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间隙一例

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间隙一例

一、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隙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星[1](2021)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multi-space infec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MSI)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80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DNM,将患者分为继发纵膈炎组(DNM,n=11)和未继发纵膈炎组(non-DNM,n=69),使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感染的原因、感染间隙种类、感染间隙数量、病原菌及血生化指标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检验),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基本资料:DNM组男性8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为2.67:1。nonDNM组男性41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1.46:1。DNM组发病人群以40~49岁和60~69岁最多,均为4例(36.36%),non-DNM组发病人群以50~59岁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21.74%)。DNM组秋冬两季发病人数最多,为7例(63.63%),non-DNM组夏季患者最多,为20例(28.99%)。两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阳性菌为星座链球菌,DNM组3例(27.27%),non-DNM组4例(12.50%),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DNM组1例(9.09%),non-DNM组3例(9.38%)。2、单因素分析显示DNM组与non-DNM组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基础疾病、就诊前病程等变量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DNM组感染间隙数量高于non-DNM组(P<0.05)。所统计的18个间隙中有10个间隙可促进MSI继发DNM(P<0.05)。两组均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牙源性感染对MSI继发DNM影响较大(P<0.05)。DNM组炎性因子CRP水平高于non-DNM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翼下颌间隙及咽后间隙感染的效应值分别为10.012,28.304,是导致MSI继发D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MSI是否继发DNM与年龄、性别无关。DNM的发病人群以秋冬季节为主,牙源性感染为继发纵膈炎主要感染途径。2、不论MSI继发DNM与否,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阳性菌为星座链球菌,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口腔颌面部感染波及翼下颌间隙、咽后间隙是继发D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永侠,祁继霞,陈立伟,赵建东,韩明鲲,李剑挥,李新建,纵亮,武文明,王嘉陵,黄德亮,刘明波[2](2020)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例合并食管穿孔、颈胸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87岁,病程2~11 d。术前CT扫描评估异物位置、食管损伤及周围炎症情况,其中异物位于第一狭窄16例、第二狭窄4例、第三狭窄1例及第四狭窄2例,合并食管穿孔23例、食管周围炎17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颈部脓肿2例、纵隔脓肿1例。23例中,行经硬性食管镜异物取出术17例、颈侧切开探查异物取出术5例、开胸探查异物取出术1例,围手术期配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术后根据Stooler分级标准评价食管损伤后食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均顺利拔除鼻饲管,行颈侧切开和开胸探查的患者均顺利拔除伤口引流管,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并发颈段食管狭窄Ⅱ级,行食管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随访3~5个月,23例均正常进食普通饮食,标准食管狭窄程度Stooler分级均为0级。结论伴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应依据异物嵌顿部位及患者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出异物,同时给予围手术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

任宝[3](2020)在《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临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及疗效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对照分析目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颈椎退行性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作为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上。而大量研究证明原有的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Conventional cage-plat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CCP)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率很高。对于双节段颈椎病,本研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对比颈前路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和CCP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手术节段上位椎体椎间盘内压力的作用,并分析前路手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的因素。方法:选取18只雄性成年山羊,随机分为3组行颈椎C3-T1节段模型制备,6例不做任何处理(正常组),6例模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方式(CCP组),6例模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方式(Zero-P组),CCP组和Zero-P组两组分别行颈前路C5-7双节段椎间融合。模型制备成功后,3组标本依次以固定的生理负荷作用下检测其在轴向旋转、前屈、后伸三种不同情况下,临近上位椎体椎间盘内(C4-5)压力改变的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CCP组和Zero-P组,无论是在前屈后伸状态下,还是轴向旋转方面,均增加了上位椎间盘内的压力;CCP和Zero-P两组组间比较可以发现,临近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在轴向旋转应力作用下,未见明显差别,而在前屈后伸状态中可以发现,Zero-P组椎间盘内的压力低于CCP组。结论:本次实验证实CCP组和Zero-P组两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式对于临近节段椎间盘的压力,无论是在前屈后伸还是轴向旋转方面,均发生了提升,并且Zero-P组在椎体前屈后伸状态下,虽然椎间盘内的压力高于正常组,但仍低于CCP组,为延缓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Zero-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Conventional cageplat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CCP)应用于双节段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6年09月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双节段减压融合术的63名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其中Zero-P组患者31例,CCP组患者32例,两组病人在其年龄、性别分布,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观测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及吞咽困难发生率,并于术后7天、1、3、12个月追踪临床疗效并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颈椎整体曲度并采用Pitzen标准用以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无脊髓损伤、内植物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JOA评分、VAS评分、N DI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P<0.05),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虽稍术后有所丢失,但与术后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整体曲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手术节段融合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CCP组吞咽不适发生率显着高于Zero-P组(P<0.05)。结论:1.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及椎间植骨融合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应用Zero-P系统行颈前路手术,操作简便,无需联合前路钛板,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可能性更低,且无严重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第三部分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对于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4年01月到2016年10月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双节段减压融合术的69名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其中Zero-P组33例,CCP组36例,观测指标: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NDI评分并与于术后7天、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追踪患者临床疗效并复查颈椎正侧位、过曲过伸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曲度(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SACS),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Sagittal segmental alignment,SSA),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融合节段相邻上下椎体的活动度(Superior adjacent segment range of motion,SROM;Inferior adjacent segment range of motion,IROM)的变化,评价双节段手术术后有无相邻节段退变等。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与术前资料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这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的曲度虽稍有丢失,但与术后7天影像资料比较,曲度丢失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的曲度未见明显差异;在颈椎整体活动度及手术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方面,CCP组整体活动度较术前丢失、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手术之前增加(P<0.05);Zero-P组虽然术后颈椎整体活动度有所丢失、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但与术前相比较,数值的变化无意义(P>0.05),两组病人进行组间比较可发现,术前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及手术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方面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比相邻节段发生退变的情况,Zero-P低于CCP组,这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维持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融合节段的曲度上无明显统计差异。2.Zero-P椎间融合系统较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对于双节段颈椎病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着较低的发生率。3.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颈椎整体活动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减少了手术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的增加,为延缓ASD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张剑利,陈伟雄,黎景佳,何发尧,汤苏成[4](2019)在《下行坏死性纵隔炎2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27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6~84岁,总结患者病程规律、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使用SPSS 16.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颈胸部CT增强扫描确诊为DNM。27例患者中,感染源于扁桃体周脓肿者13例,源于食管异物穿孔并脓肿形成者8例,源于咽旁间隙及咽后间隙脓肿者5例,源于口腔感染及脓肿者1例;根据下行性纵隔脓肿的部位进行分型,Ⅰ型者11例,ⅡA型者5例,ⅡB型者11例。所有患者中,20例接受经颈部纵隔脓肿清创引流术(手术组),同期有5例行气管切开术,6例行胸腔积液引流术,1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7例拒绝手术行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非手术组),仅1例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出院,6例死亡。手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8,P<0.001)。治愈的20例患者中,4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坏死性筋膜炎;死亡的7例患者中,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坏死性筋膜炎,治愈患者中合并糖尿病(χ2=4.074,P=0.044)、坏死性筋膜炎(χ2=4.457,P=0.035)的比例均显着低于死亡患者中相应比例。结论 DNM为危重感染性疾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行颈胸部CT增强扫描是诊断的关键,尽早行经颈部纵隔脓肿清创引流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合并糖尿病及坏死性筋膜炎可能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林勤[5](2019)在《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颈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诊疗,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9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37例颈深部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37例入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2.14±16.63岁(484岁),中位年龄为55岁。合并糖尿病的有15例,高血压8例,1例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II级、房颤。咽源性感染(17例)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余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6例,异物5例,原因不明4例,牙源性感染3例,先天性梨状窝瘘继发感染1例,耳源性感染1例。疼痛、吞咽困难、发热、活动受限及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感染累及咽旁间隙(27例)最多见,其余受累的间隙依次为气管前间隙(14例),血管周围间隙(11例),咽后间隙(9例),下颌下间隙(7例),食管后间隙(3例)及锁骨上间隙(3例)。感染累及纵隔者8例。感染累及多个间隙者较为常见,占样本量的56.76%(21例),单个间隙受累者占样本量的43.24%(1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足量、足疗程的广谱抗生素,怀疑厌氧菌感染的加用抗厌氧菌药物,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非手术治疗者占样本量的43.24%(16例),手术切开引流者占样本量的56.76%(21例),细菌培养8例阳性。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4.1±10.50天。随访时间为1个月8年,1例复发,再次入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好转后至外院进一步就诊,确诊为先天性梨状窝瘘。多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白细胞计数及气管切开和院天数具有相关性。结论颈深部感染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危重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1)咽源性感染是颈深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因;(2)咽旁间隙是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多间隙感染者较单间隙感染者常见;(3)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使用,脓肿形成后及时的切开引流,全身的营养支持治疗,气道的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4)多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白细胞计数及气管切开和住院天数具有相关性。

黄方名,李东海,王文忠[6](2019)在《3例食管异物引起颈周气肿及脓肿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食管异物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形成食道异物的主要原因是广大患者对咽喉部异物的处理不当造成,当有异物刺入咽喉部,患者希望通过加大饮食的量使异物进入胃部,异物特别是尖锐异物会刺入食道壁、主动脉弓,并可能造成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颈部脓肿、纵隔瘘、刺破主动脉弓从而导致死亡。本文报道3例因食道异物引起颈周气肿和脓肿的临床病例,分析引起的原因和临床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1 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68岁,因"误吞枣核1 d余

潘壬清,曾红辉,邓周强,李金茂,谢振文[7](2018)在《上消化道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上消化道异物及其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新容奇医院收治的25例经过内镜及手术证实的诊断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喉咽部异物10例,食管异物13例,胃内异物1例,十二指肠异物1例,其中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8例,颈部蜂窝织炎2例,纵隔气肿并感染1例,食管–胸膜瘘1例,食道癌1例,十二指肠穿孔1例;异物成分中鱼刺16例,禽类骨块4例,肉团1例,枣核1例,玉佩1例,牙签1例,溃疡钡剂滞留1例。8例先行X线食道吞钡棉絮检查,3例结果呈阳性,敏感性为37.5%(3/8);24例经MSCT准确检出,准确率为96.0%(24/25),1例误诊。结论:MSCT检出异物准确性高,能清楚显示异物的位置、形态及有无并发症,是平片及吞钡棉检查后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乐成[8](2018)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在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共计入组8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3年由Estrere等所制定的ⅡB型DNM的诊断标准,不包括I型、IIA型患者。全部患者均行颈部切开+胸部切开清创引流术,根据纵隔引流手术方式选择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常规侧开胸手术治疗组与经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引流脓液量、术后带引流管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总时间,统计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除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1例术中死亡,余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颈部切开+胸部切开清创引流术。常规侧开胸手术治疗组共计36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8.33%),肺部感染15例(41.67%),死亡1例(2.78%)。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共计5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3.92%),肺部感染13例(25.49%),死亡2例(3.92%),其中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1例。相比,经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侧开胸手术治疗组。常规侧开胸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42.2±41.2)min,术中引流脓液量(287.6±61.2)ml,术后带引流管时间(13.4±5.1)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5.6±3.2)d、住院总时间(24.4±4.7)d。经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38.6)min,术中引流脓液量(267.8±62.0)ml,术后带引流管时间(11.6±4.5)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3±1.7)d、住院总时间(16.2±3.4)d。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引流脓液量和术后带引流管时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相较于常规开胸手术是一种更好手术的选择方式:它在微创的同时亦能达到和常规开胸手术对纵隔一致的引流效果,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此方法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

孙全良,赵宝英,侯秀欣,张文德[9](2014)在《多排螺旋CT诊断食管枣核异物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食管枣核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6例食管枣核异物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MSCT扫描的患者资料,分析食管枣核异物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及MSCT表现,并与内镜结果对照。结果 16例食管枣核异物患者中,MSCT检出异物16例(100%),食管周围并发症6例;食管钡餐造影检出异物6例(37.5%),并发症未检出。MSCT对异物及并发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钡餐造影。结论 MSCT及其重建技术如能准确显示食管异物及其周围并发症,可以作为食管枣核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叶奕兰,杨志刚,李媛,陈静,唐思诗,文凌仪,杨开清[10](2014)在《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病变的MDCT影像表现特点和规律,结合尸体断面解剖观察,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尸体断面标本11具(5例横断面、4例矢状面和2例冠状面),主要观察颈胸交界区组织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并结合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84例的MDCT表现特点及规律,阐明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11例尸体断面解剖发现:咽后间隙、椎前间隙与上纵隔食管后间隙自然相通;椎前间隙向外下方经腋鞘与腋窝相连通;颈动脉鞘向下与上纵隔血管周围间隙相延续;颈部气管前间隙向下与上纵隔相通。84例患者的MDCT影像表现:咽后间隙感染可向下达后纵隔;椎前间隙感染可向下蔓延至后纵隔,向两侧蔓延至腋窝;颈动脉鞘感染可向下延伸至上纵隔;积气性病变可同时分布于纵隔、颈部、腋窝区。结论:MDCT能够详细反映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病变的局部表现和向周围扩散的情况;尸体断面发现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此区域病灶的优势分布。

二、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隙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隙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分组
    2.2 临床资料
    2.3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3.1.2 季节分布
        3.1.3 职业分布
        3.1.4 感染途径分布
        3.1.5 就诊前病程分布
        3.1.6 基础疾病分布
        3.1.7 间隙感染数量分布
        3.1.8 病原菌分布
    3.2 统计分析
        3.2.1 MSI患者继发DNM的单因素分析
        3.2.2 MSI患者继发DNM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MSI患者继发DNM的一般资料
        4.1.1 年龄及性别
        4.1.2 职业分布
        4.1.3 季节分布
        4.1.4 就诊前病程
        4.1.5 感染原因及感染途径分析
    4.2 MSI继发DNM与合并基础疾病的关系
    4.3 MSI患者继发DNM的检验结果
        4.3.1 实验室检查
        4.3.2 病原菌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颌面部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临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及疗效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对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对于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Zero-P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疗效评估指标
结果
    1.一般资料
    2.病因及累及间隙
    3.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4.治疗
讨论
    1.年龄与性别
    2.病因及累及间隙
    3.诊断
    4.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手术治疗
    5.住院天数的相关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3例食管异物引起颈周气肿及脓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 论

(7)上消化道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多排螺旋CT诊断食管枣核异物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影像学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3.1 食管异物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3.2 食管异物的检查方法
    3.3 MSCT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优势

(10)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尸体断面标本
    2.临床病例
    3.MDCT检查方法
    4.影像MDCT表现与解剖基础联系
结果
    1.尸体正常左侧颈胸交界区断面表现
    2.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的MDCT表现
讨论
    1.感染性病变在颈胸交界区间隙的局限、扩散及其解剖基础
    2.颈胸交界区积气的聚集和分布及其解剖基础

四、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隙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新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分析[J]. 张永侠,祁继霞,陈立伟,赵建东,韩明鲲,李剑挥,李新建,纵亮,武文明,王嘉陵,黄德亮,刘明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05)
  • [3]Zero-P系统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系统治疗双节段颈椎病临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及疗效对照研究[D]. 任宝.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下行坏死性纵隔炎27例临床分析[J]. 张剑利,陈伟雄,黎景佳,何发尧,汤苏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12)
  • [5]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诊疗[D]. 林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3例食管异物引起颈周气肿及脓肿的临床分析[J]. 黄方名,李东海,王文忠. 中华全科医学, 2019(03)
  • [7]上消化道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 潘壬清,曾红辉,邓周强,李金茂,谢振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5)
  • [8]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ⅡB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研究[D]. 乐成. 郑州大学, 2018(12)
  • [9]多排螺旋CT诊断食管枣核异物的应用价值[J]. 孙全良,赵宝英,侯秀欣,张文德. 临床荟萃, 2014(11)
  • [10]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J]. 叶奕兰,杨志刚,李媛,陈静,唐思诗,文凌仪,杨开清. 放射学实践, 2014(08)

标签:;  ;  ;  

食管异物进入椎前间隙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