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中锚固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滑坡防治中锚固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白德贵[1](2021)在《探讨滑坡治理中锚固技术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锚固技术在治理滑坡中被广泛运用,但随着滑坡项目的不断变化,该技术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本文从实际案例入手重点阐述滑坡治理中如何利用锚固技术,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通过阐述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的锚索设计拉力、确定预应力,分析锚索抗剪问题,最后提出提高锚固技术应用质量的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孔祥睿[2](2020)在《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的鹤大高速公路K290+285~K290+485挖方段左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搜集和现场地质调查、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工程物探及变形监测等技术方法,研究江源滑坡特征;针对江源滑坡,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挖阶段斜坡区域的稳定性,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研究,为滑坡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形成一套有效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介绍了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以钻探为主,结合工程物探、地质测绘、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对滑坡的物质组成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变形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变形监测。根据分析可知滑坡体整体高速公路线路方向滑动,且有滑动加剧趋势。(2)从滑坡的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江源滑坡的成因机制。(3)针对滑坡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模拟了江源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斜坡的安全系数,定量分析了江源滑坡孕育发展机制。对比分析了路堑开挖前后边坡剪切带及安全系数的变化,与滑坡成因机制定性分析相互印证,得出边坡开挖过程中,剪切带及安全系数即发生明显变化,降雨的加入催生了滑坡灾害的发生。(4)提出江源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对抗滑桩的计算分析,确定了以埋入式抗滑桩为主,以截排水、坡面圬工防护和植物防护为辅的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王二伟[3](2020)在《“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带)发生滑动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滑坡对工程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抗滑桩-锚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治理方法,主要由抗滑桩和锚索组成。抗滑桩结构承担滑坡体大部分的滑坡推力;锚索锚固岩土体,弥补了抗滑桩抗弯刚度不足的缺点,同时起到优化抗滑桩内力分布和减小抗滑桩桩顶位移的作用。抗滑桩结构和锚索结构共同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从“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受力特点、受力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抗滑桩-锚索”结构是依靠抗滑桩、锚索和周围岩、土体的共同作用,将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抗滑桩和锚索共同作用可以使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抗滑桩的受力计算方法有k法、m法、c法和有限元数值法。通过对浙江省滑坡案例计算分析,可知m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更精确。“抗滑桩-锚索”结构的设计方法可分为“强桩弱锚”结构与“强锚弱桩”结构。根据工程经验总结了两种设计方案及适用工程的特点。经分析“强桩弱锚”结构更适用于浙江省的滑坡治理。本文选取了新昌县七星街道某小学滑坡案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利用“强桩弱锚”结构比抗滑桩结构治理时,抗滑桩最大弯矩减小了百分之十一,同时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减小了百分之四十以上。通过分析“抗滑桩-锚索”结构滑坡治理的现状,结合新昌县七星街道礼泉小学迁建地块山体滑坡的工程案例,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该滑坡,并进行了滑坡治理的分析研究。此滑坡在浙江省滑坡治理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为类似的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万驰[4](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设计方法》文中认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边坡(滑坡)加固技术—微型抗滑桩(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工程界对这种新型抗滑结构的受力模式和计算方法认识不足,特别是缺乏一种融建模、计算、数据转换等一体化的高效设计平台,专用于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或滑坡的计算和设计,因此亟需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顺应我国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需求,开展新型抗滑结构的受力模式和基于当前国家大力推广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探讨微型抗滑桩群的内力计算方法,开展Revit二次开发,在BIM平台上实现了微型抗滑桩群与真实边坡的快速建模,并将边坡工程BIM模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有效连接,实现对微型桩抗滑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微型抗滑桩群加固滑坡问题,依据内力计算分析假定,将空间结构简化为平面刚架,在滑动面处将结构拆分为受荷段和锚固段分别计算,联立两部分计算方程得到滑动面处微型桩结构的内力与变位,进而计算整个桩体任意位置的内力;(2)利用Revit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展微型抗滑桩群快速建模插件的开发,实现微型抗滑桩在BIM平台上的自定义建模,同时将内力计算方法导入设计插件,给BIM模型的力学参数赋值,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支撑;(3)通过Revit二次开发编译空间曲面建模的外部命令,实现基于真实工程地质剖面(数据)和复杂地层分界面的岩土边坡建模;(4)采用ACIS(.STA)文件作为中转文件的方法,实现BIM模型向有限元计算模型转化。以广巴高速K51工点路堑边坡治理案例为背景,在BIM平台上对具有复杂分界面的工程边坡进行建模,完成微型抗滑桩群BIM模型构型设计,同时开展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边坡加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检验了二次开发的成果。

秦宇[5](2020)在《装配式格构梁护坡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格构锚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等边坡治理工程中,其结构轻巧、施工方便快速、实用的基础上兼具美观。但该种结构的实践超前于理论,设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既有格构梁存在结构破损、防护失效等问题,亟需一种快速修复或替换现有防护结构的新方法。本论文在总结大量前人专利和构思的基础上,提出两种装配式格构梁结构。并通过对比前人试验数据验证了运用ABAQUS来模拟该种结构的合理性,并通过对比本文提出格构梁与传统格构梁形式在控制边坡位移、格构梁受力、格构梁内力分布、格构梁破坏应力、破坏进程等方面的差异,验证了本文结构用于替换传统结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装配式格构结构的钢节点厚度、钢节点尺寸、最优悬臂长、以及适应环境的结构形式,为快速替换修复既有边坡防护结构提供了新方法和数值模拟上的指导。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提出两种装配式格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一种为榫卯搭接格构梁,适用于非预应力锚固结构;一种为钢节点连接装配式格构,同时适用于非预应力和预应力锚固结构。两种结构均结构轻便、工厂预制、便于施工、并满足强度要求。(2)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格构梁与土坡相互作用、格构梁局部破坏进程、并提取了格构梁内力分布,并将结果与前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充分确定了本文模拟的准确性。(3)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本文提出的两种装配式格构结构,得到无论是在控制边坡位移、控制格构梁位移,还是格构梁内力分布、破坏进程、节点与锚杆相互作用方面,本文提出装配式结构均能达到要求。并得出钢节点连接装配式格构最优钢节点厚度为5mm,最优外伸长度为0.075倍跨长。(4)在考虑环境因素条件下,边坡可能存在拐点或不平整缺陷部分,于是最后提出了一种小框架格构梁形式,依据前文的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小框架格构梁的最优悬臂长度为0.3倍的跨长。并通过对比传统1*3跨格构形式,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输出格构梁内力及结构位移,虽然该形式较传统结构位移控制方面较差,但数量级在毫米级别,而格构梁内力分布优势较明显,该小框架结构形式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廖晨曦[6](2020)在《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抗滑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和抗滑桩周边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特殊要求,会涉及到很多影响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影响投资的问题以及矛盾。如在油库及输油管道周围进行人工挖孔桩开挖施工,因油库和输油管道对爆破振动的特殊要求,抗滑桩嵌入基岩的锚固段不能爆破,很难顺利开挖,成为影响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投资的最主要问题和矛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除改用和改进施工工艺和手段外,支护结构的设计创新,是解决特殊地质条件下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基础设施周围采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治理,并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控制投资预算。位于云南省安宁市的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是服务区改扩建过程中开挖边坡诱发的滑坡,滑坡紧邻中石化输油管道,是特殊基础设施周边进行抗滑桩滑坡防治的典型案例。为了避免输油管道周边进行爆破,设计单位提出了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这一方案进行滑坡治理。但是,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治理中作为一种组合结构,无相关的规范可作为结构设计依据,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开展。本文依托读书铺服务区滑坡防治措施,在分析滑坡的特征和稳定性基础上,对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在滑坡治理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就治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读书铺服务区滑坡必须进行治理。滑坡在自然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083,属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该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为0.967,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危及中石化输油管道,必须进行治理。(2)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措施必须考虑防治方案施工对输油管道的影响。滑坡治理中采用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的治理方式,可避免爆破开挖施工,降低滑坡防治施工对输油管道的危害。(3)滑坡推力、桩身长度、群桩桩型以及搭接长度对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具有较大影响。在相同的侧向推力下,抗滑桩的位移要大于注浆钢花管群桩的位移量;在桩身长度的对比分析中,得到了嵌入基岩深度为6m最为可靠,并且根据现场条件与设计要求,得出总长度应设计为14m;在对注浆钢花管群桩的分析中得出类配筋型布置的群桩受力特点要优于梅花型布置的群桩和矩形布置的群桩,类配筋型布置的群桩应力分布均匀,受拉侧集中荷载较小;根据该种桩型的嫁接长度分析,得出了理论上嫁接长度越长越稳定,但是当嫁接长度超过1m后,对桩的整体强度影响减弱,从而可得出1.0m为嫁接的最佳长度,从而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4)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中应用效果良好。以读书铺服务区滑坡治理为典型案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和Geo Studio软件对得出的桩型进行了滑动特性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最终证实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这种桩型的治理效果,将工程冗余量降到最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今后此类桩型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泰伶[7](2019)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双排桩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公路建设活动中会造成道路两边出现大面积边坡,这些边坡如果不加以防护,必然会影响路段的交通安全。根据以往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方法有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护坡方法。本文尝试将锚拉桩与抗滑桩结合使用,将其应用于双排抗滑桩护坡,满足经济和安全的需要。另外,在边坡稳定性模拟计算中,传统方法主要是用Mohr-Coulomb的强度折减法,根据塑性区的位置护坡。然而单一模型势必导致缺乏对比,本文应用新模型Barodesy,旨在高折减比计算中为边坡稳定性计算作为参考模型之一。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了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介绍Barodesy模型,在高折减比计算中将该模型与经典的Mohr-Coulomb模型的计算结果做对比,得出了准确性、适用性和操作性等的评价。2、通过岩土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斜坡计算模型,考虑降雨前、降雨后的坡体性能变化,发现该研究区边坡安全系数未达标,需要护坡。在自重应力场作用下,对边坡-抗滑桩进行静力数值计算,得出0.6m×0.8m为最佳抗滑桩截面。其次,模拟双排桩护坡,得出最佳二级抗滑桩下桩位置在距离坡脚12m处、最佳一级抗滑桩下桩位置在距离坡脚8m处的结论。最后,在抗滑桩上加预应力锚索,得出最佳锚固段长度为4m的结论。3、基于后期获得的数值模拟结果,综合考量实际工程,在节省经济成本的条件下,选择双排桩-预应力锚索-冠梁设计方案,并据此进行一系列相对深入的模拟分析。

刘忠喜[8](2019)在《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煤炭技术发展引进支护系统后,我国露天矿等边坡工程的治理问题通常是采用以传统的表层治理和被动支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落后性。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新型的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边坡支护研究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依托于广西柳州的边坡工程实例来探索研究新型的复合支挡体系对比传统的喷锚支护方式所存在优势和可推广性。边坡工程的核心和重点是进行稳定性的分析,目前稳定性分析的主流方法就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中瑞典条分法和毕肖普法。引入柳州边坡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并探究了两种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可应用性,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可以得知,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面应该确立以毕肖普法为主,因为它比传统的瑞典条分法计算速度和精准度更高而且它考虑得实际边坡工程上的力更全面一些。面对边坡地形狭窄,高差过大,而且对整个坡面变形控制有较高的要求特殊性边坡。以柳州边坡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与传统的放坡+喷锚支护相比,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是一种受力合理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了各构件的长处,适合用于较高的支挡防护,同时该体系可以有效的控制坡顶的变形。所以对于以后空间性限制很强且无法进行调整的边坡工程来说,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支护措施。对于需要快速治理并已经出现滑动趋势的危险性边坡,以广西柳州的另一个边坡工程为例,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可以进行快速超前支护,遏制坡面的滑动趋势,与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相结合可以形成主动防护体系,承载力大,支护效果好的优势。对于特殊的边坡来说复合挡墙支护体系更加适用。本文通过具体引入实例分析探讨,首先确定了稳定性分析法中毕肖普法更具有实用意义,再次对比分析后得出了在特殊地形即空间制约性强或需要快速治理危险的边坡工程条件下,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的实用性远好于传统的被动支护方式,为以后同类型的边坡工程可以提供借鉴性。最后对理正的一些安全性系数建议提高一些,以防止出现复滑。

肖海平[9](2019)在《中小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矿山(特别是中小型矿山)的过度开采及管理的缺失,致使露天矿边坡经常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分析和评价边坡的变化趋势及其稳定性状态,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和防治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边坡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为矿山边坡防灾、减灾、救灾等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和决策依据。鉴于此,本文以越堡露天矿HP1边坡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学建模、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实例验证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围绕解决中小型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挖掘、边坡危险性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影响因素的耦合性分析、变形监测异常数据的修复、边坡防治分析”等五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采用定性筛选和定量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挖掘。论文以越堡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定性筛选的基础上,建立了顾及效度系数β和可靠性系数ρ的改进灰色关联度评价指标挖掘模型,提高了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为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提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采用UDEC数值模拟强度折减的方法,以计算是否收敛作为判断边坡是否失稳的依据,揭示其影响机理,为论文后期边坡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2)克服了以往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中影响因素指标权重固定不变的不足。论文以降雨量指标因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指标动态变权重模型,并计算出各指标在不同月最大降雨量状态下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月最大降雨量状态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各指标权重不再是一个定值,而是呈现出非线性、动态的变化规律,而且月最大降雨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等3因素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为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3)在上述建立的动态变权重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边坡危险性动态评价模型,分析了不同月最大降雨量下HP1边坡的稳定性状态,并提出利用危险性重要度指标q定量评价边坡的危险性程度。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月最大降雨量的不断增大,该边坡的危险性重要度q逐渐提高,危险性等级由III级提高到II级,也即边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由一般提高到较高状态,评价结果与越堡露天矿HP1边坡实际情况更具一致性。此外,论文以“水文条件”和“地下水体”两种影响因素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边坡危险性重要度指标q及其相对变化率指标R(q),定量分析影响因素间的耦合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水文条件”和“地下水体”两类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弱耦合”现象,为减小建模计算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分析该露天矿其它边坡的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4)以越堡露天矿HP1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变形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并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3σ准则对监测数据进行异常性检验,舍弃或剔除存在异常的监测值。同时,针对变形监测中存在的异常数据(包括丢失或剔除的异常数据),提出一种顾及点位变化的边坡变形监测异常数据时空插值方法,对其进行修正或插补,以提高边坡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该方法简单、易懂、可行,能够用于矿山测量技术人员解决变形监测异常数据处理等问题,对指导变形监测点的布设以及处理异常监测数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5)在依据上述时空插值方法获得连续、完整的变形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位移量、位移速率与位移矢量方位角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变形趋势,明确了监测点变化方向,计算出其变形位移量及变形速率的大小,为该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也为其它边坡及相关领域的分析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6)为防止矿山HP1边坡发生进一步的滑坡,本文提出了两套不同的防治方案和措施,并分别计算出两种方案的投资预估费用,再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方案一为边坡防治的优选方案。同时,分别采用边坡危险度动态评价方法以及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方法,对不同工况条件下治理后的西侧HP1边坡的危险性等级及安全系数Fs进行分析和计算,其评价等级都为IV级(边坡危险性较低),安全系数Fs为1.315,达到了边坡安全设计规范的规定要求,两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更准确地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状态,为指导矿山边坡的安全生产和防治提供参考。该论文有图59幅,表31个,参考文献188篇。

陈皓[10](2019)在《茂县团结村滑坡前缘抗滑桩工作性态检测评估与加固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茂县团结村四川岷江电化有限公司厂区西面边坡防治工程为依托,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检测及监测的方法,深入分析滑坡及既有抗滑桩的变形破坏特征,然后基于理论计算,对不同破坏情况下的抗滑桩工作性态进行评估,最后对抗滑桩的加固措施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对各抗滑桩的截面尺寸、桩身预应力锚索状况、桩板墙的变形破裂进行了调查及素描。检测发现,抗滑桩实际截面尺寸小于原设计截面尺寸(平均减少9.46%);桩身预应力锚索已全部失效;滑坡南端4#桩和滑坡北端16#~22#桩的桩板墙变形破裂较滑坡中间部位5#~15#桩更为严重。(2)2018和2019年,分别采用全站仪对抗滑桩桩顶位移进行了监测。监测发现,2018年6月强降雨后,抗滑桩桩顶位移迅速增大;在应急治理措施实施后,抗滑桩桩顶位移速率迅速降低;2019年监测发现,桩顶位移基本保持不变。(3)2019年初,采用数显角度仪对所有抗滑桩的倾斜角度进行检测,并采用伺服加速度计测斜仪对抗滑桩桩身倾斜进行动态监测。检测及监测发现,5#桩以南的抗滑桩,倾斜相对较小、平均约4°;5#桩以北的抗滑桩,倾角约为10°。据监测成果,在应急抢险加固后抗滑桩倾斜角度基本不再增加,表明应急抢险加固后的抗滑桩体系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仍具有一定的抗滑能力。(4)桩身混凝土取芯检测、桩身全景图像检测和声波测试成果表明,检测的2根抗滑桩,实际桩长(22.0m、22.4m)均小于原设计桩长(26.0m);桩体内部出现裂缝,抗滑桩处于带裂工作状态。(5)建立了抗滑桩不同破坏状况对应的力学模型,分析了抗滑桩在设计工况下的抗滑能力,并评估了截面尺寸不足、桩长不足、预应力锚索失效和桩身开裂等问题对抗滑桩抗滑能力的影响,在检测及评估的基础上得出抗滑桩系统处于危险状态的结论。(6)在对抗滑桩加固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抗滑桩进行桩前锚固段岩土体注浆加固、桩体补强接长相结合的加固方案。

二、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滑坡治理中锚固技术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2.1 锚索设计拉力,确定预应力
    2.2 锚索抗剪问题分析
3 加强锚固技术应用质量的措施
    3.1 做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
    3.2 做好钻进施工工作
    3.3 严格控制锚杆、锚索注浆的质量
    3.4 做好施工后的质量检查工作
4 结语

(2)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象与水文特征
        2.2.2 植被与土壤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区域地层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地震活动
        2.3.6 区域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2.3.7 人类工程活动及影响
    2.4 江源滑坡基本特征
    2.5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分析
        2.5.1 滑坡场区勘察情况
        2.5.2 滑坡结构特征分析
    2.6 滑坡监测
        2.6.1 监测点的布设
        2.6.2 监测设备
    2.7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趋势分析
    2.8 滑坡类型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1 江源滑坡成因机制
        3.1.1 岩土类型和性质
        3.1.2 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
        3.1.3 地形地貌
        3.1.4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3.1.5 人为因素
    3.2 斜坡破坏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
    4.1 江源滑坡工况
    4.2 滑坡破坏机制数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治理措施
    5.1 抗滑桩方案研究
        5.1.1 剩余下滑力计算
        5.1.2 抗滑桩方案初步拟定
        5.1.3 下滑推力计算
        5.1.4 抗滑桩受力与变形研究
        5.1.5 抗滑桩设计
        5.1.6 抗滑桩布置
    5.2 辅助治理方案研究
        5.2.1 截、排水措施
        5.2.2 坡面防护措施
    5.3 总体布置
    5.4 施工期反压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1.2.2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1.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用现存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抗滑桩-锚索”结构作用机理及受力分析
    2.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
    2.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受力
        2.2.1 滑坡推力计算
        2.2.2 锚固层地基反力的确定
    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内力
        2.3.1 锚索内力
        2.3.2 抗滑桩内力
    2.4 “抗滑桩-锚索”结构力系平衡
        2.4.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应力作用
        2.4.2 “抗滑桩-锚索”结构变形协调
    2.5 本章小结
3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中的力系计算
    3.1 概述
    3.2 m法
    3.3 k法
    3.4 c法
    3.5 数值方法
    3.6 抗滑桩结构计算
        3.6.1 区域内滑坡灾害统计分析
        3.6.2 k法、m法、c法对比分析
        3.6.3 m法与数值方法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方法
    4.1 设计原则
    4.2 滑坡推力分析
    4.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力计算方法
        4.3.1 抗滑桩尺寸确定
        4.3.2 抗滑桩锚固深度的确定
        4.3.3 锚索的设计
    4.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4.4.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4.4.2 “抗滑桩-锚索”结构治理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
    5.1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水文条件
        5.1.3 研究区地貌及地层岩性
    5.2 礼泉小学迁建地块滑坡特征及水文地质概况
        5.2.1 滑坡总体特征
        5.2.2 滑坡边界特征
    5.3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
    5.4 “强桩弱锚”结构治理滑坡
    5.5 滑坡治理数值分析
        5.5.1 滑坡稳定性分析
        5.5.2 滑坡模型设计
        5.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6 “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BIM技术的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加固治理方法
        1.2.2 微型抗滑桩加固边坡
        1.2.3 BIM技术与微型抗滑桩设计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微型抗滑桩群设计计算
    2.1 微型抗滑桩群结构与布设形式
    2.2 基本假定与计算模型
    2.3 微型抗滑桩群计算
        2.3.1 受荷段受力分析
        2.3.2 锚固段受力分析
        2.3.3 微型抗滑桩群算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微型抗滑桩设计插件开发
    3.1 Revit及其二次开发
        3.1.1 Revit简介
        3.1.2 二次开发常用工具
    3.2 微型桩群自动化建模开发
        3.2.1 几何建模开发
        3.2.2 模型参数设置
    3.3 微型桩群力学参数计算
    3.4 应用案例
    3.5 本章小结
4 边坡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
    4.1 边坡地层信息建模
    4.2 BIM模型向ABAQUS模型转换
    4.3 本章小结
5 广巴高速路堑边坡治理案例分析
    5.1 广巴高速K51路堑边坡实例
        5.1.1 概述
        5.1.2 稳定性评价与滑坡推力计算
    5.2 加固方案设计与快速建模
    5.3 边坡数值分析
        5.3.1 数值计算模型
        5.3.2 边坡安全系数
        5.3.3 微型桩内力分析
    5.4 修正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装配式格构梁护坡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格构锚固技术研究进展
        1.2.2 新型护坡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预制装配式格梁护坡结构
    2.1 榫卯搭接装配式格构
        2.1.1 装配式格构组成
        2.1.2 装配式格构组装及施工
        2.1.3 装配式格构优点及不足
    2.2 钢节点连接装配式格构
        2.2.1 装配式格构组成
        2.2.2 装配式格构组装及施工
        2.2.3 装配式格构优点及不足
    2.3 装配式格构梁设计图
3 格构梁数值模拟验证
    3.1 数值模拟背景
    3.2 全长灌浆锚杆格构梁模拟
        3.2.1 试验概况
        3.2.2 模型尺寸
        3.2.3 边界条件
        3.2.4 本构关系确定
        3.2.5 模型参数取值
        3.2.6 模拟结果分析
    3.3 非全长灌浆锚杆格构梁数值模拟
        3.3.1 试验概况
        3.3.2 模型尺寸
        3.3.3 边界条件
        3.3.4 本构关系确定
        3.3.5 模型参数取值
        3.3.6 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格构梁数值模拟
    4.1 搭接连接格构梁数值模拟
        4.1.1 数值模拟背景
        4.1.2 模型尺寸
        4.1.3 边界条件
        4.1.4 本构关系确定
        4.1.5 模型参数取值
        4.1.6 模拟结果分析
        4.1.7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2 钢节点连接格构梁数值模拟
        4.2.1 数值模拟背景
        4.2.2 模型尺寸
        4.2.3 边界条件
        4.2.4 本构关系确定
        4.2.5 模型参数取值
        4.2.6 模拟结果分析
        4.2.7 结构优化分析
        4.2.8 钢节点连接格构梁节点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单跨小框架格构梁分析
    5.1 单跨小框架格构梁悬臂长优化
        5.1.1 模型尺寸
        5.1.2 边界条件
        5.1.3 本构关系确定
        5.1.4 模型参数取值
        5.1.5 模拟结果分析
    5.2 单跨小框架格构梁护坡效果分析
        5.2.1 模型尺寸
        5.2.2 边界条件
        5.2.3 本构关系确定
        5.2.4 模型参数取值
        5.2.5 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防治研究
        1.2.2 数值计算
        1.2.5 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与水文特征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读书铺服务区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2 滑坡规模及变形特征
        3.2.1 滑坡规模及周界
        3.2.2 滑动面的确定
    3.3 读书铺服务区稳定性分析
        3.3.1 建立模型
        3.3.2 滑坡稳定性计算
        3.3.3 滑坡机理分析
    3.4 滑坡治理方案分析
        3.4.1 治理原则
        3.4.2 治理方案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抗滑桩建立单桩模型
        4.2.1 模型基本条件
        4.2.2 模型基本参数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滑坡推力的影响
        4.3.2 桩身长度的影响
        4.3.3 群桩桩型的影响
        4.3.4 搭接长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治理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5.2.1 FLAC~(3D)简介
        5.2.2 求解原理与步骤
        5.2.3 本构关系
    5.3 基于FLAC~(3D)的 3D可视化模型建立与计算
        5.3.1 模型生成
        5.3.2 选取参数
        5.3.3 模型计算步骤
    5.4 两种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坡体位移分析
        5.4.2 桩后被动土压力分析
        5.4.3 坡体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与项目

(7)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双排桩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滑坡灾害的防治
        1.1.2. 滑坡的有限元模拟
    1.2. 研究现状
        1.2.1. 护坡方式现状
        1.2.2. 抗滑桩研究现状与机理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与机理
        1.2.4. 双排抗滑桩研究现状与机理
    1.3. 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3.1. 有限元判断滑坡情况的分歧
        1.3.2. 对于大型滑坡常规抗滑桩承载力不足
        1.3.3. 组合护坡研究不够充分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数据
    2.5. 地质构造
    2.6. 地震历史
3.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3.1. Mohr—Coulomb下的强度折减法
        3.1.1. SRM原理介绍
        3.1.2. SRM建模方法
        3.1.3. SRM模型算例
        3.1.4. 单强度折减法
    3.2. Barodesy下的强度折减法
        3.2.1. Barodesy的本构模型方程
        3.2.2. Barodesy模型在强度折减法中的应用
        3.2.3. Barodesy模型的建立方法
        3.2.4. Barodesy模型算例
    3.3. 两种模型在二维模拟中的对比分析
    3.4. 降雨前后工况下的三维边坡模拟
        3.4.1. 工况参数
        3.4.2. 降雨前工况
        3.4.3. 降雨后工况
    3.5. 本章小结
4.单、双排滑桩优化设计
    4.1. 单排抗滑桩设计参数优化
        4.1.1. 模型参数的选取
        4.1.2. 单桩桩位的优化
        4.1.3. 单桩横截面的优化
    4.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建立
    4.3. 双排抗滑桩设计参数优化
        4.3.1. 一级抗滑桩位置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4.3.2. 二级抗滑桩位置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4.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一级抗滑桩的差异分析
    4.5.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二级抗滑桩的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模型建立
        5.2.1.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5.2.2. 边界条件
        5.2.3. 接触设定
        5.2.4. 地应力平衡
        5.2.5. 开挖过程
        5.2.6. 安全系数
        5.2.7. 结果分析
        5.2.8.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本文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2 边坡工程的治理现状
    2.1 边坡定义及特点
    2.2 边坡安全度要求
    2.3 边坡工程中滑坡的成因及危害性
        2.3.1 边坡滑坡的成因
        2.3.2 边坡滑坡的危害性
    2.4 典型的边坡工程事故
        2.4.1 山西故8·11和顺煤矿边坡滑坡事故
        2.4.2 深圳12.20特大边坡滑坡事故
    2.5 高边坡复合挡墙治理典范
        2.5.1 长江三峡链子崖防治典范
        2.5.2 汶川王家岩滑坡治理
    2.6 边坡工程滑坡对社会的危害
3 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的研究分析
    3.1 治理研究要点
        3.1.1 支护体系的永久性
        3.1.2 结构构造的长期有效性
        3.1.3 治理的原则
    3.2 复合支挡体系稳定性计算法
        3.2.1 相关安全性参数
        3.2.2 圆弧滑动法的介绍
        3.2.3 举例对比分析
        3.2.4 毕肖普法计算(程序)
        3.2.5 瑞典条分法计算
    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锚杆挡墙体系施工技术研究
    4.1 施工工艺
    4.2 复合支挡体系的分部分项工程
        4.2.1 抗滑桩及挡土板主要技术要求
        4.2.2 锚索及锚杆主要技术要求
        4.2.3 格构梁主要技术要求
        4.2.4 挂网喷砼主要技术要求
        4.2.5 坡脚砼挡土墙及截排水沟主要技术要求
5 支护方式的对比研究分析
    5.1 支护方式的介绍及应用
        5.1.1 传统喷锚支护
        5.1.2 复合锚杆挡墙结构支护体系
    5.2 柳州市边坡支挡工程DE段为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该工程存在问题
        5.2.3 解决问题依据
        5.2.4 支护方式的探讨
        5.2.5 支护方案对比分析研究
        5.2.6 工程图纸及施工治理工程
        5.2.7 对两种支护方式的分析结论
        5.2.8 施工结果图及工程监测
    5.3 本章小结
6 复合支挡体系超前支护和主动防御性对比研究
    6.1 潭中西边坡工程概括及特点
    6.2 治理加固对比分析
    6.3 治理过程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9)中小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顾及效度系数和可靠性系数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挖掘及机理分析
    3.1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思想
    3.2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初选
    3.3 HP1 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定性筛选
    3.4 顾及效度系数和可靠性系数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定量筛选
    3.5 评价指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及其因素耦合性分析
    4.1 动态变权重的确定
    4.2 危险性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可行性分析
    4.3 HP1 边坡稳定性评价
    4.4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耦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顾及点位变化的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异常数据时空插值
    5.1 边坡监测方案的设计
    5.2 边坡监测数据的获取及检验
    5.3 顾及点位变化的异常数据时空插值
    5.4 HP1 边坡变形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HP1 边坡防治方案设计及应用
    6.1 边坡防治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6.2 边坡防治措施的分析与设计
    6.3 HP1 边坡防治方案设计及选择
    6.4 HP1 边坡治理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茂县团结村滑坡前缘抗滑桩工作性态检测评估与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的应用及发展
        1.2.2 抗滑桩工作性态评估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加固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位置与交通状况
        2.1.2 气象条件
    2.2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滑坡变形特征及已有治理措施
        2.3.1 2010-2011年变形特征
        2.3.2 2011年治理措施
        2.3.3 2018年雨季变形特征
        2.3.4 2018年应急抢险措施
第3章 抗滑桩工作性态检测
    3.1 桩身截面尺寸调查
    3.2 预应力锚索及桩板墙破坏情况调查
        3.2.1 预应力锚索破坏情况
        3.2.2 桩板墙破裂情况
    3.3 桩顶位移监测
        3.3.1 监测概述
        3.3.2 监测成果分析
    3.4 桩身倾斜检测
        3.4.1 检测仪器与原理
        3.4.2 检测成果分析
    3.5 桩身钻孔检测
        3.5.1 桩身混凝土取芯钻进检测
        3.5.2 桩身钻孔全景图像检测
    3.6 声波测试
        3.6.1 测试原理与仪器
        3.6.2 测试过程
        3.6.3 声波测试成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滑桩工作性态评估
    4.1 设计工况下的抗滑能力
        4.1.1 评价指标的计算
        4.1.2 锚拉桩的内力计算
        4.1.3 锚拉桩的抗滑能力分析
    4.2 截面尺寸对抗滑能力的影响
        4.2.1 截面尺寸对5#桩抗滑能力的影响
        4.2.2 截面尺寸对12#桩抗滑能力的影响
        4.2.3 截面尺寸对16#桩抗滑能力的影响
        4.2.4 截面尺寸对抗滑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锚固深度对抗滑能力的影响
        4.3.1 锚固深度为9m时的抗滑能力
        4.3.2 锚固深度为10m时的抗滑能力
        4.3.3 锚固深度为11m时的抗滑能力
        4.3.4 锚固深度为12m时的抗滑能力
        4.3.5 锚固深度对抗滑能力的影响分析
    4.4 锚索失效对抗滑能力的影响
        4.4.1 锚索失效后抗滑桩内力计算
        4.4.2 锚索失效对抗滑能力的影响分析
    4.5 桩身开裂对抗滑能力的影响
        4.5.1 裂缝宽度对抗滑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
        4.5.2 裂缝宽度对抗滑能力的影响分析
    4.6 抗滑桩工作性态鉴定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滑桩加固措施研究
    5.1 直接加固措施
        5.1.1 预应力锚索加固
        5.1.2 桩身注浆加固
        5.1.3 桩身主筋补强加固
        5.1.4 桩体接长
    5.2 间接加固措施
        5.2.1 桩周岩土体注浆加固
        5.2.2 格构锚固
        5.2.3 排水设施加固
    5.3 加固措施适宜性评价
    5.4 抗滑桩加固方案研究
        5.4.1 加固方案选择
        5.4.2 桩前锚固段注浆加固
        5.4.3 桩体补强接长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锚固技术在滑坡治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滑坡治理中锚固技术存在的问题[J]. 韩文,白德贵. 低碳世界, 2021(04)
  • [2]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D]. 孔祥睿. 吉林大学, 2020(03)
  • [3]“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 王二伟.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5)
  • [4]基于BIM技术的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设计方法[D]. 万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装配式格构梁护坡结构研究[D]. 秦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抗滑桩嫁接注浆钢花管群桩在滑坡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廖晨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双排桩加固技术研究[D]. 刘泰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复合锚杆挡墙支护体系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忠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中小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D]. 肖海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10]茂县团结村滑坡前缘抗滑桩工作性态检测评估与加固措施研究[D]. 陈皓.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滑坡防治中锚固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