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

一、踝关节骨折并脱位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阵[1](2021)在《后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基础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后Pilon骨折累及的后踝相关组织结构进行解剖,探查下胫腓后韧带于Volkmann结节覆盖范围;根据后Pilon骨折Klammer分型,其影像学测量数据与解剖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得出的结论,得出后Pilon骨折依据Klammer分型其后踝具体的固定方式。2.运用解剖部分得出结论,探讨后Pilon骨折每种Klammer分型下对后踝骨块固定方式的选择,以达到较为满意的远期愈后。方法:1.运用青岛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9例踝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将下胫腓后韧带完整解剖,并根据实验设计,将下胫腓后韧带界线进行标记,测量相关数值;运用CT断层影像,按照Klammer分型对89例后Pilon骨折的后踝骨块进行测量,得出的数据与解剖测量值进行比较。2.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筛选出运用螺钉固定后踝治疗患者65例为A组;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46例,运用支撑钢板固定后踝骨块治疗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评估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和末次随访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1.下胫腓后韧带分为浅层和深层,并且后踝存在一变异较大韧带称为踝间后韧带;后Pilon骨折根据Klammer分型,其不同分型下CT断层影像骨块大小不同;下胫腓后韧带于Volkmann结节的覆盖范围未能将Klammer I型后踝骨块囊括;下胫腓后韧带于Volkmann结节的覆盖范围超出了Klammer II型后踝外侧骨块;下胫腓后韧带于Volkmann结节的覆盖范围未将Klammer III型后踝外侧骨块囊括。2.Klammer I型: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和Burwell-Charnley评分两组基本一致(P>0.05),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VAS评分螺钉组更为优异(P<0.05);Klammer II型: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及Burwell-Charnley评分基本一致(P>0.05),但螺钉组VAS评分更低;Klammer III型两组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AOFAS评分和Burwell-Charnley评分支撑钢板组更为优异(P<0.05)。结论:1.下胫腓后韧带分为浅层PITFL和深层PITFL。Klammer I型的后Pilon骨折:由于其后踝骨块呈整体冠状面劈裂,只存在单一骨块,其骨块水平横截面X的平均长度超出了标本测量的JI的平均值,对于该种类型可选择空心拉力螺钉固定;Klammer II型的后Pilon骨折:由于其后外侧骨块水平横截面X的长度的平均值较标本测量的JI的平均值小,该骨块被PITFL整体限制,可选择螺钉或者钢板对于后内及后外进行固定;Klammer III型的后Pilon骨折:由于其后外侧骨块水平横截面X的长度的平均值较标本测量的JI的平均值大,后外侧骨块整体超出了PITFL的限制范围,并且存在后内侧骨块,可选择钢板对于后踝骨块进行固定。2.Klammer I型应用拉力螺钉对于其后踝骨块进行固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较少出血量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Klammer II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拉力螺钉和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后踝,两者手术相关及预后无特别差异;Klammer III型应用支撑钢板对后踝骨块进行固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增加解剖复位率和促进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

郭世航[2](2021)在《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与支撑钢板固定治疗俞光荣Ⅰ、Ⅱ型后Pilon骨折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与支撑钢板固定治疗俞光荣Ⅰ、Ⅱ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9年6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俞光荣Ⅰ、Ⅱ型后Pilon骨折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39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18例行间接复位螺钉由后向前固定(A组),21例患者行支撑钢板固定(B组)。A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1~57岁,平均(42.5±6.8)岁;骨折类型:俞光荣Ⅰ型6例,俞光荣Ⅱ型12例;平均随访时间(15.2±1.2)个月(13~18个月)。B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42.2±6.1)岁;骨折类型:俞光荣Ⅰ型9例,俞光荣Ⅱ型12例;平均随访时间(14.6±1.4)个月(12~18个月)。术后1月、3月、6月、12月、18月对患者进行标准化随访。采用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远期功能,踝关节背伸平均损失(LDF)评估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14±6)min]较B组[(139±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12,P<0.001)。两组患者在6月内随访均获得临床愈合,无继发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A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B组出现1例“马缰绳”畸形;有2例存在足外侧感觉异常;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在最后一次随访中,两组患者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创伤后关节炎表现。术后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AOFAS评分及关节平均LD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Pilon骨折的治疗,两种方法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空心螺钉固定经皮复位,具有微创的优势,同时对手术技术要求更高;支撑钢板固定直接复位,复位质量确切,但创伤更大。

侯国进,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3](2020)在《ERAS理念下全修复策略治疗Lange-Hansen旋前-外旋Ⅳ°踝关节骨折1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和教育,踝关节骨折的诊治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1],达成了很多共识;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已成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案[2]。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入,以患者为中心,为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全面优化标准[3]。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年轻活跃、合并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也引起了新的关注。本团队在ERAS理念指导下,对踝关节损伤结构进行了全修复,以期尽可能恢复踝关节解剖关系,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疗效。

邵衍基,尹景林,杨建领[4](2020)在《动态反馈功能训练联合早期中药塌渍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动态反馈功能训练联合早期中药塌渍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0)和研究组(n=220)。对照组实施常规功能训练和康复,研究组实施动态反馈功能训练联合早期中药塌渍;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疼痛评分、不良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背屈、跖屈、VAS评分、AOFAS评分分别为(13.67±0.47)°、(42.84±6.74)°、(1.53±0.13)分、(84.36±7.85)分,均优于对照组(10.52±0.45)°、(30.54±5.02)°、(3.27±0.34)分、(66.34±6.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4±2.16)d、(2.75±1.24)d、(6.24±1.34)d,均低于对照组(17.34±3.56)d、(6.87±2.35)d、(15.85±3.0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动态反馈功能训练联合早期中药塌渍减少其疼痛感受,促进肿胀的快速消失,使踝关节快速康复。

李震[5](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Lisfranc损伤术后康复锻炼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Lisfranc损伤术后“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主-被动锻炼和无痛原则下主动锻炼,对比两种不同的术后康复锻炼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的差异并探讨“筋骨并重”理论对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自2017年10月-2019年0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Lisfranc损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评估术前变量,排除干扰因素,两组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治疗组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行科学合理的早期主-被动康复锻炼;对照组,无痛原则下常规主动康复锻炼,无理论的指导;伤口愈合后均行活血止痛散熏洗辅助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变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一般情况和AOFAS评分的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围手术期变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3.91±2.21)周。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均随术后时间推移,AOFAS和SF-36评分显着增加,VAS评分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在AOFAS、SF-36和VAS评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完全负重行走和骨折愈合方面,治疗组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治疗组(87.0%)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60.9%),治疗组在轻度疼痛、恢复至伤前运动能力方面体现出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出现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P=0.032<0.05)。结论:“筋骨并重”理论指导Lisfranc损伤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康复方法,结合中药熏洗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好,为现代临床骨伤类疾病的治疗和功能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张经[6](2020)在《ERAS理念在后pilon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以后pilon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ERAS(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在后pilon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为后pilon骨折的快速诊疗与康复制定安全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流程及方案。并最终为ERAS理念在足踝外科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验证。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创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80例后pilon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者(ERAS组)和传统康复方法治疗(传统康复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数字表格法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采用快读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治疗。比较并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6h,12h,24h,48h的静态VAS(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疼痛程度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个月随访时AOFAS(Ankle Hindfoot Scale)踝关节日常活动功能障碍程度评分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2.1)月。快速康复组与传统康复组相比,前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静态VAS评分低、3月随访时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快速康复)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传统康复组出现3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均通过常规抗凝、延长卧床时间治愈。所有患者均为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或血管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及创伤性踝关节炎。结论:采用ERAS(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后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治疗,综合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婷[7](2020)在《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日常生活、体育活动均需要踝关节的参与。踝关节容易受到损伤,其中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下肢骨折。在众多的踝关节骨折类型中,三踝骨折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预后较差,易产生关节炎等并发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主观量表、医学影像等方法对三踝骨折进行研究,关于三踝骨折术后患者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较少,尚未对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不同应力位(平面、内翻斜面、外翻斜面)的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进行探究。本文将常用的临床评估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相结合,比较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踝关节运动特征和规律,并将患者的临床评估结果、生物力学评估结果与步行功能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探究三踝骨折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三踝骨折术后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精准的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选取了12名单侧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患者为实验组,23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三种应力位步行并采集足底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信号:通过简易定制走道(倾斜角度为10°)完成内翻、外翻应力位的行走,在平地完成平面应力位的行走,使用足底压力系统(100Hz,Novel GmbH,Munich,Germany)采集不同应力位步行时的足底压力,使用Noraxon表面肌电(1500HZ,Noraxon DTS,USA)采集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三维测力台(2000HZ,Kistler)和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200HZ,ViconT40,Oxford Metrics,Oxford,UK)对两组受试者双下肢的静态负重力量、平地步行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采用Prokin动静态平衡仪(Technobody-PK254,Italy)康复系统对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实验组除上述评估外,还需完成相关临床评估:踝关节肿胀、下肢肌力、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Lawton量表和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和Microsoft Excel2016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2×3双因素方差分析(左右肢体×三种应力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双侧下肢在三种应力位的足底压力、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Prokin测试结果、步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Prokin测试结果、步态测试结果、足底压力数据、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三踝患者的临床评估结果与生物力学、步行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高。设定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a)健康受试者:M1、T345区域的峰值压强在内翻时大于平面时,M4、M5、T345在外翻时大于平面时;三种应力位的足部总接触面积无显着差异;平面时、内翻、外翻总的着地相时间分别为794.98±18.30ms、849.46±15.72ms、843.21±16.37ms,内翻与平面时存在显着差异(P=0.038);不同应力位的M/L(足底内、外侧峰值压强之比)、A/P(前足、后足峰值压强之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内翻、平面、外翻时M/L分别为1.24±0.46、1.06±0.26、0.88±0.25,内翻、外翻、平面时的A/P分别为1.64±0.22、1.62±0.32、1.44±0.18。b)三踝骨折术后受试者:患侧在M2、M3、T2、T345的峰值压强显着小于健侧;患侧总接触面积为102.46±13.29cm2,健侧为112.47±22.26cm2,P=0.032;患侧HF的接触时间百分比显着大于健侧(P=0.044),M1、M2、T2、T345显着小于健侧;两侧肢体的M/L、A/P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4,0.028),患侧M/L为0.80±0.25,健侧M/L为0.98±0.39,患侧A/P为1.12±0.58,健侧A/P为1.42±0.44。患者在三种应力位的足底压力特征如下:三种应力位总着地相时间有显着差异,P=0.004,在平面、内翻、外翻总的着地相时间分别为1022.27±152.38ms、1265.83±211.20ms、1073.70±169.72ms;不同应力位的M/L、A/P均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252、0.894。c)对两组足底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在平面、内翻、外翻三种应力位,患者M2、M3、T2、T345区域的峰值压强均显着小于正常组;在外翻应力位患者总接触面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在三种应力位患者T2、T345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均显着小于正常组,患者患侧HF、MF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均显着大于正常组,三种应力位患者总接触时间均显着大于正常组。(2)不同应力位的下肢表面肌电特征:a)健康受试者: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目标肌群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在不同应力位时,胫骨前肌、腓骨长肌、比目鱼肌的标准化积分肌电存在显着差异(P<0.05)。b)三踝骨折术后受试者:患侧和健侧目标肌群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无显着性差异。外翻时腓肠肌内侧头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显着小于内翻时。c)对两组下肢肌电信号进行对比:在三种应力位,患者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标准化积分肌电均显着大于正常组,而且在平面时,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积分肌电显着大于健康受试者。(3)本体感觉:患者的患侧和健侧平均轨迹误差(ATE)、平均负重力量差(AFV)、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无显着性差异,健康受试者的左侧AFV显着大于右侧(P=0.032),患者ATE显着大于健康受试者(P=0.042)。(4)步态时空参数:健康受试者的左右两侧步态时空参数无显着差异;三踝骨折术后患者患侧步长大于健侧(P=0.008),患侧步速、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负重小于健侧(P值分别为0.041、0.008、0.043)。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患者步长小于正常组(P<0.001),患者步宽大于正常组(P=0.021),患者步速小于正常组(P<0.001),患者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小于正常组(P<0.001)。(5)临床评估及相关性:患者患侧踝关节比健侧肿胀1.4±0.6cm;患侧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角度均小于健侧,其中内翻角度差异最大;大部分受试者的患侧踝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肌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O&M量表总评分为56±11.26分,其中僵硬、肿胀、跑步、跳跃、下蹲得分较低。Lawton量表总评分为14.18±2.40分,其中卫生、购物、家务活动得分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肿胀与两侧步长差值、两侧负重比为强相关、负相关,内翻角度差值与两侧步宽差值、步速差值为强相关、正相关,外翻角度差值与AFV为强相关、正相关。三种应力位的A/P均与步态表现呈正相关,外翻应力位时足底压力不同参数与步态表现的相关性之间存在一致性,内翻和平面时没有明显的规律。内翻时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与步行表现为负相关;平面时胫骨前肌肌电活动与步行表现为负相关。研究结论:(1)通过生物力学等客观测试发现,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在内翻斜面、外翻斜面、平面三种应力位的患侧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均较健康受试者有所下降;患侧下肢肌群主要是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肌肉功能下降;患者本体感觉减弱;患侧支撑能力下降,步速减小且步态存在不对称性。(2)通过临床评估发现,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降低,患者目前无法进行跑步、跳跃的体育活动,无法独立完成重体力家务活动;大部分三踝骨折术后患者患侧踝关节肿胀,主动关节活动度减小。(3)通过临床评估、生物力学评估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肿胀,内翻角度差值,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和胫骨前肌肌肉功能的改善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步态对称性。A/P、外翻时足底压力特征可用于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评估。

杨杰,梁晓军,李毅,赵宏谋,王军虎,鹿军,马强,田锋[8](2020)在《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发生机制与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7-06采用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术前予以跟骨牵引,进行冷敷、消肿对症治疗,待肿胀消退后选择内外侧双切口手术治疗。12例合并内踝骨折术中无需内踝截骨,8例术中进行内踝截骨,3例术中进行外踝截骨。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8~51)个月。3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距骨体密度轻度增高,行CT三维重建检查未见明确骨坏死。1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3(9~15)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0.6(0~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8.2(76~100)分。结论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需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进行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特征,制定合理的截骨方案;术中解剖复位骨折脱位,加压坚强内固定,保护距骨体部血运,尽可能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率。

李被提[9](2018)在《急诊手术对踝关节骨折并脱位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对踝关节骨折并脱位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郑州颐和医院治疗的踝关节骨折并脱位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予急诊手术,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76%)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脱位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赵宏普[10](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踝关节骨折并脱位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踝关节骨折并脱位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后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基础解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后Pilon骨折相关正常解剖结构的测量及形态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PITFL
        2 影像学结果
    讨论
        1 下胫腓后韧带解剖
        2 踝间后韧带
        3 后Pilon骨块的CT测量
    结论
第二部分 后Pilon骨折基础研究结果的临床应用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术前准备
        3 麻醉方式及手术体位
        4 手术入路
        5 固定方式
        6 术后处理
        7 评价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1 典型病例1
        2 典型病例2
    讨论
        1 临床诊断及表现
        2 鉴别诊断
        3 手术指征
        4 手术固定方式选择
        5 预后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 Pilon 骨折相关解剖及诊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与支撑钢板固定治疗俞光荣Ⅰ、Ⅱ型后Pilon骨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后Pilon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ERAS理念下全修复策略治疗Lange-Hansen旋前-外旋Ⅳ°踝关节骨折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术前检查
    1.2 手术规划及技术
    1.3 ERAS理念的实践
    1.4 术后康复计划及随访
2 讨论

(5)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Lisfranc损伤术后康复锻炼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基本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Lisfranc损伤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终止和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收集及分组
        (二) 术前准备
        (三) 手术方法
        (四) 术后处理
        (五) 康复干预
        (六) 疗效评定
        (七) 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对比
        (二)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讨论
    一、Lisfranc损伤特点
    二、“筋骨并重”理论
        (一) “筋骨并重”的基本概念
        (二) “筋骨并重”理论溯源
        (三) “筋骨并重”理论与骨折手术治疗
        (四) “筋骨并重”理论与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三、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中药熏洗
    四、关于一期Lisfranc关节融合的争论
    五、隐匿性Lisfranc损伤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Lisfranc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发表论文

(6)ERAS理念在后pilon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1.5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讨论
    3.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三踝骨折相关的解剖结构
        2.1.1 骨、关节
        2.1.2 韧带
        2.1.3 肌肉
    2.2 三踝骨折的相关临床研究
        2.2.1 预后因素
        2.2.2 术前操作及手术处理方式
        2.2.3 术后功能水平
    2.3 踝关节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3.1 踝关节其他类型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3.2 三踝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4 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5 踝关节稳定性的评估
        2.5.1 足底压力测试用于踝关节稳定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2.5.2 Prokin平衡仪用于踝关节稳定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2.6 不同应力位的运动控制的生物力学研究
    2.7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流程
    3.4 技术路线图
    3.5 数据处理
    3.6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1.1 健康受试者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1.2 三踝骨折术后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2 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特征
        4.2.1 健康受试者的表面肌电特征
        4.2.2 三踝骨折术后的表面肌电特征
    4.3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客观评估结果对比
        4.3.1 踝关节本体感觉
        4.3.2 步态参数
        4.3.3 动态足底压力
        4.3.4 表面肌电
    4.4 相关性分析
        4.4.1 主观评估、物理检查与客观评估结果的相关性
        4.4.2 足底压力、表面肌电特征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两组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及对比
    5.2 两组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特征及对比
    5.3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客观评估结果对比
        5.3.1 踝关节本体感觉
        5.3.2 步态特征
    5.4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临床评估结果分析
    5.5 足底压力特征、表面肌电特征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6 三踝骨折术后临床评估结合生物力学分析对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
    5.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8)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急诊手术对踝关节骨折并脱位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排标准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踝关节功能
    2.2 SF-36评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四、踝关节骨折并脱位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后Pilon骨折手术治疗的基础解剖及临床应用[D]. 李勇阵. 青岛大学, 2021(02)
  • [2]间接复位螺钉从后向前固定与支撑钢板固定治疗俞光荣Ⅰ、Ⅱ型后Pilon骨折的比较研究[D]. 郭世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ERAS理念下全修复策略治疗Lange-Hansen旋前-外旋Ⅳ°踝关节骨折1例报道[J]. 侯国进,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10)
  • [4]动态反馈功能训练联合早期中药塌渍在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邵衍基,尹景林,杨建领.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20)
  • [5]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Lisfranc损伤术后康复锻炼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ERAS理念在后pilon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分析[D]. 张经.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 朱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J]. 杨杰,梁晓军,李毅,赵宏谋,王军虎,鹿军,马强,田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04)
  • [9]急诊手术对踝关节骨折并脱位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李被提. 临床研究, 2018(06)
  • [10]《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标签:;  ;  ;  ;  ;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