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髓核提取加酶注加压管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髓核提取加酶注加压管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经皮髓核摘除和压管穿刺注酶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鞠晓聪,宋若先[1](2020)在《椎间孔镜下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2,3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的9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6~76岁;L1,2 2例,L2,3 7例。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的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手术操作时间1.5~2.9h,术后住院天数5~8d。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事件。9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8分,1-3分,0~1分,JOA评分分别为5~7分,15~24分,21~26分。JOA改善率术后1d为36.4%~78.3%,术后3个月为65.2%~87.5%。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优4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符合适应证的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其具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更适合中老年体质差者,可替代部分后外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柳青[2](2019)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解剖健康成年国人尸体,研究L1-S1椎间孔相关应用解剖,为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提供解剖学数据;(2)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PRAS),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的可行性、安全性、微创性及有效性。方法:(1)解剖12具健康成年国人尸体,观察椎间孔形态及神经根走行,测量矢状面上椎间孔上、中、下部宽度,椎间孔高度,出口神经根下缘到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上关节突尖(肩)部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椎间盘后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椎间孔面积。冠状面上目标间隙上、下椎体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最短距离。记录各组数据并统计分析,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选取腰椎PR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40例,分为两组:微创组22例,开放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术前、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醛固酮),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L1/L2-L5/S1各节段椎间孔测量值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计算:L1/2-L5/S1椎间孔上部宽度分别为:(8.59±0.67)、(11.23±0.96)、(9.55±0.80)、(8.80±0.62)、(7.67±0.69)mm;椎间孔中部宽度:(5.34±0.29)、(7.09±0.38)、(6.45±0.48)、(5.93±0.48)、(5.19±0.41)mm;椎间孔下部宽度:(4.86±0.62)、(6.37±0.86)、(5.82±0.85)、(5.16±0.62)、(4.55±0.58)mm;椎间孔垂直高度:(14.80±1.11)、(15.22±1.24)、(15.21±1.06)、(14.35±1.26)、(13.51±1.15)mm;出口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8.17±0.79)、(9.43±0.99)、(9.13±0.87)、(8.63±0.86)、(7.51±0.59)mm;上关节突尖(肩)端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3.62±0.89)、(4.35±1.18)、(4.13±1.10)、(3.87±1.08)、(3.15±1.00)mm;椎间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4.92±0.69)、(6.20±0.97)、(5.81±0.84)、(5.55±0.78)、(4.52±0.60)mm;椎间孔面积:(109.17±18.04)、(120.42±20.07)、(117.14±19.08)、(112.24±19.59)、(99.56±17.30)mm2;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距离:(3.46±0.54)、(3.77±0.65)、(4.57±0.78)、(5.30±0.98)、(4.13±0.75)mm。(2)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1.9)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于开放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开放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1例背伸肌力较术前稍下降和1例患肢麻木感加重,微创组术后出现1例患肢感觉异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微创组后缘骨块完全切除19例(86.4%),部分切除3例(14.6%);开放组完全切除16例(88.9%),部分切除2例(11.1%),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完整切除,复查未见复发。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微创组术后1d和7d的腰痛VAS评分及术后1d的ODI评分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微创组优良率为90.9%,开放组优良率为88.9%。开放组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活性以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1)正常椎间孔上宽下窄,呈倒梨形状;出口神经根多位于椎间孔的上部;椎间孔高度及面积不限制直径7.5mm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置入;椎间孔扩大成形可以增加椎间孔安全操作空间,有利于工作通道置入;椎弓根内缘连线是椎间孔成形的安全线。(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PRAS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方式近期疗效相当;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术后早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微创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侧方型离断骨块、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PRAS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类型。

孙宁[3](2019)在《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内镜下椎间隙及颈神经定位的数字影像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 3D-CT(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方法确定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内镜下椎间隙位置,以便于发现突出颈椎间盘并提高手术安全、疗效和效率。方法:(1)选取17例符合标准的颈椎病患者行颈椎CTM扫描,Mimics16.0软件重建颈椎3D-CT图像,观测C4/5~C7/T1节段。(2)在颈椎3D-CT图像上,新建两个相互垂直颈椎椎板的平面,确定关节突关节间隙后方最内侧端垂直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的交点(O),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去除棘突、部分椎板及硬脊膜等结构,暴露完整的椎间隙及部分椎体。(3)观测颈椎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位置关系。经各点建立横断面:关节突关节间隙后方最内侧端垂直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的交点(O),上位椎体后下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B),下位椎体后上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C)。经各点建立矢状面:B点,O点,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A),O点水平硬脊膜外侧缘;矢状面测量垂直距离:O与B(a),O与C(b),B与C(c);冠状面测量垂直距离:O与A(d),A与硬脊膜外侧缘(e),经B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与A(f),经B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与O(g),经B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与硬脊膜外侧缘(h)。(4)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椎间隙上缘为上位椎体下缘,下缘为下位椎体上缘并与钩状突后外侧部上缘相延续。椎间隙水平对应但未延续到钩状突外侧缘。颈椎间隙后面观:C2/3-C3/4呈横行月牙形,上缘较水平位,中份间隙最宽,两端逐渐变窄;C4/5呈上下缘近乎平行的轨道样形态;C5/6-C6/7似横形橄榄球状;C7/T1呈枣核状。(2)C4/5-C7/T1节段,O点与上位椎体后下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的距离为(0.12±2.52mm-2.09±3.28mm)、O点与下位椎体后上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的距离为(1.21±2.92mm-3.40±2.23mm)、上位椎体后下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与下位椎体后上缘与椎体后正中线交点的距离为(3.53±0.80mm-4.03±0.85mm)、O点与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的距离为(3.14±1.68mm-5.34±2.96mm)、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与O点水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为(0.48±2.38mm-1.50±1.39mm)、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与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的距离为(6.96±1.33mm-8.58±1.87mm)、O点与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的距离为(10.67±2.79mm-12.40±3.29mm)、O点水平硬脊膜外侧缘与同节段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的距离为(5.77 ±2.52mm-7.50±2.62mm)。(3)在C4/5~C7/T1节段,O点与上位椎体后下缘的距离(a)、上位椎体后下缘与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O点与椎体后正中线的距离(g)、O点与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的距离(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4/5~C6/7与C7/T1节段,O点与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与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C4/5、C6/7~C7/T1与C5/6节段,O点与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的距离(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与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的距离(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O点是内镜下容易辨识的、明确恒定的骨性标志点。(2)颈椎间隙恒定对应同序数O点水平。(3)在C4/5~C7/T1,O点与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距离为10.67±2.79mm-12.40±3.29mm。除C5/6节段,O点与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距离为3.14± 1.68mm-3.71±2.08mm,椎间隙后方最外侧端紧贴硬脊膜外侧缘。硬脊膜外侧缘向内5.77±2.52mm-7.50±2.62mm达椎间隙后方正中最宽处。PPECD内镜下可以O点定位颈椎间隙位置,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精准、快速地发现突出的颈椎间盘。

刘鑫[4](2018)在《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开骨窗安全性及减压有效范围解剖学、数字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字影像学、解剖学方法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下同)开骨窗安全性、各病变部位减压有效范围及对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的影响,为临床术式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5具成人颈部尸体标本,肉眼及显微镜观察C3-C7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颈椎椎弓根形态、术区毗邻解剖结构并确定各部位减压的最小范围,界定临床减压分区。(2)选取自2016.07-2017.05于我科行PPECD治疗的35例颈椎病患者,①颈部保持中立位行颈椎CTM检查,层厚0.625mm,将Dicom数据输入 Mimics16.0 软件,重建颈椎(3-D computed tomography,3D-CT,下同)图像,根据纳入标准,筛选8例患者3D-CT图像。3D-CT图像上经以下各点建立矢状面: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相邻上下椎板交点(V点)、硬脊膜外侧缘、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及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棘突中线。横断面测量距离:侧块横径(a),V点与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b),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的距离(c),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的距离(d),O点与V点的距离(e),O点与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f),棘突中线与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g),O点上、下关节突重叠厚度(h)。椎弓根峡部外径(k),椎弓根外倾角(q),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的距离(r)。矢状面测量距离:O点与相邻上位椎弓根峡部下缘M(下)(i)及下位椎弓根峡部上缘M(上)(j),计算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的距离(d)占侧块横径(a)的百分比(d/a)及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的距离(r)占侧块横径(a)的百分比(r/a)。结果:O点与硬脊膜外侧缘于C3/C4-C7/T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棘突中线与硬脊膜外侧缘于C3/C4-C7/T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点上、下关节突重叠厚度于C3/C4-C7/T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C4-C5/C6与C6/C7节段侧块宽度(P<0.05)。V点与硬脊膜外侧缘C3/C4-C5/C6 与 C7/T1(P<0.001),C3/C4 与 C5/C6(P<0.01),C4/C5、C7/T1 与 C6/C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C4与C6/C7节段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的距离(P<0.05);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距离M(外)于C3/C4-C5/C6与C7/T1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点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 M(外)的距离 C4/C5、C5/C6 与 C6/C7(P<0.01);O点与 V 点 C3/C4-C4/C5与 C7/T1(P<0.01),C3/C4-C4/C5 与 C6/C7(P<0.05);椎弓根峡部外径 C3/C4-C6/C7 与 C7/T1(P<0.001),C3/C4-C4/C5 与 C6/C7(P<0.001);椎弓根外倾角 C3/C4-C5/C6 与 C7/T1(P<0.001),C4/C5 与 C5/C6-C6/C7(P<0.01);下位椎弓根峡部内侧缘M(内)与下位椎弓根峡部外侧缘M(外)的距离(r)C3/C4-C5/C6与C6/C7-C7/T1(P<0.001),C3/C4-C5/C6、C6/C7-C7/T1(P>0.05);O 点与相邻上位椎弓根峡部下缘M(下)C3/C4-C5/C6与C7/T1(P<0.001);O点与相邻下位椎弓根峡部上缘M(上)C3/C4-C6/C7 与 C7/T1(P<0.01)。d/a C3/C4-C7/T1(11.04±7.87%-27.58±19.40%),r/a C3/C4-C7/T1(15.12±7.39%-33.51±9.10%)。结论:①O点可作为PPECD恒定骨性标志点,将术区分为:中央椎管区、腋下区、肩上区及椎间孔区,各区减压范围恒定,各有其开窗入点、开窗安全范围和重要结构。②神经根通道减压致关节突关节缺损程度有一定规律性:当减压位置为椎管内段(即:中央椎管区、腋下区、肩上区)时,C3/C4-C7/T1节段的减压对关节突关节无磨削,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当减压位置位于椎间孔区时,C3/C4-C7/T1节段的减压对关节突关节有少量磨削,其缺损比例占侧块11.04±7.87%-33.51±9.10%,少于50%,不会影响颈椎稳定性。

李志敏,姜蓉[5](2014)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患者发生腰腿痛几率较高[1]。患者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外力作用下,病情越来越严重,疼痛性症状让患者无法忍受并且会引起各种症状发生[2]。医生对患者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病情,使患者尽量承受最小的疼痛。本研究将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1非手术方法1.1一般治疗方法对腰背部、臀部、下肢肌肉酸痛症状不重的患者,指导正确的锻炼姿势,通过保护腰椎来进行有利于病

陈雪松,王世平,梁智,肖国庆,陈健,黄芩[6](2013)在《再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再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昆钢医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间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第1次经过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术后疗效不佳,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物的影像特点及病变椎间隙的影像特点,调整穿刺位置、穿刺角度、调整工作套管位置或对侧入路等方法再次采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术后4个月至36个月不等,平均12.5月,总有效率96.43%.结论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物的影像特点及病变椎间隙的影像特点,选择恰当穿刺入路,正确的工作套管置管位置,准确的钳夹范围是提高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疗效的关键.

王民政,王力,夏建龙[7](201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化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髓核组织向后方或后外方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因腰扭伤或劳累而

尹世昌[8](2011)在《经皮激光汽化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讨论经皮激光汽化术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西医中的不同认识和最新研究近况。方法:将日照市中医医院住院采集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A组)采用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结合腰椎牵引治疗,对照组(B组)只采用经皮激光汽化术治疗,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疼痛程度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利用临床观察量表,作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测定及临床疗效评定,比较两组在腰腿痛的综合评分及疼痛量化指标上的变化。结果:统计分析显示,A组JOA评分提高12.01士3.01,B组提高7.74士1.89,治疗后分数均较治疗前提高,A组优于B组;A组VAS评分下降4.94士0.79,B组评分下降3.45士0.79,优于B组;VAS分数治疗后有所下降,A组优于B组;临床疗效标准评定中,A组总有效率为95.7%;B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优于B组。结论:经皮激光汽化结合牵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应用经皮激光汽化治疗,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好。

宋阳[9](2011)在《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骶管囊肿是一种椎管内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发病机理不明。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过去由于症状不典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内肿瘤相似,且受限于影像学检查手段等原因,所以容易漏诊及误诊。近年来,由于MRI检查的逐步普及,骶管囊肿在临床上诊断率日渐增高。治疗方法多样,保守治疗基本无效,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易致椎管内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术后复发等多种并发症,而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Fibrin Glue,又名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骶管囊肿是近年来经国内外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是治疗骶管囊肿(sacral cyst)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它具有微创操作、创伤小、费用低等优势。自2000年国内刘玉杰报道使用经皮穿刺骶管囊肿抽吸+生物蛋白胶封堵术治疗骶管囊肿后,国内很多医院开展此项微创手术治疗。我科自2008年开始使用此方法治疗骶管囊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组拟从骶管囊肿的成因入手,对微创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对术中、后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防治。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形成机制;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FG)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有临床症状骶神经根囊肿20例术前CT扫描,计算囊肿大致体积;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穿刺成功后不同时间点抽取1、2、3管囊肿液进行常规和生化检查;穿刺过程中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Omnipaque),依据囊肿与蛛网膜下腔是否相通分为A(n=12)、B(n=8)两组,通过Oswestry和VAS评分、MRI比较A、B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疗效;术中生命体征监测,预防过敏反应;术中、后了解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根据术中囊肿造影结果及囊肿液化验结果提示,囊肿分为A组(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型)及B组(不相通型)。A、B两组之间氯、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及不同时间点比较P均<0.05),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注入造影剂及生物蛋白胶后生命体征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一月与术前、术后三天比较Oswestry、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个月随访,A、B组优良率分别为83.33%和87.5%,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行年龄、性别、体重、囊肿所在间隙、单(多)发、囊肿体积估测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中出现血性囊液,抽不出囊液,骶神经根损伤,术后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不缓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囊肿分为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型和不相通型两种;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FG治疗骶神经根囊肿,具有微创操作、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姚波[10](2011)在《L4/5节段椎间孔应用解剖与椎间孔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尸体标本上观察L4/5椎间孔周围与椎间孔镜技术相关各结构的毗邻关系,测量L4、L5神经根、L4/5椎间孔、椎间盘以及L5上关节突等各结构之间的距离,探讨L4/5节段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手术入路的安全范围,并应用于临床,观察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解剖组:制作腰椎标本,在L4、L5椎水平观察腰椎肉眼大体结构,测量L5行走根出硬膜囊处与相邻椎间盘下缘距离;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与L4出口根垂直距离;冠状面上L4出口根与正中线的夹角;以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为顶点,与水平面成35°刺入,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到L4/5椎间盘前缘纤维环距离以及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到L4/5椎间盘纤维环最近距离;椎间孔横径等,在尸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观察工作套筒毗邻结构,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探讨L4/L5节段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手术入路的安全范围。临床组:随机选取我科自2010年1月一2010年6月间应用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个月、术后3月及术后9月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分析L4/5节段应用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可行性。结果:解剖组:L4/5节段各结构左右两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左右统计学无差异,以左侧为代表: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与L4神经出口根的垂直距离13.51mm±1.19,且上位椎体后缘与下位椎体后缘连线中点至上下关节突交界处中心点的距离10.57mm±1.22,L4/5椎间孔面积82.46mm2±1.91大于工作通道面积44.14mm2,理论上容许工作通道的置入;工作套筒以L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为顶点摆动的角度与水平面不能超过45.84。±1.93,不能小于30.58。±2.07,确保工作套筒能直达椎间盘而不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穿刺针与水平面成35。刺入,到达上关节突前缘中点后深入15.37mm±1.12即到椎间盘,深入48.76mm±1.45即穿出椎间盘。L5神经根出硬膜囊处与相邻椎间盘下缘的距离3.43mm±2.31构成L5神经根多从前方或肩部受压的解剖基础。临床组: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少而未予估计。术后即刻腰腿痛明显减轻,有3例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经过营养神经、消肿止痛、理疗等治疗1周后缓解;伤口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1通过观察腰椎标本并分析解剖学数据,证实在L4/5节段后外侧存在一个允许椎间孔镜工作套管通过进行L4/5髓核摘除操作的手术安全区域。2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4/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二、经皮髓核摘除和压管穿刺注酶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髓核摘除和压管穿刺注酶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椎间孔镜下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穿刺路径规划
    2.3 镜下程序靶点穿刺置管流程
    2.4 椎间孔镜下操作流程
    2.5 术后康复指导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L2,3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体征症状,生理解剖和手术操作要点
    4.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优点,术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4.3 不同年龄阶段接受孔镜治疗的高位椎间盘突出患者预后疗效分析

(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内镜下椎间隙及颈神经定位的数字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3D-CT应用于PPECD内镜下椎间隙定位的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3D-CT、3D-MR图像融合指导PPECD术中颈神经定位的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颈椎病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4)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开骨窗安全性及减压有效范围解剖学、数字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开窗安全性3D-CT分析及对关节突关节完整性影响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减压解剖学、3D-CT分析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1 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诊断特点
    2 CSR手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5)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手术方法
    1.1 一般治疗方法
    1.2 中医推拿手法
    1.3 药物内服治疗
    1.4 针灸疗法
    1.5 封闭疗法
2 手术方法
    2.1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内固定
    2.3 微创治疗
    2.4 腰椎间盘置换术
3 总结

(6)再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CT扫描情况
        1.1.2 第1次手术影像分析
        1.1.3 设备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评价标准
    1.5 并发症
2 结果
3 讨论
    3.1 适应征选择
    3.2 影像特点
    3.3 手术技巧及并发症

(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化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溶核术
    1.1 胶原酶椎间盘化学溶解术
    1.2 臭氧溶核术
2 经皮穿刺技术
    2.1 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2.2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
    2.3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
3 显微内窥镜辅助技术
    3.1 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3.2 经皮椎间孔镜下间盘切除术

(8)经皮激光汽化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一般资料分析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二) 疼痛量化指标(VAS)比较
        (三) 临床疗效结果
讨论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一)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二、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的研究概况
        (一) 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的诞生
        (二) 经皮激光汽化术的作用原理
        (三) 激光对间盘组织的汽化作用
        (四) 激光汽化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
        (五) 激光的热效应对间盘周围组织的影响
        (六) 适应证与禁忌征
    三、PLDD 术后残留症状产生机理的研究
    四、PLDD 术后残留症状经牵引治疗的机理探讨
        (一) 解除腰部肌肉痉挛
        (二) 减轻间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的髓核还纳
        (三) 促进炎症消退、解除粘连
        (四) 消除腰椎后关节紊乱
    五、本课题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对象
    2.3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两组囊肿液的成分分析
    3.3 手术疗效
    3.4 术中、后并发症调查
4 讨论
    4.1 骶管囊肿概况
    4.2 骶管囊肿的诊断
    4.3 骶管囊肿的微创治疗
    4.4 骶管囊肿术中、后并发症防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L4/5节段椎间孔应用解剖与椎间孔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L4/5 节段椎间孔与椎间孔镜相关基础研究
    材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L4/5 节段椎间孔与椎间孔镜相关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经皮髓核摘除和压管穿刺注酶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椎间孔镜下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J]. 王峰,鞠晓聪,宋若先. 中国骨伤, 2020(05)
  • [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D]. 柳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内镜下椎间隙及颈神经定位的数字影像学研究[D]. 孙宁.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4]颈椎后路经皮内窥镜开骨窗安全性及减压有效范围解剖学、数字影像学研究[D]. 刘鑫. 滨州医学院, 2018(06)
  • [5]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进展[J]. 李志敏,姜蓉.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9)
  • [6]再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 陈雪松,王世平,梁智,肖国庆,陈健,黄芩.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02)
  • [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化手术治疗进展[J]. 王民政,王力,夏建龙. 江西中医药, 2012(12)
  • [8]经皮激光汽化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尹世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分析[D]. 宋阳.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10]L4/5节段椎间孔应用解剖与椎间孔镜的相关性研究[D]. 姚波. 南华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经皮髓核提取加酶注加压管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