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式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中的优缺点比较

两种麻醉方式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中的优缺点比较

一、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两种麻醉方法优劣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凡,王有亮,祁英文,王勇,赵平,顾琦[1](2020)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HSCR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出血量、麻醉时间等术中指标,肛门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术后6个月两组Krickenbeck评分及排便频次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Krickenbeck评分高于对照组,排便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2.9%)高于观察组(17.9%),差异显着(P <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对肛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术中血量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林彩玲,郭国庆,肖全胜[2](2020)在《骶管阻滞复合全麻在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中应用骶管阻滞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收治择期行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的患儿8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罗库溴铵静脉诱导,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观察组于诱导后行单次骶管阻滞,统计2组患儿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T0、T1、T3时,2组患儿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T2时,观察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2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在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中应用骶管阻滞复合全麻,能够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保证血流动力学的持续稳定,效果优于单纯全麻,而且未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李亮星[3](2020)在《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手术治疗效果,为常见型HD提出合理化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于我科接受HD手术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32例和三孔腹腔镜辅助Swenson手术28例两组。所有患儿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钡灌肠造影和24小时后延迟腹平片检查、肛管直肠测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常见型HD。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术前肛管直肠测压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4h、72h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Ig G、Ig A、Ig M、补体C3、补体C4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蛋白质代谢指标;随访术后1月、6月、1年和5年行肛管直肠测压、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稀便失禁、污粪程度确定排便功能;随访其它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5年生活质量。评价大便失禁、污粪严重程度采用李正肛门评分标准,评价排便功能采用Rintala评分方法,采用小儿肛肠术后生活质量评定调查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别;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近期大便失禁、污粪现象较为严重,术后1月李正肛门评分更低,肛管静息压比较下降更明显,而直肠静息压更高,术后1月、6月李正肛门评分稍低;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及术后每日大便次数无明显差别;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别;术后5年李正肛门评分、Rintal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肛Soave手术虽然术后近期对比恢复效果欠佳,但腹部没有可见瘢痕、美观效果好,中远期对比无明显差异。Swenson手术操作更简便,可先切取肠壁活检节约手术时间,但腹部遗留更多瘢痕。因此,针对常见型HD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手术医师的习惯及患儿家属的选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王东明[4](2020)在《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文中认为机体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消化食物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并最终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是胃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的消化及残渣排空过程中适时地将内容物向前推进。生理状态下,胃肠道运动是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复杂而严密的调控之下,由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效应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等共同协调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外来神经纤维的调节;期间多种神经内分泌介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缩胆囊素等也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ENS是分布于消化道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网络,按神经元胞体聚集的位置可分为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其中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在调节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ICC是一类分布于ENS与SMC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目前研究认为ICC作为起搏细胞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而且可介导ENS与胃肠道SMC之间的信号传导,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分布在肠壁的ENS感受肠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通过中间神经元传递到肌间神经丛,引起兴奋性信号的增加及抑制性信号的减少,经过ICC尤其是位于纵行肌及环形肌之间的ICC-MY综合到慢波,最终产生SMC协调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ENS 由肠神经崤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derived cells,ENCDC)发育形成,随着胚胎的逐渐发育,ENCDC沿原始消化管迁移、定殖并分化成为众多不同亚型的肠神经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ENS。ENCDC迁移分化是一个耗时而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及肠道微环境因素的严密调控,如果ENS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将最终导致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Neuronal intestinal malformations,NIM)。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以及过去称作巨结肠类缘病之一的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均是NIM的常见类型,具有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目前认为是ENS发育异常的不同结局,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合并存在肠道微环境及ICC的异常,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增加了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困难与不便,也要求我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第一部分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Neurexins是一类表达于突触前膜的神经表面粘附蛋白,与其突触后配体Neuroligins相互作用,在诱导CNS兴奋性谷氨酸能与抑制性y-GABA能神经突触的发生、分化、功能维持及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Neurexins与Neuroligins亦表达于ENS肌间神经丛,且表达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加,与ENS发育具有时间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ENS的发育过程;在HSCR病变肠段Neurexins与Neuroligins表达明显降低,患儿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同时存在异常,表现为血清谷氨酸含量的降低及y-G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HSCR受累肠段结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胃肠运动同样依赖于兴奋性信号与抑制性信号的协调与平衡,基于Neurexin、Neuroligin基因在ENS的表达及其在诱导突触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Neurexin与Neuroligin基因可通过控制突触的形成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的假设。IND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的一种,以粘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增生、巨神经节、异位神经节等为特征性病理表现,虽然病理特征不同于HSCR表现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然而临床表现却与HSCR非常类似,均存在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IND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于HSCR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的肠管,是HSCR术后仍表现出便秘及功能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IND是否是一类独立的疾病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动物模型是其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Tlx2基因敲除(Tlx2-/-)小鼠表现出肠道肌间神经丛的增生,与人类IND非常相似,是目前研究IND重要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Neuroliginl主要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突触,与Neurexins相互作用,通过募集突触相关蛋白及受体诱导谷氨酸能突触的生成。基于以上论述及假设,在本次研究中将以Neurexinl与Neuroliginl作为目的基因,以Tlx2-/-小鼠为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及相关的谷氨酸能突触在IND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Tlx2基因敲除杂合子(Tlx2+/-)小鼠,Tlx2+/-小鼠间杂交繁殖,子代小鼠采用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Tlx2基因敲除纯合子(Tlx2-/-)小鼠。选择8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Tlx2+/-及STlx2-/-小鼠,采用玻璃球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将玻璃球逆行放置在距离肛门2cm结肠,以玻璃球排出需要的时间代表结肠排空时间;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心脏取血获取小鼠血液标本,解剖后获取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全层标本。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以及谷氨酸能突触前标志物谷氨酸囊泡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1,VGLUT1)与谷氨酸能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部位;采用Western-blot及qRT-PCR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VGLUT1及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3、将8周龄雄性Tlx2-/-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0.1mg/Kg通过灌胃(HIG组)及保留灌肠(HRE组)两种途径对Tlx2-/-小鼠进行石杉碱甲药物干预,同时通过灌胃(SIG组)及保留灌肠(SRE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ON组不做任何处理,药物干预持续8周时间。4.干预结束后按前述方法对不同分组Tlx2-/-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获取小鼠血液标本及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标本;通过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技术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及VGLUTI、NR1在不同分组小鼠结肠的表达,通过ELISA实验对不同分组小鼠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有无变化。实验结果1、通过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证实位于Tlx2基因第二个外显子长度为173bp碱基序列被敲除;Tlx2+/-与WT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Tlx2-/-小鼠体重小(P<0.05),发育相对迟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截至8周龄26%(33/127)雄性Tlx2-/-小鼠死亡;大体解剖发现Tlx2-/-小鼠末端回肠、盲肠、及近端结肠扩张,远端结肠呈现收缩状态。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lx2-/-小鼠肌间神经丛增生,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同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I、NR1均主要表达于结肠ENS肌间神经丛;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结果显示Tlx2-/-小鼠 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在结肠表达较WT及Tlx2+/-小鼠明显升高(P<0.05),VGLUTI、NR1表达趋势同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一致(P<0.05);并伴随有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TIx2-/-小鼠在结肠动力检测试验中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其存在结肠动力障碍(P<0.05);Tlx2+/-小鼠与WT小鼠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使用石杉碱甲对Tlx2-/-小鼠进行干预后,同对照组SIG、SRE组及CON组比较,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中 HIG、HRE 组 Tlx2-/-小鼠结肠 Neurexin 1、Neuroligin1表达下降(P<0.05),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1及NRI表达量也随之降低(P<0.05);并且伴随着血清中谷氨酸含量的下降(P<0.05);同时,在结肠动力检测中HIG与HRE组Tlx2-/-小鼠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缩短,提示其结肠动力改善(P<0.05);不同给药途径HIG组与HRE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Neurexinl、Neuroligin1与结肠动力相关,谷氨酸能突触在结肠ENS中存在并随 Neurexin1、Neuroligin1 表达的变化而变化,提示 Neurexin1、Neuroligin1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可能通过其对结肠谷氨酸能突触的调节作用实现;2、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与结肠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的变化一致,可能是反映肠道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潜在的辅助性检查指标;3、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可能是石杉碱甲的潜在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HSCR以肠壁ENS神经节细胞缺如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大约为1/5000,仅次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第二位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变肠段因神经节细胞缺如而导致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以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肠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尽管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Duhamel等多种手术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HSCR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基因异常学说”及“肠壁微环境学说”,但均不能解释所有的HSCR病例,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ICC是一类分布于SMC之间的特殊细胞,具有基底膜成分,在空间上呈现三维网络结构。ICC不仅与SMC之间存在的广泛的缝隙连接使ICC与SMC在电生理上耦联在一起形成多细胞功能复合体,同时也与ENS神经纤维膨体存在密切联系形成“类突触样”的结构。作为起搏细胞,ICC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C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电位并将其传递到SMC引起节律性的收缩,而且可以将ENS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冲动整合到慢波,以调节胃肠运动。ICC功能异常将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瘫、便秘、贲门失弛缓症等。有研究显示,在HSCR受累肠段ICC数量减少及结构异常,并可能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重要的肠壁微环境因素,Laminin是ECM的重要组分,在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形态维持及抑制细胞凋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胚胎时期Laminin异常聚集可能导致ENCDC在正常的迁移之前过早的分化、定植而不能到达结肠远端从而导致HSCR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但同样受到ECM影响由ENCDC迁移、分化而成的盆腔神经丛却正常,同时也有报道显示Laminin可促进ENCDC的迁移及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Laminin在参与HSCR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其他的作用途径以及在ENCDC移行完成之后是否仍然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ICC是一类具有基底膜的间质细胞,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肠壁微环境因素与ICC相结合,研究Laminin在HSCR肠壁中的表达及对ICC的影响,进一步阐述HSCR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1、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累计收集HSCR血清及结肠标本48例,同期收集腹股沟斜疝血清标本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病人,HSCR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结肠标本分别从HSCR患儿手术切除结肠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段获取,为减少肥大细胞对实验的干扰,解剖显微镜下将结肠标本粘膜层剥离,保留浆肌层并分为三份;一份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c-Kit抗体作为ICC细胞标记与Laminin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节段肠壁中的表达及定位关系;一份进行全层组织免疫荧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观察ICC的三维结构在各肠段结肠标本中有无异常;剩余的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对Laminin及c-Kit在结肠浆肌层标本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3、血清标本在患儿入院后行常规血液学检查时采集,待血液凝固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通过ELISA实验检测HSCR及对照组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表达。4、取胚胎第18天Wistar大鼠孕鼠肠管,采用酶解法分离ICC并通过磁珠分选(Immunomagnetic sorting,MACS)对ICC进行富集,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分选细胞进行鉴定;通过siRNA转染沉默Laminin表达或加入不同浓度(LN1组:10ug/ml;LN2组:20ug/ml)的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对ICC进行干预,干预完成后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实验检测Laminin对ICC细胞c-Kit的表达影响,并进一步采用MTT实验与TUNEL染色研究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1、石蜡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aminin及c-Kit染色在肌层内部及肌间均可见阳性染色,c-Kit染色标记的ICC周围可见Laminin包饶,部分部位染色标记相互重叠,提示Laminin与ICC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与正常段相比,在HSCR狭窄段标本中,Laminin表达明显降低,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间的ICC(ICC-MY)以及肌层内部ICC(ICC-IM)也均明显减少;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全层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CC-MY呈网格状结构,ICC-IM呈类平行状结构,在HSCR狭窄段可见ICC数量明显减少并伴有空间结构的严重破坏;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组织结构的破坏相对较轻。Western-blot及qRT-PCR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Laminin及c-Kit在HSCR狭窄段的表达最低,移行段、扩张段次之,正常段最高(P<0.05)。2、经过ELISA检测,遗憾的是HSCR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的表达与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经酶解法分离及免疫磁珠富集后,所提取细胞ICC标记物c-Kit表达阳性,平滑肌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表达阴性。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以上调c-Kit的表达,高浓度的LN2组较低浓度的LN1组上调更加明显(P<0.05);经过siRNA沉默ICC细胞Laminin表达之后,c-Kit的表达也相应的下降(P<0.05)。MTT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表达后ICC表现出更严重的细胞活性的下降,而加入外源性的大鼠Laminin蛋白后可以抑制ICC细胞活性的降低,对ICC细胞活性的下降的抑制作用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在高浓度LN2组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下降的抑制作用较低浓度的LN1组更明显(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后ICC细胞凋亡增加,而加入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抑制TNF-α导致的细胞凋亡。实验结论1、在HSCR患儿病变肠段Laminin表达降低的同时伴有ICC数量减少以及正常结构的破坏;2、Laminin可维持ICC细胞c-Kit的表达及细胞活性,并抑制其细胞凋亡;3、HSCR患儿病变肠段ICC的异常可能由Laminin表达降低所介导,继而导致受累肠段起搏功能异常而最终表现出结肠动力障碍,可能参与HSCR的发病。

牛晓光[5](2019)在《Nlgn、FN基因在原代肠神经嵴干细胞中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先天性巨结肠症(congenital megacolon,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结肠粘膜下层(Meissner’s)和肌间神经(Aurbach’s)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远端结肠自病变肠段向近端延伸扩张,导致功能性肠梗阻。该病的发病率为1:5000。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神经嵴细胞(gut neural crest cells,GNCCs)在妊娠第4周至第12周期间神经嵴细胞迁移失败而引起的,导致全部或部分结肠中缺乏神经节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节段主要从近端向远端延伸,直肠及远端结肠亦可从肛门开始向近端双向延伸。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表现范围可从新生儿的肠梗阻到大龄儿童的慢性便秘和腹胀,严重病例可出现肠穿孔乃至死亡。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肛门直肠测压、放射学研究和直肠壁活检的组织学检查。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形成病因有许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H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HD在形态学上的主要表现为肠神经节细胞缺乏或发育异常、多种类型的神经纤维异常增生或缺乏以及起搏细胞的异常。这些形态学上的异常可能主要是由两方面变化形成的:基因异常和肠壁微环境的变化。其中,基因突变是HD病发的主要原因。HD发病被认为是一种以RET原癌基因为主的多基因遗传病。迄今为止,除了 RET原癌基因,还有以下基因与HD的发病有关,包括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子基因(GDNE)、内皮素3基因(END3)、内皮素受体p基因(EDNRB)、SOX10基因、ECE1基因、NRG1基因和Neuroligin(Nlgn)基因等。其中,Nlgn是一种神经粘连蛋白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结构的细胞粘附分子,其与神经毒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出的形成和功能中起作用。Nlgn 基因包含 Nlgnl,Nlgn2,Nlgn3,Nlgn4X 和 Nlgn4Y。Nlgnl 主要存在于兴奋性突触,Nlgn2和Nlgn4主要存在于抑制性突触,Nlgn3在这两种突触中均存在。此外,在研究Neurexin(Nrxn),Neuroligin(Nlgn)基因在肠道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过程中,我们发现Nrxn和Nlgn基因在HD病变肠管中的表达存在异常,即这两个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量由扩张段到移行段再到狭窄段逐渐减少,而Nrxn和Nlgn基因分别编码突触前和突触后跨膜吸附蛋白,对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形成、发育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肠壁微环境变化的条件下,GNCCs的迁移会发生停顿,或者移至正常部位后由于微环境的变化出现局部的发育异常,从而导致HD等肠神经发育异常的疾病。此外,如果GNCCs在肠道中停顿的时间越早,那么局部异常的部位越高,病变的肠道越长。这些结果均表明GNCCs的生长、发育和迁移的过程与肠道微环境密切相关,并且细胞外基质是影响肠道微环境的最重要成分,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可能会导致GNCCs的生长、发育和迁移的异常。其中,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糖粘连蛋白和重要的细胞粘附分子,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结构。FN广泛存在于组织和组织液中,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产生,可以调节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并促进细胞增殖周期和基因表达。有研究表明,FN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活化,存活,迁移,增殖和分化,参与血管的形成和重塑。FN也可能参与将生长因子以某种方式呈现给其同源受体,以增强预期的生理效应。此外,FN能够促进细菌与其他细胞的粘附,从而在哺乳动物机体内起到粘附分子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其健康。在神经嵴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外基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增多,会导致GNCCs的过早分化、成熟、粘附、聚集,在其正常迁移之前定居而不能到达结肠远端,从而导致了无神经节细胞症的发生。因此我们推测FN对GNCCs的生长、迁移、增殖和分化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着HD的发生和发展。关于HD发病机制的基础性研究已经有很多,但都是从单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HD发病机制,我们需要将基因变异和肠壁微环境异常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目的因此,本研究主要筛选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验证;从功能上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HD发病的影响;分离原代GNCCs细胞,并分析基因Nlgn和FN上调或下调对GNCCs细胞功能有何影响,并且如何在先天性巨结肠症中发挥作用。研究方法(1)首先从NCBI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有关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症和正常儿童样本的表达谱,利用NCBI BLAST(https://blast.ncbi.nlrn.nih.gov/Blast.cgi)工具对所有样本表达谱进行比对,再结合HUGO Gene Nomenclature Committee(HGNC)数据库对所有基因进行重新注释。然后根据R语言中的paired ttest算法,选取false discovery rate(FDR)值小于0.05且|Log2fold change(FC)|>0.5作为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阈值,再利用DAVID软件对所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生物学过程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与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关联的GO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之后,再利用WGCNA算法构建与HD疾病表征显着相关的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最后,通过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 2019 update(http://ctd.mdibl.org/)数据库,筛选出与HD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且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另外一组疾病和正常样本数据,作为验证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数据集。(2)从怀孕14-17天的KM小鼠中取出胎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的肠管(从十二指肠到结肠肠管),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原代肠神经嵴细胞(GNCCs)。GNCCs通过培养传代后,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鉴定GNCCs,并通过PCR的方法进一步验证GNCCs中Nlgn和FN这两种基因的存在情况。(3)用不同浓度的Nlgn和FN蛋白浓度共同处理GNCCs细胞,处理48小时后,进行细胞迁移(transwell)的测定,从而确定最佳的Nlgn和FN蛋白浓度,用于后续的实验。然后利用最佳的Nlgn和FN蛋白浓度处理GNCCs,实验分组为FN组,Nlgn组,FN+Nlgn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处理48小时后,用CCK-8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然后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从而研究这两个基因对GNCCs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我们总共筛选到864个差异表达基因(DERs),包括45个lncRNAs(33个下调和12个上调lncRNAs)和819个mRNA(532个下调和287个上调mRNAs,其中Nlgn和FN基因显着表达)。2.根据GO和KEGG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9个GO通路和1 1个KEGG通路,并且这些基因主要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包括negative regulation of growth and ion transmission(FDR:1.74E-04),cellular response to zinc ion(FDR:8.72E-04)和 cell adhesion(FDR:1.00E-02)。此外,这些差异基因还富集于 mineral absorption,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等这些通路。3.通过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发现了 8个显着基因共表达模块,并且包括575个边和 175 个节点(35 个black nodes,108 个brown nodes 和 32 个pink nodes)。在网络中,这些节点都表示上调。4.对共表达网络进行功能分析,发现了 8条KEGG通路,并且主要作用于cell cycle(p=3.17E-04)和 p53 通路(p=6.79E-04)。5.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HD显着相关的通路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和 pathway in cancer,并且发现了 4 个 lncRNAs(LINC00619,LINC00924,LINC00261 和 DRAIC)和 5 个 mRNAs(CYCS,CCND1,BDKRB,ITGA6 和TNNC1)与HD显着相关。6.从怀孕小鼠中提取原代GNCCs,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发现p75染色在提取的细胞中呈现阳性,且PC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的细胞中,Nlgn和FN基因显着表达,证明了我们所提取的原代细胞属于肠神经嵴细胞。7.用不同浓度的Nlgn和FN蛋白处理GNCCs后,通过Transwell检测,发现用50μg/ml FN+400ng/ml Nlgnl处理细胞后,细胞迁移数增加,故用该浓度开展后续的实验。8.CCK-8实验结果表明同时使用FN和Nlgn处理GNCCs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lncRNAs LINC00619,LINC00924,LINC02和DRAIC和5个mRNAs CYCS,CCND1,BDKRB,ITGAd 和 TNNC1 及 2 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Nlgn和FN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参与HD的发病进展。不同Nlgn和FN蛋白标准处理原代GNCCs细胞48小时后,表明Nlgn和FN会影响GNCCs的迁移和增殖能力,从而影响先天性巨结肠症。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发现Nlgn和FN可以作为影响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生物标记物,及影响先天性巨结肠的生物通路,可能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赵小利[6](2019)在《单中心4869例门诊便秘患儿的检查、临床决策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门诊便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与治疗方式的选择、临床结局、病理诊断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经典三联检查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4月到2016年4月我院门诊因便秘就诊的患儿随访2-10年,根据治疗方式、临床结局、病理诊断进行系统分组及亚分组,并采用SPSS19.0进行单因素及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上述分组的影响因素,同时分别计算三项检查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和Kappa系数,比较三项检查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结果:共6115例患儿因便秘于门诊就诊,1246例患儿被排除,纳入研究4869例。1)3岁以下、24h钡剂残留、AChE++++是一般治疗失败、需升级保守和手术治疗、门诊选择保守治疗而非一般治疗的共同危险因素(all,p<0.05);2)AChE+++++是保守治疗失败、保守治疗需升级手术治疗、门诊选择手术治疗而非保守治疗的共同危险因素(all,p<0.05);而3岁以下是其共同保护因素(all,p<0.05);男性、无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患儿是需升级手术治疗和选择手术治疗而非保守治疗的危险因素;3)男性、3岁以下、钡灌肠移行段、无直肠肛管抑制反射、AChE+++++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危险因素(all,p<0.05)。4)3岁以下是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术后复发共同保护因素(both,p<0.05);AChE+++++是巨结肠同源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5)AChE+++++在鉴别3岁及以下患儿的HSCR及HAD有重要意义,其灵敏度(95.5%)、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78.6%)、约登指数(0.688)、Kappa系数(0.707)最高,而钡灌肠特异度最高(三岁及以下组80.0%,3岁以上组78.3%)。结论:门诊三联检查在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预测临床结局和鉴别HSCR及HAD中均有重要意义。1)男性、24h钡剂残留、无直肠肛管抑制反射、AChE++++的患儿,一般治疗和保守治疗可能失败,尤其是AChE+++++患儿,更倾向直接手术治疗;2)男性、3岁以下、钡灌肠移行段、无直肠肛管抑制反射、AChE+++++患儿,更倾向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3)3岁及以下患儿保守治疗容易成功、术后不易复发,所以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减少术后便秘复发;4)对于AChE+++++患儿,需考虑可能为HSCR,也需要警惕为HAD,所以手术中需要考虑切除足够长结肠以防复发;5)诊断门诊患者为先天性巨结肠,经典三联检查有不同方面的作用,其中以AChE染色最为准确及灵敏。

王萌[7](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外科疾患,位列消化道畸形第3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幽门环肌增生、肥厚,致使幽门管腔狭窄、延长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如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患儿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不增、随着时间延长甚至体重减轻、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黄疸、甚至死亡等多种并发症。幽门环肌切开术(Pyloromyotomy,PRT)是治疗CHPS的标准术式,有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Open Pyloromyotomy,OP)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Laparoscopic Pyloromyotomy,LP)。近年来,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腹腔镜技术治疗CHPS为小儿外科医师和患儿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就LP与OP两种术式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目的对比LP与OP治疗CH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CHP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限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取得58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n=33)和腹腔镜组(n=25),两组均行PRT,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进行评分。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幽门肌厚度、幽门管长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呕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个月手术瘢痕评分比较: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手术瘢痕进行评分,腹腔镜组瘢痕评分明显优于开腹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治疗CHPS疗效确切,安全,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留院时间短、外观美观等优势。

苏嘉鸿[8](2018)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拒乳、呕吐、血便、腹胀、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并发肠穿孔、广泛肠坏死,病死率高;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增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增加趋势,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难以早期确诊;而NEC该疾病进展非常迅速,尤其是重症NEC,常合并腹膜炎、肠穿孔等,需行外科手术干预,但其晚期手术指征难以把握,容易错失外科手术的干预时机,导致预后不良。目前NEC已成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重要死亡原因。而N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学者们认为NEC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与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循环障碍、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相关[1]。有研究表明,在足月儿中,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导致NEC的重要因素。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名为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是肠神经系统在胚胎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远端肠管黏膜下及肌层无神经节细胞表现,其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基因的共同作用。HD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2],居小儿消化道畸形第2位,其发生率为1:2000-1:5 000,男性患儿稍高于女性,且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HD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胎便排出及排尽时间延迟,渐进性加重的顽固性便秘;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以腹胀、呕吐、胎便排出困难为主要表现。目前国内外关于NEC合并HD的病例报道罕见,而在临床工作中NEC患儿合并HD的病例并不少见。第一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先天性巨结肠23例的临床特点研究目的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合并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住院、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标准的289例新生儿NEC连续病例,其中直肠活检异常(取材部位位于距齿状线上方2.5 cm处),病理提示直肠肌层未见神经节细胞者,诊断NEC合并HD共23例。研究均取得家属同意且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方法2.1 临床资料收集:收集NEC合并HD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性别、发病日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腹部X线表现等。2.2临床分期:采用Bell分期标准对患儿病情进行分级。2.3治疗措施:1)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静脉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等。2)手术治疗:肠穿孔、完全性肠梗阻是NEC手术指征,腹部包块、腹水、腹部固定肠袢等可作为相对手术指征。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率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NEC合并HD的患病率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住院诊断的289例新生儿NEC连续病例中,合并HD共23例,占NEC同期住院总数的7.95%,明显高于HD发病率1:2000-1:5000(U=60.15>1.96,p<0.05)。2一般情况23例NEC合并HD患儿中.,男17例,女,6例,胎龄(35:6±3.7)周,足月儿14例(60.9%).,早产儿9例(39.1%);均无窒息缺氧病史,无胎便排出延迟病史。3临床表现Bell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7例。发热11例,体温不升2例;腹胀23例(100%),呕吐21例(91.3%),消化道出血11例(47.8%);腹壁红肿9例(39.1%);腹壁压痛13例(56.3%);肠鸣音消失11例(47.8%);直.肠指检有气粪喷出1例(4.3%)。气腹8例(34.8%),肠壁积气6例(26.1%),肠管僵硬18例(78.3%),肠壁间隙增厚16例(69.6%),结肠扩张2例(8.7%),肠梗阻16例(69.6%),门静脉积气4例(17.4%)。4治疗方法及预后Bell分期Ⅰ期及Ⅱ期患儿(共6例)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17例Bell分期Ⅲ期的患儿行手术治疗。治愈21例,放弃1例,死亡1例。小结NEC患儿合并HD病变者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活检术为重要确诊手段。第二章 先天性巨结肠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病情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与NEC患儿临床病情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住院的289例新生儿NEC连续病例,其中直肠活检异常,病理提示直肠肌层未见神经节细胞者,诊断NEC合并HD共23例,纳入研究组,余266例无合并HD的NEC患儿设为对照组。手术治疗的患儿家属均签署了活检及手术知情同意书,研究得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方法2.1 临床资料收集:分别收集NEC合并HD患儿及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性别、发病日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腹部X线表现等。2.2临床分期:采用Bell分期标准对患儿病情进行分级。2.3治疗措施: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 HD与NEC的发病相关性统计分析提示HD与NEC的发病存在关联(χ2=42.913,p<0.01)。4.2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发现NEC合并HD组患儿胎龄和病情严重程度(Bell分期)均高于NEC非HD组患儿(χ2=7.385,34.587;p=0.007,<0.001),而性别、出生体重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3 比较两组患儿的围产期资料,结果发现,NEC合并HD组患儿围产期缺氧窒息明显少于NEC非HD组患儿(χ2=14.260,p<0.001),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产前应用抗生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4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发现,NEC合并HD组患儿腹胀、呕吐症状较NEC非HD组患儿明显(χ2=32.327,24.686;p<0.001),而发热或体温不升较NEC非HD组患儿少(χ2=4.190,p=0.041)。消化道出血、腹壁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消失、直肠之间有气粪喷出、休克等因素上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5 比较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NEC合并HD组CRP升高较NEC无合并HD组患儿明显(χ=11.931;p=<0.001),而发热或体温不升较NEC无合并HD组患儿少(χ2=4.190,=0.041)。白细胞异常、血小板明显下降、血培养阳性率、大便潜血等因素上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6 比较两组患儿的腹部X线检查,结果发现NEC合并HD组患儿和肠梗阻表现较NEC无合并HD组患儿明显,消化道穿孔(气腹)更多(χ2=31.764,9.190;p=0.002)。腹水、肠壁积气、肠管僵硬、肠壁间隙增厚、结肠扩张、门静脉积气这几项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7 两组患儿在预后因素(治愈率和死亡率)上;p>0.05,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小结HD与NEC的发病存在关联,NEC合并HD患儿临床病情较无HD的NEC患儿更严重,接诊NEC患儿时需警惕有无合并HD,及时行直肠活检术可避免漏诊,改善预后。

吕良峰,刘士会,吴琦,胡成文,左芦根[9](2018)在《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与经腹会阴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与经腹会阴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52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均进行传统经腹会阴根治术,观察组患儿均予以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术。比较2组患儿手术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儿术后排便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以评价其生活质量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排便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和家长满意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式选择上,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不仅较经腹会阴根治术临床效果更佳,患儿具有较好的术后恢复,生活质量也获得显着改善,家长满意度高,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罗元胜[10](2018)在《先天性巨结肠微创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先天性巨结肠作为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随着我国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被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所接受,其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较为稳定的机体内环境状态,较小的炎症反应,较小的手术切口以及较小的瘢痕愈合。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且该种手术方法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具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以及创伤性较小等优势,已经成为先天性巨结肠治疗的发展趋势。

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两种麻醉方法优劣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两种麻醉方法优劣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中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肛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2)骶管阻滞复合全麻在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评价指标
        1.5.1 血流动力学
        1.5.2 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3)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排便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Neurexinl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创新点及局限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5)Nlgn、FN基因在原代肠神经嵴干细胞中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先天性巨结肠症
        1.1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概述
        1.2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1.3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
        1.4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机制
    2. 肠神经嵴干细胞(GNCCs)
    3. Nlgn基因
    4. FN基因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先天性巨结肠特征因子的分析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DERs的筛选和聚类分析
        2.3 DERs的功能性分析
        2.4 筛选疾病表征显着相关的模块
        2.5 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2.6 HD相关的重要标志物筛选
        2.7 HD中DERs的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 与HD显着相关的共表达模块的构建
        3.4 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3.5 关键模块中共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6 HD相关的重要标志物筛选
        3.7 HD相关的重要标志物的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原代GNCCs分离与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GNCCs的分离和传代培养
        2.5 GNCCs的免疫荧光
        2.6 GNCCs的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2.7 GNCCs的PCR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形态图
        3.2 GNCCs细胞的免疫荧光鉴定
        3.3 GNCCs细胞的PCR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章 FN和Nlgn蛋白对GNCCs细胞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FN和Nlgn蛋白浓度对GNCCs细胞迁移的影响
        2.4 FN和Nlgn蛋白对GNCCs细胞功能的影响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FN和Nlgn蛋白浓度对GNCCs细胞迁移的影响
        3.2 FN和Nlgn蛋白对GNCCs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论着1
英文论着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单中心4869例门诊便秘患儿的检查、临床决策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先天性巨结肠23例的临床特点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先天性巨结肠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病情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与经腹会阴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儿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2组患儿术后排便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2组患儿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和家长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10)先天性巨结肠微创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用开腹经肛门手术
2 腹腔镜辅助手术
3 总结

四、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两种麻醉方法优劣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与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比较[J]. 李凡,王有亮,祁英文,王勇,赵平,顾琦. 临床研究, 2020(11)
  • [2]骶管阻滞复合全麻在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林彩玲,郭国庆,肖全胜.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7)
  • [3]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D]. 李亮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D]. 王东明. 山东大学, 2020(11)
  • [5]Nlgn、FN基因在原代肠神经嵴干细胞中调控机制的研究[D]. 牛晓光. 山东大学, 2019(03)
  • [6]单中心4869例门诊便秘患儿的检查、临床决策及预后分析[D]. 赵小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对比研究[D]. 王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8]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D]. 苏嘉鸿.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9)
  • [9]Ⅰ期经肛门改良Soave与经腹会阴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对比研究[J]. 吕良峰,刘士会,吴琦,胡成文,左芦根. 中华全科医学, 2018(09)
  • [10]先天性巨结肠微创治疗进展[J]. 罗元胜. 系统医学, 2018(13)

标签:;  ;  ;  ;  ;  

两种麻醉方式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中的优缺点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