspase-1(P=0.019<0.05)、ELAVL-1(P=0.016<0.05)、GSDMD-N(P=0.011<0.05)、NLRP-3(P=0.006<0.01)蛋白表达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强的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水平均显着增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指标m 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中药中剂量组在下调Tg(P=0.000<0.01)、TPO(P=0.000<0.01)、Caspase-1(P=0.000<0.01)、ELAVL-1m RNA(P=0.000<0.01)、NLRP-3(P=0.000<0.01)转录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强的松组。4.7细胞Annexin V-FITC PI染色: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nnexin V(+)/PI(+)和Annexin V(+)/PI(-)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各实验药物组Annexin V(+)/PI(+)和Annexin V(+)/PI(-)细胞比例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nnexin V(+)/PI(+)细胞比例均显着低于强的松组,但Annexin V(+)/PI(-)细胞比例与强的松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1吾师高天舒教授基于“火郁法之”理论提出的“升阳清热”法是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治法。2“升阳清热”法能够改善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患者缓解疼痛、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甲状腺肿大程度、恢复甲状腺功能、控制炎症(血沉)反应,且甲减发生率和SAT复发率均较低。经过Meta分析验证,基于“火郁发之”理论下的“升阳清热”法是治疗SAT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3“升阳清热”法能够抑制腺病毒致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其机制主要与下调焦亡上游调控分子ELAVL1表达和转录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下调Caspase-1活化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表达和GSDMD-N的表达有关。
尤念炼[6](2020)在《亚甲方治疗热毒壅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亚甲方治疗热毒雍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疼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以及亚甲方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1:1)。对照组予吲哚美辛肠溶片(25mg,日三次)口服治疗热毒雍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试验组予吲哚美辛肠溶片联合亚甲方(200ml,日三次)口服治疗热毒雍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以及治疗后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并于治疗结束三个月后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观察组和试验组组的甲状腺减低发生率、复发率。结果:1.本研究共44例患者中,其中试验组21人,对照组23人。两组共有33例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45.52岁,试验组平均年龄在50.86岁,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平均病程21.65天,试验组20.6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更短,但无统计学意义;2.经治疗,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总分(1.00)低于对照组总分(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有效10例(43.48%)、显效5例(21.73%)、临床治愈8例(34.78%);试验组有效1例(4.76%)、显效2例(14.29%)、临床治愈20例(80.95%);4.试验组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数差=-1.41;95%CI:-2.69,-0.13);试验组的退热时间也较对照组更短[均数差=-1.27;95%CI:-2.31,-0.24)。5.治疗前后,两组FT3、FT4、ESR、TSH、Scr、BUN、AST、AL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三个月后随访,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减低5例(21.73%),试验组甲状腺功能2例(9.52%),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复发6例(26.08%),试验组复发2例(9.5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方能明显改善热毒雍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肝肾功损害,值得进一步研究。
胡丽芳[7](2019)在《亚甲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亚甲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在我院内分泌门诊选择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实际完成病例总数47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中药亚甲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强的松片治疗,总疗程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FT3、FT4、TSH、CRP、ESR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单项症状中,发热、咽痛、心悸、震颤、头痛、烦躁、乏力、消瘦症状的改善两组疗效相当(P>0.05);甲状腺肿、甲状腺痛、多汗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CRP、ES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RP及ESR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SR、CRP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甲状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T3、FT4、TSH指标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FT4、TSH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FT3指标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消化道症状3例,肝功能异常1例,血压升高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方治疗亚甲炎火郁痰阻证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甲功及相关生化指标,安全无不良反应。
户蕊[8](2019)在《基于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临床研究旨在观察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肝郁气滞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有效的前提下,采用MTT药敏实验方法,探讨理气散结消瘿膏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药外治提供实验证据,提高外用药的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2.1临床研究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临床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郁气滞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63例,脱落3例,最终入组60例。予疏肝散结消瘿方口服联合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干预,观察周期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肿大程度、中医症候积分、结节恶性风险积分等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2.2基础研究通过制备中药水煎剂,培养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选取0.002-4.Omg/ml,11个浓度进行MTT药敏实验,在酶标仪上于490nm检测吸光度(0D)值,分别记录6h,24h,48h的0D值,计算每组药细胞增殖抑制率:抑制率=(1-OD实验组/OD对照组)×100%。3研究结果3.1临床研究3.1.1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结节最大直径均值为(1.99±1.40)cm,治疗后为(1.88±1.37)cm,经统计学检验,P<0.01,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3.1.2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治疗前甲状腺体积最大为89.57cm3,治疗后最大体积为81.79cm3,体积最大缩小值为 13.49cm3,治疗前体积均值为(18.41±13.84)cm3,治疗后为(16.95±12.14)cm3,经统计学检验,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3.1.3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程度甲状腺治疗前,Ⅰ度肿大者19例,Ⅱ度肿大者36例,Ⅲ度肿大者5例,无肿大者0例;治疗后甲状腺Ⅰ度肿大者29例,Ⅱ度肿大者23例,Ⅲ度肿大者0例,无肿大者8例,总体甲状腺肿大程度呈下降趋势。治疗后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积分均值为16.07±2.39,治疗后为5.87±1.81,中药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1.5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有效率疾病疗效评价分析:治疗后,患者显效18例(30%),有效40例(66.67%),中医症候疾病总有效率达到96.67%。3.1.6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积分治疗前结节恶性风险积分平均为1.40±1.34,治疗后为0.95±1.19,中药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1.7治疗前后安全性入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依据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价,1级共59例,2级共1例,安全性为98.33%。3.2基础研究3.2.1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关系:理气散结消瘿膏可以抑制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增殖,在一定药物作用时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细胞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3.2.2抑制率与作用时间关系:在一定药物浓度内,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上升,细胞增殖抑制率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3.2.3达到细胞增殖最佳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所需药物浓度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增加,所需药物作用时间相应缩短。4研究结论4.1临床研究: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减小甲状腺体积、减轻甲状腺肿大程度、缩小甲状腺结节;明显改善肝郁气滞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症状和体征等中医临床症候,临床应用安全有效。4.2基础研究:理气散结消瘿膏可以抑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增殖,且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达到增殖最佳抑制率,作用时间延长,所需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浓度提高,作用时间缩短;指导临床应用,适当延长敷药时间,可降低药量;提高药物浓度,可相应缩短敷药时间。优点:降低患者皮肤敏感性,提高临床有效率。
赵怀舟,王小芸,魏昭,宋明锁[9](2019)在《小儿急乳蛾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小儿急乳蛾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在咽喉要道,患儿非常痛苦,治疗不及时易变生他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内治外治、汤药针刺,方法灵活、手段多样,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晓晓[10](2019)在《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丰富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理论及方药,并进一步探讨化浊解毒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6-2018年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5例和西药对照组35例。中药组:给予化浊解毒方颗粒剂口服,每天1付,分早晚两次温服。若出现连续3天体温超过39℃,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加用强的松10mg/d起始治疗。西药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日12次。患者若出现连续3天体温超过39℃,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加用强的松20mg/d起始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生长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加用强的松的情况,评价用药疗效、药物安全性及随访3个月后甲减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期间,中药组2例患者未坚持服药脱落,3例患者随访失败脱落。西药组3例患者未坚持服药脱落,2例患者随访失败脱落。最终统计60例患者,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1.一般临床症状改善:中药组在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甲状腺肿大开始回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肿大程度: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甲状腺肿大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的好转例数优于西药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在4周及8周时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8周低于4周的证候积分,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在4周及8周时的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西药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加用强的松情况:中药组加用激素治疗患者的总例数为3例,西药组为29例,中药组显着少于西药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4.1甲状腺功能: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的FT3、FT4、ES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SH较治疗前明显上升,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的甲功恢复情况优于西药组,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4、6、8周甲功恢复正常例数比较,显示第4周时中药组有24例患者甲功恢复正常,西药组有4例恢复正常,有显着差异,且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6、8周时,经卡方检验,P>0.05,均无差异。4.2血沉:治疗后两组的血沉水平差异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2、3、4、6、8周对比观察甲功恢复正常例数、血沉恢复正常例数,显示第4周时中药组有21例患者血沉恢复正常,西药组有3例,有显着差异,且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2、3、6、8周时,经卡方检验,均无差异,P>0.05。5.血清生长素: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生长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的血清生长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的血清生长素水平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显着,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西药组较对照组仍存在差异,P<0.01。6疗效分析6.1临床疗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西药组为86.66%,经秩和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中药组为96.66%,西药组为83.33%,经秩和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2复发率:中药组为3.33%,西药组为20%,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减发生率:中药组为3.33%,西药组为6.66%,经卡方检验,无显着性差别,P>0.05。7.安全性分析: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组仅1例出现胃部胀满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西药组共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4例、消化道溃疡1例、皮疹2例、头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血常规、肝功能、肾功、凝血、心电图、尿常规安全性指标异常反应。结论:1.化浊解毒方可显着改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血清生长素的分泌有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瘿痈化脓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瘿痈化脓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穴位敏化及经络诊察的研究概况 |
1 腧穴的概念及内涵 |
2 穴位敏化的研究概况 |
3 经络诊察的研究概况 |
4 甲状腺疾病的经络诊察研究进展 |
5 诊察经络腧穴敏化反应的意义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甲状腺结节的针灸诊治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2 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3 甲状腺结节的针灸治疗概况 |
4 甲状腺疾病相关经脉的理论研究价值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样本量 |
2.3 观察指标 |
2.4 入组与诊察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诊察结果 |
3.3 上肢手三阳经腧穴诊察结果 |
3.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
2 上肢手三阳经诊察结果分析 |
3 上肢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现象差异探讨 |
4 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阳性反应的意义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刘喜明从“邪郁少阳”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87例临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T的中医研究概述 |
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病名 |
2 SAT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伏邪理论与邪郁少阳理论探究 |
4 SAT的中医治疗思路 |
5 本研究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SAT的西医研究概述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临床分期 |
5 实验室检查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方法 |
8 疗效评价 |
9 预后 |
10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87例SAT邪郁少阳证临床总结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甲状腺疼痛及发热变化 |
2.3 理化检查 |
2.4 疗效分析 |
2.5 用药分析 |
3 讨论 |
3.1 SAT临床特征 |
3.2 SAT邪郁少阳证理论探讨 |
4 典型病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火郁发之”理论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的理论渊源 |
1.火郁发之理论的内涵释义 |
2.“火郁发之”理论源流 |
3.“火郁发之”代表方剂与临床应用 |
4.高天舒教授运用“火郁发之”理论用“升阳清热”法治疗急性期 SAT 的临床思路 |
论文二 “升阳清热”法干预热毒炽盛证急性期 SAT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 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用药日记 |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 |
综述一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亚甲方治疗热毒壅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实验的标准 |
7 疗效观察指标 |
8 疗效评定标准 |
9 随机方法 |
10 治疗方法 |
11 统计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3 亚甲方治疗热毒雍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亚甲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反应判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1.2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4) |
1.4 治疗前两组ESR、CRP比较(见表5) |
1.5 治疗前两组FT3、FT4、TSH比较(见表6) |
1.6 治疗前两组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7) |
2.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8) |
2.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9) |
2.3 治疗后两组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10) |
2.4 治疗后两组ESR、CRP比较(见表11) |
2.5 治疗后两组FT3、FT4、TSH比较(见表12) |
2.6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13)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西医对亚甲炎的认识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1.4 西医治疗 |
2.中医对亚甲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3.亚甲方的立方依据 |
3.1 亚甲炎与肝的关系 |
3.2 亚甲炎与少阳关系 |
3.3 亚甲方组方分析 |
4.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基于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瘿病的中医外治法现代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渊源 |
2 中医外治法治疗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
3 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瘿病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现代诊疗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认识 |
2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方法 |
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3 受试人群选择 |
4 试验药物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试验步骤计划 |
8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9 质量控制 |
10 统计学方案 |
11 临床资料 |
12 讨论 |
第三章 理气散结消瘿膏干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实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小儿急乳蛾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急乳蛾的病因病机 |
2 小儿急乳蛾的中医治疗 |
2.1 内治之法 |
2.1.1 经典方药论治 |
2.1.2 自拟方药论治 |
2.1.3中成药治疗 |
2.2 外治之法 |
2.2.1 雾化法 |
2.2.2 含服法 |
2.2.3 敷贴法 |
2.2.4 肠疗法 |
2.3 针灸疗法 |
2.3.1 扁桃体局部刺血 |
2.3.2 循经选穴刺血 |
2.4 推拿疗法 |
2.5 内外合治 |
3结语 |
(10)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瘿痈化脓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甲状腺结节患者上肢手三阳经经络腧穴诊察反应现象的临床观察[D]. 高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刘喜明从“邪郁少阳”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87例临床总结[D]. 余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D]. 李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亚甲方治疗热毒壅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D]. 尤念炼.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亚甲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的临床观察[D]. 胡丽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理气消瘿法内外合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D]. 户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小儿急乳蛾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赵怀舟,王小芸,魏昭,宋明锁.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9(02)
- [10]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D]. 李晓晓.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