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和IL-12联合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IL-6和IL-12联合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一、IL-6、IL-12联合检测在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曹献[2](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高琪[3](2021)在《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马丽[4](2020)在《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对CHB的防治已显示其独特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能力,深入阐述CHB的证候生物学基础,似为其主要一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课题组前期从mi RNA对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有文献表明DNA甲基化参与CHB的发生发展,且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候的形成在理论上似有契合之处,此或许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相关mi RNA研究,多维度综合观察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表达,探讨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否是通过DNA甲基化与mi RNA相互调控,影响表观遗传,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形成不同的证候,以期初步证实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是否为CHB证候差异的主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为上述两种CHB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提供部分实证依据。方法:1.招募CHB脾胃湿热证(Spleen-stomach damp heat syndrome,SSDHS)患者7例SSDHS组),肝郁脾虚证(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LDSDS)患者7例(LDSDS组)和健康志愿者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2.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无菌环境下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3.用ELISA法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相关蛋白DNMT1、Me CP2的表达水平及HBV相关蛋白P53、E-cad、P16的表达水平。4.及时分离外周静脉血血清,提取DNA,用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差异表达的情况,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5.利用Target Scan7.2与miRDB数据库对不同中医证候中部分相同mi 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采用Cytoscape3.6软件构建DNA甲基化基因与mi RNAs预测靶基因共表达网络图。结果:1.SSDHS、LDSDS组分别与HC组相比,在DNMT1、p16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病程、生化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cad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e CP2、P53表达水平在SSDHS组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LDSDS组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2.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 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HB患者组与HC组有7868个显着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2310个,低甲基化位点5558个;经过筛选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278611位于基因NLGN4Y,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670113位于基因TAZ;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脂肪颗粒、各种酶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3.SSDH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21898358位于基因LILRA3,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323788位于基因CHTF18,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T细胞共刺激、Rho蛋白信号转导、Rho GTPases相关的功能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及肿瘤相关通路;LDSD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857096位于基因BMPR1B,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972436位于基因LCE3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树突棘、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c GTPase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SSDHS组与LDSDS组间最显着的高甲基化位点为cg10765459位于基因COL6A2,最显着的低甲基化位点为cg07445365位于基因STK32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相关细胞及组织,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Erb B信号通路及代谢通路等。4.SSDHS、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分别与mi R-122-5p、mi R-1228-3p、mi R-191-3p预测靶基因进行对比分析:两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5p预测靶基因均有6个基因重合,其中SSDHS组独有基因为RIMS1,LDSDS组独有基因为SLC41A1;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21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OTUB、AMPH、SEMA3C、ZC3H12B、PCGF3、JAKMIP3,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17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ARID1B、NUDT7;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2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MPP7、LDSDS组差异甲基化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3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SPTB2、CCNY。结论:1.Me CP2、P53可能通过影响DNA甲基化修饰参与CHB肝郁脾虚证的形成;E-cad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或肝郁脾虚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2.CHB患者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具体机制可能与NLGN4Y、TAZ等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3.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均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同时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DNA甲基化谱。LILRA3、CHTF18等基因的甲基化及T细胞共刺激诱导肝脏炎症等,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BMPR1B、LCE3C等基因的甲基化及树突棘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等,可能是CHB肝郁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示DNA甲基化可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4.不同证候出现部分相同mi RNA的原因可能与其影响不同靶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性有关,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郭欣[5](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CHB的临床意义,为CHB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CHB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100例(抗病毒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西药组100例(西药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两组进行中医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乙肝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以36周为总疗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36周HBV-DNA、HBeAg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复常率;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bright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百分比、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0、TGF-β水平。结果(1)HBeAg、HBV-DNA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在12周、24周、36周中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性T细胞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下调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8+T细胞百分比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升高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西药组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证型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增加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下降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通过提高HBV-DNA、HBeAg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能够有效提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明显改善肝功能。(2)中西医联合用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和下调IL-10、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能够显着改善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中对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调控作用最强。

王海荣[6](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王彩娥[7](2020)在《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文中指出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HCC的发病除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癌物质和代谢性疾病等外在因素有关外,还与基因多态性这一内在因素有关,其中基因多态性可参与介导HCC的发生发展。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4,STAT4),可被IL-12激活,调控T细胞和NK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炎症、免疫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缺乏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的研究。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不仅参与约6%临床药物的代谢和前致癌物的代谢,还与炎症反应有关,有研究报道,CYP2E1参与肝纤维化、肝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本室前期研究已证实CYP2E1的先天活性增高与大鼠肝癌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另有研究显示,STAT1、STAT3可调控CYP2E1的表达、转录和翻译后的修饰,但STAT4是否可以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楚。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蛋白质组学是以全部蛋白质为对象,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和发现参与调节肝癌发生过程的蛋白和通路。本研究以STAT4、CYP2E1为研究对象,拟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影响的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Meta分析结果发现,STAT4 rs7574865位点突变与HBV感染的HCC易感性有明显相关性;STAT4在肺癌、胃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与STAT4的表达密切相关。尽管有文献报道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STAT4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机制及预后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收集了500例HBV-HCC住院患者(HCC组)与500例健康人(Con组)的血液标本,通过Sequenom Mass Array法对STAT4 rs7574865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型,证实STAT4位点rs7574865基因多态性(T>G)与HBV-HC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GG基因型会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我们又检测了血液标本中STAT4的量,发现在HCC组中STAT4含量高于Con组(P<0.05),携带GG基因型的STAT4含量明显高于携带GT、TT和GT+TT基因型(P<0.05),而对照组中,各基因型之间STAT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这提示了STAT4基因多态性仅影响HCC中STAT4的含量,不影响健康人群中STAT4的含量。影响HCC患者预后因素不仅与肿瘤自身的特点(如肿瘤数量、大小、周围是否浸润和转移)、临床指标和病理分级等有关,还与基因位点突变有关。至于STAT4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HCC的预后。我们又通过电话和门诊等方式随访了314名HBV-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历时42-56个月,进一步研究了STAT4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携带GG基因型且STAT4含量高的HCC患者生存时间也明显缩短(Plog-rank<0.05),预后差。这也提示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外周血中STAT4的量进而影响HCC患者的预后。总之,STAT4基因多态性可能引起HCC患者外周血中STAT4量的改变从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一定意义。STAT4通过调控CYP2E1参与HCC中发生发展的初步机制探讨本研究收集了人正常肝组织标本和肝癌肝纤维化组织标本各42例,再次在人肝组织进行证实,发现携带GG基因型的HCC组中STAT4含量高,死亡风险增加,预后差(P<0.05),提示人肝组织中STAT4 rs7574865 GG型可能影响HCC的预后,这和人血清的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发现,STAT4高组的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明显高于STAT4低组,提示STAT4与CYP2E1的活性呈正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实验证实,STAT4沉默可促进细胞的凋亡,使G1/0期和G2/M期细胞含量显着升高,而S期细胞含量显着降低,抑制了细胞的侵袭迁移;q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TAT4沉默时STAT4和CYP2E1表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STAT4可能调节CYP2E1启动子区域影响转录后翻译的功能。因此,STAT4可能通过调控CYP2E1的启动子区域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肝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蛋白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础,主要参与基因调节、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的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飞速发展,从整体、动态、全面角度分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和表达水平等,进而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因此,蛋白质组学方法有助于阐明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及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室前期用label-free法鉴定分析出1360个差异蛋白,选取了3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42例HCC患者肝纤维化组织标本,采用Label-free定量进行鉴定。将STAT4蛋白表达中位数分为高低两组,鉴定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其中上调蛋白175个,下调蛋白98个。以差异显着程度为标准,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3、115和95个。筛选与STAT4表达有直接关联的差异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STAT4表达亚组筛选的差异蛋白相交,交集蛋白共104个。按照功能归类,有18个差异蛋白纳入。STAT4高表达亚组中为上调蛋白,从中筛选出同时满足与CYP2E1活性相关且具有促癌作用的差异蛋白1个,即纤维介素(FGL2)蛋白。与STAT4相关的这273个差异蛋白,通过差异蛋白的功能注释富集分析等探索其所涉及到的细胞组分、分子特征以及生物学过程;此外,还通过KEGG通路富集探究肝癌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组的通路调节,发现其主要与免疫、CYP450药物代谢和炎症等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分析CYP2E1和FGL2的关系,我们通过人肝组织和动物模型探究CYP2E1影响FGL2表达,以及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以人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FGL2表达增加(P<0.0001),且该结果也通过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P<0.05)。提示FGL2升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在肝癌肝纤维化组织中,以STAT4蛋白表达量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STAT4高表达组FGL2表达增加(P=0.0004),提示FGL2表达增加可能与HCC中STAT4高表达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GL2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预后差(Plog-rank=0.009),提示FGL2可能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促进肝癌的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P<0.0001),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一定HCC诊断的临床预测价值。在肝癌肝纤维化组中,分别以CYP2E1酶动力学参数Vmax和Clint中位数为界点分为高低两组,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与Vmax和Clint低组相比,Vmax和Clint高组FGL2高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Vmax和Clint高时肝癌肝纤维化组FGL2表达增加(P<0.05),提示CYP2E1的活性与FGL2表达呈正相关。我们构建了H22细胞肝脏原位抑制瘤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22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组)和CYP2E1特异性抑制剂SMI 12(干预组),去探讨使用CYP2E1抑制剂后FGL2的变化。结果发现FGL2在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干预组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CYP2E1活性高FGL2表达增加;构建cyp2e1基因敲除鼠模型,结果发现cyp2e1-/-纯合型(KO)大鼠FGL2表达降低,提示CYP2E1可能上调FGL2的表达。因此,探究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引起HCC相关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为HCC早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作用靶点和基础理论支持。结论1.STAT4基因多态性可引起STAT4含量改变从而影响HCC发生发展。2.STAT4通过调节CYP2E1参与HCC发生发展。3.CYP2E1调节肝癌患者FGL2的表达,且FGL2高表达患者预后差,死亡风险增加。4.STAT4基因多态性影响HCC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4调控CYP2E1进而影响FGL2的表达有关。

师玉卓[8](2020)在《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健康对照、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各组研究对象血清miR-375的表达量,分析其与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miR-375与HBV-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相关性研究部分:于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医学科学院肝胆中心收集住院治疗的HBsAg阳性HCC患者以及门诊体检的HBV相关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门诊体检者(HBsAg阴性)为健康对照组。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辅助检查并收集血清标本。利用miRNeasy Serum/Plasma Kit试剂盒提取血清RNA,通过qRT-PCR检测血清中miR-375的表达量。2.预后研究部分:从第一部分纳入的HBV相关性患者中挑选HBV-DNA高复制,即复制量>105IU/ML,以及肝功ALT、AST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io-Plex-Pro-Human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在Bio-Plex液相芯片细胞因子检测系统上进行检测,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对人血清中24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此外,对第一部分纳入的HBV-HCC患者进行满1年随访,分析评估患者预后情况。3.统计学分析:采用www.equry.cn平台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使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别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组别差异分析采用c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预后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miR-375、Fibroscan值、AFP单独及联合评估HBV-HCC患者预后不良的能力。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关性研究部分:(1)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其中健康对照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HBV-HCC患者55例。四组中性别、年龄、接种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miR-375在HBV相关疾病中的表达情况:随着HBV相关性疾病恶化的进程,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即: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HBV-HCC组。(3)血清miR-375水平与HBV相关疾病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HBeAg、HBeAb呈负相关关系;乙肝肝硬化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性别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接种史呈正相关;在HBV-HCC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HBcAb、ALT、AST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4)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与HBV-HCC患者各参数之间的关系:miR-375表达水平与癌栓、肿瘤数目、Fibroscan以及肿瘤标志物CEA、AFP呈负相关(P<0.05)。(5)线性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B超、ALT、HBeAg、AFP、Fibroscan值与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存在回归关系。即腹部B超、ALT、HBeAg、AFP、Fibroscan值阴性的患者血清miR-375表达水平高于阳性患者。2.预后研究部分:(1)细胞因子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情况:细胞因子APRIL/TNFSF13、IFN-g、IL-6Ra、IL-8、IL-12(p40)、IL-27(p28)、IL-32、MMP-1、MMP-2、MMP-3、Osteocalcin、TNF-R1、TNF-R2以及TWEAK/TNFSF12的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以及HBV-HCC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血清miR-375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FN-g、IL-6Ra、IL-8、IL-32、MMP-1、MMP-2、MMP-3、Osteocalcin的含量与miR-37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APRIL/TNFSF13、TNF-R2和TWEAK/TNFSF12的含量与miR-37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3)HBV-HCC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预后良好组15例,预后不良好组21例,HBV-HCC1年生存率为72.22%,无预后不良生存率为41.6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患者无预后不良生存时间为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4)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指标比较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此外,Fibroscan、AFP和ALT的含量在预后良好组显着高于预后不良组。(5)ROC曲线结果:血清miR-375从36例HBV-HCC患者中检测出21例预后不良患者的AUC为0.813,其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73.7%;AFP、Fibroscan的AUC分别为0.753,0.692,而采用血清miR-375、Fibroscan和AFP联合检测评估HBV-HCC预后的效能,发现使用三个指标联合预测AUC为0.848,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单个指标预测时有提高,分别为92.1%和77.2%。【结论】(1)随着HBV相关性疾病恶化的进程,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依次降低,提示:miR-375的高表达可能在HCC中起保护性作用。(2)血清miR-375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参数均有密切关系,表明miR-375可联合患者其他指标作为诊断HBV相关疾病进展的标志物,为疾病进展的预测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线索。(3)miR-375和细胞因子之间存在一个互相调控的网络,提示miR-375联合多种细胞因子检测在HBV感染疾病进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4)miR-375是影响HBV-HCC患者预后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5)miR-375、AFP和Fibroscan联合检测有助于HBV-HCC预后评估。

聂抒[9](2020)在《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感染和继发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也是引起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和心衰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尚无特异而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已发现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诱发VMC过程中活化并起加重心脏炎症及损伤作用,而TLR9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也与多种心脏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探讨TLR9-IRF5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此通路对该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选择感染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中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和心包积液中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应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和H9C2细胞建立VMC小鼠和细胞模型,检测TLR9-IRF5信号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是否活化及其致病作用,以及采用免疫抑制性脱氧寡核苷酸AAAG ODN对模型小鼠的TLR9-IRF5信号进行干预。结果发现: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及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LR9-IRF5信号途径的活化对心脏炎症及损伤有加重作用;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适时干扰TLR9-IRF5信号,如在CVB3感染小鼠后第4天给予AAAG ODN,可明显减轻小鼠的心肌损伤。综上,TLR9-IRF5信号参与了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过程,而在疾病病程中适时干预TLR9-IRF5信号可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损伤。本研究为治疗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陈倩[10](2019)在《人死亡受体5抗体融合蛋白对肝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一肝炎大国,且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在西方国家,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肝炎,尤其是肝衰竭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开展高效低毒的肝炎/肝衰竭治疗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鉴于细胞死亡在几乎所有类型的肝脏疾病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靶向凋亡和坏死性凋亡成为治疗肝病的研究方向之一。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之一,在多种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是亲和力最高的TRAIL受体,天然状态下可以可溶性DR5(Soluble DR5,即sDR5)存在。sDR5能结合TRAIL,但不能传导信号,从而阻断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制备重组人sDR5和免疫球蛋白Fc片段(sDR5-Fc)融合蛋白,并对其在小鼠、大鼠和食蟹猴体内的药理、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疗效和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sDR5-Fc蛋白的制备和特性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融合DR5细胞外结构域和人IgG1 Fc片段基因,转染CHO-K1细胞,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sDR5-Fc的细胞株。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获得药用级的sDR5-Fc蛋白,纯度超过99%,亲和力达E-10 M,能特异性结合TRAIL,有效阻断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2)sDR5-Fc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肝炎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sDR5-Fc能有效治疗Con A诱导的小鼠肝炎/肝衰竭。在机制上,sDR5-Fc在体内可以抑制肝细胞死亡,减轻炎症反应。在体外,sDR5-Fc可以抑制Con A或抗CD3抗体激活的脾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通过下调NF-κB的活化。与这些结果一致的是,TRAIL–/–小鼠注射Con A后,或其脾细胞在Con A或抗CD3抗体激活后,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比TRAIL+/+小鼠显着性低。(3)sDR5-Fc在APAP诱导肝炎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sDR5-Fc能有效治疗APAP诱导的小鼠肝炎/肝衰竭。机制上,APAP诱导小鼠的肝损伤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血清sTRAIL水平相关。APAP诱导大量CD11b+Gr1+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脏,这些细胞的膜表面表达TRAIL,可以分泌sTRAIL,杀伤表达DR5的肝细胞。另外,这些细胞表达CD80、CD86和MHCⅡ分子,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APAP通过上调DR5的表达,使肝细胞对TRAIL诱导的细胞死亡更敏感。因此,TRAIL-DR5信号通路在APAP诱导的肝炎/肝衰竭中起关键的作用。sDR5-Fc能减少肝脏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炎症,恢复肝脏功能。sDR5-Fc能与N乙酰半胱氨酸协同治疗APAP诱导的肝炎/肝衰竭。(4)sDR5-Fc的安全性研究。单次静脉输注sDR5-Fc的最大耐受剂量在小鼠、大鼠和食蟹猴中分别超过2198、1500和1200 mg/kg。重复静脉输注13周sDR5-Fc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剂量在大鼠和食蟹猴中分别为200和100 mg/kg。sDR5-Fc药物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在食蟹猴中平均半衰期>1.9天。sDR5-Fc重复静脉输注给予食蟹猴12周后,sDR5-Fc暴露量以近似剂量比例增加,平均蓄积因子为1.822.11倍。sDR5-Fc静脉注射给予大鼠后,主要分布在血浆,通过尿液排出。综上所述,sDR5-Fc,作为第一个药用TRAIL阻断剂,在治疗TRAIL驱动的肝炎、肝衰竭疾病中安全有效,有望发展成为新的肝炎、肝衰竭治疗药物。

二、IL-6、IL-12联合检测在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6、IL-12联合检测在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概述
        1 中医对CHB病名的认识
        1.1 肝着
        1.2 肝毒
        1.3 胁痞
        1.4 异湿
        2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湿热疫毒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2.2 毒损肝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2.3 正气之盛虚决定本病的转归及预后
        2.4 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为本病的发病特点
        3 CHB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
        4 影响CHB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
        4.1 不同地域的CHB证候分布具有差异性
        4.2 体质类型与CHB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
        4.3 情志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是部分CHB证候分布的易感性因素
        5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
        5.1 肝功能指标
        5.2 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5.3 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
        5.4 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
        5.5 HBV基因型
        5.6 基因组学
        5.7 转录组学
        5.8 蛋白组学
        5.9 代谢组学
        6 小结
    文献研究二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研究
        1 DNA甲基化概述
        2 DNA甲基化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1 DNA甲基化与HBV
        2.2 Cp G岛与HBV基因型
        2.3 DNMTs与 HBV
        2.4 甲基化相关蛋白与CHB
        3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常规检测方法
        2.2 ELISA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收集结果
        3.2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
        3.3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4 HBV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3.5 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证候与DNMT1间关系的探讨
        4.2 中医证候与MeCP2间关系的探讨
        4.3 中医证候与P53间关系的探讨
        4.4 中医证候与E-cad间关系的探讨
        4.5 中医证候与P16间关系的探讨
        5 小结
    实验二 慢性乙型肝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
        2 方法
        2.1 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850K甲基化芯片简介
        2.2 DNA抽提
        2.3 DNA样本质检
        2.4 DNA甲基化芯片实验流程
        2.5 DNA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流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DNA样本质检结果
        3.2 实验质控结果
        3.3 样本beta值密度曲线
        3.4 数据归一化
        3.5 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6 GO功能富集结果
        3.7 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8 差异甲基化区域结果
        4 讨论
        4.1 差异甲基化位点结果分析
        4.2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分析
        4.3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5 小结
    实验三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GO功能富集结果
        3.3 不同中医证候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4 不同证候差异甲基化区域分布结果
        4 讨论
        4.1 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
        4.2 中医证候与DNA甲基化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
        4.3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
        5 小结
    实验四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与mi RNA联合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中4条相同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3.3 miRNA预测靶基因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联合分析
        4 讨论
        4.1 mi RNA与 DNA甲基化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
        4.2 miR-122-5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3 miR-1228-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4 miR-191-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干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5)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病历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主要试剂和耗材
        1.5 主要仪器
        1.6 治疗药品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疗程
        2.3 观察内容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前的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3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HBe Ag、HBV-DNA阴转率比较
    4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ALT、AST、ALP复常率比较
    5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bright) CD127~(low) Treg)变化情况
    6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CD8~+T细胞变化情况
    7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
    8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IL-10浓度变化情况
    9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TGF-β浓度变化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致谢

(6)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对象
        2.3 标本采集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TAT4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研究
        3.2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3.3 STAT4 基因多态性联合预后风险因素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3.4 STAT4 基因多态性对亚组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初步探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肝组织标本的收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TAT4 含量与CYP2E1 之间的关系研究
        3.2 STAT4 si RNA时 L02、Hep G2 细胞的转染率
        3.3 STAT4、CYP2E1在L02和Hep G2 细胞的表达
        3.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3.5 细胞的凋亡
        3.6 细胞生长周期
        3.7 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及侵袭
        3.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4 调节CYP2E1 启动子区域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STAT4 调控CYP2E1 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TAT4与HCC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3.2 FGL2与CYP2E1 代谢活性的相关性
        3.3 FGL2在H22细胞原位移植瘤肝组织的表达
        3.4 cyp2e1 基因敲除鼠PCR鉴定
        3.5 CYP2E1 调节FGL2 的表达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炎症
    2 免疫
    3 基因多态性
    4 细胞信号与转录激活因子
    5 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
    6 微环境
    7 其他代谢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miR-375 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清miR-375 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肝细胞肝癌
    二.miR-375
    三.细胞因子
    四.miR-375与HCC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柯萨奇病毒
    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
        2.1 病毒性心肌炎
        2.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
        2.1.2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2.1.3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2.2 柯萨奇病毒感染诱发心肌炎的致病过程
        2.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中介导心脏损伤的因素
        2.3.1 病毒直接介导的心脏损伤
        2.3.2 固有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2.3.3 获得性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3 TLR9-IRF5 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1 TLR家族简介
        3.2 TLR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 TLR9 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1 TLR9 信号通路
        3.3.2 TLR9 信号途径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3.4 病毒性心肌炎中TLR9 的配体
        3.4.1 mtDNA
        3.4.2 HMGB1
        3.5 TLR9 信号途径中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分子
        3.5.1 MyD88
        3.5.2 NF-κB
        3.5.3 IRFs
        3.6 IRF5 在心肌炎中的作用
        3.6.1 IRF5 的生理功能
        3.6.2 IRF5 对炎症的调控
        3.6.3 IRF5 介导的心脏损伤
        3.7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1 TLR9 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2 IRF5 拮抗剂的研究现状
        3.7.3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临床指标采集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
        2.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3.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
        3.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上清中TNF-α和IL-6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0 实验动物与细胞
        2.1 ODNs
        2.2 病毒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CVB3 的扩增与毒力检测
        2.4.2 CVB3 感染BAlB/c小鼠建立VMC动物模型
        2.4.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检测
        2.4.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5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HMGB1 的检测
        2.4.6 CVB3 感染H9C2 细胞建立VMC细胞模型
        2.4.7 CVB3 感染后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8 HMGB1 中和抗体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9 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0 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1 检测Cp G1826 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2 检测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3 检测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3.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3.1.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动态变化
        3.1.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3.1.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2 CVB3 感染诱发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活化
        3.2.1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HMGB1 表达水平
        3.2.3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4 HMGB1 中和抗体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5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6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干扰TLR9-IRF5 信号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1 Cp G1826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3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CVB3 感染过程中HMGB1 的释放与TLR9 信号的激活
        4.2 CVB3 感染后TLR9-IRF5 信号的激活与心肌损伤
        5 小结
    第三章 调节TLR9-IRF5 信号通路对小鼠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2.2 ODNs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AAAG ODN干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
        2.4.2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影响的检测
        2.4.3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炎症的检测
        2.4.4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5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6 AAAG ODN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检测
        2.4.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影响
        3.1.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一般状态
        3.1.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脏损伤程度
        3.2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7天的表达水平
        3.2.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14天的表达水平
        3.3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脾脏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4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
        4 讨论
        4.1 AAAG ODN干预后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中TNF-ɑ和 IL-6 表达水平的影响
        4.2 不同时间应用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影响差异的可能机制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人死亡受体5抗体融合蛋白对肝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TRAIL分子及其受体简介
    1.2 TRAIL信号通路
        1.2.1 TRAIL促凋亡信号通路
        1.2.2 TRAIL促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
        1.2.3 TRAIL诱导的非细胞死亡信号通路
    1.3 肝炎/肝衰竭简介
    1.4 TRAIL在肝炎/肝衰竭中的作用
    1.5 肝炎/肝衰竭的治疗现状
    1.6 sDR5阻断TRAIL治疗细胞死亡
第2章 sDR5-Fc新药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Fc融合蛋白研究现状
        2.1.2 sDR5-Fc蛋白研究现状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耗材
        2.2.4 建立稳定表达sDR5-Fc蛋白的细胞库
        2.2.5 sDR5-Fc蛋白的生产
        2.2.6 TRAIL杀伤活性检测
        2.2.7 sDR5-Fc生物活性检测
        2.2.8 sDR5-Fc与配体结合特异性检测
        2.2.9 sDR5-Fc亲和力检测
        2.2.10 sDR5-Fc与Fc受体结合能力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sDR5-Fc蛋白分子量与纯度
        2.3.2 sDR5-Fc与不同物种来源TRAIL结合亲和力
        2.3.3 sDR5-Fc体外生物活性
        2.3.4 sDR5-Fc结合配体特异性
        2.3.5 sDR5-Fc与多种Fc受体的结合活性
        2.3.6 sDR5-Fc与细胞膜表面DR5的结合活性
    2.4 讨论
第3章 sDR5-Fc新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Con A诱导的肝炎
        3.1.2 APAP诱导的肝炎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建立Con A诱导的肝炎或肝衰竭模型
        3.2.2 建立APAP诱导的肝炎或肝衰竭模型
        3.2.3 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3.2.4 小鼠脾脏细胞的分离
        3.2.5 小鼠肝脏免疫细胞的分离
        3.2.6 小鼠血清检测
        3.2.7 吲哚菁绿清除法测肝脏功能
        3.2.8 流式细胞分析
        3.2.9 小鼠肝脏mRNA水平检测
        3.2.10 组织病理检测
        3.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12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2.13 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
        3.2.14 脾细胞体外刺激培养
        3.2.15 肝细胞DR5 敲低
        3.2.16 CD11b~+Gr1~+细胞功能实验
        3.2.17 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染色和Giemsa染色
        3.2.18 统计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sDR5-Fc治疗Con A诱导的急性肝炎/肝衰竭的药效研究
        3.3.2 sDR5-Fc治疗APAP诱导的急性肝炎/肝衰竭的药效研究
    3.4 讨论
        3.4.1 Con A与APAP诱导肝炎/肝衰竭模型的比较
        3.4.2 sDR5-Fc在Con A模型中的药效讨论
        3.4.3 sDR5-Fc在APAP模型中的药效讨论
第4章 sDR5-Fc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免疫原性评价
        4.1.2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检测血清中抗sDR5-Fc抗体含量的ELISA方法
        4.2.2 检测血清中抗sDR5或抗Fc抗体含量的ELISA方法
        4.2.3 检测猴血清中sDR5-Fc浓度的ELISA方法
        4.2.4 生产人Fc和sDR5蛋白
        4.2.5 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sDR5和Fc蛋白生产
        4.3.2 检测血清中抗sDR5或抗Fc抗体含量
        4.3.3 检测血清中抗sDR5-Fc抗体含量
        4.3.4 检测猴血清中sDR5-Fc浓度
        4.3.5 sDR5-Fc单次静脉输注毒性研究
        4.3.6 sDR5-Fc重复静脉输注毒性研究
        4.3.7 sDR5-Fc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3.8 sDR5-Fc的分布及排泄研究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
博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四、IL-6、IL-12联合检测在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J]. 高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02)
  • [4]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D]. 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D]. 郭欣. 青岛大学, 2020(01)
  • [6]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7]STAT4基因多态性通过调控CYP2E1参与肝癌发生发展[D]. 王彩娥. 郑州大学, 2020(02)
  • [8]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D]. 师玉卓.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D]. 聂抒.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人死亡受体5抗体融合蛋白对肝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陈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01)

标签:;  ;  ;  ;  ;  

IL-6和IL-12联合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