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

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治验2则(论文文献综述)

钟岢屹[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郑文洁[2](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曾子芸[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高玮鞠[4](2021)在《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知网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及金实教授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两部分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分析,揭示近20年来各医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特点,总结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色治验。方法:(1)收集CNKI中2000年-2020年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111诊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机、治法、方药录入Medcase V5.0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总结近20年来中医医家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用药特点。(2)收集2000年01月-2021年02月期间金实教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百草堂、江苏省省中医院名医堂、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例288诊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方药录入Medcase V5.0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总结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文献医案数据库中,共纳入患者43例111诊次,其中男性4例15诊次,女性39例96诊次,年龄集中在40-59岁,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2)临床表现以乏力、纳谷不馨、胁痛多见;舌质以质红、质暗红出现频率较高,舌苔以苔薄白、苔薄黄多见;脉象以弦脉、细脉多见。(3)病机以湿热内蕴、肝脾不调、瘀血阻滞为主;治法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多见。(4)用药涉及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等;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心、胃、胆经;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方:三物黄芩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2.回顾性研究结果:(1)金实教授临床医案数据库中,共纳入患者18例288诊次,其中男性4例72诊次,女性14例216诊次,年龄集中在40-59岁,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2)西医次级诊断中出现最多的是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口干、眼干燥、胃脘痞闷多见;舌质以质红、质暗红多见,舌苔以苔薄微黄、苔薄白、苔薄黄腻多见;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且两者之和大于100%。(3)用药涉及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行气类等;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胆、胃、心、肾经;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方:小柴胡汤、茵芍二金汤、养肝降酶方、新加连苏饮,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结论:(1)病理因素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主要包括热、湿、瘀,金实教授认为病理因素包括湿、热、郁、瘀,强调郁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2)病位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心、胃、胆,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胆、胃、心、肾,认为病至后期,影响及肾。(3)病理性质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认为本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虚,标实包括湿、热、瘀;金实教授认为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包括脾虚、肝肾阴虚,标实包括湿、热、郁、瘀。(4)治疗方面,大部分中医医家以补虚泻实为治则,补虚体现在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泻实体现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用药涉及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代表方剂有三物黄芩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等;金实教授以“流气和络”为治则,运用疏、清、化、运、养、利六法以流畅气机,和畅肝络;用药涉及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行气类,临床常用小柴胡汤加减、自拟方茵芍二金汤、养肝降酶方、新加连苏饮等。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5](2018)在《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文中提出(续上期)5常德、岳阳地区5.1常德周汉清古方新用,收到奇效。其以完带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如慢性肾炎、慢性痢疾、皮肤瘙痒、鼻衄[198-199];乌贝四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理中汤加味治疗腋汗、麻黄汤加味治久嚏不止、白虎加桂枝汤应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苓桂术甘汤治耳聋、贝母散治疗慢性咽喉炎、大承气汤加麦

闫军堂[6](2018)在《“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标:1.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血、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水血同病”不同概念体系下的临床应用模式。3.厘清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的发展脉络,总结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及其应用体系的发展规律。4.总结提炼“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源流、发展特色,“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及“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以及基于“水血同治”的辨治规律和证治经验。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影响力较大的医家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周学海、王清任等医家着作。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全国统编第1-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首先,明确该时期的主流思想,确定该时期的话语场。其次,以血、水为对象,探讨各时期的血、水概念关系,提炼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总结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含义。再次,比较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和含义,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区别,阐述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结果:1.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以前的血证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宋以前医家认为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方面,主要有气、火、热等因素。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宋以前医家对血证形成原因的认识多集中在违背了大的自然规律,如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血证的治疗思路多从气、火、热等因素考虑。宋以前医家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是在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通过判断是否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而进行。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痛症、痹症、厥证等都可由瘀血导致。宋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宋以前医家更重视从“象”上来判断是否有瘀血,进而治疗瘀血,临床多采用疏血气、通经络、散恶血、温则消而去之、导下等方法。宋以前的水证主要指水肿、水气、痰饮等疾病。宋以前医家主要是根据表现在外的部位、症状和特性对水证进行分类,同时,将水证纳入到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对水证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尤其强调气在水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并未完全由气、水等概念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诊疗过程。“水血同治”的情况出现较多,就其论述来看,多为该疾病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具体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水气病中兼见瘀血,临床中采用利水和祛瘀的中药共同组方。同时,痈肿成脓后“水血同见”时,也有水血共同组方治疗的情况。第二,月经病、带下与经血同见时,从治水、治血两个方面共同组方。第三,痰瘀同治。由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着作中的“痰”与后世的“痰”概念存在差异,因此“痰瘀同治”多为后世医家所总结。另外,痰、瘀多为致病因素,临床疾病中多有痰瘀同时出现、方剂组成中也多为治痰药与活血药联合应用。本时期的血证与水证之间并无过多的因果关系讨论,临床上多采用“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水血同治”多为在“随证治之”的前提下,疾病出现血证与水证兼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2.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金元时期,火的重要作用被医家重视,在血证的诊治理论中,火被突出强调。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开始从重视气、热、火等因素在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的地位,转而关注“气”“火”“热”等因素本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集中关注火邪在血证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宋金元医家将血证的论治集中到火上,但其观点主要是强调火的重要作用,而非以火为中心建立因果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宋金元时期的水证主要指水肿和水气等疾病。同时,痰饮、带下病、痈肿成脓流水的情况也多从水证的角度考虑。本时期对水证的分类除了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分类方法,还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重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阴水和阳水概念,使水肿的辨治更加丰富。尽管对水证的形成原因多有发挥,但就水证的具体治法而言,宋金元时期基本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宋金元时期,“水血同治”多为疾病中血证与水证兼见时的共同治疗。但是,宋金元医家鲜有从血水相互转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血同治”。与宋以前医家不同的是,本时期尤其重视导致疾病的内生因素。内生之火、风、痰、瘀受到重视,很多疾病都是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探讨。因此,“痰”和“瘀”作为两种重要的内生因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着名医家朱丹溪倡导“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并未过多关注“痰”和“瘀”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当疾病中同时出现痰证和瘀血证时,多以痰瘀共同治疗为主。但是,当疾病中只出现痰证或只出现瘀血的情况时,则不会过多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宋金元时期的“痰瘀同治”与“水血同治”相似,多为痰证之中出现瘀血或者瘀血之中出现痰饮时,采取共同治疗的方法。3.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逐步构建了以“气水——血火”为核心的血证诊治理论,临床上也将气水血火定为血证的诊治关键,即血证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重视火在血证中的关键作用,从火论治。同时,清末民国时期对于血证的论述也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瘀血病症也非常重视,多在气的基础上论述瘀血证治。明清民国时期,在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讨论水证的基础上,重视从肺、脾、肾三脏治疗水证。在水证的诊治中,明清民国时期的医家重视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该时期医家多认为:气是导致水证的关键,气行则水肿自消。同时,将气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肺气、脾气、肾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证治法而言,多延续《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论断,同时又有各自的发挥,尤其是补法和从肝火论治水证被该时期医家所强调。明清民国时期,“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尽管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水血同源”和“血汗同源”的论述,但在对“水血同源”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气在水血同源中的重要作用;就血汗关系而言,尤其重视气的作用,而对疾病中的水血之间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因此,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4.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通过对历版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分析后发现:当代学者构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使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理论,现代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学者更加关注血证和水证发生的病因和疾病演变的机制。同时由于更加关心疾病产生的病因及演化机制,血、水、痰、瘀等具体物质被现代中医学者所强调。这种转变使中医原本同时关注疾病的关键和产生机制,转为只关注疾病的机制。另外,当代中医的辨治思路与西医思维比较接近,可以说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较为深刻。同时,由于中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些概念被泛化后形成新的概念,如将水血共同治疗演化成“水血同治”,进而构建“水血同病”理论。当代学者构建的“水血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水、血表示疾病的阶段或病证的范围,是抽象概括多种情况的概念,与构成人体的血和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水血同病”强调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水血同治”也是根据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第三,“水血同病”多是在临床具体疾病之上的大一统的理论讨论。构建“水血同病”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其讨论的重点多与具体疾病相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血同病”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证解释“水血同病”的情况。5.“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谱系清晰,学术特色明显,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科研、学术、临床齐头并进,成为影响海内外各中医学派发展的典范。首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于“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等病症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系统梳理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独到认识和辨治规律,即:水血同源,生理攸关;水血同病,病理密切;水血同调,辨治精当;以及辨治要点,尤需注意等四个方面。治疗上,由血病水者,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由水病血者,治水为主,兼以治血;水血同病者,治水、治血并重。本论文梳理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临床常用的“水血同治”经验方34首,包括: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的柴胡活络汤、三草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宣络化瘀汤、珀朱六一汤、遂金丸、养阴活血利水汤。治水为主,兼以治血的苓桂茜红汤、三参苓桂术甘汤、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加味黄连导赤汤、加减木防己汤、归芍温胆汤。以及治水、治血并重的荆防肾炎汤、加减旋复花汤、加减柴胡桂枝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滋阴潜阳汤、三草芍甘汤、柴胡排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桃红温胆汤、丹桅温胆汤、金铃温胆汤、菖郁温胆汤、丹郁温胆汤、失笑温胆汤、百地温胆汤、黛蛤温胆汤。最后,列举了本学派三代传人(刘渡舟,王庆国,闫军堂)从“水血同治”辨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经验与临床案例,对临床有所裨益,可资借鉴学习。结论: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系统考察发现:各时期医家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王庆国、李成卫团队前期973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在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要。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汉经学为例,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是影响宋以前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天人宇宙论强调各事物的归属及与天地、外界的联系,因此,该时期医家重视导致疾病的外因,而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并未受到重视。“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宋金元明清时期,经过两宋哲学家的发展,中国哲学进入了理学成为主流学说的时代。与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不同,宋明时期的理学强调“本体论”。因此,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是影响宋以后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宋明理学强调事物本身的作用,为此该时期医家重视自身导致疾病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受到重视。由于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差异,尤其在因果关系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而并未形成“水血同治”,也并未由“水血同治”形成“水血同病”概念。自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愈发加深。在西医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核心理论的构建。其中概念思维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深刻。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中医对病机概念理解的转变,促使当代学者重视“痰”“瘀”等内生因素构建“水血同治”,并基于“水血同治”构建了“水血同病”。

陈玥舟[7](2014)在《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中医在临床中进行辨治的主要模式之一。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药传承的形式之一,中医古籍承载了历代医家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源泉。面对新发疾病和中医治疗有特色的病种,中西医理论体系和病名的差异是中医临床借鉴中医古籍筛选治疗方案的严重障碍,并对有效地利用古代医家宝贵的诊治思路和经验带来重大的阻碍。为解决当今中医临床面对新发疾病和优势病种采用西医病名而不能有效利用中医古籍疾病诊疗经验的难题,本文尝试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文献与疾病认识的方法,以具有统计学依据的病毒性肝炎症状组以及疾病自然史特点关联病毒性肝炎与明清“黄疸”范畴的相关病证,建立相关文献数据库,从而对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进行挖掘。另外,结合现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和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反向分析从明清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经验,对明清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一、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治知识,为当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文以明清时期“黄疸”范畴的中医古籍为研究范围,基于现代对病毒性肝炎症状组和疾病自然史的统计调查,建立病毒性肝炎与明清“黄疸”范畴相关病证之间的关联。运用文献学、史学的方法搜集明清时期的中医古籍,并以关联为基础筛选明清时期病毒性肝炎相关的中医古籍,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和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频数、相关性和聚类等统计学方法的分析,本文对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进行了挖掘。另外,搜集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系统分析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活性,结合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结果,反向分析从明清时期的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症诊治知识,对明清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类似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二、研究结果1.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了基于西医病名挖掘古代文献相关中医诊疗经验的方法:(1)首先,依据客观症状建立中西医疾病之关联。即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索某西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学调查,以获得经统计得到的该病典型症状;对照现有的该西医病的中医辨证标准中的典型症状,将两项典型症状重合者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作为次要症状,以此制定古籍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该西医病的古籍文献。例如本研究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搜索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学调查。以甲肝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代表,慢性乙肝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代表,统计文献中报道的各类症状的患者比例,选择患者比例大于50%的症状作为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同时,根据《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形成的专家共识,提炼“标准”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对临床统计和专家共识共同具备的典型症状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作为次要症状制定古籍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古籍文献;(2)其次,依据西医疾病自然史特点建立中西医疾病之关联。即找出该西医疾病自然史中的突出特点,再从古籍中筛选同时记载这些特点的文献。例如本研究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中“黄疸”和“传染性”这两个突出的特点,从古籍中筛选同时记载这两个特点的文献;(3)最后,通过古今术语转换,对入选的文献进行标准化,并录入数据库,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相关和聚类等分析,对入选古籍文献中用药规律以及药物与该西医病相关症状之间、病因病机与症状之间、病因病机与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例如,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尿黄”、“发热”和“阳痿”分别与“湿热发黄”、“外感发黄”和“劳伤发黄”显着相关;与症状“尿黄”聚类或显着相关的药物几乎全部与“湿热发黄”显着相关,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症状“发热”显着相关的药物均具有清热或解表的功效;与症状“阳痿”聚类或显着相关的药物几乎全部具有补虚的功效。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竹叶石膏汤是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常用方剂,大黄是治疗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典型药物。2.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的挖掘结果:(1)以症状为关联,从明清医案中筛选出211则医案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表明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中记载最多的症状是黄疸、腹胀和尿黄;病机主要可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蓄血发黄、劳伤发黄和外感发黄;高频药物(频次>20)主要由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组成,低频药物(频次>5,<20)主要由补虚药组成。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竹叶石膏汤是医案中的常用方剂,并且与症状“乏力”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为补虚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人参;与症状“尿黄”、“便秘”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为清热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大黄、黄柏、栀子;与“腹胀”聚为一类的药物主要为理气化湿、消食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厚朴和大腹皮;与“胁痛”聚为一类的药物主要为化痰药,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半夏和旋覆花;与“阳痿”聚为一类的药物全部具有补肾的功效,聚类并相关的药物为杜仲和菟丝子。与“湿热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全部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黄芩、黄连;与“寒湿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除大腹皮外,全部具有温阳补虚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附子、肉桂;与“劳伤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除生姜外,全部具有补虚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是黄芪、白芍;与“蓄血发黄”病机显着相关的药物主要有活血、补血的功效,相关且聚类的药物为炮姜、当归。医案数据库中症状、病机与药物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病机分析直接与用药相关。另外,病毒性肝炎的某些典型症状对病机的分析有重要的作用。从典型症状推测疾病的病机,可对辨证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2)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中“黄疸”和“传染性”这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找到散在于26部明清医籍的57则相关文献,建立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频数分析表明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茵陈、栀子和大黄;药物按药物四性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和温性药;按照五味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苦味、辛味和淡味药;按照功效分类,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药物的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文献所载方剂名称的统计分析均表明,明清医家对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所用的方剂主要包括茵陈蒿汤、小柴胡汤和茵陈五苓散。药物的聚类分析提示明清医家认为大黄在治疗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中有重要的作用。3.运用现代中药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慢性乙肝临床报答的Meta分析反向研究明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文献中的用药规律:系统分析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建立数据库,对这些药物及其提取物按照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进行排序。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16项中药在细胞模型抗乙肝病毒研究和31项中药在动物模型抗乙肝病毒研究中,以HBV DNA、HBV HBeAg和HBV HBsAg水平为检测指标,从76种中药里找出18种中药的提取物在HepG2.2.15细胞模型中表现了较强的抗乙肝病毒活性,12种中药的提取物在鸭乙肝病毒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较强的抑制鸭乙肝病毒的活性;大黄和黄芩的提取物在HepG2.2.15细胞模型和鸭乙肝病毒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强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对具有较强抗乙肝病毒活性中药的功效分析发现,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的药物主要为清热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大黄、黄芩、柴胡表现出较强的直接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并在明清时期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及现代乙肝治疗中使用频次较高,且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对纳入Meta分析的230项中医临床治疗慢性乙肝临床报道用药的研究发现,补虚药出现的频次是清热药出现频次的1.7倍。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聚类分析表明与劳伤发黄病机聚类的药物几乎全部为补虚药,同时,补虚药与湿热发黄病机显着负相关。与此相应,中药抗乙肝病毒实验研究系统分析发现补虚药表现出较低的直接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这些结果提示补虚药对乙肝的治疗可能通过间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进行。三、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1.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基于西医病名对中医古籍中相关诊治经验进行挖掘的方法。2.以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和症状学统计为基础,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挖掘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3.以病毒性肝炎疾病自然史为基础,建立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挖掘明清医家对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4.系统分析1995年~2012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并对这些药物及其提取物按照抗乙肝病毒的活性进行排序。结合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结果反向分析从明清时期的医籍中挖掘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经验,并进一步解析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规律。同时也验证了本研究所制定的基于西医病名对中医古籍中相关诊治经验进行挖掘的方法是科学的。本文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建立了基于西医病名从中医古籍中挖掘相关诊治经验的方法,并对总结明清医家治疗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提供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为现代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在新发疾病突发时,这种方法可用于挖掘中医古文献中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为中医专家组制定相关的诊治方案提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并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备选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治验2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病毒性肝炎治验2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4)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辨证分型及治疗
    2.现代医学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诊断进展
        2.4 治疗进展
    3.不足和问题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研究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信息预处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研究结果
        3.1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3.3 方剂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4.讨论
        4.1 发病特点
        4.2 病机
        4.3 治则治法
        4.4 核心方药分析
第三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回顾性研究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信息预处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研究结果
        3.1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3.3 方剂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4.讨论
        4.1 发病特点
        4.2 病因病机
        4.3 治则治法
        4.4 核心方药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论文提纲范文)

5 常德、岳阳地区
    5.1 常德
    5.2 岳阳
6 小结与展望

(6)“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水血同病”及其相关概念的现代研究
    1. “水血同病”的概念研究
        1.1 “水血同病”源于“水血同源”
        1.2 “水血同源”的溯源研究
        1.3 “水血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2. “水”概念研究
    3. “血”概念研究
    4. “水血同病”概念研究的思考
        4.1 “水血同病”的概念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4.2 气、水、血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4.3 水血同治、水、血概念未达成共识,造成水血同治理论的进一步混乱
        4.4 历史追溯法是导致“水血同病”概念被认为一直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知识考古学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 知识考古学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 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上篇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水血同病”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的“血证”研究
        1. 从气血关系、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认识血证
        2. “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3. 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与气血、运气、五行规律等相关
        第二节 宋以前的“水证”研究
        1. “水证”的分类
        2. 水证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3. 水证的辨证治疗
        第三节 宋以前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气病、痈肿脓血同见与水血同治
        2. 妇人带下与经血同治
        3. 痰瘀同治初具雏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研究
        1. “血证”关注的重点是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
        2. 治血尤重治火逐渐成为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血证的共同认识
        3. 更加重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4. 瘀血论治独具特色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证”研究
        1. 延续前代的水证分类方法
        2. 重视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治疗水证
        3. 具体治法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又有新的发挥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同治”多为水血同见时则“水血同治”
        2.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详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研究
        1. 逐步构建“气水——血火”理论结构
        2. 气水血火逐步成为血证的诊治关键
        3. 强调从气的角度论治“瘀血”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证”研究
        1 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尤其受到重视
        2 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3.具体治法在延续《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上又有发挥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共同治疗
        2. 血汗同源,辨治同法
        3. 血汗之中当重气
        4.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血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形成雏形
        3 第三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二节 “水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三节 痰瘀等病理因素愈加受到重视
        第四节 由“水血同治”构建“水血同病”
        1. 从阳气与阴精的角度,借鉴现代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2. 从互为根本、互相转化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3. 从水血同源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述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经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2. 理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3. 西方哲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第二节 “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下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
    一、开门启“源”,别树一帜
    二、研经习业,“道”韵流长
    三、成学者众,蔓延成“派”
    四、“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发展特色
    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一)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的理论阐释
        (二)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湿证”的理论阐释
        (三)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痰饮证”的理论阐释
        (四)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人体“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六、“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与辨治经验
        (一) 水血同源,生理攸关
        (二) 水血同病,病理密切
        (三) 水血同调,辨治精当
        (四) 辨治要点,尤需注意
        (五)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病毒性肝炎相关中医古籍的研究概况
    1.2 明清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1.2.1 湿热发黄
        1.2.2 血证发黄
        1.2.3 阴黄与阳黄
        1.2.4 外感与内伤发黄
2 前言
    2.1 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文献方法的可行性和途径
        2.1.1 从古籍文献记录的症状和疾病自然史出发挖掘中医古籍
        2.1.2 从现代中医临床和中药药理学研究反向分析中医古籍
    2.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
        2.2.1 研究基于西医病名挖掘中医古籍的方法
        2.2.2 挖掘明清时期中医古籍中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治知识
    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2.3.1 文献学的方法
        2.3.2 建立西医病名与中医古籍相关文献的关联
        2.3.3 史学的方法
        2.3.4 统计学的方法
        2.3.5 从中药药理学研究和现代中医临床反推的方法
3 建立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古籍中相关病证的关联
    3.1 临床对病毒性肝炎调查统计的症状组
        3.1.1 临床对甲肝人群症状的调查统计
        3.1.2 临床对慢性乙肝人群症状的调查统计
    3.2 关联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古籍相关病证的典型症状
        3.2.1 基于临床统计的病毒性肝炎典型症状组
        3.2.2 基于《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的症状组
        3.2.3 关联中医古籍的病毒性肝炎症状组
        3.2.4 病毒性肝炎相关“黄疸”范畴中医古籍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4 从症状出发挖掘明清“黄疸”文献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诊治知识
    4.1 基于明清医案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数据库
        4.1.1 基于关联标准筛选病毒性肝炎相关医案
        4.1.2 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明清医案数据库
    4.2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方法
        4.2.1 数据结构转换
        4.2.2 频数分析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的结果
        4.3.1 对明清医案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和病机的分析
        4.3.2 明清医案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分析
        4.3.3 症状、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4.4 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数据库分析结果的讨论
        4.4.1 明清医家对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症状和病机认识
        4.4.2 明清医家治疗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用药规律
        4.4.3 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医案中症状、病机和药物的关系
5 从疾病自然史出发挖掘明清黄疸文献中病毒性肝炎相关病证的诊治知识
    5.1 从传染性的角度建立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
    5.2 统计分析从传染性角度建立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
        5.2.1 单味药物的频数统计
        5.2.2 药物四性、五味及功效的频数统计
        5.2.3 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数据库统计结果的讨论
6. 从现代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反向分析明清相关病证诊治经验
    6.1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分析
        6.1.1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的Meta分析结果
        6.1.2 现代中医治疗乙肝临床报道中药物的性味及功效分析
    6.2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的系统性分析
        6.2.1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数据库的建立
        6.2.2 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的系统性分析结果
        6.2.3 具有较强抗乙肝病毒活性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分析
    6.3 从现代中医临床和中药抗乙肝病毒研究分析明清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8.1 论着
    8.2 中文论文
    8.3 英文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急性病毒性肝炎治验2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金实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经验研究[D]. 高玮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J].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 [6]“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D].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7]病毒性肝炎相关明清文献中医诊治经验挖掘的方法学研究[D]. 陈玥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