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期脱疽22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雪[1](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李晓伦[2](2021)在《基于气街理论针刺治疗脱疽ASO(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脱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温度、疼痛程度、TBI数值变化的影响及症状积分,探讨基于气街理论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为血瘀证脱疽患者提供一种简便廉验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 19年05月-2021年0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围血管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血瘀证脱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并分组。所有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脱落1例)及治疗组31例(脱落2例)。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脉管复康片口服,日三次,每次2.4 g。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针灸治疗,运用气街理论选穴气冲、承山、跗阳、足三里等穴位并针刺,日一次,每1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治疗15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皮肤温度变化、TBI值变化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对照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 PSS 26.0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皮肤温度、TB I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内对比VAS评分、皮肤温度、TBI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有效率为81.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气街理论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静息痛症状、改善下肢皮温、增高趾臂指数、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基于气街理论针刺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脉管复康片口服治疗。
姚美竹[3](2021)在《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阅读整理糖尿病足患者相关病例资料,依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因素及卫生经济学,对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作出分析,并研究其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得出结论,以指导临床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疗工作,从而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医外科收住入院超过72小时且有完整病情记录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的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196例。根据住院期间观察患者有无护场形成,将患者分为护场形成组(n=168)、护场未形成组(n=28)。总结出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护场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1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糖尿病足患者196例,其中男性140例,占比71.4%,女性56例,占比28.6%。(2)患者年龄分布在39-90岁,平均年龄66.89±9.38岁,其中在61-7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共78人(39.8%)。护场形成组患者平均年龄66.77±9.52岁,分布在61-7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共69人(41.1%)。护场未形成组平均年龄67.61±8.64岁,分布在71-8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共12人(25.4%)。(3)患者糖尿病病程在0.5-40年,平均是17.41±10.16年,其中病程在16-20年患者人数最多,共49例(25%)。护场形成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在6-10年和16-20年的人数最多,均为40人(23.8%)。护场未形成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在16-20年的人数最多,有9人(32.1%)。(4)患者糖尿病足病程分布在0.5-120个月,平均是1.40±0.96个月,其中糖尿病足病程大多≤10个月。护场形成组糖尿病足病程≤10个月的患者人数最多,共144人(85.7%)。护场未形成组患者糖尿病足病程较长,大多在11-20个月,共有12人(42.9%)。(5)本研究中共有58例糖尿病足患者破溃原因不明,其中包括医师首诊未记录8例(4.1%),入院记录中记载患者原因不明50例(25.5%);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减弱致足部破溃73例,其中鞋袜磨破48例(24.5%)、泡脚25例(12.8%);外伤41例(20.9%)、修剪趾甲损伤16例(8.2%)、胼胝处理不当8例(4.1%)。护场形成组糖尿病足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鞋袜磨破和外伤所致,均有35例,而护场未形成组最常见的原因是鞋袜磨破,共有13例。(6)符合标准的196例糖尿病足患者中共统计出526处破溃,其中左足破溃293个,右足破溃233个,可见左足比右足更容易发生。左足好发部位依次是:第1足趾/第3足趾>第2足趾>第4足趾>第5足趾>足底>足背>足跟>趾缝间>内踝>外踝;右足好发部位依次是:第5足趾>第4足趾>第1足趾>第2足趾>足背>第3足趾>足底>趾缝间>足跟>内踝>外踝。(7)糖尿病足中医证型共分为5型,依次是气阴两虚证(61例,31.1%)、湿热毒盛证(40例,20.4%)、热毒伤阴证(36例,18.4%)、血脉瘀阻证(34例,17.3%)、寒湿阻络证(25例,12.8%)。护场形成组中证属气阴两虚患者最多,54例(32.1%),而护场未形成组中证属湿热毒盛患者最多,8例(28.6%)。2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患者病例资料分析(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病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伴有糖尿病并发症(肾病、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的患病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场未形成组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护场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足部溃疡破溃原因、破溃位置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患者化验指标分析(1)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数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场未形成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数值明显高于护场形成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数值低于护场形成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总蛋白、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球蛋白)、肾功能(肌酐、尿酸、血尿素氮)数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场未形成组白蛋白明显低于护场形成组,且两组数值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α-羟丁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数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场未形成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数值明显高于护场形成组,而心脏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护场形成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电解质(血钾、血氯)、血浆D-二聚体数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场未形成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护场形成组,而经皮氧分压和血钠明显低于护场形成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护场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糖尿病足病程是影响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心脏射血分数是影响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 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多发于年龄较高的男性,其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病程较长,最常见的破溃原因是鞋袜磨破损伤,左足比右足更易发生,左足最常见的破溃部位发生在第1足趾和第3足趾,右足最常见的破溃部位发生在第5足趾和第4足趾。2糖尿病足患者中证属气阴两虚者最多,其次是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血脉瘀阻证和寒湿阻络证。3糖尿病足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以及糖尿病足病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脑钠肽、血钠、经皮氧分压、心脏射线分数等是影响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的相关因素。4白细胞计数升高、糖尿病足病程延长是影响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心脏射血分数升高是影响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具有独特优势,护场理论下指导临床对糖尿病足的诊治可最大程度上为患者保留肢体,极大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大截肢率。
张帅[4](2021)在《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丹参化瘀汤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评估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通过监测客观的生理、生化、临床症状等微观指标的改变,结合中医宏观辨证论治思维,探讨丹参化瘀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防治相应机制;为中医治疗血管疾病提供依据以及临床支撑。方法:从2019年06月到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门诊及病房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并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我院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自拟方丹参化瘀汤加减方,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通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等临床疗效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为主要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患肢以及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症状量化评分进行比较,经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1)实验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ABI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ABI提升更加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2)实验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有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经皮氧分压提升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对比中,疼痛、皮肤色泽、间跛、皮温、经皮氧分压、ABI、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间跛、经皮氧分压、ABI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疼痛、皮肤色泽、皮温、多普勒彩超等评分,经非参数检验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ABI、经皮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等临床疗效指标方面均有改善好转的作用,丹参化瘀汤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治疗方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症状量化评分各方面均有改善好转,其中丹参化瘀汤对于间歇跛行方面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明显。
张达[5](2020)在《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与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对照组同时给与雷佛努尔溶液纱布外敷,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症状单项积分、震动觉阈值、Hs-CRP变化情况,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结果治疗组2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28例完成试验,脱落3例,对此57例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糖脂代谢、Wagner’s分级情况、主要症状、次要症状、震动觉阈值、Hs-CRP等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项症状单项积分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糖尿病足溃疡的Wagner’s分级情况、疼痛程度、倦怠乏力、肿胀程度、排便情况、头身困重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肤颜色变化、麻木程度、脘腹胀满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震动觉阈值比较:治疗后两组震动觉阈值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Hs-CRP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能改善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以及震动觉阈值,且优于内服西药联合常规外科换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s-CRP有关。图0幅;表17个;参143篇。
张丹[6](2020)在《基于“四畔理论”探讨八味箍围膏对湿热型糖尿病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疮周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八味箍围膏治疗湿热型糖尿病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为清热箍围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湿热型糖尿病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以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除基础治疗及疮面清创换药治疗外,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分别予以予以生理盐水、愈疡灵软膏、八味箍围膏疮周外敷,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疮面愈合及疮周微循环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每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试验组临床治愈患者8例(27.59%),阳性对照组3例(10.34%),空白对照组0例(0%),试验组优于阳性对照组优于空白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疮面色泽评分、疮面渗液量、疮面坏死量、疮面肉芽组织量、疮面上皮组织增生量、疮面积分和疮面面积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此外,试验组患者的四畔肿势评分、四畔色泽、四畔温度和四畔积分在疾病前期的治疗效果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四畔疼痛评分在疾病全阶段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经皮氧分压和血流灌注量等疮周微循环指标方面,试验组同样优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八味箍围膏通过改善湿热型糖尿病溃疡疮周微循环,促进疮面愈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未见不良反应;在四畔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清热箍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法。
鲁玉州[7](2020)在《活血通脉颗粒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血瘀脉阻型)术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项研究旨在探讨活血通脉颗粒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ulcers,DFU)(血瘀脉阻型)术后的临床疗效,为以后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30例,对照组28例,Wagner分级均为2-4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积极内科综合治疗,患者或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所有患者均在日照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在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骨搬移,每天向外搬移1mm,分4次搬移完成,搬移2周,之后每天往回搬移1mm,同样分4次搬移完成(手风琴技术),胫骨骨窗在4周后搬移回至原位置,维持6~8周,然后复查X线片,见骨块愈合良好后,给予外固定架拆除;中药组术后第3天给予口服活血通脉颗粒。术前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10g尼龙丝检查评分,患足皮肤温度,溃疡面积,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时记录各项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并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周期4~6月,平均(4.96±0.77)个月。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对获取的性别、年龄、病程、Wagner分期情况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研究意义。2.术后3个月两组进行VAS评分,踝肱指数,10g尼龙丝检查评分,皮肤温度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VAS评分: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均比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中药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踝肱指数: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均比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术后3个月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10g尼龙丝检查评分: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术后3个月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皮肤温度: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术后3个月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创面愈合时间:组间比较,中药组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活血通脉颗粒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血瘀脉阻型)比单纯手术治疗疗效明显。活血通脉颗粒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疗效;可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改善患肢皮肤感觉,提高患肢局部皮肤温度,加快创面愈合,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崔海燕[8](2020)在《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动脉Ⅰ号和阳和汤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患者总体疗效,及整体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的改善程度,明确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动脉Ⅰ号疗效更加确切,值得被临床推广,中药组方符合君臣佐使原则且将现代药理研究渗入其中,为今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方法将前来我院我科(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动脉Ⅰ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阳和汤治疗。以总体积分所涵盖临床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为观察指标,在研究前及治疗30天后,对所研究的评分及测量结果进行记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研究期间,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1.总体疗效:经过30天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脉Ⅰ号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阳和汤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有效率无差异;。2.症状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整体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3.踝肱指数: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踝肱指数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血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踝肱指数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血供。4.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改善最大行走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最大行走距离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经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最大行走距离。结论1.动脉Ⅰ号和阳和汤对于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且具安全性。2.动脉Ⅰ号在总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阳和汤,值得被借鉴。
吴多香[9](2020)在《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具有显着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定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对象共3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奇数归入治疗组,偶数归入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解毒汤的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通过观察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疼痛程度、皮肤色泽、皮肤温度、跛行距离等),ABI,经皮氧分压和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1天的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评分上,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优;治疗后两组患者ABI均有改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改善肢体供血,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经皮氧分压和CRP改善程度不及治疗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征均正常。结论:1.活血解毒汤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具有显着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侧支循环供血和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在运用活血解毒汤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证实活血解毒汤安全可靠。
王品一[10](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期脱疽2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期脱疽2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1 病名来源 |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
2.2 危险因素 |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
4 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4.2 中医证型结果 |
4.3 用药频次统计 |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人组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 |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基于气街理论针刺治疗脱疽ASO(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及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1.4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2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定义及临床诊断 |
2.2 发病机制 |
2.3 临床治疗 |
3 结语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分期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病例控制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意外处理 |
3.3 检查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分析 |
7 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观察指标 |
7.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气街的作用 |
1.2 脱疽与气街的关系 |
2 选穴研究 |
3 观察指标选择反映情况及意义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VAS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分析 |
4.3 皮肤温度结果分析 |
4.4 TBI结果分析 |
4.5 中医症候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材料 |
2.1 病例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DF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1.1 性别构成 |
1.2 年龄构成 |
1.3 DM病程构成 |
1.4 DF病程构成 |
1.5 破溃原因构成 |
1.6 溃疡破溃位置构成 |
1.7 DF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一般资料分析 |
3 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合并症/并发症分析 |
4 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伤口情况分析 |
5 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中医证型分析 |
6 护场形成组与护场未形成组化验指标分析 |
6.1 两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脂、凝血指标比较 |
6.2 两组肝功能、肾功能比较 |
6.3 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
6.4 两组电解质及其他指标比较 |
7 Wagner4 级以上糖尿病足护场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 |
1.1 糖尿病足患者一般情况 |
1.2 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征 |
2 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1 护场形成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2.2 护场形成与血脂的相关性 |
2.3 护场形成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 |
2.4 护场形成与营养状态的相关性 |
2.5 护场形成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 |
2.6 护场形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创伤性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糖尿病足截趾术的认识 |
2 西医对糖尿病足截肢术的认识 |
3 防治截肢术后并发症 |
4 心理干预及康复训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ISR的认识 |
1.1 ISR的概念 |
1.2 ISR临床分型及分期 |
1.3 ISR病因病理 |
1.4 ISR危险因素 |
1.5 ISR西医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ISR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法治则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终止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材料 |
3.3 治疗方法 |
3.4 治疗疗程、随访及观察时点 |
3.5 临床疗效指标监测 |
3.6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3.7 疗效参照标准 |
3.8 安全监测 |
3.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性别以及年龄比较 |
1.2 两组符合入组左右肢比较 |
2.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
2.1 踝肱指数 |
2.2 经皮氧分压 |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
2.4 症状量化评分 |
3 疗效分析 |
3.1 踝肱指数 |
3.2 经皮氧分压 |
3.3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 |
3.4 症状量化评分 |
3.5 治疗后有效率 |
3.6 安全监测 |
第四部分:讨论分析及研究 |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中医渊源 |
2.丹参化瘀汤单味药古籍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
3.丹参化瘀汤对于ISR临床疗效评价 |
3.1 一般资料评价 |
3.2 踝肱指数评价 |
3.3 经皮氧分压评价 |
3.4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评价 |
3.5 症状量化评分评价 |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受试者纳入标准 |
1.1.4 受试者排除标准 |
1.1.5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1.6 研究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
1.1.8 疗效判定标准 |
1.1.9 安全性评价方法 |
1.1.10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例完成情况 |
1.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1.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1.2.4 治疗后两组Wagner’s分级比较 |
1.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1.2.6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1.2.7 治疗前后两组次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1.2.8 治疗前后两组震动觉阈值比较 |
1.2.9 两组Hs-CRP比较 |
1.2.10 安全性指标评价 |
1.3 讨论 |
1.3.1 治疗湿热下注型DF的理论基础 |
1.3.2 组方依据和药物分析 |
1.3.3 研究结果分析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疗法概况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内治疗法探讨 |
2.2.1 分型论治 |
2.2.2 分期论治 |
2.3 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外治疗法探讨 |
2.3.1 熏洗疗法 |
2.3.2 外敷疗法 |
2.3.3 足浴疗法 |
2.3.4 针灸疗法 |
2.3.5 穴位注射疗法 |
2.4 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情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4 病历资料统计表 |
附录5 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四畔理论”探讨八味箍围膏对湿热型糖尿病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疮周微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附录 中英文词汇缩略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资料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疗效分析 |
(三)疮面指标疗效评价 |
(四)四畔宏观指标疗效评价 |
(五)四畔微观指标疗效评价 |
(六)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糖尿病溃疡概述 |
二、DU的治疗研究进展 |
三.四畔概述 |
四.经皮氧分压研究的必要性 |
五.八味箍围膏方药分析 |
六.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活血通脉颗粒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血瘀脉阻型)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西医临床分级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中医辩证分型 |
1.6 纳入标准 |
1.7 排除标准 |
1.8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9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术后随访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3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研究 |
4.Ilizarov胫横向骨搬移技术 |
5.活血通脉颗粒在治疗糖尿病足的特点分析 |
6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症状积分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般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传统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论认识 |
1.2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 |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
3.展望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临床症状分期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分型标准 |
2.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3.病例资料 |
3.1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
3.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3.3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超声闭塞程度对比 |
4.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对照组 |
4.3 治疗组 |
4.4 治疗周期 |
5.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临床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
1.3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对比 |
1.4 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对比 |
1.5 治疗前后CRP对比 |
2.安全性指标评价 |
讨论 |
1.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2.研究用药分析 |
2.1 丹参川芎嗪药理研究分析 |
2.2 前列地尔药理研究分析 |
2.3 活血解毒汤的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3.疗效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不足及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期脱疽2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气街理论针刺治疗脱疽ASO(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晓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Wagner4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场形成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姚美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D]. 张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四妙通络汤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四畔理论”探讨八味箍围膏对湿热型糖尿病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疮周微循环的改善作用[D]. 张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活血通脉颗粒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血瘀脉阻型)术后的临床研究[D]. 鲁玉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崔海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D]. 吴多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糖尿病足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栓性脉管炎论文; 氧分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