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和虾壳蛋白的提取条件研究

龙虾和虾壳蛋白的提取条件研究

一、龙虾虾壳蛋白质提取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存江,王英燕[1](2021)在《酶辅助高效提取龙虾壳中甲壳蛋白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龙虾壳甲壳蛋白提取率为指标,对龙虾壳甲壳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对蛋白酶种类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中性蛋白酶辅助提取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然后应用正交实验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酶解温度为50℃、加酶量为1.5%、pH值为7.0、酶解时间为3 h时龙虾壳中甲壳蛋白的提取率最高,最佳提取率为43.58%。

顾鹏程,马栎,郭爱琴,闾怀中,王苏闽[2](2021)在《小龙虾废弃物的利用与工艺创新》文中提出我国是小龙虾的消耗大国,产出大量小龙虾废弃物倒入泔水,未能被较好地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带来环境污染。小龙虾废弃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已有提取甲壳质、蛋白质等成分的研究报道,但大规模利用小龙虾废弃物还没有突破,特别是工业化开发新型饲料原料——龙虾虾壳粉少有研究报道。综述了小龙虾废弃物目前利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虾壳粉的回收与加工的新工艺。

王琪鑫[3](2021)在《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甲壳素是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生物资源。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如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在食品、医药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和生物发酵法。虽然化学法在提取效率上比生物法快得多,但是耗能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法制备的甲壳素的乙酰化度高于化学法,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虽然生物发酵法存在发酵周期长、产品纯度低等缺点,但目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主要研究生物发酵法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主要内容为:首先以蛋白水解酶和产酸活性为标准,筛选蛋白水解和产酸活性较高的菌种;其次以虾壳的脱蛋白率(DP%)和脱矿率(DM%)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探讨了单菌发酵法、连续两步发酵法和混菌同时发酵法等发酵方法对甲壳素制备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从土壤和酸奶粉中分别分离得到9株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和3株产酸较高的菌株。进而对3株产酸菌株和9株产蛋白酶菌株中的3株蛋白酶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16S r RNA鉴定。结果表明:3株高产蛋白酶菌株具体为Bacillus mobilis strain、Bacillus zanthoxyli strain、Bacillus proteolytic strain;3株高产酸菌株为同一种菌株,即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strain。(2)以DP%和DM%高低为衡量标准,在初始发酵条件下筛选出Bacillus zanthoxyli strain(命名为B2,花椒芽孢杆菌)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str ain(命名为L,嗜热链球菌)两株菌株为优势菌株。单菌发酵法选择B2菌株和L菌株单独发酵;连续两步发酵法选择先B2菌株发酵,更换新鲜培养基后,再进行L菌株发酵,命名为B2→L-C(C为第二次发酵更换新鲜培养基);混菌同时发酵法为同时接种B2和L菌株,然后进行发酵,将其命名为B2-L。在初始发酵条件下,B2菌株(39.95%的DP%,58.46%的DM%)和B2→L-C组(D P%为31.53%,DM%为68.00%)发酵结果较为均衡,L菌株和B2-L组的DM%(75.59%、79.89%)较高。(3)对三种发酵方法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菌发酵法的优化条件包括:虾壳粒径(2.00-<0.2mm)、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氮源(胰蛋白胨、酵母浸粉)、接种量(2%、4%、6%、8%、10%)、温度(25℃、30℃、35℃、40℃、45℃)、p H(6、6.5、7、7.5、8)和碳源含量(2.5%、5%、7.5%、10%、12.5%)。基于单菌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进行了连续两步发酵法和混菌同时发酵法的优化。连续两步发酵中B2菌株选择高DP%发酵条件和L菌株选择高DM%发酵条件;由于B2菌株和L菌株的最适接种量和最适碳源不同,混菌同时发酵在单菌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菌种比例优化和碳源比例优化。优化后的最终发酵条件是B2菌株:7.5%蔗糖,30℃,2%接种量,p H 7.5,2%胰蛋白胨;L菌株:5%葡萄糖,30℃,4%接种量,p H 6.0,2%酵母浸粉;B2-L组:菌种比例1:1(B2:L),碳源比例1:1(葡萄糖:蔗糖),4%接种量,p H 7.0,7.5%碳源含量,30℃;B2→L-C组:B2菌株(2.5%蔗糖,30℃,2%接种量,p H 7.5),L菌株(10%葡萄糖,30℃,4%接种量,p H 6.0,2%酵母浸粉)。(4)经过发酵条件优化后,最终脱矿率和脱蛋白率是,B2单菌株发酵:DP%为61.78%、DM%为87.41%;L单菌株发酵:DP%为19.55%、DM为89.19%;连续两步发酵B2→L-C:DP%为76.64%、DM%为57.57%;混菌同时发酵B2-L:DP%为68.89%、DM%为83.80%。我们认为混菌同时发酵(B2-L)结果均衡且差异性小,具有提取高质量甲壳素的潜力。(5)混菌同时发酵(B2-L)经过粒径优化后,最终得到脱蛋白率为83.76%,脱矿率为91.48%和乙酰化度为93.47%的甲壳素。本试验制备的产品与商业甲壳素的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一致,说明虾壳经混菌同时发酵后成功获得甲壳素。本论文在单菌发酵和连续两步发酵基础上,证明了混菌同时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也可用于提取甲壳素,为未来生物法大规模生产甲壳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酵方法。

晏侬洋,王美丹,张权,李小锋,马天新,李金林[4](2021)在《基于电镜与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龙虾虾壳粉表观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龙虾虾壳粉的主要成分和表观结构的影响。方法样品经清洗干燥、粉碎、筛分后采用不同方式(脱钙质、脱蛋白、均质等)进行处理,采用常规方法对样品中组分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表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内部红外吸收特征进行测定。结果粗制小龙虾虾壳粉中蛋白质、钙质及甲壳素含量分别达15.02%~35.46%、13.30~18.70 g/100 g和10.88%~12.80%,不同筛分中成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单一蛋白酶仅可脱除小龙虾虾壳粉表层蛋白质,单一的乳酸处理可有效脱离小龙虾虾壳粉表面的钙质并可渗透至内部,乳酸和蛋白酶联合处理可脱除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核表层的蛋白质,联合处理基础上的均质可增加样品的松散程度;红外光谱检测显示经先后经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小龙虾虾壳粉显现出甲壳素红外吸收特征,表明经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样品主要成分为甲壳素。结论小龙虾虾壳是优质的可食用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经乳酸和蛋白酶联合处理可脱除甲壳素表面的钙质和蛋白质,本研究可为制备高纯度甲壳素及虾壳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周淼[5](2021)在《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小龙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虾副产物的产生,虾副产物作为一种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将虾副产物“变废为宝”符合当前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要求。虾壳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种未被充分利用的良好动物蛋白资源。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虾壳蛋白质食品的开发研究还比较缺乏,为充分利用虾壳废弃物,对虾壳蛋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通过6种不同的酶解方式制备虾壳酶解液,分别是1:碱性蛋白酶酶解;2:超声辅助碱性蛋白酶酶解;3: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4:复合酶(木瓜酶和中性酶)酶解;5:分段酶解(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6: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通过冷冻干燥的方式制备冻干粉,并利用其制备虾味膨化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酶解方式得到的氨基酸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分段酶解(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酶解得到的虾壳蛋白在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上皆为最优,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次之。(2)由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可知:这6种酶解方式得到的酶解液冻干粉在微观结构及二级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3)功能特性对比: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溶解度(55.3±0.9%)、乳化性(59.2±1.6%)和乳化稳定性(112±2.5%)、吸水性(3.1±0.04 g/g)皆为最高;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持油性(130±1.9%)最高。(4)抗氧化活性对比: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清除率为(63.07±0.35)%;超声辅助碱性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总抗氧化值为33.41±0.44 U/ml;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液冻干粉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75.43±2.89)%。(5)虾味休闲膨化产品制作单因素试验:小麦粉、糯米粉和土豆淀粉的配比为7:3:2、虾壳冻干粉的含量为3%、切片厚度为2 mm、微波功率460 W、水分含量为24.06%时,虾条脆片的膨化率最高。(6)虾味休闲膨化产品响应面优化试验:微波功率468 W、切片厚度1.9 mm、冻干粉添加量3.1%,该条件下虾条微波膨化脆片的膨化率为1.732。

徐文思,李柏花,张梦媛,杨祺福,杨品红,周顺祥[6](2021)在《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实现小龙虾产业的升级发展,为后续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分别从小龙虾加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2个方面总结现阶段小龙虾精深加工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为小龙虾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建议,展望未来小龙虾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洪枢[7](2020)在《低共熔溶剂中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构建》文中指出纤维素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而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其主要源于木材,而我国属于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为了减少对纤维素的需求,缓解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寻求可替代纤维素的产品以缓解森林资源短缺问题是必然发展趋势。甲壳素和纤维素大分子结构相似,主要来源于废弃的虾蟹壳,极有可能替代纤维素。同纤维素一样,甲壳素因溶解性差且目前的分离提取方法存在强酸腐蚀、能耗过高或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利用,亟需寻求高效、低成本且对环境友好的溶剂,对其进行从原料中分离提取到纳米化和功能化改性,进而实现高值化利用。低共熔溶剂(DES)具有原料易得、无毒或者低毒、生物可降解、制备简单、电化学操作窗口宽以及高离子电导率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可设计溶剂”之一。本论文合成了13种不同功能的DES体系,首先研究了能从虾壳中一步法脱除矿物质和蛋白质,可控提取不同分子量甲壳素的DES体系;其次,进一步研究探索出能够用于预处理甲壳素和纤维素及生物质原料的DES从而促进它们在机械处理过程时的纳米化;最后,利用具有多功能体系的DES直接分散纤维素用于制备具有导电性的离子凝胶,并将其用于传感器和超级电容器的固态柔性电解质。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了五种DES(氯化胆碱/丙二酸、氯化胆碱/苹果酸、氯化胆碱/乳酸、氯化胆碱/乙酰丙酸和甘油/盐酸)用于龙虾壳甲壳素的分离与提取,结果表明:与传统酸碱法方法相比,采用酸性DES体系可以使矿物质与H+反应释放CO2,形成有机酸钙盐而溶解,而蛋白质部分直接溶解,部分被分解成氨基酸而溶解,从而一步法得到甲壳素,具有效率高,产生的废水少等优点。同时,可根据需要,实现可控制备不同分子量的甲壳素。如氯化胆碱/丙二酸体系适用于制备分子量较高分子量的甲壳素(312 kDa);而用浓度为7%盐酸的甘油/盐酸体系,在120℃,2h的条件下,可获得分子量为55 kDa的甲壳素。(2)对比氯化胆碱/尿素、氯化胆碱/硫脲、氯化胆碱/氯化锌和氯化锌/尿素四种胆碱类DES体系的预处理对甲壳素纳米化过程的影响,发现在氯化胆碱/氯化锌体系DES中加入醋酸或者醋酸酐可以在甲壳素表面引入乙酰基,削弱甲壳素分子链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得甲壳素分子链之间变得松散,酯化反应或乙酰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同时进行,借助超声辅助机械剥离手段制备甲壳素纳米晶。在最优条件下预处理获得的甲壳素样品辅助超声处理45 min时,可以获得形貌为棒状的乙酰化纳米甲壳素晶,其取代度分别为0.34和0.23,得率分别为62%和61.6%,DES较好地发挥了溶剂和催化剂的协同作用,但所得到的甲壳素纳米晶由于结晶度的降低及表面酯基的引入,热稳定性降低,且得率偏低。(3)为了探索更高效低能耗的制备纳米甲壳素晶的方法,设计了Lewis和Br?nsted酸协同作用的六水合氯化铁/甜菜碱盐酸盐(物质的量比为1:1)DES体系,发现甲壳素与该DES质量比为1:20,温度100℃,时间1h后辅助超声处理5min时,获得的甲壳素纳米晶的平均直径为10 nm,长度为268 nm,结晶度为89.2%,得率为88.5%,与醋酸酐协同氯化胆碱/氯化锌体系的DES预处理相比提高了25%。该甲壳素纳米晶可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在用量为1mg/g时,使50%的高油含量的大豆油和水体系形成稳定的水包油(o/w)乳液。(4)利用天然无毒可生物降解的甜菜碱盐酸盐/甘油体系对桦木纤维素进行预处理,结合微射流处理可以获得纤维素纳米纤维。该体系能够渗透到纤维素中,使纤维状大分子溶胀,削弱氢键网络内的相互作用。同时,甜菜碱盐酸盐对甘油和纤维素的阳离子化进一步增强了溶胀过程。所有这些作用均促进了纤维素的纳米化,并降低机械处理的能耗。甜菜碱盐酸盐的物质的量决定了能否成功获得纤维素纳米纤维。所制备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得率高达72.5%,表面阳离子电荷密度为0.05–0.06 mmol/g,热稳定性与原始纤维素相当,高于硫酸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纳米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为80-110 MPa。(5)在氯化胆碱/二水合草酸体系中,丝瓜络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可以部分脱除,获得富含纤维素的产物,结合超声辅助处理,制备了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该DES具有分离三大素和促进纤维素纳米化的双重作用。所制备的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中木质素含量为10.7%,平均直径为28 nm,纳米纤维素膜拉伸强度为134 MPa,高于甜菜碱盐酸盐/甘油体系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膜强度的20%以上,与常规方法制备的纯纤维素和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膜力学强度相当。(6)利用DES的导电性、溶剂和分散介质等多重作用,在氯化胆碱/尿素/甘油体系中用纤维素增强聚丙烯酰胺(PAAM)制备了柔韧性好,强度高和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离子凝胶。机理分析表明纤维素成功嵌入PAAM基质中起增强增韧作用,DES和PAAM基质之间形成氢键网络结构,而聚合物交联网络中的锁定DES为离子凝胶提供了导电性。该离子凝胶成功用于监测手抓握动作的传感器和固态超级电容器中的固态电解质,用其组装的电容器具有2 V的宽工作电压窗口,在电流密度为0.2 A g-1比电容达到了161.8 F g-1;在功率密度为0.11 kW kg-1时,能量密度高达22.47 W h kg-1,并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时循环充放电2000次后,电容保持率为95.3%。

程佳琦[8](2020)在《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小龙虾是我国水产行业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其加工或食用后产生的虾壳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甲壳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材料等领域,从虾壳中分离提取甲壳素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微波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的提取、纯化和解聚过程。本研究以相同升温速率下的水浴加热为对照,考察微波对提取小龙虾虾壳中的甲壳素,以及进一步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挖掘微波引发上述反应差异的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微波协同氧化石墨烯(GO)催化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为含氮生物质的解聚提供了一种绿色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微波对小龙虾虾壳提取甲壳素的影响机制通过考察提取甲壳素反应体系的介电特性,发现固液混合后反应体系呈现高介电响应,适宜采用微波加热。其中,脱钙和脱蛋白质反应体系在2450 MHz处的损耗角正切分别为4.06和3.90,均可有效吸收微波能并转化为热能。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探究了不同时间内微波与传统水浴加热对提取甲壳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具有更高的脱钙率(88.85%)和脱蛋白率(82.96%)。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发现,与水浴加热相比,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表面纤维结构更加细密,表明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微波加热能够有效加快甲壳素提取过程的反应速率。(2)微波对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机制使用微波提取的甲壳素进一步制备壳聚糖,探究在相同升温速率下传统水浴和微波加热对制备壳聚糖品质的影响。脱乙酰基反应进行至10 min时,微波辅助制备的壳聚糖(MCS)的脱乙酰度(DD)可达到59.34%,远高于水浴辅助制备壳聚糖(WCS)的DD(38.08%),对应的SEM图中也可观察到MCS比WCS呈现更多的孔隙和纤维断裂。反应60 min后,微波辅助的脱乙酰反应基本完成,相较于WCS,MCS始终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黏度。当反应时间为240 min时,MCS和WCS的DD接近,而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果显示MCS的结晶度(28.74%)略高于WCS(27.45%),说明微波加热不仅可以加速脱乙酰基初期的反应速率,还能促进脱乙酰反应整体的均匀性和彻底性。(3)微波协同GO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研究以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及制备的壳聚糖为研究对象,考察微波场下固体催化剂GO和石墨烯(GR)对这两种聚合物的解聚作用。实验结果表明,GO和GR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反应体系介电特性,显着提高升温速率。壳聚糖解聚程度远高于甲壳素,其中GO催化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产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7.55 mg/L和694.70 mg/L。无催化剂和以GR为催化剂的解聚产物中无还原糖,GO催化解聚壳聚糖的反应中总还原糖含量为37.22 mg/L,表明GO可以协同微波催化解聚壳聚糖生成单糖,根据GO和GR催化能力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含氧官能团对于糖链的断裂起关键作用。此外,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程度的差异,可归因于甲壳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较壳聚糖更强,因此去结晶化以弱化氢键作用对于解聚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郑静静[9](2020)在《冷冻加工对小龙虾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龙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虾类食品逐渐成为人们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因其大多采用鲜活销售的方式,受地域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且小龙虾水分、蛋白质含量高,极易感染微生物而腐烂变质,难以保藏。本文以熟制小龙虾为原料,研究冻结方式、解冻方式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以及小龙虾在冷冻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为熟制小龙虾冷冻加工和冷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监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熟制的带壳和去壳小龙虾为原料,冷冻后在-18℃下贮藏1个月,通过检测虾肉的脂肪氧化程度、p 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盐溶性蛋白含量、色泽、质构等指标,考察小龙虾在冷冻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带壳虾肉的L*值和W值均显着降低,而去壳虾肉的颜色变化不显着,带壳和去壳的虾肉在贮藏前期(0~2周)的各指标无显着差异,而冷冻贮藏3周之后,带壳虾肉的品质优于去壳虾肉。2、以熟制带壳小龙虾为原料,分别采用冰箱、浸渍液和液氮冷冻,在-18℃下贮藏3个月,每隔15天测定虾肉的p H值、TVB-N值、持水力、脂肪氧化、质构、水分分布等。比较不同冷冻方法对小龙虾品质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冰箱冻结相比,浸渍冻结和液氮冻结能显着延缓小龙虾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冻结温度越低,虾肉持水力、弹性和硬度下降的越缓慢,冻结速度越快,对小龙虾体内水分分布影响越小。3、以解冻时间、解冻损失率、持水力、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总巯基含量及虾肉微观结构为检测指标,分析超声解冻(15℃)、微波解冻、静水解冻(15℃)、空气解冻(15℃)、冰箱解冻(4℃)及低压静电场解冻(4℃)对带壳小龙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品质具有显着性影响,低压静电场解冻和冰箱解冻效果最好,能较好地保持虾肉的品质。

母运龙,张崟,张龙翼,柯欢,郭添荣,李慧[10](2020)在《小龙虾虾壳副产物制备甲壳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小龙虾养殖量逐年增加,2018年养殖量剧增至160万t。小龙虾的可食部分仅占体重的30%,食用小龙虾会产生大量虾壳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具有较好的潜在利用价值。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小龙虾消费产生的大量副产物,本文以虾壳为例,主要对利用虾壳制备甲壳素的方法(酸碱法、微生物发酵法、离子液体提取法,以及几种新兴的预处理提取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并分析了小龙虾壳制备甲壳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小龙虾虾壳制备甲壳素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小龙虾消费产生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二、龙虾虾壳蛋白质提取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虾虾壳蛋白质提取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酶辅助高效提取龙虾壳中甲壳蛋白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龙虾壳预处理
        1.2.2 酶辅助提取工艺考察
        1.2.2.1 酶辅助提取工艺的单因素
        (1)酶的种类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2)酶解时间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3)酶解温度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4)加酶量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5)pH值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1.2.2.2 酶解提取工艺的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蛋白酶的种类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2 酶解时间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2.3加酶量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2.4 酶解温度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2.5 pH值对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2.6 酶解正交试验结果
    2.7 方差分析
3 结 论

(2)小龙虾废弃物的利用与工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废弃物的营养成分
2 小龙虾废弃物的利用
    2.1 生产调味品
    2.2 提取必需脂肪酸
    2.3 提取蛋白质
    2.4 提取有机钙
    2.5 提取红色素
    2.6 提取甲壳素
3 小龙虾废弃物在饲料中的利用
    3.1 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3.2 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4 小龙虾废弃物处理技术
    4.1 小龙虾废弃物利用与存在问题
    4.2 小龙虾废弃物用作饲料原料处理技术现状
    4.3 龙虾虾壳粉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
        4.3.1 龙虾虾壳粉生产的创新工艺
        4.3.2 创新工艺的技术参数
        4.3.2.1 载体的选择
        4.3.2.2 膨化工艺技术参数的确定
        4.3.2.3 物料烘干
        4.3.2.4 物料粉碎
5 问题与展望

(3)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简介
    1.2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结构与性质
        1.2.1 来源
        1.2.2 甲壳素的含量
        1.2.3 甲壳素的结构
        1.2.4 甲壳素的性质
    1.3 甲壳素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法
        1.3.2 生物法
        1.3.3 甲壳素提取的新型技术
        1.3.4 各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1.4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应用
    1.5 本试验的意义
2 高产蛋白酶和高产酸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菌种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1.3.1 主要试剂
        2.1.3.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1.3.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筛选
        2.2.2 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2.3 PCR鉴定及核酸电泳
        2.2.4 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方法
        2.2.5 菌株鉴定
        2.2.6 蛋白酶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筛选
        2.3.2 菌株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发酵法的菌株筛选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虾壳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虾壳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虾壳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3 虾壳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3.2.4 甲壳素回收试验
        3.2.5 虾壳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3.2.6 初始的发酵条件
        3.2.7 发酵方法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虾壳中主要成分含量
        3.3.2 发酵方法的探索
        3.3.2.1 单菌发酵法
        3.3.2.2 虾壳粒径的选择
        3.3.2.3 甲壳素的收集方式
        3.3.2.4 混菌同时发酵法
        3.3.2.5 连续两步发酵法
        3.3.3 初始发酵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发酵条件的优化和评价
    4.1 试剂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筛选菌生长曲线及产酸曲线的绘制
        4.2.2 蛋白含量和灰分测定
        4.2.3 乙酰化度测定
        4.2.4 发酵优化方案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2 菌株和L菌株的生长曲线和p H曲线
        4.3.2 B2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4.3.3 L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4.3.4 B2-L混菌同时发酵条件优化
        4.3.5 B2 菌株和L菌株连续两步发酵条件的优化
        4.3.6 三种发酵方式的评价及虾壳粒径选择
        4.3.7 甲壳素的结构表征及乙酰化度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电镜与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龙虾虾壳粉表观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虾壳清洗与粉碎
        1.3.2 虾壳的处理
        (1)脱钙质处理
        (2)脱蛋白处理
        (3)脱钙质和脱蛋白联合处理
        (4)脱钙质、脱蛋白与均质联合处理
        1.3.3 虾壳(粉)基本成分分析
        1.3.4 扫描电镜分析
        1.3.5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清洗方式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粉碎程度虾壳粉基本成分分析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虾壳结构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方式对虾壳粉红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龙虾介绍
        1.1.1 小龙虾简介
        1.1.2 小龙虾的养殖情况
        1.1.3 小龙虾的营养成分
    1.2 小龙虾加工现状
        1.2.1 即食产品
        1.2.2 虾壳蛋白
        1.2.3 调味料
        1.2.4 壳聚糖
        1.2.5 吸附材料
    1.3 小龙虾虾壳综合利用情况
        1.3.1 虾壳中的蛋白质
        1.3.2 虾壳中的钙
        1.3.3 虾壳中的油脂
        1.3.4 虾壳中的甲壳素
        1.3.5 虾壳中的虾红素
        1.3.6 虾壳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虾壳酶解液冻干粉的功能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虾壳冻干粉制备工艺
        2.2.3 透析袋除盐
        2.2.4 氨基酸的测定
        2.2.5 扫描电镜的测定
        2.2.6 傅里叶红外的测定
        2.2.7 溶解性
        2.2.8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2.9 吸水性和持油性
        2.2.10 抗氧化性的测定
        2.2.11 冻干粉多肽分子量的测定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氨基酸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傅里叶红外分析
        2.3.4 溶解度
        2.3.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3.6 吸水性和持油性
        2.3.7 抗氧化性
        2.3.8 多肽分子量测量结果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微波膨化虾条休闲食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工艺要点
        3.2.3 试验设计
        3.2.4 测量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低筋小麦粉与糯米粉的配比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2 不同淀粉种类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3 不同土豆淀粉的配比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4 虾壳冻干粉占总物料的比例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5 微波功率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6 切片厚度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7 水分含量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3.3.8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3.9 模型分析讨论
        3.3.10 最优工艺参数验证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营养价值
2 小龙虾产品与加工技术
    2.1 非即食小龙虾产品
    2.2 即食小龙虾产品
    2.3 小龙虾加工关键技术
        2.3.1 蒸煮
        2.3.2 油炸
        2.3.3 腌制
        2.3.4 干燥
        2.3.5 脱壳
        2.3.6 保鲜
        2.3.7 灭菌
3 小龙虾副产物加工利用
    3.1 虾青素的提取
    3.2 蛋白与多肽的提取
    3.3 钙与金属螯合肽的制备
    3.4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
4 结语

(7)低共熔溶剂中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纤维素和甲壳素简介
    1.2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
        1.2.1 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1.2.2 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1.3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1.3.1 酸碱法提取甲壳素
        1.3.2 生物法提取甲壳素
        1.3.3 离子液体法
        1.3.4 机械力化学法
        1.3.5 等离子体法
        1.3.6 其它方法
    1.4 甲壳素的纳米化制备方法
        1.4.1 甲壳素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1.4.2 甲壳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1.5 低共熔溶剂
        1.5.1 DES在分离提取甲壳素中的应用
        1.5.2 DES在预处理甲壳素中的应用
        1.5.3 DES在分离提取纤维素中的应用
        1.5.4 DES在预处理纤维素中的应用
        1.5.5 DES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5.6 DES在离子凝胶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酸性DES中不同分子量虾壳甲壳素的解离与提取机制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甲壳素的化学组分分析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3 结晶度分析
        2.2.4 热稳定性分析
        2.2.5 甲壳素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酸/甘油体系高效提取低分子量甲壳素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甲壳素的化学组分分析
        3.2.2 反应条件对甲壳素分子量及得率影响
        3.2.3 固体核磁分析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5 结晶度分析
        3.2.6 甲壳素溶液的流变测试
        3.2.7 热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辅助DES制备乙酰化甲壳素纳米晶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DES对甲壳素改性的初步筛选
        4.2.2 反应条件对甲壳素得率,悬浮液稳定性及取代度的影响
        4.2.3 纳米甲壳素形貌分析
        4.2.4 低共熔溶剂处理前后甲壳素的化学结构变化
        4.2.5 结晶度分析
        4.2.6 热稳定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ES中高效水解甲壳素制备纳米晶及其在乳液中的应用
    5.1 试验部分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的处理条件对ChNC的外观和得率影响
        5.2.2 甲壳素纳米晶的化学结构分析
        5.2.3 纳米甲壳素形貌分析
        5.2.4 纳米甲壳素的结晶度及热稳定性分析
        5.2.5 纳米甲壳素制备的Pickering乳液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甜菜碱盐酸盐/甘油DES溶胀纤维素制备纳米纤维素
    6.1 试验部分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DES预处理条件对制备纳米纤维素的影响
        6.2.2 纳米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6.2.3 纳米纤维素形貌分析
        6.2.4 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分析
        6.2.5 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分析
        6.2.6 纳米纤维素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氯化胆碱/草酸DES用于制备含木质素的纳米纤维素研究
    7.1 试验部分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DES处理前后丝瓜络的形貌与结晶度
        7.2.2 LCN的微观形貌
        7.2.3 LCNF的 FT-IR及 XRD分析
        7.2.4 LCNF的热稳定性分析
        7.2.5 LCNF纳米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纤维素增强DES离子凝胶在传感器和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
    8.1 试验部分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8.2 结果与讨论
        8.2.1 DES中离子凝胶的设计与合成
        8.2.2 离子凝胶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分析
        8.2.3 离子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
        8.2.4 离子凝胶用作应变传感器
        8.2.5 离子凝胶作为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固态电解质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小龙虾虾壳资源及利用现状
        1.1.1 小龙虾及虾壳资源概述
        1.1.2 小龙虾虾壳资源利用现状
    1.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的概述
        1.2.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1.2.2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1.2.3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3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1.3.1 生物质资源概述
        1.3.2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提取中的应用
        1.3.3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解聚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龙虾虾壳的预处理方法
        2.2.2 小龙虾虾壳基本组分的测定方法
        2.2.3 介电特性的测定方法
        2.2.4 升温曲线的拟合方法
        2.2.5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2.2.6 脱钙率的测定方法
        2.2.7 脱蛋白率的测定方法
        2.2.8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2.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测试方法
        2.2.10 X-射线衍射图谱的测定方法
        2.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
        2.2.1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方法
        2.2.13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2.2.14 壳聚糖表观黏度的测定方法
        2.2.15 壳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测定方法
        2.2.16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水热解聚方法
        2.2.17 水热解聚体系升温速率的测定方法
        2.2.18 水解液体产物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2.2.19 水解液体产物中总还原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0 水解液体产物的检测分析方法
        2.2.21 固体残留物热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2.22 催化剂二次催化解聚的方法
        2.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微波对小龙虾虾壳提取甲壳素的影响机制
        3.1.1 反应体系介电特性的研究
        3.1.2 微波与水浴加热曲线的拟合
        3.1.3 微波加热对虾壳脱钙、脱蛋白过程的影响
        3.1.4 微波辅助提取甲壳素的结构表征
    3.2 微波对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机制
        3.2.1 微波与水浴加热曲线的拟合
        3.2.2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3.2.3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3.2.4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黏度的影响
        3.2.5 微波辅助制备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3.3 微波协同氧化石墨烯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研究
        3.3.1 固体催化剂性能的表征
        3.3.2 反应参数对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的影响
        3.3.3 氧化石墨烯的二次催化利用研究
        3.3.4 微波辅助解聚壳聚糖机制的探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小龙虾各部位虾壳的基本成分及结构
附录三 :壳聚糖重均分子量和光散射信号的分布

(9)冷冻加工对小龙虾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龙虾
        1.1.1 小龙虾简介
        1.1.2 小龙虾生产与加工现状
    1.2 水产品低温保鲜技术
        1.2.1 冷藏保鲜技术
        1.2.2 冰藏保鲜技术
        1.2.3 微冻保鲜技术
        1.2.4 冷冻保鲜技术
        1.2.4.1 液氮冻结
        1.2.4.2 浸渍冻结
    1.3 解冻方法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1.3.1 空气解冻
        1.3.2 水浴解冻
        1.3.3 超声波解冻
        1.3.4 微波解冻
        1.3.5 冷藏解冻
        1.3.6 低压静电场解冻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熟制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小龙虾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pH值的变化
        2.3.2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2.3.3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盐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3.4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总巯基含量的变化
        2.3.5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3.6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色差的变化
        2.3.7 小龙虾冷冻贮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结方式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及测定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小龙虾检测指标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冻结方式对冻藏期间小龙虾pH值的影响
        3.3.2 不同冻结处理对冻藏期间小龙虾TVB-N值的影响
        3.3.3 不同冻结方式对冻藏期间小龙虾持水力的影响
        3.3.4 不同冻结方式对冻藏期间小龙虾脂肪氧化的影响
        3.3.5 不同冻结方式对冻藏期间小龙虾质构的影响
        3.3.6 不同冻结方式对冻藏期间小龙虾虾肉水分分布情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解冻时间的影响
        4.3.2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解冻损失率的影响
        4.3.3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持水力的影响
        4.3.4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脂肪氧化情况的影响
        4.3.5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总巯基含量的影响
        4.3.6 不同解冻方式对小龙虾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小龙虾虾壳副产物制备甲壳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产业现状
2 小龙虾副产物的利用现状
    2.1 微生物发酵法
    2.2 离子液体提取法
    2.3 酸碱提取法
    2.4 EDTA法
    2.5 甘油提取法
    2.6 强化常压等离子体法
3 小龙虾壳制备甲壳素存在的问题
    (1)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学酸碱法
    (2)微生物发酵法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3)离子液体提取法最近几年也被受重视
    (4)EDTA法和热甘油预处理法
4 结语

四、龙虾虾壳蛋白质提取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酶辅助高效提取龙虾壳中甲壳蛋白的工艺研究[J]. 贾存江,王英燕. 广州化工, 2021(19)
  • [2]小龙虾废弃物的利用与工艺创新[J]. 顾鹏程,马栎,郭爱琴,闾怀中,王苏闽.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1(03)
  • [3]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D]. 王琪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电镜与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龙虾虾壳粉表观结构的影响[J]. 晏侬洋,王美丹,张权,李小锋,马天新,李金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8)
  • [5]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D]. 周淼.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徐文思,李柏花,张梦媛,杨祺福,杨品红,周顺祥. 农产品加工, 2021(01)
  • [7]低共熔溶剂中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构建[D]. 洪枢.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D]. 程佳琦. 江南大学, 2020(01)
  • [9]冷冻加工对小龙虾品质影响的研究[D]. 郑静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10]小龙虾虾壳副产物制备甲壳素的研究进展[J]. 母运龙,张崟,张龙翼,柯欢,郭添荣,李慧. 四川农业科技, 2020(02)

标签:;  ;  ;  ;  ;  

龙虾和虾壳蛋白的提取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