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方法

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方法

一、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1](2016)在《列车碰撞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列车碰撞过程中的非线性问题,本文构建了列车碰撞动力学理论框架,深入地研究了车体材料非线性问题、非线性振动系统的时间积分算法和列车碰撞动力学建模等方面的内容。首先,阐述了列车碰撞动力学理论的框架,指出了列车碰撞动力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归纳了列车碰撞动力学中可采用的车辆模型和轨道模型,根据运动方程的形式总结了方程的各种解法。其次,针对车体材料的非线性问题,通过材料冲击试验得到了车体材料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基于Cowper-Symonds模型和Johnson-Cook模型,获得了5083H111铝合金、Q235钢、Q345钢和HC340/590DP双相钢的动态本构模型参数。研究了车体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分析了铝合金应变率效应对吸能装置的吸能影响。结果表明:5083H111铝合金在低应变率时存在应变率弱化效应,在中低应变率范围内存在先弱化再强化的特性;Q235钢、Q345钢和HC340/590DP双相钢在应变率增大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应变率敏感性;采用5083H111铝合金制作的吸能结构实际吸收能量比按照准静态应力应变曲线设计的吸能结构的吸能量小,应变率效应不可忽略。然后,基于加速度假设和泰勒展开公式,提出了最高具有二阶精度的修正双步长显式法和加速度显式法。通过归纳法,进一步提出了具有三阶甚至更高阶精度的广义多步显式法。对提出的时间积分算法进行了稳定性、数值耗散、数值色散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双步长显式法和加速度显式法(a=1,β=γ)在无阻尼系统中的稳定区间为△t∈(0,2/ω),具有临界稳定特性;稳定区间随着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小,广义多步显式法也具有相似的稳定性;提出的算法在无阻尼系统中具有相同的数值耗散和数值色散特性,即数值耗散为0,数值色散特性都与中心差分法相同;相比于其它算法,本文算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稳定性更好,精度适中,而且计算速度和计算效率最高■。最后,建立了纵平面车辆-随动轨道模型和三维车辆-随动轨道模型,进一步地,通过钩缓装置模型和吸能防爬装置模型的连接,建立了完整的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利用非线性乍辆振动系统和车辆轨道模型,比较了不同算法对非线性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车辆模型和轨道模型对车辆碰撞响应的影响。通过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深入研究了列车碰撞爬车现象、爬车临界速度和影响爬车的车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精细积分法和标准Runge-Kutta法(RK4)适用于自由度少且精度要求高的非线性车辆振动系统;翟方法和修正双步长显式法适用于自由度数目庞大、要求计算效率高且精度适中的非线性车辆振动系统;当仅考虑车辆的纵向碰撞时,纵平面车辆-随动轨道模型和三维车辆-随动轨道模型在纵平面内的响应完全相同;车轮抬升量与速度的关系足非线性的,当碰撞速度远低于爬车临界速度时,车轮抬升量非常小,当碰掩速度接近爬车临界速度时,车轮抬升量出现指数级增大;车轮抬升量分别随着碰撞速度、碰撞质量和车体质心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二系垂向刚度的增大而减小;碰撞速度对车轮抬升量的影响最大,碰撞质量和车体质心高度次之;列车碰撞过程中,主、被动列车的车体和钩缓装置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车体和钩缓装置的姿态关于碰撞界面对称。

王艳群[2](2015)在《几类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运用拓扑度理论,多值版本的Leray-Schauder选择定理,不动点定理,不等式技巧,Lyapunov泛函及矩阵理论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几类具有混合时滞(即同时具有时变时滞和分布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性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这些网络模型平衡点或概周期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全局稳定性,输出解的收敛性,有限时间一致收敛性等等.我们的结论不但削弱了众多结果中对激励函数的限制,而且推广了已有文献的相关结论,从而对神经网络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利用多值版本的Leray-Schauder选择定理,广义李雅普诺夫泛函和不等式等方法研究了一类具有混合时滞(即同时具有时变时滞和分布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模型,获得了该系统的状态变量的平衡点存在性,唯一性及全局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而且讨论了输出解的收敛性.此处,激励函数可以是无界的、非单调的,甚至激励函数在其不连续点的左极限并不需要小于右极限,这在其他关于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文献中是少见的.所得结果不但推广了具有满足利普希茨条件的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相关结果,而且对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和常时滞的神经网络的相关结果也进行了推广.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我们的结论一致.其次,我们研究了一类推广的具有混合时滞(即同具有时变时滞和分布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竞争神经网络模型.在放松已有文献所要求的条件下,没有假定激励函数有界、单调及激励函数在不连续点的左极限小于右极限,首先用多值版本的Leray-Schauder选择定理、广义李雅普诺夫泛函等方法获得网络模型的状态变量的平衡点存在性,唯一性及全局稳定的LMI型充分条件,研究了输出解的收敛性;其次,利用M-矩阵的性质、集值映射的拓扑度理论和广义李雅普诺夫泛函等方法获得网络模型平衡点存在和全局指数稳定的M型充分条件;最后,由于激励函数的不连续性,本文研究了网络模型的有限时间收敛性,而这一性质的相关研究在竞争神经网络模型中还不多见.另外,在激励函数单调非减的条件下我们获得平衡点的全局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本章结果对已有文献相关结论进行了推广和完善.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最后,在激励函数单调非减、无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矩阵理论、不动点理论和广义Lyapunov泛函等方法首次研究了一类具有混合时滞(即同具有时变时滞和分布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模型的概周期解的动力学性质,主要包括概周期解的存在性、全局稳定性及全局指数渐近稳定性等.所得结论是相关文献关于周期解,平衡点相应动力学性质的推广.数值模拟与我们的结论相符.

徐明兴[3](2014)在《考虑非线性影响的飞翼布局无人机多舵面分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展弦比飞翼布局相比常规布局具有升阻比高、隐身性能好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经常采用的气动布局形式之一。为提高系统可靠性,飞翼布局无人机一般布置有多个舵面。如何协调多舵面偏转使无人机能够安全可靠飞行,如何满足舵面的位置、速率等约束,这些都是飞翼布局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控制分配技术是解决多舵面飞翼布局无人机控制的一种有效技术途径。本文以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为研究对象,针对舵面操纵力矩与附加气动力强耦合、舵效存在单调及非单调非线性特性、机翼弹性变形对舵面操纵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控制分配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深入分析了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多舵面操纵特性。针对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的舵面特点,分析了升降副翼及阻力方向舵的操纵特点及使用方式。研究了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舵面的操纵力矩与附加气动力间的耦合特性,非线性特性,以及弹性变形对舵效的影响。(2)研究了线性分配方法在飞翼布局无人机上的应用。分别采用显式组合法、广义逆法和不动点法三类控制分配方法对飞翼布局无人机舵面分配。结果表明,带补偿显式组合法、再分配广义逆法和不动点法三种方法可以实现对力矩指令的成功分配。计算时间上,带补偿显式组合法和再分配广义逆法均较短,不动点法采用迭代格式求解,计算时间较长;用舵量方面,不动点法最小,再分配广义逆法略大于不动点法,带补偿显式组合法最大。(3)提出了考虑交叉耦合效应的控制分配方法。分析了阻力方向舵与临近舵面间的交叉耦合效应,研究了两种考虑交叉耦合效应的控制分配方法。第一种是序列线性规划法,第二种是基于补偿的线性规划法。对两种方法在分配精度、计算量和用舵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精确地对指令进行分配,基于补偿的线性规划法的用舵量要大于序列线性规划法,但基于补偿的线性规划法的实时性要明显好于序列线性规划法。(4)针对舵效存在非单调非线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二次规划法的控制分配方法。首先使用拟合方法得到了舵偏到操纵力矩的多项式函数,然后将考虑舵效非单调非线性的控制分配问题转化为标准序列二次规划问题,最后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线性分配方法,基于序列二次规划法的控制分配方法可以更精确地对指令进行分配,有效降低分配误差。(5)提出了基于主要目标法的多目标控制分配方法。飞翼布局无人机在不同飞行条件和任务阶段时,为实现不同的任务需求,舵面分配要兼顾多个目标。首先给出了飞翼布局无人机在不同任务阶段的不同优化目标,然后阐述了如何利用主要目标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最后具体给出了阻力最小、阻力最大和升力最大三种常见多目标分配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主要目标法的多目标分配方法可以实现对特定目标的优化。(6)提出了一种考虑弹性影响的开环分配算法。通过弹性模态广义坐标计算舵面局部迎角,得到当前变形下的舵效模型,使用该舵效模型进行控制分配。仿真表明,考虑弹性影响的开环分配算法可以准确地对指令进行分配,舵面使用未超出舵面约束范围,分配结果合理可行。(7)提出了一种考虑弹性影响的闭环分配算法。该方法需要用逆模型法求解当前真实操纵力矩,对该方法的数学原理进行了推导,并分析了该方法的稳定性条件,最后从频域特性角度对闭环分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对考虑弹性影响的闭环控制分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与开环控制分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弹性的闭环分配方法可以对指令进行较为准确地分配,其分配误差要略大于考虑弹性的开环分配算法。(8)设计了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动态逆基本控制律,并对整个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按照时间尺度对状态变量进行分组,分组后采用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动态逆控制分别设计了快变量控制器和慢变量控制器。以指令跟踪仿真和航线飞行仿真两种方式验证了整个飞行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刘伟,于岩磊,高维成,李惠[4](2013)在《密集模态量化判别准则的一种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矩阵摄动法是变参数系统或密集模态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其首要任务是明确系统模态分布状况,即判别是否为孤立特征值、重特征值或密集特征值,尤其是密集特征值的判别尤为重要。在对比分析以往结构密集模态判别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数学上差分和标准方差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密集模态量化判别准则。以特征值组中最大特征值为模对特征值组进行无量纲化,对其进行差分构造,以差分后特征值组的标准方差来表征该特征组的密集性。模态密集程度不同的两个结构分析算例表明,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全部特征值组及部分特征值组的模态密集程度判别,准确实用且有效可行,尤其适合于大量自由度系统或密集低频结构的模态分布状况判别。

胡姝芳[5](2012)在《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方法的长时间性质研究 ——冯康猜想的证明》文中研究说明哈密顿系统是最重要的动力系统之一,它有两个重要的性质:辛结构和能量守恒.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周期性.优秀的算法应当尽可能的保持系统原有的性质.本文将保能量的连续有限元法用于求解哈密顿系统,并研究它的长时间性质.主要结果及创新点如下.本文综合考察了辛算法和有限元方法的长时间性质.通过分析大量的数值结果提出了关于轨道,能量,辛的三大猜想.首次证明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法的轨道误差随时间线性增长(冯康猜想),这一结果长时间内有效.证明分成以下几个部分:(a).首先证明了有限元法轨道偏离的短时间收敛及超收敛结果.(b).在两个基本假定条件下,证明了三个重要的一致性估计.(c).利用短时间结果,三个一致性估计以及有限元法严格保能量的性质,证明了有限元法冯康猜想长时间成立.首次发现并证明了一类隐式Runge-Kutta法(RK)与CFE的等价性关系.研究表明,一类m级RK法等价于基于相应的m点求积公式的m次CFE.以一组重要的等价算法为例,m级Gauss型RK法等价于基于m点Gauss求积公式的m次有限元法,且它们是辛算法.我们重点考察轨道误差的增长方式,将轨道误差随时间线性增长的算法定义为哈密顿系统的正规类算法.数值结果表明,除了辛算法和保能量算法,还有梯形公式,Simpson格式,Lobatto IIIA法,平均间断有限元法(ADFE)等都属于正规类.正规类算法都能保证冯康猜想成立,有效扩充了哈密顿系统算法的研究类.利用误差渐进展开及外推技巧,提出了时空哈密顿系统的快速推进算法.其主要思想是,计算第j+1层解时,首先利用前几层的解和外推公式给出第j+1层数值解的近似值,然后经过少量的迭代即可达到理想精度.所以,良好的初值能有效减少每层的计算时间.数值结果表明,选用合适的外推公式,快速算法目前至少能减少一半的计算量.最后,考虑二维矩形区域上的Poisson方程.我们基于单元正交分析法,修正技巧和张量积思想,证明了该方程双k次矩形有限元解在单元节点上的最高2k阶超收敛性,其中k是任意的正整数.这一结论也是研究时空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法收敛性的基础.

张秀茜[6](2011)在《某履带式起重机平台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加强,履带起重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作为起重机的主要承载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履带起重机的正常工作。传统起重机设计多以力学与数学为基础的半理论半经验设计法,设计过程重复、周期长、精度低,设计出的产品粗大笨拙、产品性能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起重机的初始设计结构建模并施加边界条件、求解计算和结果分析,若要对不同工况下的结构进行分析或修改结果,就必须重新建模并重复上述步骤,当模型较复杂或修改较多时,就相当繁杂、费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履带起重机在工作时其满载率逐渐加大,繁忙度加重,起重机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起重机的疲劳寿命估算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履带起重机平台的疲劳破坏也会直接影响起重机的正常工作,因此本课题提出对其进行疲劳寿命估算。针对上述问题,利用Visual Basic6.0语言开发出履带起重机平台参数化分析系统,并建立与系统相关数据的Access数据库,以便于调用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查询,实现对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调用与封装。分析系统建立参数输入及有限元分析界面,根据某型号履带起重机平台结构特点及工程图纸对平台进行特征参数提取,并实现VB与ANSYS之间参数的传递,调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APDL语言编写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计算程序,建立较能反映实际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实现加载、分析及后处理的全自动过程。其中有限元分析主要包括静强度分析、模态分析、瞬态分析,以及以平台的总重量为优化目标函数,以平台各主要构件的截面厚度为设计变量的平台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更为经济合理的结构。在有限元分析界面之后,加入结果查询及强度校核界面,查询有限元分析结果校核。建立疲劳寿命估算界面,调用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的平台疲劳危险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利用雨流计数法对其进行处理,结合材料疲劳特性,采用Miner线性疲劳累计损伤法估算指定可靠度下的平台疲劳寿命。调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满足企业需求,使用方便,性能稳定。

甄甜甜[7](2011)在《用不完全模态数据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文中研究表明要定量、准确地对工程上普遍存在的振动问题进行结构动力力学分析,研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修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动力模型修正就是利用结构的实测振动信息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使得修正后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相一致。本文研究了矩阵型和元素型这两类有限元模型的修正问题。对矩阵型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研究了实测结构的自由度数小于有限元模型自由度数的情况。利用一种迭代的动力缩聚法、奇异值分解理论和逐步逼近方法,研究了一种简化的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将求解矩阵方程组问题简化为求解向量方程组,通过求解有限个向量方程组,便可得到修正模型。计算实例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获得理想的计算精度。对元素型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研究了灵敏度分析方法,并利用正交性条件和特征方程导出了修正方程组。通常,这是一个病态方程组。为了有效求解方程组,使用了正交化方法。对于实测结构的自由度数小于有限元模型自由度的情况,研究了一个迭代的模型修正算法。数值算例表明,该修正方法是有效的。

高京广[8](2010)在《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机系统的稳定性、镇定与优化的研究,是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过程理论、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金融学理论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始用随机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而随机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常微分系统定性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方法对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和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方法可以在相当弱的条件下,利用一阶或低阶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性质,得到所考察的高阶系统解的稳定性性质,或利用低阶确定性常微分系统的定性性质来判断所考察的高阶随机系统解的相应的定性性质。微分博弈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系统优化问题。近年来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问题受到学者的关注。本章讨论了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系统建模和优化,并对脉冲微分博弈系统的结构作了一些探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较一般的脉冲随机微分系统,建立起了脉冲随机比较定理,利用该比较定理,得到了该类系统各种随机稳定性和矩稳定性的比较准则。由这些稳定性比较准则,系统解的稳定性可通过向量Lyapunov函数和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来判断。实例表明,这种方法要优于单个Lyapunov函数。2、由于比较定理中的比较函数要求满足拟单调性质,而拟单调性质不是稳定性系统的必要条件,因此,比较方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确定性系统中讨论的锥值Lyapunov函数方法推广到脉冲随机系统中。建立了基于锥值Lyapunov函数的脉冲随机系统稳定性的比较定理。利用辅助系统的φ0-稳定性判断所考察系统的随机稳定性。锥值Lyapunov函数方法为研究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3、对It(?)型脉冲随机系统,建立起了停止过程比较定理和非停止过程比较定理。利用比较定理,证明了系统的随机稳定性和矩稳定性比较准则。由这些稳定性比较准则,系统解的稳定性可通过向量Lyapunov函数和确定性辅助系统解的稳定性来判断。4、讨论了一般随机系统和It(?)型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问题。分别给出了几类特殊情形下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和可周期性脉冲指数镇定的条件。所得结果表明,给定衰减度之后,总可以寻求适当的脉冲控制函数,使得脉冲受控系统是以给定的衰减度指数渐近稳定的,同时给出了脉冲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由此设计的随机系统的脉冲控制器具有设计简便,易于实现的特点。为不稳定随机系统的脉冲镇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仿真结果表明,这一理论在实际中是有效的和可行的。5、在微分博弈问题方面,首先研究了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利用小波逼近方法,得到了系统参数的Markov估计及递推算法。继而讨论了随机双线性It?型二人非零和微分博弈的Nash均衡问题,得到了最优Nash均衡解。最后,提出了脉冲微分博弈问题,并就三种脉冲类型,讨论了状态方程和解的结构。

白建方,楼梦麟[9](2008)在《基于直接模态摄动法的无阻尼线性随机结构的随机振动研究(Ⅰ)——随机自振特性求解》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于多自由度线性复合随机结构的随机自振特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数论选点的直接模态摄动法。首先利用数论选点法选取结构样本,然后采用直接模态摄动法计算样本结构相对于均值结构的摄动量,从而得到样本结构的模态,最后采用统计方法求得随机模态。对于较少随机变量确定的随机结构,基于数论选点的直接模态摄动法,其计算效率较传统的MonteCarlo模拟法效率要高,可以很快很准确地得到计算结果。

任瑞芳[10](2008)在《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文中认为常微分方程理论从创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门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并重的学科,现已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一些新的分支和增长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兼顾思想内容和具体方法,对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进行研究,主要成果为:(1)考察了微分方程理论产生的社会、生产和科学背景,分析了17世纪力学、物理学、几何学和声学等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紧密结合对微分方程学科萌芽的刺激作用。(2)深入探究了常微分方程在微积分创立过程中的原始形态和研究状况。牛顿是第一位开始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则首次提出数学名词“微分方程”。本文重点考察了牛顿首创的级数法和他最先提出并应用于三体问题求解的参数变易思想,剖析了莱布尼茨解决与曲线有关的问题过程中微分三角形与微分方程的巧妙联合。指出:正是这些工作使微分方程从微积分研究中初露端倪,预示它即将作为一门新的分析分支登上数学舞台。(3)集中论述了17、18世纪数学史上兴起的五大公开挑战问题在常微分方程理论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分别指出:等时问题的提出使“积分”第一次被赋予数学意义而开始使用于微分方程求解;悬链线问题标志着探寻微分方程求解技术的发端;双曲线积分的成功表示从形式到实质上推进了求解技术的提高;最速降线问题是微分方程思想成功运用的最好范例;正交轨线问题增强了微分方程研究的理论色彩。(4)系统分析了常微分方程从微积分中分离的过程,对求解一阶特殊类型微分方程各种特殊解法的形成进行溯源,指出:从伯努利时代起,微分方程开始被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微分方程学科逐步从微积分中分离出来,并为理论的形成作出铺垫。(5)对常微分方程理论的最终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18世纪常微分方程研究模式发生的转变及其与常微分方程理论形成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常微分方程理论形成的标志。本文认为:刺激微分方程理论形成的关键表现在四个方面:欧拉在1728年着手处理的降阶问题、克莱洛在1734年深入研究的奇解问题、拉格朗日发现的伴随方程以及1743年对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求解的突破;1740年后,微分方程的研究转向寻求满足一整类方程通解的方法;18世纪末,研究重点又从求通解转向考虑“定解问题”。本文对证明存在性定理的三种方法形成的历程作了详细论述,提出了存在性定理的诞生是常微分方程理论形成的标志。(6)对常微分方程存在性定理形成后的理论扩展作了研究;分5个时期考察了鸦片战争到建国十年来我国微分方程理论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对每一时期主要的传播途径作了详细考察。

二、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碰撞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列车碰撞研究综述
        1.2.1 列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
        1.2.2 车体材料应变率效应研究现状
        1.2.3 时间积分算法研究现状
    1.3 列车碰撞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列车碰撞动力学基础
    2.1 列车碰撞动力学基本内容
        2.1.1 列车碰撞动力学研究范围
        2.1.2 列车碰撞动力学研究内容
        2.1.3 列车碰撞动力学研究方法
    2.2 列车碰撞中可用的车辆和轨道模型
        2.2.1 车辆模型
        2.2.2 轨道模型
        2.2.3 车辆轨道模型
    2.3 运动方程数值算法
        2.3.1 一阶格式标准解法
        2.3.2 二阶格式求解方法
        2.3.3 数值算法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体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3.1 材料冲击试验理论基础
    3.2 试验方法和设备
        3.2.1 冲击压缩试验装置
        3.2.2 冲击拉伸试验装置
        3.2.3 试件尺寸要求
    3.3 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
        3.3.1 5083铝合金材料和试件
        3.3.2 5083铝合金冲击试验结果
        3.3.3 5083铝合金动态本构模型
    3.4 钢铁动态力学性能
        3.4.1 试验材料和试件
        3.4.2 低碳钢冲击试验结果
        3.4.3 双相钢冲击试验结果
        3.4.4 钢的动态本构模型
    3.5 材料模型对碰撞吸能结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的显式积分算法
    4.1 基于加速度的显式积分方法
        4.1.1 算法推导
        4.1.2 算法归纳和进阶
    4.2 算法性质分析
        4.2.1 稳定性分析
        4.2.2 数值耗散和色散
        4.2.3 精度分析
    4.3 算法执行过程
    4.4 算例
        4.4.1 线性算例
        4.4.2 单自由度非线性算例
        4.4.3 多自由度非线性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及非线性振动分析
    5.1 纵平面动力学模型
        5.1.1 纵平面车辆模型
        5.1.2 纵平面轨道模型
    5.2 三维动力学模型
        5.2.1 三维车辆模型
        5.2.2 三维轨道模型
    5.3 铁路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因素
        5.3.1 非线性刚度
        5.3.2 非线性阻尼
        5.3.3 非线性轮轨关系
        5.3.4 车辆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5.4 车辆模型的碰撞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及碰撞问题研究
    6.1 钩缓装置建模
    6.2 吸能防爬装置建模
    6.3 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组装
    6.4 列车碰撞爬车研究
        6.4.1 碰撞速度
        6.4.2 碰撞质量
        6.4.3 车体质心高度
        6.4.4 二系垂向刚度
    6.5 中间钩缓装置失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几类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神经网络研究的历史简介
    1.2 本文的神经网络模型介绍
        1.2.1 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
        1.2.2 竞争神经网络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矩阵理论的基本知识
    2.2 集值映射的基本知识
    2.3 微分包含稳定性理论
        2.3.1 微分包含解的存在惟一性
        2.3.2 微分包含的稳定性
第3章 具有混合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介绍
    3.3 平衡点的存在性
    3.4 平衡点的全局指数稳定性
    3.5 应用举例及数值模拟
第4章 具有混合时滞和不连续激励函数的竞争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介绍
    4.3 平衡点稳定的充分条件
        4.3.1 LMI型条件
        4.3.2 M型条件
    4.4 有限时间收敛性
    4.5 应用举例及数值模拟
第5章 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概周期解
    5.1 引言
    5.2 模型介绍
    5.3 概周期解的存在性
    5.4 概周期解的全局指数稳定性
    5.5 应用举例及数值模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考虑非线性影响的飞翼布局无人机多舵面分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分层结构的飞行控制系统
    1.3 控制分配方法研究现状
        1.3.1 线性控制分配方法
        1.3.2 非线性分配方法
        1.3.3 鲁棒分配方法
        1.3.4 控制分配技术的应用
    1.4 基本控制律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数学模型及舵面操纵特性分析
    2.1 飞翼布局无人机数学模型
        2.1.1 弹性无人机动力学方程建立
        2.1.2 弹性无人机非定常气动力模型
        2.1.3 完整的弹性飞翼布局无人机运动方程
    2.2 控制分配律的结构与数学描述
        2.2.1 控制分配问题的数学描述
        2.2.2 控制分配律的结构
    2.3 飞翼布局无人机多舵面操纵特性分析
        2.3.1 舵面布置
        2.3.2 操纵力矩与附加气动力耦合分析
        2.3.3 舵面的非线性操纵特性分析
        2.3.4 弹性变形对舵面操纵特性影响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线性分配方法在飞翼布局无人机上应用研究
    3.1 舵效线性化
    3.2 显式组合法
    3.3 广义逆法
        3.3.1 广义逆法的基本原理
        3.3.2 再分配广义逆法原理
    3.4 不动点法
    3.5 分配结果对比
        3.5.1 连续指令分配结果
        3.5.2 随机指令分配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及多目标分配方法研究
    4.1 考虑交叉耦合效应的非线性控制分配
        4.1.1 阻力方向舵交叉耦合效应分析
        4.1.2 考虑交叉耦合效应的控制分配
        4.1.3 仿真分析
    4.2 考虑舵效非单调非线性的控制分配
        4.2.1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153,154]
        4.2.2 基于 SQP 的非线性控制分配
        4.2.3 仿真分析
    4.3 多目标控制分配方法
        4.3.1 常用优化目标
        4.3.2 基于主要目标法的多目标分配方法
        4.3.3 阻力最优与升力最优分配
        4.3.4 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考虑弹性影响的控制分配方法研究
    5.1 无人机弹性变形分析
        5.1.1 大展弦比带后掠机翼弹性变形分析
        5.1.2 沿展向迎角的变化
        5.1.3 各阶弹性模态对变形的影响
    5.2 考虑弹性影响的开环分配方法研究
        5.2.1 开环分配算法原理
        5.2.2 舵面局部迎角的计算
    5.3 考虑弹性影响的闭环分配方法研究
        5.3.1 闭环分配方法结构
        5.3.2 闭环分配方法的数学描述
        5.3.3 闭环分配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5.3.4 闭环分配算法的频域特性分析
    5.4 仿真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飞翼布局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6.1 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构造及应用
        6.1.1 状态观测器
        6.1.2 扩张状态观测器
        6.1.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动态逆控制
    6.2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6.2.1 按时间尺度的状态变量分组
        6.2.2 内环快变量控制器设计
        6.2.3 外环慢变量控制器设计
    6.3 仿真分析
        6.3.1 指令跟踪仿真
        6.3.2 航线飞行仿真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密集模态量化判别准则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已有密集模态的判别方法
2 密集模态频率差方的判别准则
3 算例验证
    3.1 算例1
    3.2 算例2
4 结束语

(5)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方法的长时间性质研究 ——冯康猜想的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创新点 #(9)
2. 哈密顿系统的算法研究与进展
    2.1 哈密顿系统及其性质
    2.2 哈密顿系统的辛算法
    2.3 哈密顿系统的有限元法(能量守恒)
    2.4 数值计算的三大猜想:轨道,能量和辛
3. 有限元与Runge-Kutta方法的关系及其在哈密顿系统中的应用
    3.1 一类隐式Runge-Kutta法与有限元法的等价关系
    3.2 m次CFE采用k点Gauss求积公式的规范化计算格式
    3.3 数值试验
4. 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法冯康猜想的证明
    4.1 单元上的两类重要正交投影
    4.2 冯康猜想的短时间证明
    4.3 哈密顿系统的几个基本假定
    4.4 三个一致性估计
    4.5 冯康猜想的长时间证明
    4.6 有限元的辛偏离
    4.7 数值试验
5. 哈密顿系统的正规类算法及其快速推进计算
    5.1 正规类算法及三个性质
        5.1.1 正规类算法定义与实例
        5.1.2 数值试验
    5.2 时间快速推进算法
        5.2.1 外推与新外推公式的研究
        5.2.2 数值试验
6. Schrodinger方程的有限元研究
    6.1 椭圆问题的有限元法的基本结果
    6.2 Schrodinger方程的某些数学性质
    6.3 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有限元方法
    6.4 数值试验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接受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某履带式起重机平台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起重机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起重机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起重机发展研究现状
    1.3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论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履带起重机平台静强度分析
    2.1 平台结构分析
    2.2 平台工况、载荷及约束
        2.2.1 平台的工况
        2.2.2 平台的载荷
        2.2.3 平台的约束
    2.3 参数化建模
        2.3.1 单位定义
        2.3.2 模型简化及单元选择
        2.3.3 提取模型特征参数
    2.4 平台的静态特性分析
        2.4.1 许用强度的确定
        2.4.2 静态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台的动特性分析
    3.1 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3.2 平台结构的模态分析
        3.2.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3.2.2 模态分析求解方法
        3.2.3 模态分析结果
        3.2.4 工作频率计算
        3.2.5 模态计算结果分析
    3.3 平台的瞬态分析
        3.3.1 瞬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3.3.2 瞬态分析求解方法
        3.3.3 瞬态分析中阻尼系数的确定
        3.3.4 瞬态动力分析中载荷的确定
        3.3.5 瞬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台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概述
        4.1.1 优化设计基本概念
        4.1.2 ANSYS优化设计的步骤
        4.1.3 优化方法的选择
    4.2 平台尺寸优化过程
        4.2.1 定义设计变量
        4.2.2 建立目标函数
        4.2.3 定义状态变量
    4.3 平台优化结果
    4.4 优化结果的圆整及校核
    4.5 起重机整体抗倾覆稳定性校核
        4.5.1 起重机抗倾覆稳定性校核的基本原则
        4.5.2 抗倾覆稳定性校核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的疲劳寿命分析
    5.1 平台疲劳分析方法确定
    5.2 平台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确定
    5.3 平台疲劳寿命估算
        5.3.1 平台的危险点及其应力时间变化历程
        5.3.2 平台危险点应力时间变化历程的处理
        5.3.3 材料的疲劳数据
        5.3.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与寿命估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系统开发
    6.1 软件开发工具
        6.1.1 Visual Basic6.0的特点
        6.1.2 Access2007数据库简介
    6.2 软件系统的功能与流程设计
        6.2.1 软件系统的功能
        6.2.2 软件系统的流程设计
    6.3 编程问题及解决
        6.3.1 分析软件与ANSYS及Access数据库的连接
        6.3.2 ANSYS图形保存到Access数据库
    6.4 系统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7)用不完全模态数据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用不完全模态数据修正矩阵型有限元模型
    2.1 问题G1 的求解
    2.2 数值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不完全模态数据修正元素型有限元模型
    3.1 利用m ( m≤n ) 阶模态数据的模型修正方法
        3.1.1 问题G2 的模型分析
        3.1.2 方程组的求解
        3.1.3 数值实验
    3.2 测量自由度小于模型自由度的模型修正方法
        3.2.1 问题G3 的模型分析与求解
        3.2.2 数值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随机系统的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1.2.1 研究意义
        1.2.2 随机常微分系统研究回顾
        1.2.3 非线性随机控制系统的研究综述
    1.3 脉冲微分系统研究概述
    1.4 稳定性理论的发展
    1.5 脉冲随机微分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概述
    1.6 非线性随机微分博弈理论研究概述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定义和预备知识
    2.1 基本定义
    2.2 随机微分系统的分类
    2.3 It(?) 型随机系统的预备知识
        2.3.1 It(?) 积分与微分
        2.3.2 It(?) 微分公式
    2.4 解的存在和唯一性
        2.4.1 一般随机系统的解的存在和唯一性
        2.4.2 It(?) 型脉冲随机系统的解的存在与唯一性
第三章 带固定时刻脉冲的一般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3.1 引言
    3.2 系统与定义
    3.3 比较定理
    3.4 稳定性比较准则
        3.4.1 依概率稳定性比较准则
        3.4.2 几乎必然稳定性比较准则
        3.4.3 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3.5 例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锥值Lyapunov 函数的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4.1 引言和定义
    4.2 锥上的比较定理
        4.2.1 锥上的随机微分不等式
        4.2.2 锥上的随机比较定理
        4.2.3 锥上的脉冲随机比较定理
    4.3 锥值Lyapunov 函数
        4.3.1 基于锥值Lyapunov 函数的比较定理
        4.3.2 确定性辅助系统的比较定理
    4.4 稳定性比较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 型脉冲随机系统的稳定性
    5.1 系统与定义
    5.2 向量Lyapunov 函数和基本比较定理
        5.2.1 向量Lyapunov 函数
        5.2.2 停止过程比较定理
        5.2.3 非停止过程比较定理
    5.3 随机稳定性比较准则
        5.3.1 随机稳定性比较准则
        5.3.2 随机渐近稳定性比较准则
        5.3.3 随机指数稳定性比较准则
    5.4 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5.4.1 辅助系统和比较定理
        5.4.2 p 阶矩稳定性比较准则
    5.5 例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1 引言
    6.2 一般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2.1 问题描述和预备知识
        6.2.2 主要结果
        6.2.3 例子和仿真
    6.3 It(?) 型随机系统的脉冲指数镇定
        6.3.1 问题描述
        6.3.2 主要结果
        6.3.3 例子和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线性随机博弈系统的建模与优化
    7.1 引言
    7.2 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参数辨识的Markov 方法
        7.2.1 紧支撑正交小波变换的运算特性及在小波变换域下的参数辨识问题
        7.2.2 Winner 过程的小波分析特性
        7.2.3 双线性连续随机系统参数辨识的Markov 估计及其递推算法
        7.2.4 例子和仿真结果
    7.3 随机双线性It(?) 型微分博弈的Nash 均衡
        7.3.1 引言
        7.3.2 问题描述
        7.3.3 主要结果
    7.4 脉冲随机微分博弈问题的讨论
        7.4.1 问题描述
        7.4.2 状态方程及解的结构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直接模态摄动法的无阻尼线性随机结构的随机振动研究(Ⅰ)——随机自振特性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基础
    2.1 随机样本的选点方法
    2.2 线性多自由度无阻尼体系复合随机振动系统模型
3 基于直接模态摄动法的随机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3.1 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随机摄动量
    3.2 求解随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均值和方差
    3.3 算例分析
4 结语

(10)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目的
    2.研究综述
    3.文章编排
第1章 微分方程理论产生的总体背景
    1.1 生产背景
    1.2 科学背景
    1.3 学科背景
第2章 微积分创立中的常微分方程
    2.1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前的微分方程
    2.2 牛顿的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2.3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第3章 与常微分方程理论起源相关的5大问题
    3.1 等时问题
    3.2 悬链线问题
    3.3 双曲线的积分问题
    3.4 最速降线问题
    3.5 正交轨线问题
第4章 常微分方程与微积分的分离
    4.1 伯努利时代的前驱性贡献(1690-1740)
    4.2 欧拉时代在求解微分方程方面的贡献(1730-1740)
第5章 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
    5.1 欧拉时代的理论奠基(1740-1790)
    5.2 拉格朗日时代的理论拓展(1780-1820)
    5.3 研究模式的转化及原因探析—从求通解到考虑“定解问题”
    5.4 存在性定理的诞生
第6章 常微分方程理论的扩展概况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1 常微分方程理论的扩展概况
    6.2 常微分方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840-1959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碰撞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D]. 杨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2]几类具有不连续激励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研究[D]. 王艳群. 湖南大学, 2015(02)
  • [3]考虑非线性影响的飞翼布局无人机多舵面分配方法研究[D]. 徐明兴. 西北工业大学, 2014(07)
  • [4]密集模态量化判别准则的一种新方法[J]. 刘伟,于岩磊,高维成,李惠.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3(04)
  • [5]哈密顿系统有限元方法的长时间性质研究 ——冯康猜想的证明[D]. 胡姝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6]某履带式起重机平台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D]. 张秀茜. 东北大学, 2011(05)
  • [7]用不完全模态数据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D]. 甄甜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8]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稳定、镇定与优化[D]. 高京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
  • [9]基于直接模态摄动法的无阻尼线性随机结构的随机振动研究(Ⅰ)——随机自振特性求解[J]. 白建方,楼梦麟.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0]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D]. 任瑞芳. 西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广义复特征值摄动问题的逐步逼近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