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穆沁旗实施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

东乌珠穆沁旗实施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

一、东乌珠穆沁旗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彪,王爽,李庆旭,谢高地[1](2021)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权衡生态修复工程措施的重要依据。基于区域水量平衡方程与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象、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工程区的水源涵养量与涵养能力均有所增加,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6.79亿m3和3.66mm。工程区水源涵养能力由西向东递增,高值区与较高区的面积占到工程区的32.45%;相比2000年,2015年有41.65%的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增大,其中22.01%的地区显着升高。但2000—2015年荒漠草原亚区水源涵养能力明显下降,农牧交错带草原亚区相对稳定,整体来看,典型草原亚区的水源涵养量最大,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的涵养能力最高。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区水源涵养能力易受降雨、气温以及植被覆盖度等因子影响,浑善达克沙地亚区与科尔沁沙地亚区的植被覆盖状况改善显着提升了其水源涵养能力,农牧交错带草原亚区和晋北山地丘陵亚区的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主要归因于降雨量减少,而荒漠草原亚区的涵养能力明显受到气候与植被的双重制约。

陈宽[2](2021)在《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并探寻其驱动因素对于当地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2000—2018年锡林郭勒盟植被NDVI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研究时段内自然因素(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地貌类型)和人为因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CC)和人口密度)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锡林郭勒盟2000—2018年,中低覆盖度植被、中覆盖度植被、中高覆盖度植被和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均增加。其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中低覆盖度植被,从占整体面积占比的8.77%增加到了36.61%。低覆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面积占比从87.87%减少到了48.50%。从变化趋势来看,19年间整个研究区NDVI在空间上增加与减少共存,整体呈增加趋势。从旗县变化趋势来看,植被NDVI增加最明显的是多伦县,达0.0085;从乡镇(苏木)变化趋势来看,多伦县十五号乡增加趋势最大,达到0.0097;正镶白旗羊群滩乡植被NDVI减少趋势最严重,达-0.0018。从变化等级来看,空间上显现出南部与东北部改善,北部和东部极少零散的区域呈退化。其中改善面积最大的旗县是多伦县,改善面积达2000.7km2;退化最严重的是东乌珠穆沁旗,退化面积达107.9 km2。(2)研究区在研究时段内的平均气温为3.274℃。气温年际变化,呈波动中缓慢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显着。降水年际变化,呈现出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着。(3)2000—2010年,研究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少;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其它LUCC类型扩张的主要来源是草地,其次是水域。2000—2010年,水域面积减少最严重,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28.9%的面积。2010—2018年,未利用地减少;草地和水域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但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还是草地。(4)锡林郭勒盟2000—2018年,研究区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其中南部分布最广。人口主要分布在各旗县的城镇地区。从空间分布来看,在2010年人口向城镇明显集中。(5)2000年,影响研究区植被NDVI的因素由大到小排序是:年降水量>土壤类型>年平均气温>LUCC类型>地貌类型>植被类型>人口密度。其中,年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解释率达42%。2010年,各因子对植被NDVI影响程度排序为:年平均气温>土壤类型>年降水量>LUCC类型>地貌类型>植被类型>人口密度。其中年平均气温对植被NDVI的解释率达40%。2018年,各因子对植被NDVI影响程度排序为: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土壤类型>LUCC类型>地貌类型>植被类型>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解释率达42%。(6)在2000、2010和2018年,影响研究区植被NDVI的因子之间都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关系。在2000年,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交互作用对植被NDVI的影响最大,解释率达63.4%;其次是年降水量∩土壤类型解释率达56.1%。在2010年,解释率最大的是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达65.4%;其次是年平均气温∩土壤类型,解释率达53.5%。到了2018年,解释率最大的是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达50.5%;其次是年降水量∩LUCC类型,解释率达46.8%。

乌尼图[3](2021)在《锡林郭勒草地资源变化信息遥感快速识别与驱动力分析》文中提出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经济和维持生物圈稳定不可代替的重要自然资源。开展草地资源调查,及时掌握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明晰草地与外界驱动力间的耦合关系对于科学管理草地资源,维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锡林郭勒草地近40年的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调查资料,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方法,实现了大尺度草地类型、草地空间格局、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化信息的快速提取,并定量分析了导致锡林郭勒草地资源时空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锡林郭勒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以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为基础,根据锡林郭勒草地实际情况和草地遥感分类需求,通过归并相似生境条件、相同建群种的草地型,建立了适用于中等空间分辨率影像的草地遥感分类系统。结果显示,基于此分类系统,采用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锡林郭勒草地平均分类精度达84%,满足大尺度草地遥感快速分类的需求。分类特征重要度方面,光谱特征在区分不同草地类型中具有显着作用,其重要度最高,其次为位置特征。(2)1980s~2010s,锡林郭勒主要草地类型的面积、破碎化程度与位置均发生了显着变化。首先,冷蒿(Artemisia frigida)草原面积大幅增加,增加量达1.49万km2,其次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草原面积增加了0.28万km2。另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面积大幅减少,减少量达1.08万km2。景观指数变化方面,各草地类型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显着增加,表明草地琐碎斑块增多,破碎化程度增加。空间偏移方面,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草原,羊草草原、冷蒿草原和小针茅(Stipa klemenzii)草原向东偏移,典型草原类针茅草原、糙隐子草草原向西偏移。驱动近40年草地类型变化的因子依次为:年均降水量>牲畜数量变化>农业生产总值变化>人口数量变化,表明水分条件和过度放牧是锡林郭勒草地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3)1988年、1998年、2008年和2018年,锡林郭勒草地面积分别为17.60万、17.66万、17.63万和17.32万km2,约占全盟总面积的86.00%。1988~2018年锡林郭勒草地转出面积1.10万km2,其他类型转入草地面积0.82万km2,草地流失面积0.28万km2。沙地、盐碱地和耕地是草地转出的主要形式,占草地总转出面积的44.57%、20.69%和19.39%,与此同时,来自沙地和盐碱地的转入面积分别占转入草地总面积的44.22%和11.46%,表明沙地、盐碱地治理效果虽显着,但沙地扩张、草地盐碱化现象依然严重。1988~2018年,驱动锡林郭勒草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因子依次为:人口数量变化>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变化>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工业生产总值变化,表明人类活动因素对草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环境因素。(4)1982~2018年锡林郭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多年平均值为251.13 g·C·m-2·a-1,并表现为自西向东递增的分布特征。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年均草地NPP分别为374.15、255.38和153.37 g·C·m-2·a-1,其中线叶菊草原年均NPP最高,达423.35g·C·m-2·a-1,小针茅草原年均NPP最低,仅151.43 g·C·m-2·a-1。变化趋势方面,1982~2018年草地NPP呈略微下降趋势,年际变化率-0.42 g·C·m-2·a-1,其中草甸草原NPP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0.26 g·C·m-2·a-1,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NPP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59和-0.48 g·C·m-2·a-1。1982~2018年,主导锡林郭勒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年际变化。

王爽,李庆旭,张彪[4](2021)在《锡林郭勒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的核心指标,监测生态工程区NPP的时空变化是生态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0—2015年时序遥感数据与光能利用效率模型(CASA),分析了锡林郭勒盟NPP的时空变化以及气温与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锡林郭勒盟的NPP为108.66~359.74 g C·m-2·a-1,多年平均值为254.18 g C·m-2·a-1,年均增加13.47 g C·m-2;锡林郭勒盟的NPP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明显,40.13%的区域NPP高于280 g C·m-2·a-1,且集中在太仆寺旗、多伦县、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等地区;相比2000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有94.56%的区域NPP升高,其中33.95%的区域NPP增幅高于120 g C·m-2;锡林郭勒盟的NPP与降雨量呈显着正相关,31.18%的区域NPP与气温呈正相关,NPP与年均气温及降水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59。综合来看,锡林郭勒盟约55%的区域NPP明显受气候因素驱动,其生态修复治理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而其他区域则需注重施加生态工程措施。

汪锦[5](2020)在《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文中认为为探寻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该区域环境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01年至2017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的时空序列数据,将考虑时空因素贯穿整个论文的分析中。采用了时空克里格进行气象数据的插值,利用时空贝叶斯非参数趋势模型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被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变化指标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而后通过随机偏微分方程(SPDE)模型结合拉普拉斯近似(INLA)算法进行了响应关系分析,并对研究区的NDVI和GPP进行时空建模。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时空克里格由于考虑了时空相关性,其对于平稳数据的插值精度高,其中和度量时空模型拟合时空变异函数效果较好;非参数时空趋势模型Type II交互模式由于包含时间结构能按时间尺度呈现趋势,对于研究对象的周期、最大值、最小值、能准确反映,并与实际情况相符,且效应值大小显示研究区各环境指标趋势以时空交互趋势为主。(2)响应关系方面,对于NDVI,净光合作用和气温对其正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NDVI分别增加0.48和0.382个标准差;夜间陆表温度、日夜陆表温差和0-10cm土壤含水量对其负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分别减少0.077、0.074和0.065个标准差;对于GPP,净光合作用、气温以及实际蒸散对其正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GPP分别增加0.692、0.165和0.143个标准差;陆表温差、区域潜在蒸散对其负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GPP分别减少0.073和0.033个标准差。(3)对于土地覆盖类型,相较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常绿针叶林的NDVI分别增加0.05和0.03,其余土地覆盖类型NDVI均减少,GPP与其响应关系不显着;对荒漠化气候类型来讲,湿润区的NDVI值高于其他区域;亚湿润干旱区3的气候类型与GPP的响应关系显着,该区域GPP相较于湿润区减少约21.4kg C/m2;NDVI和GPP都与10-40cm土壤含水量响应关系不显着,淋溶土和灰色森林土最适于植被生长,盐土、碱土和红砂土最不利于植被生长;灰色森林土、黑钙土和淋溶土对于NDVI和GPP的正向影响超过了降水;比起土壤劣势天然对植被覆盖增加的阻力,风速更为严重的加速了该地区的植被退化。(4)时空建模方面,对于NDVI和GPP,考虑气象指标的时空模型在纳入时空效应和土壤类型指标后模型精度大幅提高。此时降水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下降70%左右,风速降幅分别为62%和15%,海拔的影响分别增加了15倍和6倍,气温对NDVI和GPP的影响的影响增加30%左右,说明海拔通过时空效应影响NDVI的程度较大;海拔和气温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有一部分通过土壤类型的不同得到了体现,降水和风速通过时空交互效应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程度较大。(5)精度检验显示时空贝叶斯模型估算NDVI和GPP的R2分别为0.82和0.91,优于固定效应模型的0.62和0.67;能捕捉到平时容易被忽视的时空交互效应,同时能给出超过阈值的概率图,且模型对阈值设定较敏感,效果好;仅用3种易获取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高程数据和土壤类型数据,在时空贝叶斯模型下就能达到较高精度,且时效性强,对于估算植被覆盖变化有参考意义。

董海宾[6](2020)在《内蒙古草原牧户草场载畜率对生计风险的响应 ——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着大面积退化的现状,而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直接和关键原因。生计风险是牧户生产生活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风险的发生会增加牧户的家庭脆弱性。本研究引入预防性储蓄理论,利用在内蒙古主要生态区六个旗县450户的牧户调研数据,归纳不同草原区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分布状况,对比研究各地区牧户的超载情况,并从不同维度来初步验证牧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建立生计风险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刻探寻生计风险因素和牧户载畜率之间的关系,再次验证牧户预防性储蓄行为,并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明晰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的关键风险指标,揭示风险影响微观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内在机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及地区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前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优化提供切实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区基于补饲干草核减后的载畜率分别为0.74羊单位/hm2、0.76羊单位/hm2、0.30羊单位/hm2,其中,草甸草原区载畜率值在核减之后降低了35.09%,典型草原区降低了23.23%,荒漠草原区则降低了为31.82%;而且,根据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草畜平衡标准,荒漠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的牧户草场载畜率均表现为超载过牧,且超载程度表现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三种草原类型区牧户的心理载畜率均分别为0.81羊单位/hm2、0.86羊单位/hm2、0.66羊单位/hm2,显示均高于牧户的实际载畜率值。(2)基于对不同资源量类型牧户载畜率的比较分析和以恩格尔指数视角出发对牧户载畜率的研究表明,牧户在生产生活中面临到的不确定性越大,综合风险值越高,则牧户越倾向于保守性的多储备“财产性”牲畜,符合预防性储蓄理论。(3)不同草原类型区牧户生计风险总指数存在差异,牧户所面临的不同生计风险的指数均有不同。三种草原类型区,牧户的生计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市场风险指数最高;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生计风险指数中的生活风险指数最低,而荒漠草原区则为自然风险指数最低;生计风险指数中的政策风险指数则在典型草原区最高,然后依次是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4)基于各区域不同生计风险因素对牧户载畜率影响的预防性储蓄理论适用性的再验证合理。草原补奖政策补贴占牧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1%水平上显着地负向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市场信息获取是否及时对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变化在1%水平上正向显着影响;牲畜年度损失程度和雪灾影响是否严重变量均对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呈正向显着影响,且统计显着水平均为5%;家庭劳动力人数(P<0.05)以及人均医疗教育支出(P<0.01)变量对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均具有稳定的正向显着影响;是否存在还贷压力变量在10%统计水平上负向显着影响牧户草场载畜率变化。

张彪,王爽,李庆旭,谢高地[7](2020)在《基于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的区域关联度——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文中提出定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与受益区的生态联系程度是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修正风蚀方程(RWEQ),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以下简称"工程区")的风向、风速与土壤尘粒组成,构建了由防风固沙供给度与影响度组成的区域关联度模型,分析了2015年工程区与北京市之间的防风固沙服务关联度。结果表明:工程区内不同县域与北京市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介于0%~13.43%。其中赤城县最高,苏尼特左旗、宣化区、怀安县、下花园区和苏尼特右旗等地区较高,翁牛特旗、承德县、宁城县、蓟县与阳原县等地区与北京市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不明显。整体来看,区域防风固沙关联度呈现出西高东低、多区镶嵌的空间格局,这主要与工程区主导风向和防风固沙能力的差异有关。此外,工程区内不同县域的防风固沙关联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作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区,北京市应优先考虑工程区西部高度关联地域的生态补偿,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保障防风固沙服务的持续供给。

张彪,王爽[8](2020)在《锡林郭勒盟风沙源治理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监测评估生态工程区的生态功能变化是实施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的重要参考。基于修正风蚀方程(RWEQ)与GIS技术,评估分析了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锡林郭勒盟的防风固沙功能动态变化,并重点探讨了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对防风固沙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锡林郭勒盟年均防风固沙量为14.56亿t,单位面积防风固沙约为74.78 t·hm-2,且分别以7.1%和6.3%的年均速率波动增加。整体来看,锡林郭勒盟防风固沙功能由东南向西北及东北方向递减,主要原因是东北部潜在风蚀风险较低。相比2000年,2015年锡林郭勒盟有32.63%的地区防风固沙能力升高,51.82%的地区稳定,另有15.55%的地区防风固沙能力下降。此外,锡林郭勒盟防风固沙功能变化与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均呈显着相关。因此,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应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生态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史娜娜,肖能文,王琦,韩煜,高晓奇,全占军[9](2019)在《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调控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在"自然生态-干扰胁迫"框架下,构建锡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2000—2015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格局;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集聚状态,并采用重心迁移模型追踪生态安全重心变化轨迹,最终提出生态调控途径。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差异显着,东北高西南低,且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高-高值区毗邻,低-低值区毗邻;2)生态安全值上升,生态安全有所提升,但一般安全区仍然分布较广;3)生态安全重心主要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向东北迁移,不安全重心向西南迁移至阿巴嘎旗境内;4)土地利用是促使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开展分区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践行生态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冯秀[10](2019)在《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文中指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称“生态补奖政策”)旨在通过调控牧户减畜以落实禁牧或草畜平衡,进而实现保护与恢复草原的目标。研究以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为背景,选择资源本底和牧户自然资本差异较大的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为调查研究区域,整合牧户访问、卫星遥感、野外试验监测、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指导下,融合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解析了政策实施对牧户生产、牧民生活及草原生态的影响,探明了政策约束下牧户对生产决策、尤其是草畜平衡关系的调控趋向和程度,探讨了牧户放牧超载的决策动机,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从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的影响来看。牧户作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决策的基本单元,通过调控牲畜数量、经营草地面积和饲草料购买量三个主要途径以调增载畜量,整体维持和提高了牧户投入产出效率及有效生产决策单元的比例。畜产品市场价格攀升与牲畜数量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牧户仍将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作为维持和提高其收入的主要手段。2014年,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的超载率分别为28.23%、42.62%和116.60%。(2)从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牧民生活(收支状况)的影响来看。牧户的生产经营投入总体增长或维持较高水平,同时经营收益也有所提高。2014年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人均经营性纯收入较2009年分别增加21.32%、15.71%和134.46%,经营性收入仍是家庭总收入的主体部分,占比达86%90%,以补奖资金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占比仅为6.49%12.44%。(3)从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草地生态状况的影响来看。在消除气候波动的影响后,政策实施对草原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可能延缓了草原继续恶化的趋势并减轻了草原生态功能衰减的程度。但随着政策实施时间的推移,其对维持和恢复草原生态的调控能力逐渐减弱,指示应该继续加强政策实施在调控草原利用强度和保护草原生态中的积极作用。(4)科学高效的草原利用现状评估对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放牧生态系统中,相对对照禁牧草地,草原植被牧后剩余率(35%75%),建群植物的生物量(50%95%)、高度(50%95%)、密度(≥85%),群落的生物量(55%85%)、物种多样性(≥100%),地上净初级生产力(≥100%)可作为政策实施下草畜平衡监测和管理评价的单一或复合指标。

二、东乌珠穆沁旗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乌珠穆沁旗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际变化
    2.2 空间格局
    2.3 分区差异
    2.4 影响因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2)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由以下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和地貌
        2.1.2 气候
        2.1.3 自然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2000-2018 年间逐年植被NDVI变化趋势研究
        2.2.2 研究区2000、2010和2018 年植被NDVI变化特征研究
        2.2.3 研究区植被NDVI变化驱动因素特征分析
        2.2.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植被NDVI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锡林郭勒盟2000—2018 年植被NDVI变化
        3.1.1 锡林郭勒盟2000—2018年19 年间植被NDVI变化趋势
        3.1.2 锡林郭勒盟2000—2018 年植被NDVI不同变化类型空间分布
        3.1.3 基于30m分辨率的2000、2010和2018 年植被NDVI变化
    3.2 锡林郭勒盟2000、2010和2018 年LUCC变化研究
        3.2.1 2000、2010和2018 年LUCC状况
        3.2.2 锡林郭勒盟2000—2010 年LUCC变化
        3.2.3 锡林郭勒盟2010—2018 年LUCC变化
    3.3 研究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3.4 研究区人口密度变化分析
    3.5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5.1 地理探测器之单因素分析
        3.5.2 地理探测器之交互作用分析
        3.5.3 地理探测器之风险区探测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植被NDVI变化
        4.1.2 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
        4.1.3 气温对植被NDVI的影响
        4.1.4 土壤类型对植被NDVI的影响
        4.1.5 LUCC类型对植被NDVI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锡林郭勒草地资源变化信息遥感快速识别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资源调查
        1.2.2 草地类型遥感分类研究
        1.2.3 草地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1.2.4 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研究
        1.2.5 草地资源变化驱动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分布
        2.1.2 地形条件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土条件
        2.1.5 植被条件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材料与预处理
        2.2.1 数据处理平台
        2.2.2 基础空间数据集
        2.2.3 地面样点数据集
        2.2.4 统计资料
第三章 基于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草地类型识别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材料
        3.1.2 样地设计
        3.1.3 草地遥感分类系统
        3.1.4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3.1.5 随机森林分类器
        3.1.6 分类特征选择
        3.1.7 分类精度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湿润度指数的草地类识别
        3.2.2 基于面向对象和随机森林算法的主要草地单元识别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锡林郭勒草地类型时空变化识别与驱动力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材料
        4.1.2 潜在驱动力因子
        4.1.3 质心偏移
        4.1.4 景观指数
        4.1.5 逻辑回归模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草地类型空间分布
        4.2.2 草地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4.2.3 草地类型景观指数分析
        4.2.4 草地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锡林郭勒草地变化空间格局识别与驱动力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材料
        5.1.2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1.3 随机森林分类器
        5.1.4 分类特征选择
        5.1.5 面积转移矩阵
        5.1.6 景观指数
        5.1.7 潜在驱动力因子
        5.1.8 逻辑回归模型
        5.1.9 分类精度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地类型分类精度评价
        5.2.2 草地空间格局特征
        5.2.3 草地面积转移分析
        5.2.4 草地景观结构分析
        5.2.5 草地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锡林郭勒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化识别与驱动力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材料
        6.1.2 草地NPP计算
        6.1.3 Sen's斜率+MK检验
        6.1.4 主导驱动力
        6.1.5 偏相关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模型验证
        6.2.2 草地NPP空间分布
        6.2.3 草地NPP变化分析
        6.2.4 草地NPP时空演变分析
        6.2.5 草地NPP变化驱动力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锡林郭勒草原各草地组、型面积统计
致谢
作者简历

(4)锡林郭勒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1.3 NPP模拟
    1.4 样地检验
    1.5 气候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际变化
    2.2 空间差异
    2.3 变化区域
    2.4 气候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指标的选取
        1.2.2 时间序列数据重建研究进展
        1.2.3 时空插值分析方法
        1.2.4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1.2.5 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
        1.2.6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1.2.7 响应关系模型的研究进展
        1.2.8 时间序列预测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类型
        2.1.6 水资源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植被覆盖
        2.2.2 陆表温度
        2.2.3 蒸散
        2.2.4 土壤含水量
        2.2.5 气象数据
        2.2.6 空间数据
3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序列数据整合构建
    3.2 时空克里格插值
        3.2.1 时空平稳性
        3.2.2 时空平稳性检验
        3.2.3 构造变异函数
        3.2.4 理论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方法
    3.3 隐高斯模型
    3.4 INLA算法
    3.5 非参数动态趋势分析法
        3.5.1 时空模型
        3.5.2 时空效应
        3.5.3 时空交互效应
    3.6 时空贝叶斯建模
        3.6.1 时空贝叶斯模型
        3.6.2 随机偏微分方程
    3.7 模型评判准则DIC
4 区域气象数据时空克里格插值分析
    4.1 时间序列分解
        4.1.1 降水
        4.1.2 风速
        4.1.3 气温
    4.2 随机项平稳性检验
        4.2.1 降水
        4.2.2 风速
        4.2.3 气温
    4.3 随机项时空变异函数拟合
        4.3.1 降水
        4.3.2 风速
        4.3.3 气温
    4.4 精度验证
    4.5 小结
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环境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5.1 时空趋势模型比较与选择
    5.2 年际及月际变化特征分析
        5.2.1 月际变化特征
        5.2.2 年际变化特征
        5.2.3 年内月际变化特征
    5.3 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5.3.1 植被覆盖
        5.3.2 气象指标
        5.3.3 陆表温度
        5.3.4 土壤含水量
        5.3.5 蒸散指标
    5.4 时空交互效应分析
        5.4.1 NDVI时空交互效应
        5.4.2 GPP时空交互效应
        5.4.3 降水时空交互效应
        5.4.4 气温时空交互效应
        5.4.5 风速时空交互效应
        5.4.6 陆表温度时空交互效应
        5.4.7 土壤含水量时空交互效应
        5.4.8 蒸散时空交互效应
    5.5 小结
6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
    6.1 相关性分析
        6.1.1 植被覆盖
        6.1.2 气象指标
        6.1.3 陆表温度
        6.1.4 土壤含水量
        6.1.5 蒸散指标
    6.2 模型比较与选择
    6.3 NDVI与各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6.3.1 气象指标
        6.3.2 陆表温度
        6.3.3 土壤含水量
        6.3.4 蒸散指标
        6.3.5 土壤类型
        6.3.6 土地覆盖类型
        6.3.7 荒漠化气候类型
        6.3.8 其他
    6.4 GPP与各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6.4.1 气象指标
        6.4.2 陆表温度
        6.4.3 土壤含水量
        6.4.4 蒸散指标
        6.4.5 土壤类型
        6.4.6 荒漠化气候类型
        6.4.7 其他
    6.5 小结
7 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时空建模
    7.1 时空模型构建
    7.2 模型比较与选择
    7.3 植被覆盖时空建模结果
        7.3.1 NDVI时空建模结果
        7.3.2 GPP时空建模结果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特色与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据预处理代码
附录B 时空克里格插值误差
附录C 时空克里格插值结果
附录D 气象站点数据Adf检验结果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内蒙古草原牧户草场载畜率对生计风险的响应 ——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领域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超载过牧及载畜率研究
        1.2.2 生计风险研究概况
    1.3 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概述
    1.4 论文预期目标及创新性
        1.4.1 预期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地区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与畜牧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载畜率计算方法
        2.3.2 基于补饲干草购买的载畜量核减计算方法
        2.3.3 超载率计算方法
        2.3.4 模型构建与计量方法选择
        2.3.5 数据分析软件
第三章 牧户草场载畜率及超载状况研究
    3.1 草场载畜率核算及分布特征分析
    3.2 牧户预防性储蓄验证
        3.2.1 恩格尔系数视角下的牧户预防性储蓄分析
        3.2.2 不同资源量类型牧户载畜率比较研究
    3.3 是否超载以及超载程度分析
    3.4 牧户心理载畜率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生计风险体系及生计风险分布研究
    4.1 牧户生计风险感知特征
    4.2 生计风险指标体系及理论假设
        4.2.1 市场风险指标及预期假设
        4.2.2 生活风险及预期假设
        4.2.3 自然风险及预期假设
        4.2.4 政策风险及预期假设
    4.3 牧户生计风险指数及综合风险值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计风险因素对牧户草场载畜率的影响及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再验证
    5.1 不同区域牧户载畜率与生计风险分析
        5.1.1 草甸草原区牧户载畜率与生计风险分析
        5.1.2 典型草原区牧户载畜率与生计风险分析
        5.1.3 荒漠草原区牧户载畜率与生计风险分析
    5.2 生计风险对牧户载畜率影响的模型实证研究
        5.2.1 模型变量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诊断
        5.2.2 计量模型实证结果
        5.2.3 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主要结论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的区域关联度——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与数据
    3.1 修正风蚀方程(RWEQ)
    3.2 防风固沙服务流动
    3.3 区域关联度模型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防风固沙服务流动量
    4.2 区域关联度差异分析
    4.3 关联区社会经济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8)锡林郭勒盟风沙源治理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RWEQ模型的构建
    2.2 RWEQ模型参数处理
        (1)气象因子(WF)
        (2)土壤可蚀性因子(EF)和结皮因子(SCF)
        (3)植被覆盖因子(C)
        (4)地表糙度因子(K′)
    2.3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风固沙功能年际变化特征
    3.2 防风固沙功能空间差异特征
    3.3 防风固沙功能区域变化特征
    3.4 防风固沙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9)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调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2.2.2局部空间自相关
        2.2.3 重心迁移模型
        2.2.4 生态调控分区
3 结果与分析
    3.1 时间演变特征
    3.2 空间演变特征
    3.3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3.1 不同安全等级面积变化
        3.3.2 不同安全等级重心演变
    3.4 生态安全调控对策与途径
4 讨论
5 结论

(10)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牧户生产经营决策行为研究
        1.2.1.1 农户经济理论研究
        1.2.1.2 牧户生产决策行为与生产效率的研究
        1.2.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益与难点问题的研究
        1.2.2.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生态效果及对牧户减畜的调控作用
        1.2.2.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效果评估与补奖标准研究
        1.2.3 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预期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3.4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域分布
        2.1.2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2.1 自然概况
        2.1.2.2 社会经济及畜牧业发展概况
        2.1.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情况
    2.2 研究布局与工作思路
第三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资源配置与收益变化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1.2.1 数据处理方法
        3.1.2.2 技术路线
    3.2 研究结果
        3.2.1 人力资源情况
        3.2.1.1 人口分布情况
        3.2.1.2 人口年龄结构
        3.2.1.3 人口文化程度
        3.2.2 草地资源情况
        3.2.3 牲畜数量与结构分析
        3.2.3.1 牲畜数量
        3.2.3.2 畜种结构
        3.2.4 草畜关系分析
        3.2.4.1 草地载畜量
        3.2.4.2 草畜平衡分析
        3.2.5 牧户经营性投入分析
        3.2.5.1 户均和人均当年生产投入
        3.2.5.2 畜均当年生产投入分析
        3.2.5.3 生产投入结构分析
        3.2.6 牧户生产收益分析
        3.2.6.1 牲畜出栏
        3.2.6.2 生产收入/收益分析
        3.2.6.3 家庭总收入
        3.2.6.4 总收入结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耦合及效率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2.1 DEA模型
        4.1.2.2 结构方程模型
        4.1.2.3 技术路线
    4.2 研究结果
        4.2.1 牧户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耦合特征
        4.2.1.1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与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4.2.1.2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统计描述
        4.2.2 家庭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分析
        4.2.2.1 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耦合分析
        4.2.2.2 主要产出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4.2.2.3 投入与产出要素之间的关联
        4.2.2.4 牧户生产决策单元投入产出要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3 样本牧户家庭畜牧业生产效率分析
        4.2.3.1 DEA有效性分析
        4.2.3.2 牧户样本生产决策单元资源配置优化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牧户草畜平衡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生态补奖政策对草畜平衡区牧户生产行为的调控
        5.2.1.1 经营草地面积及其资源配置变化
        5.2.1.2 牲畜数量变化
        5.2.1.3 饲草料储备
        5.2.1.4 草畜平衡率
        5.2.1.5 生产性投入与经营性纯收入
        5.2.2 牧户草畜平衡率调控与增收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变化的县域尺度效应
    6.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1.2.1 相对湿润度指数
        6.1.2.2 MODIS_NDVI数据处理
        6.1.2.3 技术路线
    6.2 研究结果
        6.2.1 县域畜牧业变化
        6.2.1.1 牲畜数量
        6.2.1.2 畜种结构
        6.2.1.3 畜产品产量
        6.2.2 基础设施
        6.2.2.1 天然草打贮草量
        6.2.2.2 畜棚建设量
        6.2.2.3 畜圈建设量
        6.2.2.4 草地围栏建设量
        6.2.3 县域草原生态变化
        6.2.3.1 主要气象因子波动分析
        6.2.3.2 基于遥感的草地生态状况变化
        6.2.4 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6.2.5 生态补奖政策与县域畜牧业发展
    6.3 小结
第七章 生态补奖政策下草原放牧系统生态-经济均衡的载畜量阈值研究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1.1 研究区概况
        7.1.1.2 试验设计
        7.1.1.3 数据采集
        7.1.2 研究方法
        7.1.2.1 数据处理方法
        7.1.2.2 技术路线
    7.2 研究结果
        7.2.1 优势植物种群特征
        7.2.2 群落生物量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7.2.3 群落物种多样性
        7.2.4 草畜互作效应
        7.2.5 草畜平衡阈值分析
        7.2.6 草畜平衡的植被判识
    7.3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主要结论
    8.3 政策建议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东乌珠穆沁旗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分析[J]. 张彪,王爽,李庆旭,谢高地. 生态学报, 2021(19)
  • [2]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宽. 内蒙古大学, 2021
  • [3]锡林郭勒草地资源变化信息遥感快速识别与驱动力分析[D]. 乌尼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锡林郭勒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影响[J]. 王爽,李庆旭,张彪. 生态学杂志, 2021(03)
  • [5]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D]. 汪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内蒙古草原牧户草场载畜率对生计风险的响应 ——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研究[D]. 董海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基于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的区域关联度——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J]. 张彪,王爽,李庆旭,谢高地. 资源科学, 2020(05)
  • [8]锡林郭勒盟风沙源治理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评估[J]. 张彪,王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03)
  • [9]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调控途径[J]. 史娜娜,肖能文,王琦,韩煜,高晓奇,全占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8)
  • [10]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产决策行为适应研究[D]. 冯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标签:;  ;  ;  ;  ;  

东乌珠穆沁旗实施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分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