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柳辰玥[1](2021)在《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鼠暴露于慢性应激环境中会产生肝郁脾虚证候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抑郁样行为。逍遥散已被证明抗抑郁作用显着,临床中常用来治疗抑郁症。基础研究也表明,逍遥散可改善慢性应激引起抑郁样行为。神经损伤是抑郁症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Homer1b/c被报道在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1区显着升高,并通过mGluR5影响下游mTOR通路,进而导致与突触生成相关蛋白PSD95和SYP表达降低,产生神经损伤。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逍遥散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复制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谷氨酸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的抗抑郁作用是否与Homer1-mGluR5 及 mTOR 通路有关。方法1.体内实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造模组,连续6周CUMS法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CUMS第3周时,用糖水实验评价模型,筛选造模组大鼠糖水饮用量与NC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的,不纳入后续实验。其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保证每组12只:模型组(CUMS)、氟西汀组(FLU)、逍遥散组(XYS)。第4~第6周边造模边灌胃逍遥散,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6周后,通过大鼠的一般状态以及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旷场实验等行为学实验评价大鼠的“肝郁”表现,用体重、进食量等方法评价“脾虚”表现。同时通过以方测证,观察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药效。用液质联用技术(UPLC-MS)指认逍遥散的有效成分,为逍遥散提供药效物质基础依据。化学比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匀浆中谷氨酸(Glu)含量;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 CA1 区 Homer1b/c,mGluR5,p-mTOR,mTOR,p70S6k,p-p70S6k,p-4EBP1,4EBP1,PSD95 和 SYP 蛋白表达水平,PCR 检测 Homer1,mGluR5,PSD95和SYP的基因水平。2.体外实验:将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NC),谷氨酸组(Glu),慢病毒沉默组(Lv),逍遥散组(XYS)。慢病毒沉默组采用慢病毒沉默Homer1转染的HT-22细胞株;NC组、Glu组、XYS组用正常HT-22细胞株。Glu组、XYS组、Lv组用5mM谷氨酸诱导产生神经毒性的HT-22 Homer1沉默细胞株,XYS组用不同浓度XYS含药血清干预。分别用CCK8法观察XYS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活性的影响,LDH检测逍遥散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的毒性,用Western blot测定逍遥散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细胞 Homer1b/c,mGluR5,p-mTOR,mTOR,p70S6k,p-p70S6k,p-4EBP1,4EBP1,PSD95和SYP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用RT-qPCR检测Homer1,mGluR5,PSD95,SYP的基因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采用6周CUMS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逍遥散治疗后,可让CUMS大鼠毛色恢复光泽,大鼠的大便恢复正常形态,活跃度提高;可增加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体重和摄食量。连续6周逍遥散治疗后,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缓解,强迫游泳实验(Forcedswimmingtest,FST)中的不动时间减少,旷场实验(Openfieldtest,OFT)中的总运动距离增加,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增加,糖水饮用量增加,这些都说明用逍遥散以方测证,显示出了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的疗效;(2)UPLC-MS结果显示,逍遥散的有效成分有:芍药苷,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素,柴胡皂苷a,姜黄素,阿魏酸;(3)逍遥散可降低CUMS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谷氨酸含量;(4)逍遥散能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 mRNA相对含量,升高mGluR5,PSD95和SYP mRNA相对含量;(4)逍遥散能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b/c的表达,促进mGluR5,p-mTOR/mTOR,p-p70S6k/p70S6k,p-4EBP1/4EBP1 的表达,从而促进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蛋白表达。2.体外实验(1)CCK8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逍遥散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活性无影响,逍遥散含药血清的最佳给药浓度为10%,谷氨酸最佳造模浓度为5mM,嘌呤霉素筛选未转染细胞的浓度为1.5ug/ml。(2)慢病毒转染HT-22细胞后可沉默Homer1,对Homer1基因沉默效率达到正常组的22.15%,翻译成Homer1b/c蛋白后,沉默水平达到35.94%。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可以进行后续研究。(3)谷氨酸诱导HT-22细胞后产生显着毒性,逍遥散含药血清可起到保护作用,使HT-22细胞活力增加,毒性降低。(4)逍遥散干预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后,可以恢复正常的梭形纤维状形态。(5)逍遥散含药血清干预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后,能降低Homer1的mRNA相对含量,升高mGluR5,PSD95和SYP mRNA相对含量;可显着降低Homer1b/c的表达,促进mG1uR5,p-mTOR/mTOR,p-p70S6k/p70S6k,p-4EBP1/4EBP1 的表达,从而促进了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表达,与Homer1沉默后的结果一致,说明Homer1可能是XYS的作用靶点,但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结论(1)本实验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对大鼠施行六周温和不可预测的慢性压力而复制的,逍遥散以方测证药效显着;(2)逍遥散可改善抑郁样行为,增加摄食量和体重;减少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加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增加在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增加糖水消耗量;(3)逍遥散可降低谷氨酸含量,减轻谷氨酸的神经毒性,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b/c表达,增加mGluR5表达,从而激活下游mTOR通路,促进与转录蛋白相关的p70S6k、4EBP1活化,从而使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表达增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总之,本研究为揭示逍遥散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提供了实验依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omer1-mGluR5及下游mTOR通路相关。
李肖[2](2021)在《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药复方具有组方复杂(君、臣、佐、使)和作用规律多样(相须、相使、相恶)的特点,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副作用,体现了中药的治疗优势。但是怎样阐释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界的通用语言表征清楚中药配伍的合理性,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药对,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固定的两味或三味药物组合。相比于大复方,药对药味简化,易于阐明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药对本身即为小复方,可反映复方配伍的特殊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常作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对象。柴胡-白芍系多个疏肝解郁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的基础药物。柴胡辛散,疏肝解郁;白芍酸收,养血柔肝,二者散收相合,构成调畅情志复方的核心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对抗抑郁作用确切。然而,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是否具有增效抗抑郁作用?其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是什么?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有哪些?其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其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清楚。目的:(1)明确柴胡-白芍药对是否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2)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明确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揭示柴胡、白芍共同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另外,通过成分贡献指数分析,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以大鼠体重和行为学(糖水偏好、旷场穿越格数、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评价并比较柴胡、白芍与柴胡-白芍药对分别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对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明确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以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海马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柴胡、白芍及柴胡-白芍药对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柴胡、白芍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柴胡-白芍药对发挥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采用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网络药理学所预测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采用Chou-Talalay,Loewe和HAS三种协同作用评价数学模型,明确关键成分配伍的协同抗抑郁作用。以PC12细胞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单用成分及配伍成分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两成分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柴胡抗抑郁成分有19种,调节抑郁靶点179个、通路20条;白芍抗抑郁成分有11种,调节抑郁靶点155个、通路20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柴胡和白芍共同调节靶点135个、通路17条;柴胡独立调节靶点44个、通路3条;白芍独立调节靶点20个、通路3条,体现了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特点。另外,成分贡献指数筛选结果显示:柴胡关键抗抑郁成分3种(柴胡皂苷A、槲皮素、异鼠李素)、白芍关键抗抑郁成分2种(芍药苷、芍药内酯苷)。(2)抑郁大鼠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7.5g/kg、15 g/kg柴胡-白芍药对均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血浆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4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4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4个、代谢通路5条;PBMCs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8个、代谢通路条6,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1个、代谢通路8条;海马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6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9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6个、代谢通路11条。在三个样本中,药对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为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是柴胡-白芍药对发挥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细胞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分别为柴胡、白芍关键抗抑郁活性成分。协同作用评价结果显示:2.5μmol/L柴胡皂苷A、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最佳协同抗抑郁作用;1.25-2.5μmol/L柴胡皂苷A、12.5-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是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剂量范围。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3条,芍药内酯苷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个16、代谢通路7条。成分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MAPK/NF-κB/NLRP3号通路是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论:(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确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其关键协同机制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
高耀[3](2021)在《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疑难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假说众多,相互交叉,从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病因和病机具有复杂性。中药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一直被广泛关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方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已成为治疗抑郁症常用的经典方剂之一。然而目前逍遥散的报道多从单一靶点研究阐释其作用机制,而对抑郁症多靶点的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深入地揭示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其他中药复方相似,逍遥散也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以及组分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体系,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关于逍遥散抗抑郁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具有单一性,多以代谢组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缺乏同一层次的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2.多组学数据资料不完善,缺乏从多层次“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整合分析的研究数据;3.逍遥散以“多成分”作用于抑郁症“多靶点”模式发挥治疗效果,尚无以“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模式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因此,本研究从中药整体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体研究思路,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系统阐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理。针对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借助系统生物学及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参与。首先,表征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构建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效果及采集组学分析的样本;其次,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再次,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给予逍遥散后CUMS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多组学层次整合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最后,采用ADME预测和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模型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从“活性分子-关键通路”的角度明确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采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合分析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逍遥散抗抑郁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逍遥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的:(1)采用代谢表型进行同一层次的关联分析,构建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的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2)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表型”的关联分析,从纵向层次找出与代谢表型关联性,从“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多层次角度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3)基于实验数据的网络药理学角度出发,明确抑郁症的疾病网络,寻找逍遥散中的活性分子,从“多成分-多靶点”的立体角度,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活性分子及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UPLC-MS/MS方法对逍遥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明确逍遥散化学物质基础;构建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收集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清样本,为后续组学实验研究和分子实验验证提供样本支持。(2)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采用代谢表型网络和模块功能分析,聚焦逍遥散抗抑郁代谢特征,构建逍遥散抗抑郁表型网络,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表型机制;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明确逍遥散抗抑郁重要的代谢表型通路。(3)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水平的抗抑郁机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蛋白水平抗抑郁机制;采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方法,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关键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蛋白-代谢”多层次抗抑郁的通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磷酸化和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4)采用ADME分析方法,筛选逍遥散的活性分子;采用网络药理学的靶点预测、疾病网络分析和贡献指数模型,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成分、重要靶点和关键通路;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逍遥散重要成分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果:(1)本研究采用UPLC-MS/MS对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照品、文献中质谱数据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2种成分。其中,柴胡中有14种成分,白芍中有8种成分,当归中有11种成分,白术中有4种成分,茯苓中有3种成分,甘草中有14种成分,薄荷中有4种成分和生姜有3种成分。该方法直接表征鉴定,与化学分离方法比较优势明显。逍遥散组(21.2 g生药/kg)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大鼠穿越格数、大鼠直立次数、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和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显着性升高。(2)逍遥散抗抑郁海马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UMS抑郁大鼠海马中共有25个差异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逍遥散干预后,共有16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代谢表型研究发现逍遥散回调的代谢物有97个,其中在不同生物样本中调节的相同差异代谢物有34个,其中11个变化趋势一致,涉及的关键代谢功能为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通路。使用CNM算法从逍遥散回调代谢网络提取9个代谢功能模块参与了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首次采用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DSWMP)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方法。(3)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大鼠海马有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63个,下调基因474个。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鉴定差异基因比较,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基因有106个,显着回调通路有16条,这些通路涉及γ-氨基丁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谷氨酸能突触和钙信号通路等。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通路上Adcy8、Gad1、Gad2、Htr2a、Chrna7、Erbb3、Map4k4、Nr4a1、Zfpm2、LOC100911372、Twist1、Ntng1、Robo3和Slit2发挥抗抑郁作用。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调节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8个,其中上调13个,下调15个,与模型组/空白组鉴定的差异蛋白相比,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蛋白有11个,包括RGD1311899、Krt10、Ndufab1、Cplx1、Fkbp8、Pafah1b3、Ndufs6、Sh3bgrl3、Pmm2、Fth1和Tbca。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通路为氧化磷酸化、突触小泡循环、脂质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的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MrccⅠ活性降低,Uqcrc2 mRNA水平显着降低,Ndufs6蛋白水平升高。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脱羧酶1(Gad1)和谷氨酸受体1(Glur1)活性降低,谷氨酸合成酶(Gls)和谷氨酸NMDA受体epsilon-1亚基(Grin2a)活性升高,Slc1a3 mRNA水平显着降低,Eaat2、Erk1/2和CREB蛋白水平降低,Nmdar1和Mglur1蛋白水平升高。(4)首次采用ADME方法对逍遥散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逍遥散中有16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中7个成分的贡献指数大于平均贡献指数,这些成分有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分子对接验证了7个成分与通路GRM5和HTR2A有很好的亲和力,分子实验进一步发现逍遥散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上的Htr2a、Nmdar1、Pkc、CamkⅡ和Caspase-3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包含97个代谢物和48条通路;代谢表型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抗抑郁具有调节差异代谢物的一致性、代谢表型通路的网络性和代谢表型功能的模块化。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可用于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2)逍遥散可以在转录层次调节106个基因,在蛋白层次调节11个蛋白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逍遥散中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这7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任非非[4](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侯雅静[5](2021)在《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逍遥散及主要成分芍药苷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通路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应激引发抑郁样情绪可以诱导人类大脑或是哺乳动物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这种凋亡同样会反向诱发抑郁样行为。MicroRNA(microRNA)是小的非编码RNA分子,会影响目标信使RNA的稳定性或降低其翻译效率,在哺乳动物体内超过一半的关键蛋白活性都可以受到MicroRNA的调控。miR-29b可以抑制BH3家族蛋白的翻译,从而防止凋亡刺激下的细胞死亡。仅含有Bcl-2同源结构域3分子(Bcl-2 Homology Domain 3 Only,BH3only)属于细胞凋亡的关键调节剂,主要功能涉及诱导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miR-29b通过靶向抑制BH3促凋亡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来介导抗凋亡功能。芍药苷是中医复方逍遥散的质控成分,是近年来发现具有抗抑郁潜质的天然分子,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芍药苷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甚至阻断由脂多糖(LPS)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本课题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LPS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联用HPLC,中药小分子单抗,免疫荧光,qPCR等技术在体内外研究逍遥散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而芍药苷为关键药效成分。对于揭示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方证物质基础,明确成分芍药苷与调控靶点对应有重要意义。二、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共用75只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体重范围200~240g,于清洁级动物房适应性饲养7天,饲养环境及条件:将5只大鼠放入一笼共同饲养,给予大鼠常规饲料及去离子水,室温控制在22±2℃,湿度保持在30%~40%,光照保持正常昼夜节律同时保证饲养环境安静。采用CUMS方法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大鼠宏观表征、摄食量、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等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冰上取海马,显微切割分区CA3,CA1及DG区,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BIM,BID,BAX,Casp-9,Casp-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四只大鼠灌注后取全脑,进行脱水包埋制备石蜡切片,通过TUNEL染色实验,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2)体外实验采用中药小分子单抗连用HPLC技术制备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与逍遥散一同制成含药血清。在LPS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中,验证芍药苷是逍遥散发挥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含100,300,5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CCK8法筛选出最佳给药浓度,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29b,BIM,BAX,Casp-9,Casp-3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的阳性表达。(3)运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10%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10,100,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与BIM抑制关系。(4)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通过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qPCR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三、研究结果(1)六周CUMS成功复制抑郁症动物模型,并伴有肝郁脾虚证候表征,采用TUNEL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海马凋亡情况,发现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海马区发生神经元凋亡,尤以CA3区最为显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及相关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9b表达下调,BID,BIM,BAX,Casp-9,Casp-3表达升高逍遥散均可以逆转这一趋势,芍药苷不能下调BIM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分子蛋白水平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 CA3 区 BIM,BID,BAX,Cleaved-Casp-9,Cleaved-Casp-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逍遥散、芍药苷及氟西汀可以抑制其高表达。(2)体外实验,通过中药小分子单抗技术联合HPLC检测,逍遥散中芍药苷有效敲除率为95%。通过CCK8法筛选出逍遥散及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分别为10%和300μmol。细胞流式结果表明4μg/ml LPS诱导细胞凋亡,逍遥散,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芍药苷皆可以抑制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miR-29b在LPS诱导的凋亡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各药物组对其均具有上调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b-PF及芍药苷组(PF)上调miR-29b mRNA表达水平较逍遥散含药血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IM,BAX,Casp-9,Casp-3在凋亡细胞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细胞,逍遥散及Mab-PF含药血清对其均具有下调作用,芍药苷仅对BIM mRNA表达水平无调节作用。(3)逍遥散含药血清在10%浓度具有抑制LPS诱导的凋亡作用,芍药苷在100μmol以上浓度具有抗凋亡作用。逍遥散和芍药苷对BIM的抑制作用存在药物浓度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BIM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4)敲低miR-29bmRNA表达水平,BIM蛋白表达量升高,促进了细胞自发性凋亡。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四、结论:(1)体内实验表明六周CUMS抑郁症大鼠模型存在海马神经元凋亡,且CA3区最为显着。(2)miR-29b在CUMS模型中存在基因水平表达下调,且逍遥散和芍药苷可以上调其表达,miR-29b是逍遥散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3)体外实验表明逍遥散调控miR-29b抑制BIM的药效优于逍遥散芍药苷敲除组,表明在该机制作用中芍药苷发挥重要作用。(4)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
李宇飞[6](2020)在《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创伤和应激源相关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暴露于极端创伤事件、反复和侵入性创伤记忆、避免创伤事件相关刺激、认知障碍、负面情绪、高唤醒状态、高度警惕、临床压力和社会损害等。PTSD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对社会和个人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高患病率大大增加了病人患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和负担。尽管目前研究已经确定了与PTSD相关的分子生物、神经化学和遗传异常等因素,但对PTSD的预防和治疗却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激活参与了 PTSD的病理过程,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针刺治疗PT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精神疾患“异病同治”的理念和团队前期研究,采用单一延长应激方法制造PTSD动物模型,假设针刺是通过调节应激诱导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激活而产生抗PTSD作用,通过观察针刺对PTSD大鼠的行为学和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揭示针刺抗PTSD的作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舍曲林组。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单一延长应激(SPS)方法进行PTSD造模,造模于适应性喂养结束后的第1天内完成;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正常饲养;针刺组大鼠于每日2:00pm进行1次针刺干预,选择“百会”和“印堂”二穴,持续15天;舍曲林组将舍曲林悬浊液(0.2mg/ml)进行每日1次灌胃给药(10mg/kg),持续15天。进行以下研究:(1)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SPS方法进行造模、模拟PTSD模型,分别于造模前(day 0),实验第8天(day 8)和干预结束后(day 15)对大鼠体质量进行测定,比较三个时间点各组体质量的差异;于造模前(day 0)和干预结束后(day 15)对大鼠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本部分实验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基本病理形态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3)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本部分实验观察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炎性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针刺抗PTSD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PS可诱导大鼠出现一系列类PTSD样行为,主要表现为:①实验前(day 0)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接受单一延长应激后,在第8天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到第15天,空白组与模型组间体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可见,单一延长应激在第8天显着导致了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进而对SPS大鼠生长和整体情况产生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在造模后第8天和第15天体质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在第8天和第15天体质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见,SPS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大鼠体质量显着降低,大鼠自然生长和整体情况受到抑制;②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SPS显着降低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时间百分比及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次数百分比(P<0.01;P<0.01),导致大鼠出现类PTSD样焦虑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针刺干预逆转了 SPS诱导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入开臂的时间百分比降低情况(P<0.01),提示针刺可以有效改善SPS诱导的焦虑行为,对PTSD大鼠产生防治作用。(2)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①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紧密且均匀,轮廓清楚,细胞核染色为蓝色,胞体呈现椭圆形且细胞核仁清晰可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见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变少,细胞间隙变大,细胞结构模糊或消失,出现细胞空泡,存在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核固缩,并伴有软化灶,而针刺组的病理损伤则有所减轻,细胞恢复整齐排列,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空泡减少,舍曲林组的染色切片中也同样观察到细胞增多,坏死细胞数量减少。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着增多(P<0.01),且表现为胞体增大,突起增粗,而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着减少(P<0.01),舍曲林组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也显着减少(P<0.01),提示针刺和舍曲林干预都有效的逆转了 SPS模型大鼠海马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3)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①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比较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刺可以显着逆转SPS诱导的血清IL-1β含量增加表达情况,进而发挥抗PTSD效应。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单一延长应激导致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含量增加,并导致海马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核固缩,并伴有软化灶。可见,单一延长应激对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炎性反应过程在SPS模型大鼠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针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 S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炎性反应病理过程,进而发挥抗PTSD效应,这可能是其效应机制重要途径。本团队后续研究将基于此基础展开进一步研究。
邓福谋[7](2020)在《右美托咪定通过lncRNA-LOC102546895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全新的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概念涵盖了术前已经出现、术后三十天之内、术后三十天至术后一年出现的所有的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尤其是接受过外科大手术的患者。POCD发生后具有以下特点:病情起伏较大且易反复、自身认知能力大幅度下降、记忆功能衰退、生活及工作能力降低和患者情绪性格出现较大的变化,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患者人格变动。老年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这对处于老龄化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POCD患者因上述临床表现往往会增加在医院就诊住院时长、扩大当前相应的医疗资源缺口、增添家庭及社会医疗支出。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自由和品质,也增添了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医疗支出。目前POCD发病机制尚未有准确公认的诠释,并且发病因素复杂多样,主要研究方向是脑部海马组织中枢神经炎症。目前药物治疗POCD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分别是抗炎途径、抗氧化途径和保护神经元途径。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手术中用作镇静剂和辅助剂,在重症监护室中用作镇定剂。通过与α2受体的结合使蓝斑神经元超极化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Dex治疗POCD的途径主要是保护神经元和抗炎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lncRNA在脑部及神经疾病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参与神经信号传递、脑功能与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研究表明,lncRNA可通过影响Aβ蛋白参与调节阿尔茨海默症;可通过影响神经元突触功能和树突发育调节学习和记忆能力;还可调节促炎因子表达改善脑部海马区的炎症情况。POCD患者出现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变,大脑海马区可能存在炎症因子的改变及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大脑海马区lncRNA可能也存在着特异性改变。Dex可能通过影响大脑海马区lncRNA表达达到治疗POCD的目的。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POCD动物模型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POCD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本实验通过脾切除手术建立老年大鼠POCD模型,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q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的表达。1.POCD动物模型的建造:18月龄SD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进行脾切除术,Dex组术前腹腔注射Dex,其他组为生理盐水。2.水迷宫实验:构建实验平台,训练大鼠探索平台,训练完成后检测相关指标。3.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大鼠海马组织切片进行染色。4.qRT-PCR:提取大鼠海马组织总RNA后检测海马组织中目的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1.术前30分钟给与Dex后,降低了POC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增加了穿过平台的次数。2.POCD大鼠海马区中更多的神经元具有明显的核仁结构和略微稀疏且相对规则的排列。此外,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较浅,但是无明显的核固缩。3.显着下降POCD大鼠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第二部分大鼠海马组织全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研究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治疗后大鼠海马组织mRNA和lncRNA表达变化情况。研究方法:本实验通过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确立并分析表达量有明显差异的mRNA和lncRNA。并通过GO与KEGG方法分析预测差异表达mRNA和lncRNA功能和信号通路。qRT-PCR在海马组织中验证测序结果。1.全转录组测序:提取Dex和POCD组大鼠海马组织总RNA,去除rRNA后反转录合成cDNA,经过片段分选,PCR富集后上机测序。测序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测,GO与KEGG方法分析Dex和POCD组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的功能。2.RNA提取及qRT-PCR检测:提取大鼠海马组织总RNA,通过qRT-PCR检测海马组织五个lncRNA(LOC103692676、LOC102546895、LOC100911992、Ncl-ps1和LOC103692397)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Dex与POCD组海马组织mRNA及lncRNA差异表达明显,它们参与生命进程主要依靠NF-κB和p53信号通路。2.PCR表明测序结果数据可靠。第三部分lncRNA-LOC102546895在小胶质细胞中功能研究研究目的:在小胶质细胞中观察LOC102546895承担的细胞功能,主要是观察LOC102546895对细胞增殖、凋亡和记忆关键基因NPAS4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本实验通过siRNA敲低小胶质细胞中LOC102546895;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B和qRT-PCR技术检测NPAS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1.细胞增殖检测:细胞转染后用CCK-8处理,酶标仪检测OD值,观察细胞增殖活力。2.细胞凋亡检测:将对照组细胞与转染细胞收集,加入凋亡染色液后上机流式检测。3.NPAS4表达检测:提取总蛋白,通过WB和qRT-PCR方法检测NPAS4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敲低LOC102546895表达后,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强。2.敲低LOC102546895表达后,小胶质细胞细胞凋亡显着减少。3.敲低LOC102546895表达后,小胶质细胞的NPSA4表达明显减少。结论1.Dex可明显改善POCD引起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降低海马组织中IL-1β和TNF-α表达。2.测序结果显示,Dex与POCD组海马组织mRNA及lncRNA差异表达明显,主要在NF-κB和p53信号通路上差异明显,表明Dex可能通过NF-κB和p53信号通路达到治疗POCD的目的。3.在敲低LOC102546895的小胶质细胞中,显着提升细胞增殖能力并显着降低细胞凋亡和NPAS4基因的表达。
王萌[8](2020)在《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是否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明确小建中汤是否具有抗抑郁作用,能否有效逆转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及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是否与上调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明确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抑制作用是否依赖于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进一步探讨小建中汤调摄阴阳、温健脾气、生发肝气之功对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1.实验一:SD大鼠40只,除空白组大鼠(n=8)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9)和雷帕霉素组(n=9)。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取海马组织和血清。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和5-HT变化。2.实验二:SD大鼠6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7)、氟西汀组(n=7)、小建中低剂量组(n=8)、小建中中剂量组(n=8)和小建中高剂量组(n=8)。分别给予药物干预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和血清。尼氏染色检测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和线粒体超微结构;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p-IκB-α、p-p50和p-p65)变化;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5-HT、SOD和MDA变化。3.实验三:SD大鼠5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8)、小建中组(n=8)和小建中+抑制剂组(n=8)。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RT-PCR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结果:1.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变化1.1.行为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P<0.01);从强迫游泳实验(FS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从旷场实验(OF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水平得分、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运动总时间均下降(P<0.01)。1.2.线粒体自噬: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h和Beclin-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1.3.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0.05)、ASC(P<0.01)、caspase-1(P<0.01)、IL-1β(P<0.05)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CUMS大鼠海马出现了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2.雷帕霉素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2.1行为学: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显着升高(P<0.01),FST不动时间显着降低(P<0.01)。雷帕霉素逆转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2.2线粒体自噬: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2.3 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NLRP3(P<0.01)、caspase-1(P<0.05)、ASC(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同时,雷帕霉素组大鼠NLRP3、caspase-1 p20、ASC、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活化。3.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FST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OFT水平得分也有所增加(P<0.05),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总时间明显上升(P<0.01)。小建中汤显着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4.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和Beclin-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P6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P<0.01)的蛋白表达上调,P62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小建中汤通过PINK-1/Parkin途径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区线粒体自噬水平。5.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mt DNA拷贝数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明显增多(P<0.01)。小建中汤明显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拷贝数,增加了线粒体数量。6.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SOD和M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P<0.01)表达量减少,MDA(P<0.01)表达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P<0.05,P<0.01,P<0.01)表达量明显减增多,MDA(P<0.01,P<0.05,P<0.01)表达量明显减少。小建中汤改善了CUMS大鼠脂质过氧化水平。7.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TLR4(P<0.01)、IκB-α(P<0.01)、NF-κB1(P<0.01)、RELA(P<0.01)和TNF-α(P<0.0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水平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8.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组大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9.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5-HT和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DA(P<0.01)和5-HT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DA和5-HT的表达上调(P<0.01)。小建中汤增加了CUMS大鼠血清5-HT和DA水平。10.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与小建中组比较,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正向调控作用。11.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NLRP3(P<0.01)、ASC(P<0.05)、caspase-1(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升。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结论:1.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同时存在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这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2.线粒体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改善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降低了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和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雷帕霉素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进一步验证了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可能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3.小建中汤通过改善CUMS大鼠自主活动,减少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效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可能与上调CUMS大鼠海马区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水平,增加mt DNA拷贝数,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5.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其对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节。
李亚慧[9](2020)在《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目前临床上仍需要挖掘更多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来丰富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郁证、脏躁、梅核气等抑郁症相关疾病有近千年的经验,中医药治疗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势。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郁证及抑郁症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总结提炼历代医家的治则治法,导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创制了温阳散郁、五脏同调治疗原则的天心解郁方,其在初步的临床观察中取得了有效率约为80.4%的疗效。基于其较好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安全性、作用机制及疗效特色进行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目的:1.系统整理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郁证及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梳理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撑。2.初步探索导师的经验方-天心解郁方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特色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1.文献研究1.1古代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文献研究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中医资源网、中医世家、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以“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相关语句,通过逐一阅读按照年代、出处、作者、症状、治法、方名、药物组成等录入Excel,构建郁证古代文献数据库,总结分析郁证的治疗思路和经验。1.2现代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抑郁’or’郁证’and’中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近十年内公开发表的原始临床研究,要求中医的证候或辨证分型、症状、治法、方药完备且样本量≥60例,对证型、证素、症状、方药等分别录入Excel 2017,构建抑郁症的现代文献数据库,总结分析抑郁症的治疗思路、经验以及与古代相比的异同点。1.3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通过前面的文献研究结果,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医学进展,对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进行简单总结,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撑。2.实验研究2.1基于网络药理学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研究获取天心解郁方1 1味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获取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天心解郁方抗抑郁的可能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将其对接出来的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生物学注释,初步探索天心解郁方抗抑郁可能的作用机制。2.2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选取与我们药物组成近似的已上市中成药代表组成温肾组、疏肝组和疏肝健脾组。将经过行为学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天心解郁组、西药组、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每组10只,按照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模型方式造模,造模的同时给药。灌胃4周后比较各组间体重变化、行为学测试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和大脑海马的病理切片来探索天心解郁方的有效性和疗效特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d分析来进行作用机制验证。2.3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研究参照动物30d的喂养实验流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9只,低剂量组灌胃正常浓度天心解郁方、高剂量组灌胃4倍浓度的天心解郁方,灌胃30天后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重要脏器指数及肝脏病理切片,其数值是否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来初步探索天心解郁方的安全性。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1基于古代文献郁证的源流内涵及用药思路总结从发展源流来看,中医学对于郁证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起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完善于金元,而鼎盛于明清。从概念内涵来看,郁证相关概念包括三方面涵义,狭义郁证、广义郁证、仅属于过程而非概念。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随年代而变化,多认为郁证以脾胃气滞为病因,这与古代医家经验和古代郁证的人群特点相关。肾阳虚为抑郁症病因的理论也经历了由战国时期萌芽到明清雏形阶段。古代治疗郁证的药物药性多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与五脏皆相关,多从脾肺心论治,以健脾理气为主要治疗思路。1.2基于现代文献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总结与古代郁证病因不同,现代抑郁症的病因我们多数认为是阳虚气滞,其常见的病理产物为瘀血、痰浊、火热,与古代郁证治疗思路不同,现代治疗抑郁症多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理气为主要用药思路,方剂以柴胡类方加减为主,这些更符合现代抑郁症的疾病特点和人群特点。与古代郁证相同,现代抑郁症依然与中医五脏关系密切。1.3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阳虚气郁、五脏失调为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机,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同时要关注瘀血、痰浊的治疗。2.实验研究结果2.1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结果基于临床疗效的天心解郁方,其作用于β-谷甾醇、山萘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小檗碱类和乌药碱等44个有效成分,作用于IL-6、NF-KB、CREB、ADRB2、BDNF等28个有效靶点,可能通过上调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通路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的相关通路包括IL-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上调血清素能突触从而增加了单胺类递质的释放,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2.2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2.2.1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体重变化及行为学测试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和疏肝健脾组可以显着恢复大鼠的体重(P<0.01),增加大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得分(P<0.001)、垂直运动得分(P<0.05)和总路程得分(P<0.001),减少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疏肝组可以显着恢复大鼠的体重(P<0.05),增加大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得分(P<0.001)和总路程得分(P<0.001)。天心解郁组和西药组除能改善上述指标外,其对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和总路程的增加(P<0.05)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缩短(P<0.001)对较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更明显。还可以缩短悬尾不动时间(P<0.05)。且天心解郁组对旷场实验总得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2.2.2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西药组和天心解郁组可以增加血清中的单胺类递质DA、5-HT(P<0.001)含量,天心解郁组(P<0.001)和温肾组(P<0.01)可以增加大鼠血清内的CAMP含量,西药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2.2.3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大脑海马病理切片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和疏肝健脾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3-4层,排列较有序,疏松,细胞轻度变性或萎缩。疏肝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未明显增加2-3层,排列较无序,疏松,细胞变性或萎缩。西药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2-4层,细胞排列不规则。天心解郁组大鼠海马细胞层数增加至3-4层,排列较有序,紧密,细胞轻度变性。2.2.4各给药组对抑郁大鼠大脑内相关靶点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天心解郁方可以增加增加皮层内的PKA表达,促进海马内CREB的表达,降低海马内IL-6、IL-1β、TNF-α的水平。天心解郁组大鼠海马内BDNF、PKA、ADRB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NF-k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温肾组可以增加皮层内的PKA水平,疏肝组和疏肝健脾组可以降低海马内TNF-α水平,温肾组和疏肝组可以降低海马内的IL-6水平,温肾组、疏肝组、疏肝健脾组可以降低IL-1β的水平,对于其余靶点则无明显影响。2.3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结果灌胃30天后与空白组相比,天心解郁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包括HGB、WBC、RBC、PLT、MONO)均无明显变化(P>0.05)。其肝功能(包括 ALT、TP、AST、ALB、TBIL、ALP、G)、肾功能(包括 UREA、BUN、UA、CREA)、血糖(GLU)、血脂(TCH)均无明显变化(P>0.05)。重要脏器指数(包括心指数、肝指数、脾指数、肺指数、肾指数、胃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数值均在95%的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各组肝小叶均清晰完整,肝窦未见充血、扩张,肝细胞未见变性坏死。结论:1.阳虚气郁、五脏失调为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基于中医五行相关理论,肾阳虚则肝木不能舒达,导致肝郁气滞,出现易怒、胁胀等症状;肝郁日久、郁而化火,使心火亢盛,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木盛克土、肝病及脾,使脾土受损,出现纳呆、忧思等症状;土不生金、心火克金,使肺金不足,出现悲伤、忧郁等症状;肺金被克、金不生水,进一步加重肾虚,加重畏寒、懒言、情绪低落等症状,进而影响脑的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阳虚气郁日久会影响气血运行,出现瘀血、痰浊的病理产物。基于抑郁症发作周期较长的特点,标本兼顾,以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同时要关注瘀血、痰浊的治疗,更符合抑郁症的疾病特点和中医整体观念。2.天心解郁方通过小檗碱类、山萘酚、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有效成分,上调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调节神经可塑性,增加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和新生,下调IL-17/NF-K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3.基于临床疗效的天心解郁方,在实验中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在增加旷场实验得分和改善大脑海马结构方面的效果优于氟西汀,在实验中对正常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4.基于温阳散郁、五脏同调治疗思路的天心解郁方较单纯疏肝、温肾或疏肝健脾的治疗思路,疗效更好、治疗靶点更多元化,因其治疗抑郁症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周云丰[10](2020)在《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已有大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较低。另外,较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远志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理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诱导的大鼠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然而OBX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改变并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初步证明远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然而,对远志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并不全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OBX模型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特征的变化,并揭示OBX大鼠脑内调节能量的信号通路及自噬的改变;同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模型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后,采用吸除嗅球的方式建立OBX大鼠模型。术后恢复2周,灌胃给予大鼠氟西汀(10 mg/kg),14天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空场检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强迫游泳检测(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情绪行为评价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鼠PFC中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同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收集的大鼠尿液和海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PFC中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OBX大鼠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和高情绪反应,在F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在水迷宫检测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但不能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缺失。OBX大鼠PFC中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升高,而犬尿氨酸和5-羟色胺水平显着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PFC中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变化。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OBX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轮廓与假手术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分离。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在大鼠尿液和海马中分别鉴定到26个和16个差异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嘌呤代谢和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氟西汀能部分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异常。另外,OBX大鼠海马和PFC中感受能量状态的AMPK-mTOR信号通路异常,自噬受到抑制,氟西汀可恢复AMPK-mTOR通路的正常功能,提高自噬水平。2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CRS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检测评价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14天,可显着减少ICR小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28天能明显缓解OBX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OBX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路程,降低OBX大鼠的高情绪评分和空场运动活性,缩短OBX大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 g/kg)灌胃给药28天能提高CRS大鼠的糖水偏爱指数,缩短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中的摄食潜伏期和在FST中的不动时间,增加CRS大鼠的空场运动路程,但对CRS大鼠的体重降低和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样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RT-qPCR技术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可提高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减少p62的水平,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远志提取物能使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紊乱的AMPK-mTOR信号通路恢复正常,抑制Akt、mTOR和ULK1的过度磷酸化,并提高p-AMPK的水平。OBX和CRS导致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NLRP3炎性小体,提高炎症相关因子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远志提取物可抑制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此外,远志提取物还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提高GFAP、NeuN和PSD 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代谢组学研究表明OBX导致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的紊乱,鉴定的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参考;远志提取物能够通过纠正AMPK-mTOR信号的异常、提高自噬水平、抑制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和提高神经可塑性,逆转行为绝望模型、OBX模型和CRS模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发挥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二、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逍遥散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 |
实验一 CUMS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及逍遥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通过调节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防治抑郁症肝郁脾虚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 |
实验一: Homer1基因沉默慢病毒载体设计构建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通过Homer1-mGluR5及下游mTOR通路对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研究进展 |
2.1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机制研究 |
2.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机制研究 |
2.3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理机制研究 |
2.3.1 柴胡、白芍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
2.3.2 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
2.4 小结 |
3 抑郁症研究概况 |
3.1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3.2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
3.2.1 抗抑郁西药 |
3.2.2 抗抑郁中药及天然药物 |
3.3 抑郁动物及细胞模型 |
3.3.1 抑郁动物模型 |
3.3.2 抑郁细胞模型 |
3.4 小结 |
4 药物协同作用研究概述 |
4.1 药物协同作用定义 |
4.2 药物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
4.2.1 Loewe Additivity模型法 |
4.2.2 Bliss Independence模型法 |
4.2.3 Chou-Talalay模型法 |
4.3 小结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方法 |
2.1 柴胡、白芍化学成分收集及抗抑郁成分筛选 |
2.2 抑郁症靶点收集 |
2.3 抗抑郁成分靶点预测及其抗抑郁靶点获取 |
2.4 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网络构建 |
2.5 KEGG抗抑郁通路富集分析 |
2.6 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网络构建 |
2.7 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及抗抑郁靶点 |
3.2 柴胡-白芍抗抑郁通路 |
3.3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CUMS大鼠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改善抑郁行为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饮片提取物色谱分析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旷场穿越格数的影响 |
3.5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1 引言 |
1.1 血液和海马为药理研究中常用样本 |
1.2 PBMCs是一种用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样本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代谢的影响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PBMCs代谢的影响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PBMCs、海马代谢的比较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嘌呤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柴胡-白芍药对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活性成分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皮质酮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3.2 柴胡-白芍成分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3.3 柴胡-白芍成分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数学模型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的影响 |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物的影响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通路的影响 |
3.3 细胞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关联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基于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TCA循环的影响 |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嘌呤代谢的影响 |
3.4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工作总结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逍遥散抗抑郁研究进展 |
2.1 逍遥散抗抑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2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学评价研究进展 |
2.3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研究进展 |
2.3.1 逍遥散抗抑郁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2.3.2 逍遥散抗抑郁的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
2.3.3 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2.3.4 逍遥散抗抑郁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
2.4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5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与分子药理学关联研究进展 |
2.6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
3 组学技术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1 转录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2 蛋白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3 代谢组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
3.4 代谢表型在抑郁症研究进展 |
3.5 其他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中研究进展 |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
4.1 网络药理学概述与研究流程 |
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应用 |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 |
4.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发展趋势 |
5 科学问题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表征及组学样本收集 |
第一节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
1.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验证与样本采集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2.4.2 逍遥散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
2.4.3 逍遥散对CUMS大鼠旷场指标的影响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章 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LC-MS的逍遥散抗抑郁大鼠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液质代谢轮廓分析 |
1.4.2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生物标志物分析 |
1.4.3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代谢通路分析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多生物标本代谢组学证据分析的逍遥散调节抑郁症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代谢组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
2.4.2 差异代谢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
2.4.3 差异代谢物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 |
2.4.4 通路富集分析 |
2.4.5 通路交互分析 |
2.4.6 蛋白网络模块划分与核心蛋白的识别 |
2.4.7 功能模块的验证分析 |
2.4.8 差异代谢物的验证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对接评分加权法的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抑郁症代谢生物标志物-酶网络分析 |
3.4.2 代谢生物标志物-靶点网络分析 |
3.4.3 重要通路的选择和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章 逍遥散抗抑郁CUMS大鼠海马“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大鼠抗抑郁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转录组数据评估 |
1.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1.4.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4.5 关键基因文献验证 |
1.4.6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分析 |
1.4.7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基因PPI网络分析 |
1.4.8 逍遥散回调差异通路分析 |
1.4.9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验证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探讨逍遥散对CUMS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2.4.2 逍遥散回调蛋白分析 |
2.4.3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分析 |
2.4.4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4.5 逍遥散回调差异蛋白验证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
3.4.2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MrccⅠ,MrccⅢ和MrccⅣ活性的影响 |
3.4.3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Uqcrc2 mRNA水平的影响 |
3.4.4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Ndufs6 蛋白水平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
4.4.2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3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ad1, Gls, Glur1和Grin2a水平的影响 |
4.4.4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ng12和Slc1a3 mRNA水平的影响 |
4.4.5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Eaat2、Nmdar1、Mglur1、Erk1/2 和Creb蛋白水平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小结 |
4.5.2 讨论 |
第五章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验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ADME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收集 |
1.4.2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ADME预测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的靶点分析 |
2.4.2 逍遥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C-T网络) |
2.4.3 逍遥散的靶点-疾病网络(T-D网络) |
2.4.4 逍遥散的靶点-通路网络(T-P网络) |
2.4.5 基于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 |
2.5 小结和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节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生物学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对接 |
3.4.2 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验证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工作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初步结论 |
三、存在不足 |
四、创新点 |
五、展望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3 个人简历 |
(5)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Micro RNA、海马损伤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西药及天然分子化合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
2.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和神经元凋亡通路基因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
3.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基于miR-29b抑制凋亡途径探究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模型中芍药苷在逍遥散中的关键作用 |
前言 |
1.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及逍遥散含药血清、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Mab-PF)含药血清和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筛选 |
2. 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miR-29b,线粒体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调节作用 |
3.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梯度浓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
前言 |
1. 细胞流式检测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比率及各浓度药物组干预作用 |
2. 梯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
前言 |
基于慢病毒转染研究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学研究 |
2.1 遗传因素 |
2.2 社会心理因素 |
2.3 神经内分泌因素 |
2.4 神经递质的改变 |
2.5 神经元改变 |
2.6 神经炎性与免疫系统失调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脑区研究 |
3.1 海马 |
3.2 杏仁核 |
3.3 前额叶 |
3.4 丘脑 |
4 诊断与治疗 |
4.1 诊断 |
4.2 治疗 |
5 共病研究 |
5.1 与精神疾病的共病 |
5.2 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共病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反应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
1 应激与免疫炎性反应 |
2 应激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TSD中的作用 |
2.1 应激炎性与小胶质细胞活化 |
2.2 PTSD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2.3 针刺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3 免疫炎性反应在PTSD中的作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
1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 |
1.1 针刺对PTSD患者躯体症状的改善 |
1.2 针刺PTSD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 |
2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机理研究 |
2.1 针刺对SPS模型动物行为学的改变 |
2.2 针刺治疗PTSD机理研究 |
2.3 针刺对PTSD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
3 针刺治疗PTSD的穴位选择 |
3.1 临床研究选穴 |
3.2 机制研究选穴 |
3 小结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模型 |
2.3 针刺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行为学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在不时间点的体质量变化 |
3.2 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单一延长应激PTSD模型的分析 |
4.2 关于针刺干预穴位选择分析 |
4.3 针刺干预对SPS大鼠类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二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模型 |
2.3 针刺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海马形态学样本取材 |
2.6 指标检测 |
2.7 形态学观察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海马病理形态变化 |
3.2 各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 |
4 讨论 |
4.1 应激诱导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TSD中的作用分析 |
4.2 针刺对SPS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作用机制分析 |
4.3 小结 |
实验三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3 针灸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样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4 讨论 |
4.1 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反应在PTSD中的作用分析 |
4.2 针刺对SPS大鼠免疫炎性反应调控作用机制分析 |
4.3 阳性药物的选择 |
5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右美托咪定通过lncRNA-LOC102546895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概述 |
1.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1.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
1.3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
2 右美托咪定概述 |
3 lncRNA概述 |
3.1 lncRNA对神经发育及功能的影响 |
3.2 lncRNA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POCD动物模型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 |
3.2 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 |
3.3 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鼠海马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RNA质量 |
3.2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及序列比对 |
3.3 Dex与 POCD差异表达的mRNA及功能预测 |
3.4 Dex与 POCD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功能预测 |
3.5 ce RNA分析结果 |
3.6 qRT-PCR验证测序数据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lncRNA-LOC102546895 在小胶质细胞中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敲低LOC102546895 后对小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小胶质细胞敲低LOC102546895 后细胞凋亡情况 |
3.3 小胶质细胞敲低LOC102546895后NPSA4 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郁病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
1.1 秦汉时期 |
1.1.1 《黄帝内经》 |
1.1.2 《伤寒杂病论》 |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近现代 |
2.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病机 |
2.1.1 五脏精气虚弱 |
2.1.2 体质偏颇 |
2.1.3 情志刺激 |
2.1.4 劳神过度 |
2.2 各家论点 |
2.2.1 肝气郁结 |
2.2.2 肺气郁结 |
2.2.3 脾虚 |
2.2.4 肝郁脾虚 |
2.2.5 胆失决断 |
2.2.6 肾阳虚 |
2.2.7 肝阳气虚 |
2.2.8 肾精不足 |
2.2.9 肝肾不足 |
2.2.10 “脑神”不用 |
3.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3.1 单胺类神经递质 |
3.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
3.3 神经可塑性 |
3.4 谷氨酸能失衡 |
3.5 线粒体假说 |
3.6 神经炎症反应 |
3.7 Micro RNA |
3.8 肠道微生态 |
4.本研究立题依据 |
4.1 抑郁症与神经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
4.2 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
4.3 线粒体自噬是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 |
4.4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线粒体自噬假说 |
4.5 抑郁症与脾虚密切相关 |
4.5.1 脾之生理为神志活动提供基础 |
4.5.2 抑郁症与脾虚 |
4.5.3 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可能为脾虚气化不足的生物学基础 |
4.6 肝脾不和是抑郁症的重要病机 |
4.6.1 脾虚肝郁 |
4.6.2 脾虚肝虚 |
4.7 小建中汤的选方依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线粒体自噬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ELISA检测 |
2.5.3 RT-PCR检测 |
2.5.4 Western-blot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SPT变化 |
3.1.3 FST不动时间变化 |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
3.3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含量的变化 |
3.3.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3.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变化 |
3.4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4.1 NLRP3 炎症小体m RNA表达变化 |
3.4.2 炎症因子mRNA表达变化 |
3.4.3 NLRP3炎症小体以及下游炎症因子蛋白水平变化 |
3.5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
3.6 血清DA和5-HT水平变化 |
实验二 小建中汤抗抑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ELISA检测 |
2.5.3 SOD和 MDA检测 |
2.5.4 尼氏染色 |
2.5.5 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细胞超微结构 |
2.5.6 RT-PCR检测 |
2.5.7 Western-blot检测 |
2.5.8 免疫荧光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SPT基线 |
3.1.3 OFT变化 |
3.1.4 FST变化 |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
3.3 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附图1.1) |
3.4 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附图1.2) |
3.5 血清SOD和 MDA变化 |
3.6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
3.6.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6.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7 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变化 |
3.7.1 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7.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8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8.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8.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9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
3.10 血清DA、5-HT变化 |
实验三 小建中汤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RT-PCR检测 |
2.5.3 Western-blot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FST变化 |
3.2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
3.2.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2.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3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3.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3.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讨论 |
1.CUMS模型的选择 |
2.对照药氟西汀和激动剂雷帕霉素的选择 |
3.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的作用 |
3.1 RAPA上调了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水平 |
3.2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
3.3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 |
3.4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3.5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
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探讨 |
4.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
4.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
4.2.1 尼氏染色 |
4.2.2 超微结构 |
4.3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
4.3.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影响 |
4.3.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血清SOD和 MDA的影响 |
4.3.3 小建中汤上调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 |
4.4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的影响 |
4.4.1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 |
4.4.2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通路活化 |
4.5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
4.6 小建中汤通过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5.小建中汤健脾调肝治疗抑郁症作用探讨 |
5.1 小建中汤温健脾气、调摄阴阳 |
5.2 小建中汤生发肝气 |
5.3 小建中汤健脾调肝的生物学基础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图 |
1.1 实验二海马尼氏染色(200×) |
1.2 实验二海马超微结构 |
1.3 实验二NLRP3炎症小体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 |
2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意见表 |
3 综述 NF-κB/NLRP3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抑郁症的基本流行病学资料 |
二.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抑郁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
四.小结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一.古代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现代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抑郁症病机和治法的总结 |
1 阳虚气郁、五脏失调是现代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
2 瘀血、痰浊是现代抑郁症最常见的病理产物 |
3 温阳散郁、五脏同调为抑郁症的重要治法 |
讨论 |
1 天心解郁方组方依据 |
2 天心解郁方单味药物的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基于网络药理学天心解郁方的靶点预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天心解郁方对慢性利血平诱导的抑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背景及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天心解郁方安全性的初步探索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及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在基于动物模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2 代谢组学在临床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 |
3 代谢组学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第二节 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
1 自噬与抑郁症 |
2 自噬与抗抑郁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第三节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1 远志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
2 远志的抗抑郁作用 |
3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理作用 |
4 远志活性部位和单体的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 |
第一节 嗅球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嗅球切除手术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OBX对大鼠空场活性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3.2 OBX对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3.3 OBX对大鼠在FST和HET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3.4 OBX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嗅球切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取材 |
2.2 样品分析与LC-MS检测 |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 |
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OBX对大鼠PFC TRP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3.2 OBX对大鼠血清TRP和PFC中TRP代谢酶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嗅球切除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尿液收集和海马取材 |
2.2 尿液的肌酐测定 |
2.3 尿液和海马样品的制备 |
2.4 UPLC-Q-TOF-MS分析方法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数据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尿液的肌酐校正与相关性分析 |
3.2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结果 |
3.3 大鼠尿液和海马的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3.5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氨基酸代谢 |
4.2 能量代谢 |
4.3 肠道菌群代谢 |
4.4 嘌呤代谢 |
4.5 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 |
5 小结 |
第四节 嗅球切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AMPK-mTOR通路和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2.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OBX对大鼠海马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3.2 OBX对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 |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与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远志提取物的制备 |
2.2 远志提取物中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小鼠强迫游泳检测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提取物的HPLC分析 |
3.2 远志提取物对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OBX手术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 |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高情绪行为、空场活性及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远志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2.2 糖水偏爱检测 |
2.3 新奇抑制摄食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体重和糖水偏爱的影响 |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EPM中行为的影响 |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OFT和FST中行为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2 取材方法 |
2.3 Western blot实验 |
2.4 透射电镜检测实验步骤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自噬体生成的影响 |
3.5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3.6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炎症和可塑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耗材 |
1.2 仪器设备 |
1.3 引物序列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2 取材方法 |
2.3 Western blot实验 |
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
2.5 RT-qPCR实验流程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
3.4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炎症相关因子mRNA的影响 |
3.5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3.6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3.7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3.8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中NeuN和PSD 95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D]. 柳辰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D]. 李肖. 山西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D]. 高耀. 山西大学, 2021
-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D]. 侯雅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D]. 李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右美托咪定通过lncRNA-LOC102546895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邓福谋. 南昌大学, 2020(08)
- [8]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D]. 王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抑郁症的文献研究与天心解郁方的的实验研究[D]. 李亚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云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